資源簡介 比大小 學習目標認識符號“>”、“<”、“=”的含義,知道用詞語(小于、大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數的大小。課文講解第17頁,這是一幅“小猴吃水果圖”,圖上有3只小猴、4個梨、3個桃、2根香蕉。然后按一一對應的方法豎排出來,這種排列的形式實質上就是條形統計圖的雛形,我們稱它為象形統計圖。根據象形統計圖,抽出以小猴和其中的一種水果為內容的兩列進行數量上的比較,引入關系符號“=”、“>”、“<”,讓孩子認識這三種符號及其含義,同時知道三種符號的讀法和作用。思考題,圖上畫有5只小兔和4個蘿卜,問:一只小兔吃一個蘿卜,夠不夠?教學建議打開課本,讓孩子說圖意,小猴在吃水果。數一數,圖上有3只小猴、4個梨、3個桃、2根香蕉。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是在前面學過的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還可以先讓孩子用“同樣多”、“多”、“少”說圖意。為了使孩子學好這部分知識,家長應給孩子提供操作用的圖片學具:3只小猴、4個梨、3個桃、2根香蕉。問:小猴和水果比多少,應該怎樣擺學具,就能一眼看出?引導孩子利用前面所學的一一對應的方法擺出象形統計圖,并標上數字。也可直接觀察課本中的象形統計圖,讓孩子知道小猴、梨、桃和香蕉的數量來自主題圖,能理解標上數字的意義,3只小猴、4個梨、3個桃、2根香蕉。問:“1只小猴吃到1個桃,夠不夠?”讓孩子對前面擺出的學具進行移動,把4個梨的學具移到最后,遮蓋香蕉和梨,用小猴和桃比多少,孩子就能明白:“有3只小猴和3個桃,小猴的只數和桃的個數同樣多,每只小猴能吃到一個桃。”這時,家長在兩個3之間寫上“=”,并帶著孩子讀:“3等于3”。 “=”是等號,是兩條一樣長的平行線,一般劃0.5厘米長。可讓孩子自己想:1只小猴吃到1個香蕉,夠不夠?移動學具,用小猴和香蕉比多少,3只小猴和2個香蕉,小猴比香蕉多,香蕉比小猴少。在3和2之間,用“=”行嗎?在孩子認識到不可行之后,再把“=”的右邊變小使其合在一起如“>”,家長在3和2之間寫上“>”,并帶著孩子讀:3大于2。“>”是大于號,兩條斜線一樣長,一般劃0.5厘米,其中右邊要合在一起。3大于2,3多,2少,大是多的意思。孩子繼續想:1只小猴吃到1個梨,夠不夠?移動學具,用小猴和梨比多少,3只小猴和4只梨,小猴比梨多,梨比小猴少。在3和4之間,孩子可直覺判斷應該寫上“<”,帶著孩子讀:3<4。“<”是小于號,兩條斜線一樣長,一般劃0.5厘米,其中左邊要合在一起。3<4,3少,4多,小是少的意思。可引導孩子思考:“不看圖,能確定3>2、3<4嗎?”想1~5的排列順序,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做一做”第1題,能根據題中的圖意在“>”、“<”號兩邊的括號里正確填上相應的數字,不要求孩子寫“>”、“<”號,只是讓他們進一步理解這兩個關系符號的含義。思考題,是一道比多少的問題。孩子思考這個問題的方法有多種。最好是能應用比大小的知識進行思考:數出兔子的只數是5,蘿卜的個數是4,得出 4<5或5>,所以每只兔子吃一個蘿卜是不夠的。也可以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連線、用學具操作)看出兔子多,蘿卜少,所以有一只兔子吃不上蘿卜。習題解析第5題,先看圖,數出圖中物體的個數,再在()里填上數,然后根據“<”、“>”號的含義在不等號兩邊的方框里填數。?第6題,有三小題,根據給出的兩個數來比大小,在“>”、“=”、“<”號兩邊的方框里填上適當的數。先讓孩子獨立完成,然后說說他的思考過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