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學習目標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等平面圖形,能夠辨認和區別這些圖形,直觀感受各種圖形的特征。課文講解有研究表明,人在平面幾何概念的發展上共經歷七個階段(四個水平)。第一階段:能夠感知某一平面幾何圖形,且在數秒內將這個圖形從若干個其他圖形中辨認出來。這是具體水平第二階段:能夠將一個先前看過的幾何圖形,在另一種不同的視覺角度下,仍認作為同一個圖形。這是同一性水平第三階段:能夠將某一個平面幾何概念的兩個或多個不同的例證視為同一類事物。這是分類水平第四階段:只能辨認出某一個平面幾何圖形的本質特征,還不能賦予這個特征以相應的語言符號。簡稱為辨認階段。第五階段:能用相應的語言符號對幾何圖形的特征進行描述。簡稱為描述階段第六階段:除了能做到以上幾點以外,還能以某一幾何圖形的本質屬性為依據,對相應概念的正例證和負例證的區別點進行評價。簡稱為評價階段第七階段:能給出概念的內涵。簡稱為下定義階段第四~七階段都是形式水平。由于孩子剛接觸幾何圖形方面的知識,其認識水平基本上還處于第四階段,所以只要求孩子能辨認不同的平面圖形就可以了。第34頁,主題圖中的三名孩子,其中有兩人分別用長方體和圓柱等立體圖形畫出長方形和圓等不同上的平面圖形,另一名孩子把形狀相同的圖形收集到一起,進行整理、歸類,滲透分類的思想,體現了合作學習的精神。然后,與立體圖形的類似,也從眾多的長方形圖形中抽象出長方形的一般圖形(其他三種平面圖形也是同樣的編排思路。)教材利用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系來引入平面圖形的認識,隱含了幾何中面構成體的關系,同時,也可以鞏固立體圖形的認識,進一步了解立體圖形各個表面的特征。教學建議拿出上一節課準備的各種學具。讓孩子拿出任意一個立體圖形,先說出它的立體圖形的名稱,用它照教科書上的樣子沿著表面的邊緣畫出圖形,一張紙只畫一個平面圖形,但一般不要說出平面圖形的名稱;拿出不同類型的立體圖形(球除外)依次畫出各種不同的圖形,盡可能的多畫一些圖形。此外,家長要另畫兩個三角形,使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完整呈現。讓孩子把畫好的圖形進行整理,把相同形狀的放在一起。可從易到難,按圓→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或三角形→圓→正方形→長方形的順序進行分類。根據分類結果,給每一類圖形命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讓孩子拿出一個平面圖形,說它的名稱,并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圓的邊是彎的;三角形只有三條邊;正方形的四條邊都一樣長;長方形有兩條長邊、兩條短邊;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方的。家長要引導孩子重點觀察長方形和正方形,比較它們的不同。看書,家長說圖形的名稱,孩子指出圖形的位置,理解每一類標準圖形與一般圖形的關系。認讀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詞語。把各種圖形平放在桌上,讓孩子動手摸一摸,孩子會說摸不到。家長告訴孩子,這種看得見摸不著的圖形,數學上叫做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都是平面圖形。讓孩子根據名稱拿出平面圖形或立體圖形,感知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聯系與區別。“做一做”,第1題,從孩子的生活實際切入,讓孩子說出身邊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一方面可以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在生活中觀察和探究數學現象的意識和能力。由于平面圖形的認識與立體圖形的認識相比,抽象程度更高,所以,教材上安排了兩個示例。家長要做好讀題工作,要引導孩子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如家長可拿來一本臺歷,指著“這個地方”即三角形的面說,臺歷的這個地方是三角形的;開關的面是正方形的,“面”是關鍵字不可遺漏。同時,要防止孩子把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混淆,例如,有的孩子經常會說“鉛筆盒是長方形的”,而不說“鉛筆盒的這一面是長方形的”。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及時糾正。“做一做”,第2題,讓孩子利用立體圖形畫出自己喜歡的圖畫。要讓孩子自由想像,利用學具,想畫什么就畫什么,家長無需過多干預,并把畫出來的圖片張貼出來,培養孩子的學習成就感。習題解析第1題,提供了一個生動活潑的情景,以涂一涂的形式,對各種幾何圖形的辨認進行鞏固。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第3題,可以直接數出圖中的不同圖形分別有多少個,也可以先用學具照著書上的樣子擺一擺,再數一數。第4題,讓孩子利用不同形狀的平面圖形拼出自己喜歡的圖案,一方面可以提高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直觀感受不同圖形的特征。如果直接自由拼擺有困難,可以先照著書上的示圖擺一擺,然后再發揮自己的想像,自由地擺出自己喜歡的圖。第5題,做練習的時候,盡量讓孩子不憑借實物,借助表象進行推理。使孩子知道平面圖形經常是某個立體圖形的表面,進一步了解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關系。如果有的孩子有困難,可以拿實物來畫一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