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全國新課標1卷41題【開放性試題】【7】 沃勒斯坦認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存在三重結構:中心、邊緣以及介于二者之間的半邊緣。中心國家是那些在世界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控制支配其他國家的國家;邊緣國家指那些受控于中心國家的國家;而半邊緣國家指那些既可以某種程度上控制邊緣國家,又在某種程度上受控于中心國家的國家。他說:“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是以世界范圍的勞動分工為基礎而建立的,在這種分工中,世界經濟體的不同區域即中心區、邊緣區、半邊緣區,被派定承擔特定的經濟角色,發展出不同的階級結構,因而使用不同的勞動控制方式,從世界經濟體系的運轉中獲利也就不平等。三種角色中缺掉任何一種,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就不可能存在。” ——美?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 從影響經濟發展的要素(至少三個)的角度,任取中心區、邊緣區、半邊緣區中的一個,選取有代表性的國家,說明影響該區域地位形成的原因。(12分)全國新課標1卷41題【開放性試題】【7】【答案】每一個代表性國家正確給2分。多角度論證,史實清楚、結論正確得8分。總結性的概括得2分。答案示例:可以從比如資本、技術、勞動分工、市場、資源、政治制度等加以說明。中心區:例如:美國(2分):美國通過獨立戰爭實現民族獨立,確立三權分立的資產階級代議制,社會穩定;兩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技術領先世界;國內資源豐富,西部領土的擴張擴大了國內市場;參與海外殖民擴張,占有以美洲為主的殖民地,擁有廣闊的海外殖民地。(8分)由于美國在以上幾個方面處于世界的前列,確立起美國世界強國的優勢,成為世界體系的主導,成為世界體系的中心區。(2分)邊緣區:例如:中國(2分):自明清以來,中國處于封建社會后期,封建統治日益腐朽,政治制度已經落后于世界潮流;由于國內人民貧困,國內市場狹小,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國外市場受到限制;傳統的教育使中國自然科學在明清時落后于世界,技術更新緩慢。(8分)自鴉片戰爭后中國日益受到西方國家侵略,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處于被動地位,處于邊緣區的狀態。(2分)半邊緣區:例如:日本(2分):由于處于封建幕府統治之下,日本的政治制度處于落后狀態;國內市場狹小,資源貧乏;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國外市場狹小。明治維新后,日本確立近代天皇體制,確立君主立憲體制,發展教育,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加緊對外擴張,成為侵略亞洲各國的主要國家。(8分)日本一方面通過侵略他國,增強實力,同時與西方國家談判,逐漸擺脫被殖民的地位,成為世界體系的半邊緣區。(2分)【擴展閱讀】伊曼紐爾·莫里斯·沃勒斯坦(Immanuel Maurice Wallerstein,1930年9月28日—),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任教于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厄姆頓分校社會學系。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國際政治經濟學家,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界體系理論的主要創始人。 沃勒斯坦專著《現代世界體系》集中討論了三個主題,即:世界體系的形成、運作及基本趨向。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論較深刻地揭示了經濟全球化時代資本主義的危機,是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理論新范式。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論在對資本主義分析和世界體系未來展望時帶有局限性和歷史悲觀主義色彩。當今西方學術界,把資本主義的歷史作為一個世界體系的歷史來研究,已經形成一個國際性學派。沃勒斯坦就是這個學派的核心人物。 世界體系理論興起于70年代,其標志是美國社會學家伊曼紐爾·沃勒斯坦于1974年出版的《現代世界體系(第一卷)》:16世紀資本主義農業和歐洲世界經濟的起源》。在20世紀50、60年代,以帕森斯為代表的現代化理論家認為,西方發達國家所經歷的道路正是不發達國家要重復的道路,即現代化就是西化、美國化。這種“西方中心論”遭到了眾多的反對,其中“依附論”和“世界體系論”就是兩種主要的回應。與“依附論”把國家作為研究單位不同的是,“世界體系”理論將世界看作一個整體,通過對政治、經濟和文明三個層次的分析,深刻揭示了“中心——半邊緣——邊緣”結構的發展變遷和運作機制。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非常有必要研究和借鑒“世界體系”理論,更全面地解讀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矛盾、困境和發展趨勢,同時更清晰地看到作為“反體系”力量的社會主義的前景。全國新課標1卷41題【開放性試題】【8】(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現代化”發祥于西歐那塊并不大的區域,在那里已屬于過去時態。它是以工業化為核心和主要推動力,導致傳統農業社會逐漸向現代工業社會嬗變并引發經濟、政治結構和思想價值觀念重建的大轉變歷程。如今,“現代化”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概念,以描述一個空前的世界性的全方位變革的歷史進程,一場具有橫掃世界之規模、又不斷加速發展的進程。具體到非西方國家和地區,“現代化又不是一個自然的社會演進過程,它是落后國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徑(期中包括可利用的傳統因素),通過有計劃地經濟技術改造和學習世界先進因素,帶動廣泛的社會改革,以迅速趕上先進工業國和適應現代世界環境的發展過程”。??????????????????????????????????????????? ------齊濤主編《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英國為例評價材料中關于西方國家現代化的模式或以中國為例評價材料中關于非西方國家現代化的模式。(12分)(要求:圍繞材料一個觀點展開評論;可以從一個或多個角度進行分析,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全國新課標1卷41題【開放性試題】【8】【答案】示例一 英國:自主型現代化模式(或原發性現代化模式,相近意思即可,2分)自主型現代化國家:內因起關鍵作用,商業革命為先導,自主型市場經濟。(2分)論證:15,16世紀,新航路開辟,英國通過殖民擴張積累原始資本和開拓市場;圈地運動導致經濟結構嬗變;16世紀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切斷英國與羅馬教廷從屬關系,清教徒適應資產階級財富追求;英國在17世紀前期就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并逐漸確立起了資產階級代議制,為現代化提供了 政治保障; 18世紀60年代發生了以輕工業為主的工業革命,推動了農業等領域的現代化,也推動了民主政治的不斷完善及國際格局的調整;19世紀后期,以重工業為主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推動英國現代化的縱深發展。英國的整個現代化程度較高,過程循序漸進,經歷上百年時間才得以完 成。(能答出其中4個主要史實即可,每點2分,共8分,不必求全)示例二? 中國:外生型現代化模式(或趕超型模式,相近意思即可,2分)外生型現代化國家:首先面臨爭取民族獨立和民主自由兩大任務,其次是如何走上現代化道路。(2分)論證: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淪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會,爭取民族獨立和民主自由,實現富國強兵成了中國近代的主要任務;19世紀60年代“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開啟中國現代化運動,但終于失敗告終;為報保國保種,微維新派力圖變法圖強,結果也遭失敗;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社會雖有進步,但沒有真正走上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后長期內戰及抗日戰爭幾乎中斷現代化進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基本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實現了民族獨立和民主自由,實現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改革開放后,中國結合國情,走上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現代道路艱難,僅靠自身因素積累無法完成,需要借鑒引進西方先進因素。(能答出其中4個主要史實即可,每點2分,共8分,不必求全)【擴展閱讀】試析兩種現代化基本類型的區別現代化常被用來描述現代發生的社會和文化變遷的現象。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類型根據其現代化發展的起始時間和啟動原因可以分為“早發內生”型和“后發外生”型兩種。本文將討論這兩種類型現代化的區別。 一、現代化起始時間不同。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現代化歷程的國家,從17世紀40年代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至今,已有370多年的歷史,即使現代化起步相對較晚的美國,也有200多年的發展歷史。歐洲社會的現代性因素在1500年就已萌芽,這一時期,民族國家的形成、政治民主化的提出、理性經濟形式的確立和以平等為核心的法律體系,都為現代文明的產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在后發國家啟動現代化進程時,早發國家的現代化已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德國作為最早的后發國家,其現代化啟動也比英國晚了一個多世紀。俄國、日本以及以中國為代表的第三世界國家的現代化起步則更晚。 二、現代化的動因不同。 早發型現代化的動因來自社會內部。英、法、美三國作為世界上首批開始現代化進程的國家,其現代化帶有明顯的內生性質。當時,現代化過程并無歷史先例可供借鑒,無法采借外來的現代性因素。因此,這一類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只能在不斷發展自身現代性的基礎上逐步演化。因為其最初的啟動力量來自自身,所以這類現代化又稱為“原生型”現代化。 后發型現代化的動因則來自社會外部。后發國家的現代化往往并不是自身內部現代性成熟的必然結果,而是由于在與外部世界的聯系和接觸中,感到或受到外部存在的威脅,在自身沒有足夠的現代性積累的情況下,強行啟動現代化進程。在廣大發展中國家,這一特征十分明顯。 俄國在與西歐國家的接觸中發現了自己的劣勢,推動彼得大帝啟動了現代化的進程;美國海軍艦隊直逼日本大門,才有明治維新和由此開始的現代化;鴉片戰爭以及后來一系列西方列強的侵略活動,迫使中國開始了緩慢而曲折的現代化進程。 三、現代化的發展的特點不同。 早發內生型現代化具有漸進性的特點,是社會中現代性因素經過長時期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是一個逐漸演變的、平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現代化因素始終避免和傳統因素發生正面沖突和劇烈的對抗,從而在一種非人為介入的情況下得以發展。所以,這種現代化進程類似一種自然歷史過程。 而后發內生型現代化帶有突發性,這種現代化沒有經過累積過程,往往是突然開始的。1861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宣布廢除農奴制,在隨后的十幾年又進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政治、軍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從而開啟了前蘇聯的現代化進程;日本的現代化起始于1868年開始的“明治維新”;德國的現代化是伴隨著普魯士統一國家的進程而展開的,而德國的統一又是通過王朝戰爭實現的。 四、現代化進程的主要推動者不同。 早發內生型現代化作為自身內部現代性不斷成熟的結果,是以社會民間力量而非行政的或外部強制力量推動的。工商資本家、新貴族以及小商人和自由民不僅推動了早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而且在政治變革及現代政治體制的形成中起了積極作用。知識分子倡導的新文化運動也對促成了現代文化的形成。 而后發外生型現代化則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為了擺脫落后的現狀,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由這些國家的政府、領導和人民自發選擇的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政府是這類現代化進程的主要推動者,利用其制定和實施的社會經濟發展計劃推動本國現代化進程的發展。 例如日本現代化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地改革推進。1868年,明治政府發布五條“國是誓文”,隨后于19世紀后期開始了對本國政治、軍事、文化教育、法律、經濟的全面改革,最終在日本建立了資本主義文明框架。日本經濟在“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鼓動下進入高速增長期,使日本由二戰結束時的戰后弱國一舉成為70年代的世界最發達的工業強國。 五、推進現代化的主要手段不同。 早發內生型現代化進程啟動時,世界范圍內并沒有現代化國家的先例,無論是經濟制度,技術創新,社會組織形式和政治制度方面,都需要不斷地摸索。創新是早發內生型現代化的本質特征之一。 后發外生型現代化國家普遍采用有選擇的采借并加以創新的方法。后發型國家啟動現代化進程時,早發型國家的現代化已經完成,后發國家可以通過吸取其發展過程中的教訓,學習其經驗和先進的組織制度、科學技術、管理方法等。這里應該防止社會機體內新舊因素的劇烈沖突,避免社會發展誤入歧途。 拉丁美洲國家現代化是典型的“后發外生型”模式,這些國家的現代化歷程以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期民族獨立運動為起點,直到1950年,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諸國才開始現代化建設的探索,但由于政治不夠穩定、經濟以來外國等原因,其現代化進程時進時退。盡管其中一些國家人均收入水平較高,但貧困和收入分配不均仍然是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六、現代化的時序模式不同。 早發內生型現代化的任務是逐步提出的,具有漸進性。在早發內生型現代化過程中,沒有強烈的對照和“追趕”的急迫感,可以按照客觀規律和不同方面現代性發展的程度從容地展開現代化過程。 后發外生型現代化在啟動時,既有外部先例的比照和壓力,又有“趕超”的緊迫感,往往期待能夠畢其功于一役。在現代化一開始,就試圖在短期時間里解決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所有問題,實現現代化的全面推進和社會的全面發展。“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與“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是意大利哲學家克羅齊在《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中提出的著名命題。要理解這個命題,首先必須對其中及涉及的幾個概念進行闡述和辨析。?? 當代史和非當代史、過去史。毋庸置疑,這三個概念都屬于歷史(廣義的)。當代史和我們的習慣用法不同,即不是指與古代、現代相對應的時段上的當代,也不是指最近過去的一段時間的歷史(長則幾十年、幾年,短則幾小時、幾分鐘),而是“指那種緊跟著某一正在被作出的活動而出現的、作為對那一活動的意識的歷史。”意識的歷史和活動的歷史之區別在于邏輯而不在于時間,也就是說,從時間上來看,它們是同時發生和存在的。非當代史或過去史是與當代史在時間上相對應的概念,如果“具有某種意義而不是一種空洞的回聲”,那么這種非當代史或過去史就是當代史。可以說,二者的區別在于時間的先后,但非當代史或過去史又可以轉換為當代史,條件是在現在的語境下前者對于人們的興趣性、有用性和借鑒性。??? 真歷史和編年史。真歷史就是“我們的思想活動所真正加以思索的歷史。”編年史,這是一種單純的敘述,“是一種意志活動所維護的空洞字句或公式的復合物。”一些關于區別真歷史和編年史的錯誤觀點,錯誤之原因在于出發點是事實的性質和有關、無關的概念。克羅齊認為真歷史和編年史的真正區別在于二者是兩種不同的精神態度,是一種形式上的差別而非實質性、想象性的差別。歷史與編年史是可以相互轉換的。記錄的字句對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結果,有可能是歷史,也有可能是編年史。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狀態下,相同的記錄字句也有歷史和編年史的區別,關鍵在于這個人是否思想這些記錄的字句,思想則為前者,不思想則為后者。??? 假歷史。假歷史與編年史一樣,都屬于真歷史的對立面,包括三種:語文文獻學歷史、詩歌性歷史和實用性歷史(演說術或修辭學的歷史)。“精神本身就是歷史”由于沒有精神上的連結,語文文獻學歷史終究不是真實的,不具有真正的歷史興趣,而僅僅是用外在事物寫出的文獻匯編。詩歌性歷史用情感方面的興趣填補思想興趣的匱乏,例如不切實際的傳記,極富民族精神的歷史寫作等,其中具有的傾向性價值觀抹殺了歷史的真實和原貌。實用性歷史由兩個因素組成,即歷史和實際目的,用前者達到各種目的:傳授哲理、激發善行和娛樂心目等。可以看出,以上假歷史要么缺少精神思想的參與,要么過大強調道德意識和價值觀念的植入,與真歷史相比,終隔一層。??? 克羅齊的這一命題,從淺的說,強調歷史研究者應具有當下意識和現世情懷;從深的說,在批判其前歷史觀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歷史哲學觀,注重歷史與哲學的重合即思想活動在哲學和歷史中的根基地位。其實,在歷史研究過程中,每一種歷史(包括克羅齊所謂的真歷史和各種假歷史)都是很重要的,絕不能因為真歷史的重要而輕視假歷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英國的柯林伍德在許多方面與克羅齊相似:對藝術和歷史的興趣超過了哲學;研究黑格爾并在史學方面有造詣;以唯心主義為研究指導,并最后將哲學和歷史學合而為一。柯林伍德以“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著名于中國歷史學界。與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先“史學理論”,后“史學史”的編排順序相反,《歷史的觀念》前四編是“史學史”,第五編《后論》闡明自己的“史學理論”。從大的方面講,柯林伍德認為科學家和歷史家的研究對象是一致的,即自然界的事件。但二者的方向卻不同,科學家要超越單純地發現事件,觀察它與另外事件的關系,從而把它納入一般的公式或自然規律,事件處于一種景觀的那種意義;歷史學家要關注行動,即一個事件的外部和內部的統一體,要看透事件并識別其中的思想。歷史的過程與可以被確切描述為單純事件序列的自然的過程不同,它是行動的過程,它有一個由思想的過程所構成的內在方面。可見,行動者的思想是歷史的根本所在,歷史學家的任務就是尋求這些思想過程,途徑是歷史學家“在他自己的心靈中重行思想它們(行動者的思想)”。進而,柯林伍德得出這樣的結論:“思想史、并且因此一切的歷史,都是在歷史學家自己的心靈中重演過去的思想。”??? 相對于克羅齊而言,柯林伍德的歷史思想有了發展,從字面上看“當代史”變成了“思想史”;從內在看,其脈路承接是很清晰的。克羅齊認為只有進入歷史學家思想的歷史才是真歷史,強調的不正是思想嗎?只是在此之先,歷史學家必須認為過去史有用、對之有興趣,這樣才能進入歷史學家的思想,進而就有可能是當代史。柯林伍德旨在《自然的觀念》之對立面建立《歷史的觀念》,所以重在論述的過程中多讓歷史學家與科學家對比,從而得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的結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