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化解“愛的沖突”》導學案【教學目標】1.明白“愛的沖突發生的原因。2.了解”愛的沖突“產生的影響。3.掌握化解”愛的沖突“的辦法。【重難點】1.重點:掌握化解”愛的沖突“的辦法。2.難點:明白“愛的沖突發生的原因。【預習自測】1.化解“愛的沖突”的辦法有很多,歸結起來就是雙方的。我們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父母也需要我們的理解。要做到雙方的理解,重要的途徑是。讓我們停止對父母的抱怨、責怪,從自己做起吧。2.我們應該時時記住父母的良苦用心,發生矛盾時不,不;經常與父母,讓他們了解自己的學校生活和朋友關系;遇事多和父母,聽取他們的意見,特別是一些重要的事情,不要;對父母作出的承諾要說到做到,;做了錯事主動,不逃避責任;了解父母的工作,體諒他們的;學習父母的良好品德,在生活中父母,在精神上父母,做父母的朋友;發現父母言行有誤,敢于,耐心說服糾正,在家庭生活中也能堅持。【新課講授】創設情境1.案例一:羅莎琳是一個性格孤僻、膽小羞澀的13歲少女。很小的時候她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索非婭在一家清潔公司工作,靠微薄的薪金把羅莎琳一手撫養大。因為家境的貧困,羅莎琳常常受到別人的歧視和凄侮,這些都給她幼小的心靈投下了濃重的陰影。久而久之,她對母親開始心生怨恨,認為正是母親的卑微才使她遭受如此多的苦難。2002年2月下旬的一天,索非婭由于工作出色而被允許休假一周。為了緩和母女之間的關系,索非婭決定帶女兒去阿爾卑斯山滑雪。但不幸降臨了,她們在雪地里迷了路,對雪地環境缺乏經驗的母女倆驚慌失措。她們一邊滑雪一邊大聲呼救,不想,呼喊聲引起了一連串的雪崩,大雪把母女倆埋了起來。出于求生的本能,母女倆不停地刨著雪,歷經艱辛終于爬出了厚厚的雪堆。母女倆挽著手在雪地里漫無目的地尋找著回歸的路。突然,索非婭看見了救援的直升機,但由于母女倆穿的都是與雪的顏色相近的銀灰色羽絨服,救援人員并沒有發現她們。當羅莎琳醒來時,發現自己正躺在醫院的床上,而母親索非婭卻不幸去世了。醫生告訴羅莎琳,真正救她的是母親。索非婭用巖石割斷了自己的動脈,然后在血跡中爬出十幾米的距離,目的是想讓救援的直升機能從空中發現她們的位置,也正是雪地上那道鮮紅的長長的血跡引起了救援人員的注意。思考:從上面故事中你們感受到了什么?請和大家分享。2.案例二:平時,媽媽給小軍做好吃的飯菜,想方設法給小軍補充營養,關心他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周末就帶他出去走走,開闊他的視野;臨近考試時,媽媽禁止小軍上網、玩游戲、看電視,一看到小軍在玩就大發雷霆。對此,小軍感到很困惑……請問:同學們是否也遇到過類似的困擾?你會怎么解決的?說說你的想法。學海導航片段一:周末,爸爸媽媽打算帶小歡去參觀博物館,他覺得很沒意思。片段二:玲玲和同學聊天時,媽媽總是很關注,甚至還躲在一邊偷聽。片段三:媽媽對小櫻總是千叮萬囑,事事不放心。請問:(1)你是否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2)面對一些“愛的沖突”,你認為應該如何去化解?互動數據顯示,從家長主要關注點來看,“日常學習”高居首位,占60.59%,其他關注點依次為習慣養成(49.73%)、健康安全(43.69%)、人際交往(38.57%)、自理自立(37.12%)、性格養成(30.75%)、情緒情感(21.84%)、興趣愛好(18.53%)。此外,最困擾家長的教子問題中,前兩位是“孩子的學習”和“升學壓力”,可見家長對子女學習的關注度遠高于心理健康、習慣養成、人際交往、情緒情感等方面。以上數據顯示了家長對教育子女問題的關注傾向,對此你有什么看法?探究分享小強覺得媽媽很嘮叨。一天,突然降溫,媽媽一定要他穿上厚外套。小強說:“今天有體育課,厚外套不方便運動,更何況春捂秋凍嘛。”過了一會兒,媽媽又說:“穿多了可以脫,凍感冒了不是要耽誤學習嗎?”小強說:“哎呀,我都這么大的小伙子了,抗凍。再說我還有這么厚的脂肪呢!”小強穿戴整齊要出家門了,媽媽還是拿著外套讓他穿……請問:(1)如果你是小強,你會怎么做?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扮演小強和媽媽,進行情景表演。(2)反思同學們的表演,看看哪些結果是自己所期望的。(3)討論自己怎樣表達才能讓親子溝通更順暢。【當堂檢測】1.俗話說:“生前不給父母吃,死后何必去祭墳。”我們中學生應該把孝敬父母化為實際行動,努力做到()①用心領會父母的教誨與期待②在物質上贍養父母③對父母的教誨置若罔聞④用心關注父母的健康和心情①②③④B.①④C.①②④D.②③④2.2.早上洗漱后,媽媽叮囑我要吃飽;出門前叮囑我要加件衣服;騎車前,叮囑我要注意安全;我有些不耐煩地對媽媽說,媽媽,你真嘮叨。以下對媽媽的“嘮叨”的認識中,你認為正確的是()①這屬于母子之間愛的碰撞②這種親子沖突,是難以回避的③對媽媽的“嘮叨”一概左耳進,右耳出④我們要在媽媽的“嘮叨”中體會媽媽的心情、期望和用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參考答案】B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