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轉〉北京大學附中特級教師張思明張思明:用心做教育師德,是教師素質的靈魂;師愛,又是師德的靈魂。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的愛,我希望自己能夠達到這個境界。 ——張思明數學好玩———引導學生喜愛數學 “數學好玩”,是數學家陳省身致中國少年數學論壇開幕的題詞。跟著張思明學數學,北大附中的學生們真的感受到了數學的“好玩”。 學生能從數學中學到什么?這看似明確答案的問題曾困擾了張思明很久。有一次他在班里搞了一項調查,題目是“數學是什么?” 一個學生寫道:“數學是一些居心叵測的成年人為學生挖的陷阱!”另一個學生也說:“數學是一些僅僅出現在課本和試卷上的,讓某些老師看著學生崴腳而感到竊喜的東西。”學生的幽默令他感到悲哀,原來他們這些用盡心力教學的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無非是一些挖坑布雷的高手,而數學竟成為老師懲治學生的工具。他開始思考,我們的中學數學到底怎么了? 張思明:我們的數學忽視了對學生內動力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廣泛的數學能力和全面的數學文化素養的養成。我們必須要讓數學回歸生活,讓學生了解數學的源和流,要讓學生感覺數學可親、可用。 對數學教學的反思促使張思明不斷嘗試對中學數學教育進行改革,從1993年起,他開始嘗試數學建模、數學課題學習的科研實踐和探索。張思明請學生安排期末考試的座位,用計算機隨機函數設計全年級的考場,要求每個學生的四周都不是同班同學。學生們經過討論思考發現,如果班數是素數,蛇形排列就可以滿足要求。 每年,張思明都要組織學生到大自然中去玩。在北京近郊有一條名叫關溝的山谷,張思明把學生帶到那里,讓他們測量山谷里奇形怪狀的大石頭的體積、采集中草藥,利用數學中的分形知識,找出具有“生物全息現象”的植物……他們體驗了游玩的快樂,也培養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張思明:我不企盼每個學生都成為數學家,但如果通過我的教學,能使學生有一種在生活中應用數學去思維的習慣,將使他們終生受益。 在他的引領下,學生們掌握了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本領,提出并解決了一大批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他的中學數學建模和數學課題學習的教學模式在全國中學數學教育界引起了極大反響,他的學生先后在全國創新大賽中6次獲獎,極大地鼓舞了學生學習探究數學的熱情。 不留痕跡———教育的最高境界 班主任是世界上級別最低的主任,但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主任。在29年的從教生涯中,張思明大部分時間在當班主任,先后送走了9個班。張思明為師、做人,都不著痕跡地影響著學生的心靈,總結自己29年的教育人生,張思明用了5個字:用心做教育。 張思明:用心與用力不一樣,用心就要把教育工作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斷地想著它、念著它、琢磨它、感悟它、享受它。 張思明班上曾經有一個缺了一截手臂的女學生,在割草勞動時,她不甘落后,和其他人割得一樣快、一樣好。張思明默默看著這一切。一天,他收到一封來自邊防前線的信,一個戰士訴說生活沒意思。張思明將來信交給這個學生,請她給戰士回信。學生吃驚地問:“為什么選我?”張思明說:“你最有資格?!彼o那個戰士寫了很多封信,在鼓舞一顆對生活感到沮喪的心靈的同時也鼓舞著自己。畢業多年后,她給張思明來信:那是今生對我影響最大的一件事。 有自己的教學風格,是一個老師成熟的標志。張思明的風格就是:不滿足于學習借鑒前人的經驗,而是追求導學探索、自主解決,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內動力。他主張教育是培養觀察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而不要急于將知識強加在學生頭上。 張思明:“有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我覺得不對,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桶水遠遠不夠,要開鑿一眼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勝任今天的教學。” 張思明一談教育,就會談到國家、民族,談到社會責任感,他說這是對學生的大愛,是教師的大德。他告訴學生:一群優秀的教師+一群優秀的學生=一個不可戰勝的民族。考上北京大學的李昊回憶說,張老師甚至可以在講授數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聽完張思明的一節數學課后,李昊的一位同學改變了以前想在國外做研究的想法,決心出國學習后回國,為自己的國家作貢獻。張思明:師德就體現在對學生深深的、不圖回報的愛。廉價的愛是要什么給什么,真正的愛,不是你幫他點火取暖,而是給他一把柴刀,讓他自己去打柴;給他火柴,讓他自己去點燃生命的火焰。 為學生創設一個創造的“場”對于自己永不滿足于現狀的批判性思維方式,張思明將它歸功于他的老師對他的培養。張思明回憶說:“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有一批非常出色的老師對我影響很大。我在首師大學習的最大收獲是,學會了去琢磨,在遇到問題時別人想了什么辦法。我認為,學生最大的收獲是怎樣從提出很‘傻’的問題到最后提出很深刻的問題;是善于觀察自己覺得沒有問題時,別人是怎樣提出問題的;是敢于對老師的教學質疑等。這些對我以后的教學影響特別大?!痹缭谌ト毡緦W習時,日本人處處流露出的優越感就讓張思明深有感觸:只有教育才能真正使我們強大起來;在美國學習參觀時,張思明發現,中國學生都很聰明,學習成績也很好,可是在工作中卻出不了最好的成績。 張思明開始反思傳統的教育觀念及教育方法。他認為,21世紀的數學教育會呈現出如下發展和變化:數學文化素養越來越成為每個公民、乃至整個民族文化素養的重要內容和標志;數學教學將從傳統的“傳授知識”的模式,更多地轉到“以激勵學習為特征、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模式。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創造、個性發展將受到更多重視;數學教學將更著重于培養、發展學生的廣泛的數學能力,能從模糊的實際課題中形成相應的數學問題,會選擇有效的解決方法;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在基礎教育階段,就開始培養學生實現自我“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要求學生學會設問、學會探索、學會合作;數學教學不再是教師單純地為學生的付出,而是教師創造性生活的一部分?! ≡谒急嬷?,張思明感到,這種發展和變化,對一線數學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激發創造的“場”。 1993年,張思明開始嘗試改變陳舊的機械灌輸的教學方法,努力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可激發探索欲和創造欲的問題環境。搬家時大衣柜是否能通過樓道?大西瓜和小西瓜哪個瓤占的比例大?停車場怎么設計停車最多……這些都成為他啟發學生們用數學去思考的問題。他從多年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了“導學探索,自主解決”的教學模式。它可以通過如下形式來實現:引導與問題的設置——探索討論后或分解或化歸——自主解決問題——自我評價,練習——小結——求異、探新,延伸問題鏈——回到第一個環節。 在教學中,他有時甚至有意識地“誤導”一下學生,再讓學生檢錯,找漏洞,從反面加深認識。且看他的一節立體幾何課:問題:最少用幾顆地球同步通信衛星,其訊號可以覆蓋整個地球? 站在講臺上的張思明先是自言自語:“我看有兩顆衛星就夠了。”很快,學生們就看出了老師的結論是錯誤的。老師讓了一步:“三顆衛星一定夠了?!边@時大多數學生支持老師的結論了。老師得意地問:“誰還有不同意見?”部分學生的逆反心理被激發,開始認真地尋找老師的破綻,不一會兒就發現老師的結論還是錯的。“那你們看結論應該是多少顆?”學生們在老師的鼓勵下,得出了“四顆衛星可以滿足題目要求”的結論。無疑,這樣一節課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這樣的學習過程可以給學生許多題外的收獲。 在這個過程中,張思明,也同他的學生一起,收獲了一份份令人矚目的成績:1998年,被授予“中學數學特級教師”稱號;1999年,因“中學數學建模和導學探索的教學模式”獲“蘇步青數學教育獎”一等獎;2000年,獲胡楚南優秀教學成果獎;2001年,當選“全國優秀教師”;2003年,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2005年,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在榮譽面前,張老師依然平靜,他仍在勾畫著心中那個奇麗的數學世界,營造和學生進行心靈對話的那個“場”…… 【教學體會】 用心做教育“無論是在教學上,還是在教育上,張思明的創造性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边@是首都師范大學創造性教師個案研究課題組,對張思明進行了一個多月全方位研究后得出的結論。課題組同時指出,張思明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學生的特點、自己教學過程的特點來選擇一些適合自己、適合教學對象的方法和做法,創設一個激發學生創造的“場”,讓這個“場”再去激發更多學生的創造。 教師要開鑿并擁有“一眼泉”直到今天,張思明還清晰地記得他初登講臺時的那一幕。高中畢業年僅17歲的他因為父親的突然去世,不得不放棄上大學的機會,走上了自己“一百個不樂意”的教師崗位。他上的第一節課是歷史課,他在講臺上用孩子式的語言,把一節課給“念”了下來。整堂課學生們大笑不止。最后,一個女生在交上來的作業本封面上畫了一幅漫畫,一只老鼠拿著麥克風在課堂上講話,下面寫著:“你是哪個廟里的和尚,會不會念經?敢來教我們!” 從那時起,張思明就開始了他的自學計劃。他找來了當時能找到的大學數學課本,開始自學微積分。他做了大量的習題,但是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他仍然感到專業知識不夠,指導學生課外活動也力不從心。 最艱難的時候,他總會想起父親生前對自己的教導:“人最主要的素質就是要有學問,要有一種高貴的品質,要有意志?!?那些年,張思明的生活節奏是用“秒”來計算的。他先在北京大學數學系78屆當旁聽生,又到首師大夜大學借讀。1981年,北京開設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他又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而他在學校還當著班主任,每周有兩個班12節數學課和課外活動課要上,300本作業要改。沒有寒暑假,沒有休息日,做了幾千道題和30多本專題學習總結,摞起來有一米多高。五年里頻繁奔走于60多場考試,張思明終于換來一張在母校當教師的“合格證”。 五年的自學,讓他學會了合理地統籌時間,培養了他克服困難的勇氣,這是比文憑更為寶貴的東西??偨Y出經驗后,張思明為自己設計了更高的目標。因為他認識到: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不斷更新的活水,教師應終身學習。 1990年,張思明又成為日本岡山大學的教師研修生。在日本的一年多里,他的勤奮善良廣為人知。優秀的畢業論文、第一名的驕人成績、自尊豁達友善的品質等,改變了馬來西亞、泰國等國留學生以及日本人對中國、對中國人的偏見。 回國后,張思明邊工作邊在首師大接著攻讀碩士學位。他用兩年半的時間,以全優成績完成了三年的學業。 從一個不甚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到北京市首批自考數學本科三個獲得者中的一個,到今天擁有碩士學位,并在中學數學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其間,張思明流過多少淚水和汗水,惟有無數個夜晚的星星和清晨的朝霞能夠記得。 張思明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他認為這個說法對現在和未來的教師已經不夠了?!巴啊崩锏乃吘故恰八浪保桓拢目捎煤烤蜁蟠蠼档?。作為跨世紀的教師,應該去開鑿并擁有“一眼泉”。張思明正是用行動來鑿這“一眼泉”的。 只有愛才能喚醒愛張思明對于教育,對于愛學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說,對教師來講,真正的愛,是要對學生進行很好的觀察。當發現學生需要溫暖時,不要直接給他溫暖,而是給他一把柴刀。并說,你去打柴,不會打,我告訴你怎么打。然后,遠遠地看著他,如果他不能劃著火柴,再幫他做一件事情。絕對不要代替他去做任何事情。他認為,這種愛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是對他一輩子負責的愛。只有愛才能喚醒愛,這是張思明最切身的感受。 當13歲的他推著家里的自行車到委托商行寄買時,商行的人問他為什么賣車,想賣多少錢?他說他媽媽病了,想賣70塊錢。結果商行的人對他說:孩子,我們給你90塊錢。20塊錢,當時夠他們一家一個月的生活費了。 這樣的記憶在他的成長歷程中有很多很多。這些來自陌生人的愛心,讓張思明對愛有了深刻的認知,也滲透到他后來對事業、對學生、對他人的一舉一動中。 他曾教過一個少一段手臂的女孩子。他注意到:在割草這樣的勞動中,那顯然少了許多靈便的女孩子總是比別人多流好多汗,完成得和大家一樣多、一樣好。一次他收到一封來自邊防戰線的信,一個士兵在信里說,覺得生活太沒意思。張思明將這封信交給了那個女孩子,讓她給這個士兵回信。女孩子吃驚地望著數學老師:“為什么選我?”張思明說:“你最有資格。”如今,那個女孩子已畢業多年。她后來寫信說:“這是今生對我影響最大的一件事。老師給我的是一種信念?!?“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我希望自己能夠到達這個地步。成長的過程是需要愛、需要尊重與理解的過程。老師創造機會給學生更多這樣的人生體驗,是遠比授業解惑更難也更重要的事情。”張思明說。 每年,張思明都會收到不少畢業或出國的學生們的來信,他們回憶道:“老師會生病,但老師從不誤課”,“您的課堂永遠是活潑的,您的話給了我很大教益,倒不是它的詩意,而是它的內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