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三數學期中考試質量分析一 、命題的的特點和試卷的結構分析本次期中考試試題,滿分150分,時間120分鐘。主要考查了九年級數學上冊課標要求的重點內容。由于9月考主要考了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旋轉的內容,故期中考試的測側重點在月考后學習的內容——圓和概率,期中圓占65分(43.3%)。題目難度比9月考稍有加大,慢慢去磨合中考考試題的要求,評價也越來越趨于理性。 二、考試整體情況分析2009-2010學年期中考試成績統計㈠年級均分108.96,優秀率43.69%,低分率5.46%,達到學校要求。及格率76.79%,離學校80%及格率相差大約3~4個百分點。從均分看,考的較好的班級是初三5、3、4班,初三7、8班的均分較低;從及格率看,初三5較突出,初三7、8、2較低;低分較多的是初三6、7班,都達到4個。 ㈡從分數段的分布來看,總體分布比較合理。㈢年級優生:取前35%共103名,對比9月考各班分布相對穩定,初三1新增3人,初三7減少4人。㈣ 不及格人數對比: 從圖中可以看出,3班和5班不及格人數和期中考試持平,相對穩定;而不及格人數增加較多的班級有1班(+4人)、4班(4人)、8班(5人)。原因是題目難度的加大,對一部分臨界生來說是個災難。我們看到上次月考剛處于及格線上(90~105)的學生,在期中考試中大部分(19人)都落在及格線(80~90分)下的臨界位置。像中等生和中下生偏多的班級就處于劣勢。像8班,處于(80~90)這個位置的學生有5個,多給些方法指導,或題目更適合他們的話,是可以上去的。㈤ 在看低分人數:兩次考試題目的難度變化對來說沒有什么影響的,人員基本沒變。三、部分試題設計與學生答卷分析答題分析:正確答案D ,難度0.45,在選擇題中得分率最低。此題來自2009中考題,主要考察切線的判定與性質,具有一定綜合性。錯誤主要是在第2、3個結論的判斷不清答題分析:正確答案(1)k>-1且k≠0;(2)假設存在,求得k=-2<-1舍去,所以不存在。 此題學生失分原因在于第(1)題忽視k≠0,第(2)題屬存在性問題,不知道綜合考慮第(1)題結論進行取舍。(本題原創,課本原型: 九上課本P133-復習題 第14題)四、學生把握較好的知識內容從答卷的整體情況來看,學生對于初中數學核心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得較好,具體表現在二次根式運算、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識的基礎內容的上得分率較高.學生對于一些基本題型(尤其是代數方面)的通法通則掌握較好,例如用待定系數法求函數的表達式、解一元二方程等.試卷的第19、20、21、22等題的得分率較高,學生在解答這些題時思路清晰,解題步驟環環相扣,書寫也比較規范.部分學生的識圖、讀圖、文字閱讀理解能力較強,同時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如方程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等.例如第27題第2、3問都出現了一些比較優秀和新穎的解法,有部分學生甚至用到了相似三角形,表現出較好的自學能力。五、學生答卷中集中反映的主要問題(1)基本概念、方法混淆由于在平常的學習中學生對一些基本概念、公式或方法一知半解,因此在答卷過程中經常出現了將相關聯的知識混淆在一起,導致解題時張冠李戴,錯漏百出.扇形的周長、弧長、三角形周長與圓的周長關系混淆,圓周長公式和圓面積公式混淆,如相關的第17、26題,得分率都偏低。(2)機械照搬某種題型模式,生搬硬套(3)幾何證明思路混亂,自造公式定理基本概念,方法混淆或條件結論循環使用 例如第27題第2問一些學生可能腦子里想到了證明思路,但寫在卷面上卻漏洞百出,證明切線時又用到切線長定理(4)人為因素造成的失誤較多有部分學生其實會做某種題,但由于人為失誤造成“會而不對,對而不全”,常見失誤有:計算錯誤、粗心抄錯題等.有的學生一開始就不認真讀題,如第14題90% 以上的學生將題目中的“逆時針”誤以為“順時針”錯導致失分;再如,第24題第1問的單位忘帶;還有方程和二次根式中,計算器使用不當出錯也導致嚴重失分. 答題分析:正確答案:點A, 300° 。 難度0.6 ,很多學生不看清題意,誤以為順時針而以為旋轉角為60°出錯 。要強調學生仔細審題的習慣六 、反思我們在教學中的一些困惑和存在的一些現象 矛盾:探究與教學進度的矛盾若每節課都在探究,時間不夠,完不成進度,而直接講授是最經濟的,就能完成教學進度。而且探究了半天,費時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反而不如跳過探究環節直接進行訓練的效果好。這樣容易走極端:既然注重分數,教學重點就是考點,就是分數,學生的思維啟迪暫且擱置一邊。 結果: 是“講過練過的不一定會,沒講沒練的一定不會” 反思:缺少概念的概括過程,以訓練代替概念教學 是誤區 ——應用可以促進理解,但沒有理解的應用是盲目的 七、措施和對策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從自己開始教學行為方式上不斷地進行反思—— 如何才能促進學生的思維,如何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怎樣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科學地提高學生的成績?1、注重課堂內40分鐘的有效教學。準確把握教學目標,理解把握好教材,要清楚編寫教材設置情境和設計例題的意圖,注重數學本質和思想方法。注意講課的呈現順序,怎樣講才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才具有思維的啟迪性?教師怎樣才能將在關鍵處?2、建議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的科學的方法(主要針對中上生) 教師能否教學生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老師教書的目的是為了“不教”。教師可以精心選擇某些章節,利用這些章節教學生怎樣讀課本,閱讀后善于提煉歸納,善于提出思考問題.3、堂上培優促中,各施各法⑴ 指導學有余力的學生購買一本數學難題集,充分利用課堂上的多余時間,每天解決一題。⑵ 教師準備提高題,鼓勵優生選做,形成良好的“羊群效應”,培優促中,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⑶ 優等生批改作業,形成良性競爭。 4、善意溝通,創造額外效益5、減少中下生 的陣地在課堂先做人,后學習;低目標,促動力;備細糧,助一把。雖有奇招,仍需艱辛勞動。任一方法,都須堅持落實。6、幫助學生做好循環復習工作原因 章節之間聯系不大,進度快,學生易忘學案式教學,學生沒有九下書本 促學生循環復習的習慣 形式:每天一練,多多回頭 每周一考,步步為營成效:小循環,大積累 初三數學備課組 王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