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30張PPT。中學數學教學設計課程綱要教學設計的研究背景教學設計概念分析中學數學教學過程評析中學數學教學設計基本模式教學策略的設計教學設計的研究背景(一)20世紀上半葉(杜威/桑代克)科學教學論的早期發展 (二)進制20世紀50、60年代行為主義教學設計理論/與“三大新教學論流派”(三)20世紀70年代認知性教學設計理論的興盛 (四)20世紀80年代以后走向整合的教學設計理論 參考文獻:《教學設計研究:百年回顧與前瞻》張華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學設計研究概念分析教學設計分析教學問題設計解決方案實施解決方案評估實驗結果修改解決方案教學設計的產品就是經過檢驗的教學系統探究教學設計的工作規則,以這些規則知識指導中學數學教學實踐發展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使人進一步了解為促進人學習數學的內容過程,有系統的設計具體外部條件的規則。有系統的提出關于中學數學教學設計的實際建議,包括工作步驟和具體做法,適合教學實際的運用。教學設計的研究內容教學過程教師學生課程教材課程教材結果情境時間目標目標目標經驗積累基本素養身心健康學習能力學習動機學習需要社會因素方法評價教學過程(2)分析情境對 象條 件相關資源(3)組織管理任 務職 責時間界定教學設計基本流程一、界定(1)鑒別問題評估需要確定目標明確問題二、開發(5)方法說明學習方法教學方法媒體使用(6)建立模型教材重點教材難點呈現順序(4)鑒別目標最終目標從屬目標三、評估(8)分析結果目 標方 法(7)檢驗模型進行實驗收集數據(9)修正方案決 策行 動討論幾個常見的現象創設現實意義的情境必要性呈現的順序選擇策略課件的華麗程度與教學內容的相稱性數學知識的展開與提練課堂提問的價值標準課堂小結的千篇一律性……教學設計內容與形式教學目標——教材分析/目標描述教學分析——內容/方法(重點/難點)教具準備——教具/學具/模型/課件教學過程——問題情境/知識探究/知識運用/小結作業/知識拓展/板書設計設計說明——設計思路/教學理念教學設計三個要素(1)教學目標——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2)設計意圖——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3)教學過程——操作的手段,教學情境,教學流程,評價方案數學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目標是數學教學過程起點,也是教學活動的結果學什么數學?之前學過什么數學?學習這些數學能夠做什么?教學目標有遠期目標,近期目標,過程目標設計意圖的形成從數學本質出發 (知識內涵/思想方法/運用技巧)考慮學生的學習水平 (廣度/深度)教學特色體現教師的個人教學風格溶入整體設計和諧統一我們身邊的創意數學美學的教學主線(徐淵楫)關愛自然主題教學(胡趙云)傳統經典的演變(盛志軍)項目導向式(陳建忠)(曲柄連桿機構)教學《余弦定理》“玩”中學數學(潘建德)結合地方經濟文化的數學(王靜)。。。所有的創意都離不開數學本質具體類型內容的教學過程設計數學問題的教學設計數學概念的教學設計數學命題的教學設計數學應用的教學設計鞏固課的教學設計數學問題的教學設計數學教學活動是組織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做數學”、學數學、增長知識、發展能力好的數學問題的特點:探索性、現實性、趣味性、開放性、拓展性例:太陽光與影子具體設計問題時的注意點處在學生能力的“最近發展區”(挑戰性)新穎性、趣味性、現實性、藝術性層遞性(一般規則:由淺?深、易?難)重視數學思想和模型優化創設數學問題情境常見手段以數學典故、史實創設情境,激發情趣以數學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索以數學知識的現實背景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以數學懸念來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數學活動和數學實驗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做數學”的無窮樂趣以計算機多媒體課件作為創設工具,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創新教育功能數學概念的教學設計概念是數學知識的細胞,也是思維的單元,是最基本的思維形式概念是判斷、推理的基礎,又是判斷、推理的結晶數學概念能發展邏輯思維能力數學概念的教學設計分為引入、形成、鞏固和運用等幾個階段例:一元一次方程概念數學命題的教學設計數學中,用來表示數學判斷的語句或符號的組合稱為數學命題,包括公式、公理、定理以及數學題中的判斷等。命題教學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過程一個很好的結合點命題的設計包括:命題的提出、明確、證明與推導、運用與系統化例:探索勾股定理數學知識應用的教學設計例題(示范與模仿)習題(演練與解答)問題(數學討論與解決)例:七橋問題和一筆畫數學鞏固課的教學設計練習課:復習、典型例題分析、示范、練習、小結作業講評課:情況介紹、分析評議、總結作業復習課:復習提綱、復習、總結、作業高密度?快節奏?大容量?基本問題為核心,變式練習引用開放題等形式展開復習幾個思考教學設計是責任——教師的職責以“教學”為中心教學設計是學習——學習是工作、學習是生活、學習是發展教學設計是預設——預則立,不預則廢:備料、備戰、備荒教學設計是建構——角色的變換:從教到學。知識的重組:知識體系、教材處理。教學設計是提升——從教學設計走向研究、走教研結合之路感謝您的配合與支持!思考與練習選擇一個中學數學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嘗試。要求:——結構完整,有新意——選擇一個教學片段用10 ~15分鐘時間進行交流引題一線教師的關注點是課堂教學教學實踐能力的提高需要經歷參照模仿的過程幾個觸點 微軟考題/1953年的諾貝爾獎 奶奶和1953年的諾貝爾獎 1930年,20出頭的奶奶養育了3個孩子和一群雞鴨。那年,一窩雞蛋孵到只剩兩天出殼,母雞卻意外身亡。奶奶只好把雞蛋移至灶頭人工孵化。在奶奶將新母雞物色好之前,有4只性急的雞仔先出殼了。這4只第一眼認錯了媽媽的小雞仔在此后的日子里總是跟在奶奶的身前腳后,而對“繼母”感情淡薄。后來,這4只小雞仔因為缺少母雞的庇護先后夭折。 在此之前,奶奶及奶奶的前輩們就明白一個理:小雞小鴨總是把它生出后看到的第一個在眼前晃動的物體當做媽媽,而且以后很難改變。 洛倫茲(Lorenz.Konrad)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 在奶奶孵雞的同時,萬里之遙的奧地利,一位名叫洛倫茲(Lorenz.Konrad)的小伙子正在觀察一群小動物。1935年春天,洛倫茲偶然發現一只剛出世的小鵝總是追隨自己,幾經分析排除,他推測這是因為這只小鵝出世后第一眼看見的是人,所以把人當做了它的母親。進一步的實驗證實了這一推測。繼而,洛倫茲總結出“銘記(impriting)現象”,又稱“認母現象”,并提出動物行為模式理論,認為大多數動物在生命的開始階段,都會無須強化而本能地形成一種行為模式,且這種模式一旦形成就極難改變。洛倫茲藉此于1953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 能將下列圖形分類嗎?(1) (2) (3) (4) (5) (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