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36張PPT。 2011年中考說明解讀 一、《中考說明》的結構考試說明題 例綜合練習樣 卷 二、《中考說明》的特點1.五個“有利于”(1)有利于素質教育的推進(5)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4)有利于高中階段學校的招生與教學(3)有利于提高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質量(2)有利于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二、《中考說明》的特點2.體現中考的命題思路(1)積極審慎 穩中求改注重基礎 滲透思想 突出能力 強化應用 力求創新 適度區分 二、《中考說明》的特點2.體現中考的命題思路(2)基礎題很基礎嚴格控制高分層體現水平測試與升學選拔的需求二、《中考說明》的特點3.全書貫徹“能力立意”的思想4.突出“綜合與實踐”的份量三、2011年中考說明使用的幾點注意1.要關注“考試內容和相關考試要求”中的能級要求2.重視《中考說明》的題例3.關于證明的要求4.要關注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5.《中考說明》使用過程中的注意6.關注《中考說明》第6頁的6條注意點(鹽城2011年第23題)某校九年級兩個班各為玉樹地震災區捐款1800元.已知2班比1班人均捐款多4元,2班的人數比1班的人數少10%.請你根據上述信息,就這兩個班級的“人數”或“人均捐款”提出一個用分式方程解決的問題,并寫出解題過程.(中考說明第22頁第18題)一輛汽車從A地駛往B地,前 路段為普通公路,其余路段為高速公路.已知汽車在普通公路上行駛的速度為60km/h,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速度為100km/h,汽車從A地到B地一共行駛了2.2h. 請你根據以上信息,就該汽車行駛的“路程”或“時間”,提出一個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的問題,并寫出解答過程.統計時不小心把墨水滴到了其中兩個班級的捐款金額上,但他知道下面三條信息:信息一:這三個班的捐款總金額是7700元;信息二:二班的捐款金額比三班的捐款金額多300元;信息三:一班學生平均每人捐款的金額大于48元,小于51元.請根據以上信息,幫助吳老師解決下列問題:(1)求出二班與三班的捐款金額各是多少元;(2)綜合信息三請你再提出一個問題,并寫出解答過程.(中考說明第145頁第24題)我校全體師生積極捐款支援災區建設,其中九年級的3個班學生的捐款金額如下表:(南通2010年第24(2)題)自編一道應用題,要求如下:①是路程應用題.三個數據100, , 必須全部用到,不添加其他數據.②只要編題,不必解答.三、2011年中考說明使用的幾點注意1.要關注“考試內容和相關考試要求”中的能級要求2.重視《中考說明》的題例3.關于證明的要求4.要關注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5.《中考說明》使用過程中的注意6.關注《中考說明》第6頁的6條注意點四、關于“綜合與實踐”的復習思考 讓學生探討一些具有一定挑戰性的研究課題,發展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進一步加強對相關數學知識的理解,認識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1.課標要求四、關于“綜合與實踐”的復習思考(1)課題研究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思維方式、思維水平,對相關知識與方法的理解深度以及從事探究活動的意識和能力。(2)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活動獲取的數學猜想,并尋求證明猜想的合理性。(3)通過“做”數學的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2.考查要點四、關于“綜合與實踐”的復習思考 (1)探索歸納的角度 設計多層次的問題,綜合多元知識,在問題的探索歸納的過程考查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水平。 例1 中考說明第34頁11題、徐州2010年27題3.近幾年的考題(1)(中考說明第34頁第11題)如圖,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直線l是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線.實驗與探究:(1)由圖觀察易知A(0,2)關于直線l的對稱點的坐標為(2,0),請在圖中分別標明B(5,3) 、C(-2,5) 關于直線l的對稱點B’、 C’的位置,并寫出它們的坐標: B’ 、 C’ ;歸納與發現:(2)結合圖形觀察以上三組點的坐標,你會發現:坐標平面內任一點P(a,b)關于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線l的對稱點的坐標為 (不必證明);運用與拓廣:(3)已知兩點D(1,-3)、E(-1,-4),試在直線l上確定一點Q,使點Q到D、E兩點的距離之和最小,并求出Q點坐標.(徐州2010年第27題)如圖①,將邊長為4cm的正方形紙片ABCD沿EF折疊(點E、F分別在邊AB、CD上),使點B落在AD邊上的點 M處,點C落在點N處,MN與CD交于點P, 連接EP.(1)如圖②,若M為AD邊的中點, ①△AEM的周長=_____cm; ②求證:EP=AE+DP;(2)隨著落點M在AD邊上取遍所有的位置(點M不與A、D重合),△PDM的周長是否發生變化?請說明理由.四、關于“綜合與實踐”的復習思考 (2)方法遷移的角度 由試題已給的模型,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由此獲得方法的遷移,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數學活動過程。 例2 淮安2010年26題、南京2010年26題、無錫2010年26題、常州2010年25題、中考說明第92頁13題3.近幾年的考題(2)圖(a)圖(b)圖(c)圖(d)(淮安2010年第26題)(1)觀察發現 如圖(a),若點A,B在直線同側,在直線上找一點P,使AP+BP的值最小. 做法如下:作點B關于直線的對稱點,連接,與直線的交點就是所求的點P. 再如圖(b),在等邊三角形ABC中,AB=2,點E是AB的中點,AD是高,在AD上找一點P,使BP+PE的值最小. 做法如下:作點B關于AD的對稱點,恰好與點C重合,連接CE交AD于一點,則這點就是所求的點P,故BP+PE的最小值為 . (2)實踐運用 如圖(c),已知⊙O的直徑CD為4,AD的度數為60°,點B是 的中點,在直徑CD上找一點P,使BP+AP的值最小,并求BP+AP的最小值. (3)拓展延伸 如圖(d),在四邊形ABCD的對角線AC上找一點P,使∠APB=∠APD.保留作圖痕跡,不必寫出作法. (南京2010年第26題)學習《圖形的相似》后,我們可以借助探索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所獲得的經驗,繼續探索兩個直角三角形相似的條件.(1)“對于兩個直角三角形,滿足一邊一銳角對應相等,或兩直角邊對應相等,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類似地,你可以得到“滿足 ▲ ,或 ▲ ,兩個直角三角形相似”;(2)“滿足斜邊和一條直角邊對應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類似地,你可以得到“滿足 ▲ 的兩個直角三角形相似”.請結合下列所給圖形,寫出已知,并完成說理過程.已知:如圖, ▲ .試說明Rt△ABC∽Rt△A′B′C′.(無錫2010年第26題)(1)如圖1,在正方形ABCD中,M是BC邊(不含端點B、C)上任意一點,P是BC延長線上一點,N是∠DCP的平分線上一點.若∠AMN=90°,求證:AM=MN.下面給出一種證明的思路,你可以按這一思路證明,也可以選擇另外的方法證明.證明:在邊AB上截取AE=MC,連ME.正方形ABCD中,∠B=∠BCD=90°,AB=BC.∴∠NMC=180°-∠AMN-∠AMB=180°-∠B-∠AMB=∠MAB=∠MAE.(下面請你完成余下的證明過程)(2)若將(1)中的“正方形ABCD”改為“正三角形ABC”(如圖2),N是∠ACP的平分線上一點,則當∠AMN=60°時,結論AM=MN是否還成立?請說明理由.(3)若將(1)中的“正方形ABCD”改為“正邊形ABCD……X”,請你作出猜想:當∠AMN= °時,結論AM=MN仍然成立.(直接寫出答案,不需要證明)(常州2010年第25題)小明在研究了蘇科版《有趣的坐標系》后,得到啟發,針對正六邊形OABCDE,自己設計了一個坐標系如圖。該坐標系以O為原點,直線OA為x軸,以正六邊形OABCDE的邊長為一個單位長。坐標系中的任意一點P用一有序實數對(a,b)來表示,我們稱這個有序實數對(a,b)為P點的坐標。坐標系中點的坐標的確定方法如下:(1)x軸上點M的坐標為(m,0),其中m為M在x軸上表示的實數;(2)y軸上點N的坐標為(0,n),其中n為N點在y軸上表示的實數;(3)不在x、y軸上的點Q的坐標為(a,b),其中a為過點Q且與y軸平行的直線與x軸的交點在x軸上表示的實數,b為過點Q且與x軸平行的直線與y軸的交點在y軸上表示的實數.則:(1)分別寫出點A、B、C的坐標;(2)標出點M(2,3)的位置;(3)若點K(x,y)為射線OD上任一點,求x與y所滿足的關系式.(中考說明第92頁第13題)描述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我們還可以用“平均差”,在一組數據x1,x2,???,xn中,各數據與它們的平均數 的差的絕對值的平均數,即 叫做這組數據的“平均差”. “平均差”也能描述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平均差”越大說明數據的離散程度越大.現有甲、乙兩個樣本:甲:3,4,5,5,6,7乙:3,1,3,5,3(1)分別計算甲、乙兩個樣本的“平均差”,并根據計算結果判斷哪個樣本波動越大;(2)分別計算甲、乙兩個樣本的方差和標準差,并根據計算結果判斷哪個樣本波動大.四、關于“綜合與實踐”的復習思考 (3)動手操作的角度 讓學生通過“做”數學的過程,自主的發現規律,并尋求問題解決。 例3 江蘇2009年第26題、鹽城2010年17題3.近幾年的考題(3)(江蘇2009年第26題)(1)觀察與發現小明將三角形紙片沿過點A的直線折疊,使得AC落在AB邊上,折痕為AD,展開紙片(如圖①);再次折疊該三角形紙片,使點A和點D重合,折痕為EF,展平紙片后得到(如圖②).小明認為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嗎?請說明理由.(2)實踐與運用將矩形紙片沿過點B的直線折疊,使點A落在BC邊上的點F處,折痕為BE(如圖③);再沿過點E的直線折疊,使點D落在BE上的點D’處,折痕為EG(如圖④);再展平紙片(如圖⑤).求圖⑤中 的大小.(鹽城2010年第17題)小明嘗試著將矩形紙片ABCD(如圖①,AD>CD)沿過A點的直線折疊,使得B點落在AD邊上的點F處,折痕為AE(如圖②);再沿過D點的直線折疊,使得C點落在DA邊上的點N處,E點落在AE邊上的點M處,折痕為DG(如圖③).如果第二次折疊后,M點正好在∠NDG的平分線上,那么矩形ABCD長與寬的比值為 ▲ .四、關于“綜合與實踐”的復習思考 (4)閱讀理解的角度 讓學生通過閱讀,考查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提取和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 例4 鎮江2010年17題、中考說明第13頁16題、中考說明第118頁專題:閱讀理解型問題3.近幾年的考題(4)(鎮江2010年第17題)小明新買了一輛“和諧”牌自行車,說明書中關于輪胎的使用說明如下:小明看了說明書后,和爸爸討論:小明經過計算,得出這對輪胎能行駛的最長路程是( )小明看了說明后,和爸爸討論:A.9.5千公里 B. 千公里 C.9.9千公里 D.10千公里1.本輪胎如安裝在前輪,安全行駛路程為11千公里;如安裝在后輪,安全行駛路程為9千公里.2.請在安全行駛路程范圍內報廢輪胎.3??????爸爸:“安全行駛路為11千公里或9千公里”是指輪胎每年行駛1千公里相當于損耗它的1/2或1/3.小明:太可惜了,自行車行駛9千公里后,后胎報廢,而前胎還可繼續使用.爸爸:你能動動腦筋,不換成其它輪胎,怎樣使這對輪胎行駛路程最長?小明(沉思):自行車行駛一段路程后,可以把前后輪胎調換使用,最后一起報廢,就能使這對輪胎行駛最長路程.爸爸(含笑):明明真聰明!??????(中考說明第118頁專題:閱讀理解型問題)(中考說明第13頁第16題)閱讀理解: 對非負實數x“四舍五入”到個位的值記為,即:當n為非負整數時,如果 則=n.如:<0>=<0.48>=0,<0.64>=<1.493>=1,<2>=2,<3.5>=<4.12>=4,…試解決下列問題: (1)填空:①<π>= (π為圓周率); ②如果<2x-1>=3,則實數x的取值范圍為 ; (2)求滿足的所有非負實數x的值.四、關于“綜合與實踐”的復習思考 (5)實踐活動的角度 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活動,考查學生對活動結果的分析能力。 例5 蘇州2010年28題、中考說明第55頁16題、中考說明第66頁14題3.近幾年的考題(5)(蘇州2010年第28題)劉衛同學在一次課外活動中,用硬紙片做了兩個直角三角形,見圖①、②.圖①中,∠B=90°,∠A=30°,BC=6cm;圖②中,∠D=90°,∠E=45°,DE=4cm .圖③是劉衛同學所做的一個實驗:他將△DEF的直角邊DE與△ABC的斜邊AC重合在一起,并將△DEF沿AC方向移動.在移動過程中,D、E兩點始終在邊上(移動開始時點D與點A重合).(1)在△DEF沿AC方向移動的過程中,劉衛同學發現:F、C兩點間的距離逐漸 ▲ . (填“不變”、“變大”或“變小”)(2)劉衛同學經過進一步地研究,編制了如下問題:問題①:當△DEF移動至什么位置,即AD的長為多少時, F、C 的連線與AB平行?問題②:當△DEF移動至什么位置,即AD的長為多少時,以線段AD、FC、BC的長度為三邊長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問題③:在△DEF的移動過程中,是否存在某個位置,使得∠FCD=15°?如果存在,求出AD的長度;如果不存在,請說明理由.請你分別完成上述三個問題的解答過程.(1)方案(Ⅰ)、方案(Ⅱ)是否可行?若可行,請證明;若不可行,請說明理由.(2)在方案(Ⅰ)PM=PN的情況下,繼續移動角尺,同時使PM⊥OA,PN⊥OB.此方案是否可行?請說明理由. (中考說明第55頁第16題)八(1)班同學上數學活動課,利用角尺平分一個角(如圖).設計了如下方案:(Ⅰ)∠AOB是一個任意角,將角尺的直角頂點P介于射線OA、OB之間,移動角尺使角尺兩邊相同的刻度與M、N重合,即PM=PN,過角尺頂點P的射線OP就是∠AOB的平分線.(Ⅱ)∠AOB是一個任意角,在邊OA、OB上分別取OM=ON,將角尺的直角頂點P介于射線OA、OB之間,移動角尺使角尺兩邊相同的刻度與M、N重合,即PM=PN,過角尺頂點P的射線OP就是∠AOB的平分線.(中考說明第118頁專題:閱讀理解型問題 )任務要求(1)請根據甲、乙兩組得到的信息計算出學校旗桿的高度;(2)如圖3,設太陽光線NH與⊙O相切于點M.請根據甲、丙兩組得到的信息,求景燈燈罩的半徑(友情提示:如圖3,景燈的影長等于線段NG的影長;需要時可采用等式 ).(中考說明第66頁第14題)問題背景 在某次活動課中,甲、乙、丙三個學習小組于同一時刻在陽光下對校園中一些物體進行了測量.下面是他們通過測量得到的一些信息:甲組:如圖1,測得一根直立于平地,長為80cm的竹竿的影長為60cm.乙組:如圖2,測得學校旗桿的影長為900cm.丙組:如圖3,測得校園景燈(燈罩視為球體,燈桿為圓柱體,其粗細忽略不計)的高度為200cm,影長為156cm..四、關于“綜合與實踐”的復習思考 (6)實際應用的角度 以實際問題為背景,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并運用所學知識設計方案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6 鹽城2010年26題、中考說明第45頁18題3.近幾年的考題(6)(鹽城2010年第26題)整頓藥品市場、降低藥品價格是國家的惠民政策之一.根據國家《藥品政府定價辦法》,某省有關部門規定:市場流通藥品的零售價格不得超過進價的15%.根據相關信息解決下列問題:(1)降價前,甲乙兩種藥品每盒的出廠價格之和為6.6元.經過若干中間環節,甲種藥品每盒的零售價格比出廠價格的5倍少2.2元,乙種藥品每盒的零售價格是出廠價格的6倍,兩種藥品每盒的零售價格之和為33.8元.那么降價前甲、乙兩種藥品每盒的零售價格分別是多少元?(2)降價后,某藥品經銷商將上述的甲、乙兩種藥品分別以每盒8元和5元的價格銷售給醫院,醫院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對甲種藥品每盒加價15%、對乙種藥品每盒加價10%后零售給患者.實際進藥時,這兩種藥品均以每10盒為1箱進行包裝.近期該醫院準備從經銷商處購進甲乙兩種藥品共100箱,其中乙種藥品不少于40箱,銷售這批藥品的總利潤不低于900元.請問購進時有哪幾種搭配方案?(中考說明第45頁第18題)今年我國多個省市遭受嚴重干旱,受旱災的影響,4月份,我市某蔬菜價格呈上升趨勢,其前四周每周的平均銷售價格變化如下表: 進入5月,由于本地蔬菜的上市,此種蔬菜的平均銷售價格y(元/千克)從5月第1周的2.8元/千克下降至第2周的2.4元/千克,且y與周數x的變化情況滿足二次函數y=- x2+bx+c.(1)請觀察題中的表格,用所學過的一次函數、反比例函數或二次函數的有關知識直接寫出4月份y與x 的函數關系式,并求出5月份y與x的函數關系式;(2)若4月份此種蔬菜的進價m(元/千克)與周數x所滿足的函數關系為m= x+1.2,5月份此種蔬菜的進價m(元/千克)與周數x所滿足的函數關系為m=- x+2.試問4月份與5月份分別在哪一周銷售此種蔬菜一千克的利潤最大?且最大利潤分別是多少?(3)若5月份的第2周共銷售100噸此種蔬菜.從5月份的第3周起,由于受暴雨的影響,此種蔬菜的可供銷量將在第2周銷量的基礎上每周減少a %,政府為穩定蔬菜價格,從外地調運2噸此種蔬菜,剛好滿足本地市民的需要,且使此種蔬菜的銷售價格比第2周僅上漲0.8 a %.若在這一舉措下,此種蔬菜在第3周的總銷售額與第2周剛好持平,請你參考以下數據,通過計算估算出a的整數值.(參考數據:372=1369,382=1444,392=1521,402=1600,412=1681)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