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1探索月球的秘密 素材一、活動目標:????1.初步了解月球的自然現象,激發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2.了解有關月球的人文現象,感受月亮文化的魅力,激發文學藝術想象力、創造力;3.學習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簡單獲取資料的方法,提高搜索和處理有關信息的能力。4.在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二、活動設想1.分解課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成果共享。“探索月球奧秘”總課題可分解為“月亮科學”和“月亮文化”兩個課題。“月亮科學”又可分為“月球奧秘、月球運行、月球探索與開發、天文學家與月球、月球外星文明傳說”等子課題;“月亮文化”又可分為“月亮傳說、月亮詩詞散文、賞月佳對、月亮謎語、賞月名勝、中秋風俗、月亮音樂、月亮諺語、月旁漢字”等子課題。子課題還可繼續分出小專題,如“月亮詩詞散文”可再細分為“李白與月亮”、“蘇軾與月亮”、“月亮與思鄉”等。全班同學可分為四至六個大組,大組可按興趣再分為小組,每一小組負責兩三個子課題。保證課題研究全員全程參與。分工搜集資料后,組內交流共享,組長帶領下合作學習,整理資料、討論探究、作好筆記、寫出心得,突出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老師要深入到每個小組作好指導工作。2.?活動安排①上圖書館、書店查尋資料,了解圖書館、書店,學會查找書籍;②計算機課上網查尋,學會并熟練網上查尋;③請教地理、物理、歷史等各科老師;④連續觀測月球;⑤聯系參觀天文臺或天文館;⑥閱讀課閱讀整理老師下發的、學生自己查找的資料;⑦課題組自行組織活動;⑧結題會包括成果匯報會、知識競賽、詩歌故事朗誦表演會、手抄報或電腦制作小報;寫作訓練課等。⑨時間安排:整個活動約兩周完成。3.重視資料積累。包括個人或小組研究計劃、活動方案、調查提綱、觀察筆記、搜集整理文字音響圖片資料、討論記錄、學習心得、手抄報、電腦設計小報、詩文朗誦表演、寫作訓練、研究性小論文等。三、活動過程師導入活動:古往今來,人類就對月亮這個夜晚光明的使者懷著美好的遐想,人們編了許許多多的傳說、故事、詩詞乃至音樂來頌揚,這一切無不吸引著更多的人們去揭開她神秘的面紗。今天,美國宇航員早已把這個夢想變成了現實。但是,人類的探索還沒有終止,我們班學生也正投身其中。今天,我們就來匯報一下我們的戰果。1.準備:①布置教室,營造氣氛。②確定主持人。③全班同學按組圍坐。④制定出評分標準,各組選出一名同學當評判員,做好統一的打分牌,;記錄員兩人,統計成績。⑤準備好競賽題卡片,各種圖片、音響、電腦、文字資料,獎品、頒獎音樂,排演好節目。?2.活動設計??(約?2?課時)?主持人:?月亮是地球的忠實伴侶,是我們人類的親密朋友。從孩提時代,我們就聽著嫦娥奔月的故事,我們吟誦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詩句,今天,當我們讀了《月亮上的足跡》,當我們在一片清輝中舉頭仰望那一輪皓月,我們都會涌起無限遐想:想揭開這顆神秘的星球的奧秘,想了解詩情畫意的月亮文化,想遨游太空拜訪月中仙子……那么,讓我們一起來開始這次神奇的月球之旅吧!第一輪比賽:《打開月球的奧秘》知識介紹??(?約15分鐘)每組安排一位同學上臺介紹月球某一方面的科學知識。每人2-3分鐘。例:月球概況簡介、月亮的陰晴圓缺(月球運行)、月亮上的足跡(人類探月)、神秘的天外來客(月球外星文明的傳說)等。可配以圖片、實物展示,電腦課件直觀說明。評分:5分一個檔次,滿分20分。第二輪比賽:《我是月球小專家》知識競答??(約10分鐘)分必答、搶答兩部分。對一題得5分,答錯,扣5分。第三輪比賽:《我在月球上的一天》故事接龍?(約10分鐘)每組一位選手,滿分20分。第四輪比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月亮文化互答?(約10分鐘)各組就月亮文化(月亮美稱、詩詞散文、對聯、成語、謎語、故事、民俗、傳說、諺語、音樂、繪畫、風景名勝等)進行問答。每題5分。答對則答題組得分,答錯則出題組得分。第五輪比賽:《春江花月夜》才藝展示?(約15分鐘)各組可采用藝術朗誦、歌曲演唱、樂器表演、自編小品、舞蹈美術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才華,抒發對月情懷。滿分20分。第六輪比賽:《今宵月兒圓》對月抒懷??(約15分鐘)各組暢談這次活動的感想、收獲、朗讀自己的作品、論文等。滿分20分。主持人:結束語。云破月來花弄影。千載而下,月亮在人們的心中始終神秘而多姿。宇宙的奧秘,星海的浩瀚,永無止境;人類關于過去與未來的探索,亦將生生不息……????老師講評。3.除此活動外,還可組織手抄報、電腦設計小報、研究性小論文展示等。4寫作訓練:圍繞“月球”這一話題,展開想像,寫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5.試著寫一首小詩,向月兒傾述你心底的秘密。?四、活動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各占50分。形成性評價側重對學生的活動過程的方法和情感態度的評價,包括活動參與的程度、資料搜集整理工作、觀察日記、自主學習情況、參與討論交流情況、個人學習筆記等等。終結性評價指活動課上的口語表達、作文訓練、小論文寫作、小報制作等的評價。五、活動資料:??月相:指人們所看到的月亮表面發亮部分的形狀。主要有四種,即朔(新月)、上弦、望(滿月)、下弦。課文104頁四幅圖即此四種月相。朔:農歷每月初一,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跟太陽同時出沒,地球上看不到月光,這種月相叫朔,這時的月亮叫新月。望:農歷每月十五日(有時是十六日或十七日),地球運行到月亮和太陽之間。這天太陽從西方落下去的時候,月亮正好從東方升起來,地球上看見圓形的月亮,這種月相叫望,這時的月亮叫望月。朔望月:月亮連續兩次呈現同樣的月相所經歷的時間。一個朔望月等于29天12小時44分2。8秒。陰歷一個月的天數為29天或30天,就是根據朔望月制定的。月食:地球運行到月亮和太陽的中間時,太陽的光正好被地球擋住,不能射到月亮上去,因此月亮上就出現黑影,這種現象叫月食。分月全食、月偏食兩種。月食一定發生在農歷十五日或十五日以后一兩天。潮汐:由于月亮和太陽的吸引力的作用,海洋水面發生的定時漲落的現象。月球概況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徑約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徑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積有3800萬千米,還不如我們亞洲的面積大.月球的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于地球質量的1/81,月面重力則差不多相當于地球重力的1/6。????月球本身并不發光,只反射太陽光。月球的表面是由平原、山峰和山谷組成的荒漠.還有許多由于太空物體高速撞擊月球表面而形成的隕石坑.月球上沒有供人類呼吸的空氣,但是可能有供飲用的水.最近在月球陰面的一個很深的隕石坑底發現了冰.科學家們認為這些冰可能是某次與月球相撞的彗星帶來的.彗星的冰沒有融化,因為月球的背陰面溫度非常低。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個恒星月,所以我們看不見月球背面.這種現象我們稱“同步自轉”,這幾乎是衛星世界的普遍規律.一般認為是行星對衛星長期潮汐作用的結果.?天平動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它使得我們得以看到59%的月面.?月球繞地球轉動的周期,朔望月29.53059日關于月球的起源主要流傳著三種說法。而大多數研究者傾向于撞擊說,也就是說某個原始行星與地球相撞形成了月球。科學家們還用計算機模擬月球形成的過程。據他們的模型,月球是在46億年前,太陽誕生后不到1億年時,由一個類似火星大小的物體撞擊地球產生的。撞擊的沖擊力從地球的外層和這個無名撞擊物上撕下了部分物質(同時使地球繞自己的軸旋轉起來),其中大約一半的物質最后形成了月球;另一些被撞出來的碎塊被劇烈加熱,以至于蒸發散入周圍的太空中。?月球地形月面上山嶺起伏,還有洋、海、灣、湖等各種特種名稱。其實月面上并沒有水。環形山是碗狀凹坑結構。直徑大于1千米的環形山有33000多個。許多環形山的中央有中央峰或峰群。肉眼所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叫月海,是廣闊的平原。月海有22個。最大的是風暴洋,面積500萬平方千米,差不多九個法國的面積總和.。月海的地勢一般較低,類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準面低1-2千米,?個別最低的海如雨海的東南部甚至比周圍低6000米.月面的返照率(一種量度反射太?陽光本領的物理量)也比較低,因而看起來現得較黑.由于月球上沒有大氣,再加上月面物質的熱容量和導熱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很大。月面的地形主要有:環形山、月海、月陸和山脈、月面輻射紋、月谷(月隙)。?環形山??環形山這個名字是伽利略起的.它是月面的顯著特征,幾乎布滿了整個月面.?最大的環形山是南極附近的貝利環行山,直徑295千米,比海南島還大一點。小的環行山甚至可能是一個幾十厘米的坑洞.直徑不小于1000米的大約有33000個.占月面表面積的?7-10%.。 月面輻射紋?月面上還有一個主要特征是一些較“年輕”的環形山常帶有美麗的“輻射紋”,這是一種以環形山為輻射點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帶,它幾乎以筆直的方向穿過山系、月海和環形山.?輻射文長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環形山的輻射紋,最長的一條長?1800千米,滿月時尤為壯觀.其次,哥白尼和開普勒兩個環形山也有相當美麗的輻射紋.據統計,具有輻射紋的環形山有50個.?形成輻射紋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論.實質上,它與環形山的形成理論密切聯系.現?在許多人都傾向于隕星撞擊說,認為在沒有大氣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隕星撞擊可能?使高溫碎塊飛得很遠.而另外一些科學家認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發時的噴射也有可能形成四處飛散的輻射形狀.月陸和山脈?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區稱為月陸,它一般比月海水準面高2-3千?米,由于它返照率高,因而看來比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陸的面積大致與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陸的面積要比月海大得多.?從同位素測定知道月陸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征.?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眾多環形山外,也存在著一些與地球上相似的山脈.?月球上的山脈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脈名,如阿爾卑斯山脈,高加索山脈等等,其中最長?的山脈為亞平寧山脈,綿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過比月海水準面高三,四千米.?山脈上也有些峻嶺山峰,過去對它們的高度估計偏高.現在認為大多數山峰高度與地球山峰高度相仿,最高的山峰(亦在月球南極附近)也不過9000米和8000米.?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個,5000-6000米20個,4000-5000米則有80個,1000米以?上的有200個.?月球上的山脈有一普遍特征:兩邊的坡度很不對稱,向海的一邊坡度甚大,有時為斷崖狀,另一側則相當平緩.?除了山脈和山群外,月面上還有四座長達數百千米的峭壁懸崖.其中三座突出在?月海中,這種峭壁也稱“月塹”.月谷(月隙)????地球上有著許多著名的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這種構造那些看來彎彎曲曲的黑色大裂縫即是月谷,它們有的綿延幾百到上千千米,寬度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不等.?那些較寬的月谷大多出現在月陸上較平坦的地區,而那些較窄、較小的月谷(有時又稱為月溪)則到處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圖環形山的東南連結雨海和冷海的阿爾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爾卑斯山攔腰截斷,很是壯觀.從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計,它長達130千米,寬10-12千米.?月食?月食的原理。在農歷十五、十六,月亮運行到和太陽相對的方向。這時如果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條直線上,月亮就會進入地球的本影,而產生月全食。如果只有部分月亮進入地球的本影,就產生月偏食。當月球進入地球的半影時,應該是半影食,但由于它的亮度減弱得很少,不易察覺,故不稱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兩種。????月食都發生在望(滿月),但不是每逢望都有月食,這和每逢朔不都出現日食是同樣的道理。在一般情況下,月亮不是從地球本影的上方通過,就是在下方離去,很少穿過或部分通過地球本影,因此,一般情況下就不會發生月食。每年月食最多發生3次,有時一次也不發生。月球被食的程度叫“食分”,它等于食甚時月輪邊緣深入地球本影最遠距離與月球視經之比。???????古時候,人們不懂得月食發生的科學道理,像害怕日食一樣,對月食也心懷恐懼。外國有人傳說,16世紀初,哥倫布航海到了南美洲的牙買加,與當地的土著人發生了沖突。哥倫布和他的水手被困在一個墻角,斷糧斷水,情況十分危急。懂點天文知識的哥倫布知道這天晚上要發生月全食,就向土著人大喊,“再不拿食物來,就不給你們月光!”到了晚上,哥倫布的話應驗了,果然沒有了月光。土著人見狀誠惶誠恐,趕快和哥倫布化干戈為玉帛。公元前2283年美索不達米亞的月食記錄是世界最早的月食記錄,其次是中國公元前1136年的月食記錄。月食現象一直推動著人類認識的發展。早在1881年前,中國漢代天文學家張衡就弄清了月食原理。公元前4世紀,亞里土多德從月食時看到的地球影子是圓的,而推斷地球是球形的。公元前3世紀的古希臘天文學家阿利斯塔克(Aristarchus)?和公元前2世紀的伊巴谷(Hipparchus)都提出通過月食測定太陽一地球一月球系統的相對大小。伊巴谷還提出在相距遙遠的兩個地方同時觀測月食,來測量地理經度。2世紀,托勒密利用古代月食記錄來研究月球運動,這種方法一直延用到今天。在火箭和人造地球衛星出現之前,科學家一直通過觀測月食來探索地球的大氣結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