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課 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清單】1、我們?yōu)槭裁匆_認識自己?(正確認識有什么意義?)① 正確認識自己,可以促進自我發(fā)展。(有助于我們增強對自己的信心,更好地發(fā)展自己。)②正確認識自己,可以促進與他人的交往。(有助于我們認識到自己離不開他人與社會,從而更好地理解、寬容和善待他人,與他人積極互動。)2、我們通過什么途徑認識自己?(認識自我的途徑)①我們可以從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來認識自己。(可以從身體特征和生理狀況來認識自己;可以從個性心理特征來認識;可以從在群體中的關系來認識自己。)②我們可以通過自我評價來認識自己。(自我評價的意義:對自己有一個恰當?shù)淖晕以u價,能幫助我們接受自己,對自己抱有正確的態(tài)度,不驕傲也不自卑;能幫助我們調(diào)節(jié)和控制自己的行為。)21教育網(wǎng)③我們可以通過他人評價來認識自己。(他人評價的意義:他人評價有助于我們形成對自己更為客觀、完整、清晰的認識。)2·1·c·n·j·y3、如何正確對待他人的評價?①我們要重視他人的態(tài)度與評價,但也要客觀冷靜分析,既不能盲從,也不能忽視。用理性的心態(tài)面對他人的評價。 2-1-c-n-j-y②對待他人的評價的方法:用心聆聽;勇于面對;平靜拒絕。4、我們?yōu)槭裁匆蛹{自己?如同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我們每個人在性格、興趣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隨著對自己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們的自我形象也會越發(fā)清晰。21·cn·jy·com5、我們怎樣接納自己?①接納自己,需要接納自己的全部。(既接納自己的優(yōu)點,也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既接納自己的性格,也接納自己的身材、相貌;既接納自己的現(xiàn)在,也接納自己的過去。) 21*cnjy*com②接納自己,需要樂觀的心態(tài),更需要勇氣和智慧。(接納自己滿意的部分是容易的,接納自己不滿意的部分有時候會很難。)【來源:21cnj*y.co*m】6、我們怎樣欣賞自己?①我們要學會欣賞自己。(欣賞自己的獨特,欣賞自己的優(yōu)點,欣賞自己的努力,欣賞自己為他人的奉獻。)②欣賞自己,不是驕傲自大,也不是目中無人。(欣賞自己的人,既能展現(xiàn)自己的風采,也能看到他人的美麗;既能為自己鼓掌,也能為他人喝彩。)7、如何做更好的自己? ①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揚長避短。②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主動改正缺點。(改正缺點的過程就是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的過程。)③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不斷激發(fā)自己的潛能。④做更好的自己,需要在與他人共同生活的過程中不斷成長,需要為他人、為社會帶來福祉。8、發(fā)掘自己的潛能?(1)如何認識人的潛能?每個人的潛能都不盡相同。就智力方面而言,我們都不同程度地擁有多種智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領域,需要我們探索、嘗試、發(fā)現(xiàn)并激活它們。(2)如何發(fā)掘自己的潛能?①通過珍視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注自己喜愛的領域;②通過廣泛參與多方面的活動,發(fā)現(xiàn)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的需要;③通過積極合作,與他人共同完成任務等,我們就可以更好地激發(fā)自己的潛能。(3)改正缺點的方法有哪些??①具體描述自己的缺點?從小的缺點、對你來說最容易改正的缺點開始。②只要做到了,哪怕只是做到一部分,都給自己肯定或獎勵。③請一個信任的人來協(xié)助你。 ④在公開場合做出改正缺點的承諾。 ⑤運用自己以前改正缺點的成功經(jīng)驗。【易錯點撥】1. 我們要正確看待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周圍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與評價,能幫助我們認識、了解自己。我們要重視他人的態(tài)度與評價,冷靜地分析。既不能盲從,也不能忽視。【出處:21教育名師】2.做更好的自己,并不意味著完全改變?nèi)ビ蟿e人的喜好。做更好的自己,需要發(fā)現(xiàn)并充分運用自己擁有的資源。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主動改正缺點。改正缺點需要決心、信心、勇氣和毅力,改正缺點的過程就是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的過程。做更好的自己,還需要探索未知的自己,發(fā)掘自己的潛能。【復習檢測題】一、單選1. 數(shù)學課上,我婉轉(zhuǎn)地給老師指出了課堂上的一個小錯誤,老師表揚了我,說我很細心,也挺勇敢。這種認識自己的方法是( B )【版權所有:21教育】A.自我觀察 B.他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和評價C.與人比較 D.自我反省2. 蘇格拉底曾經(jīng)說過:“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太陽,只是要讓它發(fā)光……”這句話啟示我們( )①要看到自己身上尚待開發(fā)的巨大潛能 ②要給自己積極的暗示,想象更好的自我形象 ③要相信自己就是一個天才 ④ 要在實踐中發(fā)掘潛能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關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 )A.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 B.接納自己,只需要接納自己的優(yōu)點 C.接納自己,需要樂觀的心態(tài) D.要能欣賞自己的獨特4、有人估計,在一生中一個人的大腦,可容納下5億本書的知識。即使一個人用其一生的時間和所有的精力學習,大腦也永遠裝不滿。這說明( D )A.發(fā)現(xiàn)潛能就能取得成功 B.人的潛能是天生的,不用發(fā)掘C.偉人才能激發(fā)自身潛能 D.需要不斷激發(fā)自己的巨大潛能二、多選5、人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我們需要不斷更新、不斷完善對自己的認識,才能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完美。這是因為正確認識自己( AD )【來源:21·世紀·教育·網(wǎng)】A.可以促進我們自身發(fā)展 B.就是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C.需要提升自己學習能力 D.可以促進與他人交往6、種子雖小,卻有讓大力士瞠目的力量;玫瑰雖香,卻渾身長滿了扎人的刺。這給我們的啟示是( BD )21·世紀*教育網(wǎng)A.只有少數(shù)人才是完美的 B.既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又要看到自己的短處C.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D.每個人都有不足,對自己的缺點不必在意7、小明上中學后,進入了新的班集體,班主任李老師讓大家介紹一下自己,小明是這樣介紹自己的。我是一個個子很高的男孩,喜歡打籃球,性格開朗,愛交朋友,我在小學時是班里的班長,有點愛管閑事。小明對自己的評價主要是通過( ABC )www-2-1-cnjy-comA.身體特征和生理狀況 B.性格和氣質(zhì) C.從在群體中的關系 D.從他人的評價8、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吳敏霞獲得了女子雙人三米板比賽的冠軍,由此成為了歷史上拿到奧運會金牌數(shù)最多的跳水運動員。賽后采訪中,吳敏霞表示:我覺得自己挺偉大,挺不容易的。吳敏霞這是( BC ) 21世紀教育網(wǎng)版權所有A.在成績面前,忘了謙虛 B.欣賞自己的優(yōu)點和努力 C.欣賞自己為祖國作出的貢獻 D.接納自己的全部三、觀察與思考9、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說:我生來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嘲笑我,學校里幾個性格霸蠻的同學甚至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親對我說,兒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也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變美。后來我進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當面嘲笑我的相貌,我想到了母親的話,便心平氣和地向他們道歉。(1)材料中的劃線部分,蘊含了一些認識自我的正確觀點,你知道是什么嗎?請寫出來(2)莫言因相貌被人欺負、嘲笑,到后來成為讓世界尊敬的作家,告訴我們:通過不懈的努力,可以使自己變得更好。那么,你打算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呢?【答案】(1)①對于自己的一些難以改變的不完美,如身材、相貌等,我們要坦然接納它。②我們要重視他人的態(tài)度與評價,但也要客觀冷靜分析,既不能盲從,也不能忽視。③我們可以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的內(nèi)在素質(zhì)使自己變得更好。(2)①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揚長避短。②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主動改正缺點。③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不斷激發(fā)自己的潛能。④在和他人共同生活的過程中,以及在為他人、為社會帶來福祉的過程中做更好的自己。21cnjy.com四、活動與探索10、認識自我 完善自我七年級學生靜靜為了更好滴了解自己,征求了幾位好朋友對自己的評價,調(diào)查的結(jié)果見下表:同學對靜靜表現(xiàn)的評價原因?紅紅熱情、善良、好客紅紅生病那次,她主動幫助紅紅,并邀請紅紅到家里做客瓊瓊熱情、大度與同學發(fā)生矛盾時,她比較容易原諒對方麗麗?不拘小節(jié)、灑脫同學在一起吃東西時,她總是搶著付錢小蓮性格外向,做事效率高?在學習中,她寫作業(yè)總是很快靜靜的老師對她的評價:熱心幫助同學,主動關心班集體的建設,有很強的集體榮譽感。學習馬虎,作業(yè)比較粗糙,最近學習成績出現(xiàn)了比較大的下滑。 靜靜對自己的評價:我性格比較外向,人緣很好,但我有時也很在意同學們對我的評價,所以覺得有些累。有時我希望自己能夠更加有主見,但經(jīng)常以失敗告終。我并不喜歡這樣的我....... www.21-cn-jy.com(1)靜靜采取了哪些途徑來認識自己?(2)靜靜應如何對待老師和同學的評價?(3)你認為靜靜在正確認識自己后,應怎樣才能做更好的自己?【答案】(1)通過自我觀察認識自己,通過他人的評價了解自己。(2)我們要重視他人的態(tài)度與評價,但也要客觀冷靜分析,既不能盲從,也不能忽視。用理性的心態(tài)面對他人的評價,是走向成熟的表現(xiàn)。(3)①做更好的自己要學會接納和欣賞自己;②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揚長避短;③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主動改正缺點;④做好更的自己,需要不斷激發(fā)自己的潛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