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南方地區水鄉孕育的城鎮一、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1.在學習中合作,在合作中學習,學會共處、共進,學會通過適當的方式,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2.通過水鄉美景的再現和感知,深化對家鄉的了解,對家鄉、祖國美麗山水的熱愛之情。3.針對這些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能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設想。知識與技能1.感知太湖流域城鎮的形成與發展,理解傍水而居的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態。2.進一步鍛煉收集、分類、檢索資料的能力。3.加深對不同區域具有區域特色生活的認識。過程與方法教師充分領會課堂的“內涵”和“外延”,為學生的個性張揚和全面發展搭建平臺,讓學生在集體中學會恰當地展示自己,關愛他人,與人合作,并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結合自己的生活積累探究社會問題,提高參與社會實踐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基于此,教師按自愿的原則,綜合學生的學習意向,以兩個探索取向組合成“探索小分隊”,創造機會,讓學全在質疑中求證,在求證中解決,在解決中尋找發現新問題的契機。二、教學重點1.學生應深刻認識到“水”對太湖流域的生產、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嘗試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提出自己建設家鄉的設想。2.通過學習,加深學生對不同區域具有區域特色生活的區域差異性的認識。三、教學思路1.以學生定內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淺顯易懂,他們對水鄉的了解在某些方面遠多于書本的闡述,腦海中美麗的水鄉畫面要遠比書本上的幾幅圖片生動。因此,不妨放手讓學生自行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對于一些有共同研究取向的學生,可按自愿的原則組合成“探索小分隊”。2.以內容定學法。按照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他們希望教師能營造一個開放的空間,讓他們自由地學習自己想學習的內容,甚至走出課堂,在做中學,在玩中學,在“不學”中“學”。3.學法定教法,以教法導學法。教無定法,但教法的選擇必須遵循一定的標準,即能促進學生的發展,本節課中,教師將引導學生以探究的方式進行體驗性學習,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討論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甚至在解決問題中發現新的問題。四、教學資源準備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積累及已有的社會知識,并著力開發網絡資源,選取和課堂教學契合的資料,如烏鎮的影音資料等。五、教學過程1.老歌創新境,導入新視角。新課伊始,通過播放《太湖美》VCD,展現太湖流域地形平坦、沃野千里、河湖溝渠密布、良田萬頃、城鎮密集的區域特色景觀。動聽的樂曲,秀美的家鄉風光,激發起學生濃濃的鄉情。正當學生意猶未盡之時,教師用實物投影在屏幕上展示出一張長江流域出土的三四千年前炭化稻谷的照片,在做相應的介紹后,向他們提出了一個新奇的問題:“你能講述這粒炭化稻谷的歷史故事嗎?”學生一臉驚奇:一粒小小的炭化稻谷,竟然也牽動著歷史?一位教育家說過,抓住學生的心,就抓住了思維的積極性。學生可能會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過討論完成信息的交換成為一種自發的需要。設置這么一個匠心獨運的思維障礙,有效地啟示學生用歷史的眼光來認識自然條件在太湖流域家農業發展史及后來城鎮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意義。2.凸顯新理念,力促學生發展。課改的核心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精心創設的有探究意義的問題場景,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溫床和沃土。傍水而居的區域自然條件,影響了太湖周邊地區人們的生活。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水鄉古鎮周莊的自然人文風景,按常規處理,以學生觀看來獲得體驗、感悟為主。這樣做亦可達成教學目標,但對學生能力發展的促進作用不大,因為水鄉少年們對這些鏡頭太熟悉了,有的學生甚至認為他們之所以觀看,完全是為了敷衍老師。處于這種心理態勢下的思維活動會求異求新嗎?教師在此又出新招,在“研究小組”充分研究了事先收集的水鄉古鎮的各類資料以后,教師要求學生就這段影視資料介紹水鄉古鎮里居民的生活。實踐證明,這個問題的提出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他們會竭盡所能,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做了介紹,甚至模仿《正大綜藝》就某些鏡頭向全班同學設問,課堂的參與度遠遠超過教師“獨裁”下的“一言堂”,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散,且思維的效果得到了很好的保證。3.反思大發展,引發新爭論。學生也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之一,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于轉變課程功能、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著重要意義。學生創造的課程資源可以超越教師的思維,讓貼近學生的經驗、生活進入教學過程,可使課堂具有動態生成的特征。在學習太湖流域的經濟發展時,教師組織了“你身邊的變化”的小討論,旨在挖掘學生的生活積累,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氛圍中體驗太湖周邊城鎮經濟的大發展大變化。教師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向學生展示水鄉富裕鄉鎮的照片,最后教師點明,正是母親湖──太湖的巨大奉獻成就了太湖周邊地區經濟的蓬勃發展。正當學生沉浸在對太湖深深的感激中時,教師講述了親眼所見的太湖實景,當教師敘述到太湖湖面被一層綠油油的油漆似的藍藻所覆蓋,并且發出陣陣的惡臭,嚴重損害了太湖的旅游形象,而這些藍藻是由于生活垃圾、工廠的生產垃圾往太湖中亂排造成的。接著又充滿激情地反問學生:“太湖的子民就是這樣回報母親湖太湖的,你們說我們該怎么辦?”鏡頭對視覺和情感的反沖擊力使得同學們議論紛紛,竭盡所能地為太湖的將來出謀劃策。這個課堂高潮的出現,充分說明教師只有想方設法,充分挖掘蘊藏在學生中的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才能展示的舞臺,新課程所倡導的注重學生的主體性發展,課堂教學內容的互動生成等理念才能得到很好的落實。4.發現新問題,激發新思索。在區域自然條件的作用下,經過人類三、四千年的智慧累積,水鄉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區域的特點。通過以上多種途徑的感悟和探究,學生對此應該有了比較深刻的情感體驗。到此,課堂教學無論從時間還是形式上來說,似乎可以結束了,但下課鈴聲不代表思維的終止,而應是學生的思維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開始。教師此時可引發學生新的困惑,亦可通過設問激發學生新的學習欲望,從而有效地把課堂延伸至課外。我們應善于捕捉教學過程中的精彩瞬間,認識到課堂上生成資源的寶貴,并有效地利用它。課堂的主要功能是傳道、授業、解惑,但一個在解惑后能讓學生“生疑”并且帶著問題走出課堂的教學,那才是充分體現課改理念的現代課堂。六、課堂教學設計引發的思考1.自主不是放羊,需要引導。在高唱“學生是學習主人”的今天,教師不能輕易放棄自己是指導者的責任。面對搜集、處理信息能力尚不完備的初一學生,如果只是輕描淡寫地布置學生“課后去搜集資料”,至于到哪兒去搜集,怎么搜集,則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了。據了解,很多學生由于學習時間、學習能力等原因,根本無暇顧及。筆者認為,這是一種假搜集、假發展、假課改。作為教師,應事先為學生列舉幾種搜集資料的途徑和方法,并給他們充裕時間、空間進行信息交流,引導學生對資料進行自我組織自我構建。總之,教師應以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為學生設計合理的學習過程,引導他們在行動中學習如何行動。2.理念不是行為,需要轉化。理念是高度概括的原則性指導意見,本身不可能獲得教學效果,只有我們去認真地研讀、揣摩,直至融會貫通,并以我們的智慧,創造性地把他們轉化為具體的與學生經驗相適應的操作行為,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引領作用,取得理想的效果。第二課南方地區我國的經濟中心——上海一、教學目標1、了解上海優越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發達的交通條件等因素,并分析它們對上海經濟繁榮所起的作用。2、學會描述上海發展的歷史軌跡,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浦東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3、通過案例剖析,學會分析區域的自然環境、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初步樹立因地制宜觀念。二、教學重難點上海作為中國經濟中心的各方面表現是本課時重點。上海為什么會成為中國經濟中心是難點。三、課前自學與課內交流一、課前預習1、上海地處之濱,以富庶的為依托.。這里地勢,河湖氣候與相連成片,自然條件得天獨厚。2、如今,浦東已是萬商云集,發展成為中心和中心。3、上海經濟的繁榮產生了,輻射效應,促進了的成長,帶動的發展。二、課堂互學從以下幾個角度分析上海成為我國經濟中心的原因。(自然條件歷史背景工業基礎政策支持)(一)上海的地理位置結合中國政區圖和圖6-50描述上海的地理位置。(二)上海的自然條件1、地形:河流:氣候:自然條件:2、完成教材第54頁問題探究。設想一下,重慶的貨物如果通過航運出口到東南亞,可經過怎樣的路線 3、找找看,上海是哪幾條鐵路線的起點?4、綜合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交通運輸等因素,分析它們對上海經濟繁榮所起的作用。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交通運輸:(三)歷史背景早在800多年前已經是“海舶輻奏,番商云集”之地,以至近代上海被稱為“東方的巴黎”。結合位于上海外灘的銀行大樓的圖片和P54頁閱讀卡《曾經的“華爾街”》探究,上海是歷史上的亞洲東部地區的國際金融中心。(四)工業基礎形成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五)政策支持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建設,特別是1990年國家實施,使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六)走進上海:說一說上海作為我國的經濟中心表現有哪些?第二課南方地區隨堂練習一、單選題1.南方地區主要經濟作物是()A.水稻B.花生C.甜菜D.油菜2.下列不屬于我國天然橡膠生產基地的是()A.海南島B.山東半島C.雷州半島 D.云南南部3.有些裸露的紅壤丘陵,土壤成片、成塊地流失,被人們稱為()A.“紅色沙漠” B.“紫色盆地”C.“北大荒” D.“天府之國”4.分布于江南丘陵的經濟林木是()A.茶樹、油茶 B.紅松、紫椴C.蘋果樹、柿樹 D.橡膠樹、椰子樹二、綜合題1.讀圖2-6“四川盆地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四川盆地為什么是一個外流盆地?(2)簡述四川盆地為什么冬季溫暖,霜雪少見。(3)四川盆地內長江沿岸的谷地,為什么是我國夏熱中心之一?(4)簡述該地區農業生產的有利自然條件。答案一、1.A2.B3.A4.A二、1.(1)地處濕潤地區,降水量大,河流徑流量大;盆地東部巫山因流水侵蝕成山谷,能發育外流河,屬外流盆地。(2)盆地北部的秦嶺、大巴山海拔超過2000米,對冬季寒潮和南下的冷空氣有明顯的阻擋作用,大大削弱了冷空氣對盆地內部的影響。所以盆地內冬季溫暖,霜雪少見。(3)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帶的影響,晴熱天氣多;盆地地形不易散熱,又位于大婁山的北坡,處于夏季風的背風坡,下沉氣流助長了夏季的炎熱程度。(4)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熱量充足,降水充沛,雨熱同期;盆地內部為成都平原,地勢平坦,為紫色土,土壤肥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6.2 南方地區 教學設計1.doc 6.2 南方地區 教學設計4.doc 6.2 南方地區 隨堂習題(含答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