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課地區差異顯著東部和西部差異顯著&交流與互補一、【課標解讀】1-2-3觀察不同區域之間在人員流動、物質交流、信息椽筆、文化融匯等方面的聯系,認識區域聯系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意義。1-2-5描述中國自然和人文環境的總體面貌,了解其基本特征。1-2-6描述我國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特征,比較人們社會上和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解讀:區域聯系的內容和形式,包括人員流動、物資與文化交流、信息擴展等。區域差異是形成區域聯系的緣由;在現代社會,區域的發展不可能離開區域聯系。東西部自然環境包括地形、氣候和河流等方面的差異,人文環境主要是地區發展水平的差異等。四大地理區域的范圍和自然環境特征、人文環境特征;東西部在經濟、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特點,既展示了我國豐富多彩的區域人文特色,又反映了自然環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二、【教材簡析】1.教材編寫特點及意圖在前面總體概述我國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特征的基礎上,介紹我國的區域差異。中國幅員遼闊,各區域的自然環境和基金發展存在很大的差異。探討區域和區域差異,主要是比較區域發展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分析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對區域社會發展的影響,解析區域內部自然與人文要素間、區域與區域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關系。本課是中國地理總論部分與中國區域地理部分的銜接點。在前面講訴中國地理概況、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開始進一步闡述我國不同區域的差異。在第六單元講區域差異之前,本課只是對區域地理的宏觀介紹,以從整體上把握我國的區域差異,為后面認識各分區作知識鋪墊。“東部和西部差異顯著”既簡明扼要,又全面綜合地評價了東西部地區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差異,以及各自在發展經濟方面的優勢和不足。“交流與互補”用東西部和南北方人才的交流、自然資源的調配等方面的事例,說明了地區間交流與互補的重要意義。2.教材結構體系:三、【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目標1.學生學會比較我國東部和西部自然環境方面的差異,評價它們對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的影響。2.通過對中國不同區域自然、經濟、人文特征的了解,理解人魚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認識我國各地區間交流的重要意義和現狀。(二)過程與方法學生學會從地圖上獲取信息,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通過圖片,圖表和案例的對比,說明東西部在自然環境和發展水平等的差異,初步學會比較分析能力。(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會辯證地看待區域差異,初步形成樹立因地制宜、優勢互補的觀念。四、【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東西部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難點:區域間交流與互補的內容及意義。五、【教學思想和策略方法】1.主要采用比較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合作學習法、講授法等,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教學在潛移默化中進行。2.融入生活元素,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生活實踐能力。3.運用多媒體形象直觀的展示手段,為呈現案例、案例分析、問題創設提供情境條件。4.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學習過程。六、【教學過程設計】1.導入新課:圖片導入設問: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是我國的什么地方?設計意圖:直觀的圖片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生主動性、參與性,旨在導出這是我國西部山區的結論。進而導入我們今天的主題:東西部之間存在哪些差異呢?2.教學環節一:東西部自然環境的差異(1)找一找出示PPT——我國東部和西部地圖,學生說出東部和西部包含的省份,然后PPT出示答案。過渡:東部和西部包含的省份我們已經明確了,大家可以發現,西部占了大多數。而這就和東部和西部的差異有關!首先我們就從自然環境來找找差異。(2)地形差異PPT出示“西部和東部地區的范圍”和“中國地形圖”思考:設問1:說說東部和西部的地形主要以什么為主?設問2:找到東部和西部的分界線?東西部分界線與我們學過的另一條什么分界線相似?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學方式:(1)學生思考,教師提問。(2)教師及時捕捉學生回答中的精要內容或通過指導學生概括性回答展示主要問題。教學預設:東部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西部以山脈、高原和盆地為主,山區面積廣大。(及時板書)(3)氣候差異PPT出示“西部和東部地區的范圍”和“中國氣候類型圖”思考:設問:說說東部和西部的氣候類型和特點?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學方式:(1)學生思考,教師提問。(2)教師及時捕捉學生回答中的精要內容或通過指導學生概括性回答展示主要問題。教學預設:東部氣候:熱帶、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比較濕潤;西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山地氣候,氣候干旱。(及時板書)(4)土地資源差異PPT出示“中國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布”思考:設問:說說東部和西部的土地資源的利用方式?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學方式:(1)學生思考,教師提問。(2)教師及時捕捉學生回答中的精要內容或通過指導學生概括性回答展示主要問題。教學預設:東部地區以耕地和林地為主,適合發展種植業和林業;西部地區主要以草原、荒漠為主,比較適合發展畜牧業。(及時板書)片段小結:我國東西部之間的自然環境方面存在很大差異,主要包括地形、氣候、土地資源利用等?,F在大家根據表格小結一下。(及時板書)3.教學環節二:東西部經濟發展的差異(1)說一說出示PPT——我國東西部學生上課的圖片設問1:你的感想是什么?你還可以感受到東西部存在哪些差異?教學方式:(1)學生思考,教師提問。(2)教師及時捕捉學生回答中的精要內容或通過指導學生概括性回答展示主要問題。設計意圖:拋磚引玉,通過東西部教育的差異,引導學生得出東西部之間不僅自然環境存在差異,在人文環境以及經濟發展上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樹立學生整體論的思想。過渡:人文環境除了受教育的差異外,你還知道哪些方面存在差異嗎?(2)綜合探究——東西部在人文環境、經濟發展上的差異探究要求:學生分組,每組6個人,根據教師給出的經濟發展包括的角度結合課本知識來進行分工合作,討論并記錄討論結果,8分鐘后每組派一代表交流討論結果。教學方式:(1)學生思考,教師提問。(2)教師及時捕捉學生回答中的精要內容或通過指導學生概括性回答展示主要問題。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與所聽所見,真正呈現東西部在發展過程中的差異,同時也使學生初步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團隊和合作精神。教學預設:PPT通過表格的方式呈現并(及時板書)。過渡:東西部在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方面可謂差異巨大,現在我們就來進行個“優勢大比拼”。(3)東西部“優勢大比拼”出示PPT——我國東西部優劣表格設問1:對比東部和西部在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方面的差異教學方式:(1)學生思考,教師提問。(2)教師及時捕捉學生回答中的精要內容或通過指導學生概括性回答展示主要問題。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初步培養學生一分為二的思想以及全面分析的能力。過渡:東部和西部各具優勢和劣勢,可謂各有千秋,而想要我國快速發展成為世界上的大國,就必須要充分發揮優勢,轉變劣勢為優勢,加強區域間的合作與交流,共同發展。4.教學環節三:交流與互補(1)說一說出示PPT——交流和互補的目的和主要內容及工程設問1:閱讀課本說說“交流和互補的目的和主要內容?”教學方式:(1)學生思考,教師提問。(2)教師及時捕捉學生回答中的精要內容或通過指導學生概括性回答展示主要問題。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資料分析能力。(2)交流和互補的主要工程PPT出示“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和“青藏鐵路”的相關地圖,圖片和資料并思考:設問1:西部大開發意義?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學方式:(1)教師講授法(2)學生思考,教師提問。(3)教師及時捕捉學生回答中的精要內容或通過指導學生概括性回答展示主要問題。教學預設:PPT出示并(及時板書)5.課堂小結:引導學生根據板書進行課堂小結。6.拓展運用PPT出示:“我為家鄉謀福利”——作為一個平湖人,你覺得我們有哪些優勢和劣勢?你覺得應該在哪些方面加強與外地的交流與互補?7.作業布置:作業本和自編作業七、【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