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6年秋季版)七年級歷史上冊 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 知識梳理 新人教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6年秋季版)七年級歷史上冊 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 知識梳理 新人教版

資源簡介

第4課 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展
一、知識梳理
1.夏朝的建立與“家天下”
(1)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標志著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禹在位時,征服南方三苗,在陽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種制度,社會生產有了很大發展,社會逐漸產生階級分化。禹最初想傳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兒子啟憑借強大的勢力,在禹死后繼承了他的位置。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2)統治:夏朝建立了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獄,此外還制定了歷法,稱為“夏歷”。
(3)考古發現:考古學者在洛陽平原發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這里有宮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業作坊,還有平民生活區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階級分化和等級界限。
(4)滅亡:夏朝經歷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時期,國力衰弱。桀統治殘暴,用武力傷害百姓,引起民眾的反抗,最終被商部落的首領湯聯合周圍部落滅亡。
2.商朝的興亡
(1)建立:約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
(2)遷都:受戰亂、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商朝多次遷都,到商王盤庚時遷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對的穩定。
(3)滅亡:商紂王是商朝的最后一個王,他對外征伐,耗費國力,同時修筑豪華宮殿,對百姓征收繁重的賦稅,還施用酷刑,殘害人民。公元前1046年,武王聯合各地勢力,組成龐大的政治聯盟,與商軍在牧野決戰,商軍倒戈,周軍占領商都,商朝滅亡。
3.西周的統治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2)統治: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以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政治范圍。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但需要向周王進納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內進行再分封,從而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分封制”。
(3)衰落:公元前841年,周厲王與民爭利,引起“國人暴動”,厲王逃亡。到周幽王時,朝政腐敗,社會各種矛盾激化。
(4)滅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滅。后來,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二、重難講解
1.夏朝、商朝和西周興亡
朝代


西周
開國之君


周武王
亡國之君


周幽王
都城
陽城
亳—殷
鎬京
開創制度
世襲制
分封制
  2.禪讓制、世襲制和分封制
制度
含義
禪讓制
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當時在位的部落聯盟首領生前自愿將統治權讓給他人,目的是讓賢能、公正的人管理部落聯盟,以帶領大家抵御外來侵襲、進行生產勞動和平均分配食物
世襲制
世襲制通常指奴隸制和封建制國家的君主職位,以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兩種方式世代相傳的制度
分封制
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于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以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
  三、學法指導
對于本課夏、商、西周的建立者和亡國之君,可以采用歌謠的形式進行記憶:夏商西周興與休,啟桀湯紂武王幽。
第5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
一、知識梳理
1.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1)出現:在原始社會后期,我國的甘肅、青海、陜西、河南、山西、山東、遼寧、安徽等地就出現了銅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肅齊家文化遺址出土了銅鏡。
(2)用途:商朝以后,青銅器的數量增多,種類逐漸豐富,主要用于飲食、祭祀及軍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發展到禮器,成為王公貴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國家權力的代表性器物,禮器的類型和數量反映了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
(3)工藝: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不僅種類豐富,數量眾多,而且制作工藝高超。在鑄造技術上,采用“泥范鑄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
2.甲骨文記事
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3.甲骨文的造字特點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多種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圖形、線條把物體的外形特征勾畫出來。指事是用一種指示性符號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會意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結合起來表示新的意義。形聲最為進步,用聲符來注音,用一個字表示類別,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現代漢字很多都是形聲字。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很多字體至今仍在使用,是漢字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
二、重難講解
甲骨文不是我國最早的文字
商朝時的甲骨文已經記載了當時的一些情況,所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但這不能說明我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2013年,考古工作者在對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發掘的資料進行整理時發現了大量的刻畫符號和原始文字。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考古成果表明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我國先民就開始使用文字,這些刻畫符號將中國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三、學法指導
對于本課重點內容,可以利用歌謠的形式進行記憶:原始后期有青銅,商周禮器它鑄成。司母戊鼎是最大,四羊方尊奇造型。文字可考始于商,甲骨清朝現安陽。象指會形造字法,一脈相傳人人夸。
第6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
一、知識梳理
1.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1)農業: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
(2)手工業:手工業的規模不斷擴大,青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發展。
(3)商業:商業活動逐漸活躍,很多城市出現了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被更多地使用。
2.王室衰微:春秋時期的社會處于動蕩狀態,西周的各種制度在春秋時逐漸遭到破壞。周平王東遷后,周王室的統治勢力大減,直接管轄的地區僅在洛邑一帶。周王雖然在名義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無力控制諸侯。諸侯國勢力崛起,不再聽從王命,各自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致使周王室在財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賴諸侯國的經濟支持。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勢力崛起。他們競相稱霸,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3.諸侯爭霸
(1)霸主:春秋時期,一些強大的諸侯為取得優勢,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征戰,爭奪霸主的地位。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先后稱霸中原,號令諸侯。到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也先后北上爭霸。
(2)影響:在春秋爭霸的過程中,有的諸侯國被滅掉,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與此同時,中原的“諸華”“諸夏”在同周邊的戎、狄、蠻、夷等族長期交往和斗爭中,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二、重難講解
春秋時期的社會特點
(1)王室衰微:春秋時期,周王室政治、經濟、軍事實力遭到嚴重削弱,周天子逐漸喪失了“天下共主”的資格,反而在政治、經濟上依附于強大的諸侯。作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已經名存實亡。
(2)諸侯爭霸:春秋時期,周天子曾經享有的權威,成為一些較大的諸侯國朝思暮想的目標。于是,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爭霸戰爭,爭當霸主。
三、學法指導
對于本課重點內容,可以采用歌謠的形式進行記憶:鐵制農具和牛耕,深耕細作立大功。手工生產專業化,金屬貨幣多流通。春秋之時多戰場,王權衰落諸侯強。齊桓晉文楚莊王,吳越爭霸在南方。
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一、知識梳理
1.戰國七雄
(1)戰國七雄:戰國初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齊國由大夫田氏取代。當時的諸侯國有十幾個,其中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勢力較強,史稱“戰國七雄”。
(2)戰爭: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規模很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中國歷史上的一些著名戰役,如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都發生在這一時期。
(3)結果:戰國中期以后,魏國、齊國、趙國、秦國先后崛起,其他幾國逐漸衰落。尤其是地處西部的秦國,逐漸成為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對東方六國構成威脅。
2.商鞅變法
(1)背景: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
(2)目的: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
(3)時間: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
(4)措施
①政治: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嚴明法度,禁止私斗。
②經濟: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
③軍事: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
(5)影響: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發揮了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
二、重難講解
商鞅變法的內容對哪些階層有利?對哪些階層不利?
內容
有利階層
不利階層
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封建地主階級
奴隸主階級
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勤勞的農民
懶惰的人;棄農經商的人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勇敢作戰的將士
沒有軍功的舊貴族
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國君
舊貴族
  三、學法指導
對于戰國七雄的方位可以采用歌謠形式,并結合下面的示意圖進行記憶。
1.歌謠: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
2.示意圖
第8課 百家爭鳴
一、知識梳理
1.老子
(1)地位: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國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2)思想:老子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老子善于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人們與世無爭,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學說集中在《道德經》一書。這部書成為道家的經典。
2.孔子和儒家學說
(1)生平:孔子是春秋后期魯國人。年輕時做過小吏,后收徒辦學,成為知名學者。中年后周游列國,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但不為各國采納。晚年回到家鄉,主要從事教育,整理編訂文化典籍。
(2)思想
①政治: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愛人”,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張以德治國,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意。他反對苛政,認為統治者只有實行德政,使人民心悅誠服,社會才會穩定。
②教育: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他在教學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發現和總結出許多教育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
③文化: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獻資料,對傳承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和學術思想作出巨大貢獻。
(3)地位: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孔子的學說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3.百家爭鳴
(1)背景:戰國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崩潰,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此時的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各陳其說,史稱“諸子百家”。
(2)代表
①墨家:墨子是墨家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非攻”,要求人們互愛互利,反對各國相互攻伐兼并、殘害生命。他還提出要選賢能的人治理國家,并批判貴族的奢侈生活,提倡節儉。
②儒家:儒家是戰國時期有很大影響的一個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張實行“仁政”,要求統治者不要過分盤剝人民;還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并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儒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荀子,主張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以維系社會秩序。
③道家: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莊子,他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強調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莊子認為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獨立的人格。
④法家:戰國末期的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4.影響: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二、重難講解
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學派、時期、代表人物及思想
學派
時期
代表人物
思想
儒家
春秋
孔子
政治:“仁”的學說,以德治國;教育:“有教無類”、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
戰國
孟子
“仁政”治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
荀子
主張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
道家
春秋
老子
順應自然;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戰國
莊子
強調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
墨家
戰國
墨子
主張“兼愛”“非攻”;選賢能的人治理國家;提倡節儉
法家
韓非
強調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三、學法指導
對于本課重點內容“百家爭鳴”,可以采用歌謠的形式進行記憶:墨子兼愛又非攻,選賢與能反戰爭。孟子治國用仁政,民貴社次君為輕。荀子禮治明尊卑,順其自然是莊子。韓非治國靠法令,中央集權秦采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东县| 鲜城| 云南省| 堆龙德庆县| 常德市| 台前县| 麻栗坡县| 开鲁县| 陆河县| 理塘县| 喜德县| 安宁市| 凤台县| 响水县| 旺苍县| 景谷| 上高县| 黄陵县| 宜兰县| 盱眙县| 拜泉县| 平阴县| 雅江县| 丘北县| 元朗区| 类乌齐县| 闻喜县| 鹿邑县| 乌拉特前旗| 新兴县| 阳江市| 灵石县| 永新县| 通渭县| 苍溪县| 思南县| 开远市| 宜宾市| 中阳县| 安徽省| 嘉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