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發展生產滿足消費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理解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系;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懂的發展的意義;了解我國的工作中心;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原因。2.能力目標:通過對生產與消費辯證關系的學習,初步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準確認識生產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決定性作用,從而培養正確認識我國當前為什么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洞察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深刻領會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牢固樹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觀念,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教學重點: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教學難點:社會生產總過程各環節之間的關系二、預習導學[(一)知識梳理1.生產與消費(1)生產決定消費:①生產決定消費的。②生產決定消費的。③生產決定消費的和。④生產為消費。(2)消費對生產有重要的反作用:①消費是生產的;②消費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作用;③消費為生產,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的出現和成長;④消費為生產,能提高勞動力素質,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2.社會再生產(四個環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1)直接過程是起決定作用的環節。(2)和是連接生產與消費的橋梁和紐帶。(3)是物質資料生產總過程的最終目的和動力。3.大力發展生產力(1)原因: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奪取新勝利的基本要求,是解決的需要。(2)措施:必須堅持的戰略思想,決不能有絲毫動搖;要牢牢扭住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必須全面,包括素質、素質和健康素質;必須加快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三、問題引領,知識探究合作探究一:1.大家想一想我們日常生活中消費的各種商品和服務是從哪里來的?是哈利波特的魔法棒變出來的嗎?2.觀察思考:3.觀察思考:4.觀察思考:5.觀察思考:練習內化:合作探究二:1.假設你是一個毛絨玩具生產廠家的負責人,你怎樣才能使自己的收益增加呢?2.一開始發明生產的洗衣機只具有洗滌的功能,慢慢的人們發現這些厚衣服如果洗完以后不用花那么長時間晾曬就好了,所以后來洗衣機的研發商就開發了一種具有洗滌、甩水、烘干等強大功能的洗衣機。這個事例說明消費對生產具有什么樣的反作用呢?3.某地自從根據當地特色開發了農家樂鄉村旅游以后,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來農家樂娛樂放松,同時還帶動了當地的餐飲業和住宿的發展。隨著當地旅游名氣的遠播,還吸引了很多外國游客的到來,為了給外國游客帶來更好地服務,當地還挑選優秀員工進行外語培訓。這個事例說明消費對生產具有什么樣的反作用呢?練習內化:1.近年來,化妝護理、瘦身美容等觀念不斷通過大眾媒體的猛烈宣傳攻勢,幾乎激起了每一個女人愛美的天性欲望,也因此拉動了女性美容產業的興起。據統計,中國目前美容行業市場每年約3000億元,美容經濟平均以每年15%的速度遞增,增長率遠遠超過了GDP的增長率。這說明()A.生產對消費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B.生產出來的產品只有被消費了,這個過程才算完整C.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的出現和成長合作探究三:觀察圖片思考:社會在生產包括哪些環節,這些環節之間又有什么樣的關系?練習內化:1在生產、分配、消費三者關系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①分配聯結著生產和消費②生產決定分配和消費,分配和消費影響生產③分配是生產的目的、消費的動力④消費是生產和分配的前提、基礎A.①②③④B.③④C.②③D.①②合作探究四: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閱讀課本30頁的內容,找到相關問題的答案:問題1:問什么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問題2:如何大力發展生產力?問題3:大力發展生產力的意義有哪些?練習內化:1.當前,擴大農村消費,主要是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增加農民收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歸根結底要依靠()A.轉變農民消費觀念B.發揮消費對生產的拉動作用C.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D.正確認識我國初級階段的國情課堂小結:四、目標檢測1.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時,將觸發國內消費結構的升級。2007年,我國人均GDP達到2200美元,人們的消費需求進一步升級。這說明( )A.人們的需求最終決定消費結構的升級B.生產發展決定消費結構的升級C.國家發展的歷史決定消費結構的升級D.消費結構的升級推動生產發展2.2007年5月以來,全國豬肉價格猛漲。高價位抑制了一部分豬肉需求,但給生產雞肉、雞蛋、水產品、牛羊肉等替代品的商家帶來了巨大的收益。這說明( )A.生產決定消費B.消費發展促進生產發展C.消費是生產的目的D.人們的消費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3.在過去幾年里,我國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一直在60%左右。目前,我國最終消費81%的居民消費每增長1%,即可帶動GDP增長0.5%。這說明( )A.只要增加居民收入就能推動經濟增長B.生產決定消費,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C.有效需求不足會制約經濟的增長D.消費不僅是生產的目的,更是生產的動力4.只有生產出來的產品被消費了,這種產品的生產行為才算真正完成。這說明( )A.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只有實現了使用價值,才能實現價值B.消費產品是生產過程的繼續C.社會再生產過程,是由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組成的有機整體D.消費即是生產5.我國現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是( )A.落后的社會生產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B.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C.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D.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6.我國從1979年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79~1991年),為市場化改革的初始階段;第二階段(1992~2000年),為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第三階段(2001~2020年),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下面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解,正確的是( )①改革是為了發展生產力②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③改革是調整生產關系中與生產力不適應的內容④改革就是要從根本上動搖社會主義公有制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五、分層配餐(一)選擇題A組1.右圖是中國移動3G標識。通過3G手機可以實現視頻通話、寬帶上網、觀看手機電視等。手機新功能帶來生活和娛樂方式新變化。這說明( )A.消費對生產有反作用B.生產決定消費的水平和方式C.新的消費熱點能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D.生產是消費的目的和動力2.“百元消費周”是指在一周的工作日期間,全部的餐飲、交通、娛樂等所有消費加起來,控制在100元之內。這引發了一場關于“節儉主義”的熱議。贊同者認為該活動促使青年人反思,有利于形成合理科學的消費方式;反對者則認為這種行為不利于擴大內需,促進生產。你認為可以為雙方提供的理論依據分別是( )A.建立健康消費方式;生產決定消費B.倡導適度消費的消費觀;消費是生產的動力C.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協調發展;消費是生產的目的D.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神;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3.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的出現和成長。這說明( )A.消費決定生產B.生產和消費相互促進C.生產決定消費D.消費是生產的動力4.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消費,只有不斷擴大消費需求,才能拉動經濟的持續增長。這強調( )A.生產對消費的決定作用B.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C.消費對生產的決定作用D.生產對消費的反作用B組5.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信息經濟時代,有專家說我國經濟即將進入生物經濟時代。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物技術產品有了更大的需求。這說明( )A.消費對生產有調節作用B.經濟水平決定消費水平C.生產和消費互為因果D.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6.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人民揮手告別了短缺經濟,商品市場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要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就要刺激消費,形成新的消費熱點。這是因為( )A.消費為生產創造新的勞動力B.消費是生產的目的C.消費是生產發展的動力7.2014年春節期間,手機短信依然是最受喜愛的拜年方式,短信的興起帶動了“拇指經濟”的發展。這說明( )A.生產決定消費,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B.消費反作用于生產,消費是生產的動力C.新的消費熱點能帶動新的產業的出現和成長D.消費是生產的目的,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8.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吹響了中國新一輪農村改革的號角。下列對改革的認識正確的是( )①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 ②改革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根本變革 ③改革只是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相適應 ④改革是為了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①③④9.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這一中心的理由是( )①堅持這一中心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的 ②堅持這一中心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決定的 ③堅持這一中心有利于實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④堅持這一中心可以更好地落實以人為本的要求A.①②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③④C組(二)非選擇題10.我國目前“低消費、高投資”的問題突出,伴隨著GDP的不斷翻番,居民消費率卻不斷走低,已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53%降至今天的34%。對此,有人認為:“不顧生產發展的可能提出過高的消費要求是錯誤的,而在生產發展允許的限度內一味限制消費也是不對的。”你同意以上觀點嗎?請說明理由。1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華社記者用“大起來的住房、多起來的汽車、低下來的食物支出比重、高起來的文化程度、熱起來的假日旅游、快起來的通訊方式”等詞語來描述這種變化。請用所學的經濟生活知識,簡要說明這一變化對經濟發展的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