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師大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復習提綱1、公元前21世紀,王位世襲制的實行及國家機構的設置,標志著中國最早的國家—— 出現。約公元前 年,禹的兒子啟繼位稱王,建立 朝,定都 ,開始“ ”的歷 史,從此, 代替了禪讓制。3、約公元前1600年, 打敗了夏朝最后一個國王 ,建立商朝,建都在亳。4、約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此后商朝統治穩定,因此,后代又稱商朝為 。5、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在 擊敗商朝軍隊,紂王自焚,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 周朝,定都 ,史稱 。西周末年,王室勢力日益衰弱,公元前771年,西北的少數民族 攻破鎬京,殺 死 ,西周滅亡。7、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 ,史稱 。8、公元前2070年,為公元前 世紀 年代;公元前1046年為公元前 世紀 年 代。夏商西周以 關系區分尊卑等級。周王以下的 、卿大夫、士是享有特權 的貴族,構成統治階級;被統治階級包括平民和 。周朝統治階級主要通過軍隊、刑罰的暴力鎮壓和 維護等級制度,調節社會 矛盾和穩定社會秩序。西周為了鞏固對周邊的統治,實行 。主要內容是“ ”,各諸侯國 起著拱衛王室的作用,定期到周王室朝覲、 和服役。12、今山東省的兩個西周主要諸侯國是 和 ,家鄉曲阜是其中 國的都城。13、西周的分封制加強了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系,密切了同周邊少數民族的 關系,穩固了對疆域的控制,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公元前770——前476年為 時期,公元前 475——前221年為 時期。春秋五霸先后指 、宋襄公、 、秦穆公、 。戰國七 雄按照地理方位分別指東南西北上中下的 。齊桓公最先稱霸的原因包括任用 為相,注重發展經濟,改革內政,使國家富強起來;提出“ ”的口號;齊桓公稱霸的標志是公元前651年在 舉行諸侯盟會。17、問鼎中原,在邲之戰中打敗晉國后, 躍升為霸主。18、三家分晉指的是晉國分裂為 、 、 三個國家。19、春秋戰國兼并爭霸的主要原因是 的權勢日益衰弱,各諸侯國紛紛革新舊制、富 國強兵,乘機開拓擴張。兼并爭霸雖然給人民帶來了深重苦難,但也沖擊了舊的社會秩序,傳統的貴族統治體 制減去瓦解,各國也只有通過 方能富國強兵,從而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進步。春秋時期,鐵器開始應用于農業生產領域; 時期,人民開始使用兩牛牽引的犁進 行耕作。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大大提高了 ,使 成為可能,新興 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公作則遲”“分地則速”,反映了 取代大規模強制性集體耕作,個體小農 成為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掀起旨在 的改革風潮,其中影響最大的改革 是 。商鞅受到 的重要,于公元前 年開始變法。其主要內容包括富國為目的的承認 ,獎勵生產。強兵為目的的獎勵軍功。加強集權為目的的推行 ;編制戶口,加強控制;統一 。評價商鞅變法:商鞅雖死,變法未敗。經過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后 兼并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27、 與金屬鑄造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28、商朝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叫作 。其作用主要是記錄占卜的結果,稱為卜 辭。甲骨文對研究 的歷史有重要作用,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 開始的;甲骨文還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奠立了漢字象形、表意的基本特征,與今天的漢字有明顯的淵源關系。青銅器是 、 、 的合金,商朝青銅器聞名于世,象征著那個時代燦爛輝煌的文 明。都江堰是 時期 蜀郡太守 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使 成都平原旱澇保收,人稱“ ”。都江堰由 、 、 三部分組成,其中泄洪排沙的 設施是 ,灌溉農田的設施是 .老子,姓李名耳, 楚國人, 學派創始人,提出“道法自然”,提倡 “ ”,其思想體現在《 》一書。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人。偉大的思想家, 學派的創始人,核心思想“ ”與“ ”,主張以德治國,提出“為政以德”;偉大的教育家,首創 ,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論整理成《 》一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根本原因是 的飛速發展。其主要代表包括墨家學派 的創始人墨子,儒家學派的代表孟子,道家學派的代表莊子,法家學派的代表韓非子。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力”、“節用”,反對人對人的壓迫和不義戰爭;孟子繼承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張“仁政”,提出“君貴民輕”的思想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觀念;莊子繼承老子的思想,提倡順應自然,無為而治;韓非子主張實行“法治”,加強中央集權,還反對“是古非今”,支持變法革新。在治國問題上,儒家主張教化百姓,以“ ”治國;法家強調用“ ”加強統 治,依法治國;道家提出“ ”。商鞅是 的代表人物,在春秋戰國, 思想最能得到諸侯的賞識運用;曲阜是孔子故里,儒家思想的起源地,有東方圣城之美譽;漢朝建立后,漢高祖休養生息,借鑒的是道家“ ”的思想; 崇尚勞動,反對不義戰爭,代表底層勞動人民的利益;漢武帝時,接受董仲舒的建議, ,從此,適應 需要的儒家學說被確立為歷代王朝的正統思想,在思想文化領域長期居于主導地位,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苛政猛于虎也”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以德治國,“為政以德”;“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體現了法家加強“刑罰”,依法治國的思想。“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反映了儒家教化百姓,以“禮”治國的思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