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四課 草原人家教案《現代化的大牧場》教案本課主要講的是澳大利亞的大農場畜牧業。通( http: / / www.21cnjy.com )過對澳大利亞牧業的分析,讓學生了解在自然環境及自然因素的影響下,人類產生了與之適應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讓學生樹立因地制宜的觀念。二、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澳大利亞的大牧場的內容,了解大草原的自然環境特色,感受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概況。2.能夠從地圖、圖表中讀取各種有用的信息。3.通過澳大利亞的草原風情,進一步認識到人地關系的協調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三、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澳大利亞草原人家的特色;和諧發展人地關系的重要性。教學難點:自然環境對牧業形成與發展的意義。三、教學方法自主合作式討論、多媒體教學模式。 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欣賞澳大利亞民歌《剪羊毛》教師:這是哪個國家的民歌?今天我們跟從三毛去澳大利亞出國記。(二)授課1、三毛出游首先——了解澳大利亞概況(世界地圖)、(澳大利亞地圖)在圖上落實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分析它所在位置的特點: 世界上唯一占據整個大陸及其邊緣島嶼的國家。2、三毛到了澳大利亞分析——澳大利亞發展養羊業的有利條件澳大利亞的養羊業發展速度如此之快,發展養羊業到底有著那些有利條件呢?(澳大利亞牧業氣候分布圖,學生原因探討)(1)澳大利亞的位置有什么特點?這種特點對澳大利亞的氣候有什么影響?(2)澳大利亞的降水有什么特點?其畜牧業的分布又有什么特點?(3)澳大利亞的牧業分布與等降水量線之間呈什么關系?為什么會是這樣?3、三毛的困惑——澳大利亞牧場的現代化澳大利亞牧場規模很大,面積一般達到幾千公頃,地廣人稀,牧場主該如何來解決人手不足這個問題呢?(出謀劃策)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澳大利亞牧場最突出的特( http: / / www.21cnjy.com )點是機械化程度非常高,牧民在放牧、打草、剪羊毛等環節上都使用了現代化的機械,需要的勞動力很少,效率很高。 小結:在澳大利亞,羊毛每年大量出口,為這個國家賺取大量外匯。作為國家創匯功臣,那里的羊所受的待遇很好,甚至每年的8月14日還被定為羊節。21·世紀教育網4、三毛的疑問解答——澳大利亞畜牧業經久不衰的原因澳大利亞畜牧業的現代化是以國家工業化為基礎的。工業向牧區提供先進的機械,使得牧區不會因為缺少勞動力而衰落,并能保持不斷發展。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三)課堂小結三毛的收獲——請學生說一說這節課的收獲。五、板書現代化的大牧場1、澳大利亞概況2、澳大利亞發展養羊業的有利條件3、澳大利亞牧場的現代化4、澳大利亞畜牧業經久不衰的原因海拔最好的牧區教案〈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的學習目標: (1)讓( http: / / www.21cnjy.com )學生初步了解青藏高原的高寒環境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青藏高原這樣的特有的農作物和牲畜。 (2)讓學生們了解青藏高原是我國藏族同胞聚居的地區。 (3)讓學生知道青藏高原是我國一個山河壯麗、資源豐富的地區,知道青海省的柴達木盆地"聚寶盆"之稱及其主要的物產。21cnjy.com 2、學習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初步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青藏高原上交通面貌的巨大變化。教學重點: 青藏高原"地高天寒"的自然環境及藏族人民的生活情況及新中國成立后那里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柴達木盆地豐富的礦產資源。教學難點: 西藏人民對于當地環境的適應及當地交通的發展是本課的難點。教育過程:1、導入新課( http: / / www.21cnjy.com ) 請同學們看《中國地形圖》。 出示[情景1] 問:同學們說一說這里是我國的什么地區? (這里是我國的青藏高原)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情況。 板書: 第七課青藏高原 --世界最高的高原2、新課部分 出示[情景2] 同學們觀看多媒體后說一說藏族同胞的服飾有什么特點? (他們穿的藏袍要脫掉一只袖子;有時候,他們還要把長袍的上半身脫掉。) 為什么他們會這樣呢?這是當地的藏族同胞適應這里的自然環境的一種方式。 問:現在,大家根據青藏高原的地形特點設想一下這里的所會是怎樣的? (青藏高原地勢高,天氣寒冷。) 這里冬季嚴寒,夏季涼爽。為了適應這里的氣候,藏族同胞的衣服是厚厚的藏袍。 板書:地高天寒冬嚴寒夏涼爽 為了適應這里的自然環境,藏族所種植的農作物也和其它地區有很大的不同。這里的農作物主要是青稞。有的地方也生產一些小麥、豌豆等。 大家想一想青稞最大的特點應該是什么呢? (青稞的主要特征是耐寒) 板書:青稞由于這里的農作物主要是青稞,所以藏族同胞的食物也主要是以青稞為原料制成的糌粑。另外,酥油茶、牛羊肉也是藏族同胞每餐必備的食品。 問:藏族同胞為什么喜歡吃這么我富含脂肪和油脂的食物呢?要結合這里的氣候特征。 (為了適應這里寒冷的氣候。) 同學們現在自己閱讀課本第四十五頁(讀一讀),領略一下藏族同胞的生活習俗。同學讀完后,要說一說自己的收獲。 現在,我們大家一起來看一種青藏高原上特有的動物( http: / / www.21cnjy.com"\o"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t"_blank )--牦牛。 出示出示[情景3] 同學們說一說你印象中的牦牛。 (身上長著厚厚的長毛;喜歡寒冷的環境;勁大;高原上的交通工具。) 另外,這里還有耐寒的藏山羊和藏綿羊。它們與牦牛是高寒牧區的三大牲畜。 板書:高原之舟--牦牛 過去,青藏高原上牦牛是主要的交通工具。這里的交通也很不發達。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在青藏高原上修建了鐵路和公路使這里的交通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大家了解一下這里現在的交通情況。 出示[情景4] 新中國成立后,這里的交通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有公路和鐵路,還有飛往拉薩的民航。 板書:西藏交通大發展 現在,我們通過多媒體來了解青藏高原上兩個別具特色的地方:日光城拉薩和聚寶盆柴達木盆地。 板書:日光城拉薩 聚寶盆柴達木 出示[情景5] 我們看到了拉薩市已具有現代化都市的氣派。而布達拉宮則是拉薩著名的古跡。 板書:布達拉宮 現在,我們通過多媒體來了解被稱為"聚盆寶"的柴達木盆地都有些什么寶貝。 出示[情景6] 問:同學們說一說這里有什么寶貴的礦物呢? (煤炭、石油、鹽等) 因而,人稱這里為"聚寶盆"。 板書:煤炭、石油、鹽等 --"聊寶盆" 特別是這里就是一個鹽的世界,我國最大的鉀肥廠就在柴達木盆地。 3、知識的記憶與應用 同學們想一想,你對青藏高原的哪些知識感興趣呢?可以分小組說一說。板書設計:《草原風情》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課主要以內蒙古大草原為例介紹了具有民( http: / / www.21cnjy.com )族特色的草原風情。教材從草原人民的生活、生產、那達慕大會等風俗習慣充分體現草原特色,課文圍繞草原牧區生活,引導學生關注草原自然條件對牧民生活生產的影響,其申的案例圖文并茂、生動直觀、如臨其境。教材有許多余地,可以讓學生去進一步探索,有利于教師在課堂上引入活水,只要教師能合理把握,就能更好凸現新課程的理念。教學目標1.初步了解內蒙古大草原人民的生活、生產、民俗風情并能運用己有資料,獲取信息,形成感性認識。(知識與技能)2.通過《蒙古人》音樂和《敕勒歌》詩歌的欣賞,體驗熱愛家鄉的情感并體會牧民因地制宜的生產生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性。(情感目標)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團體協作精神并通過《敕勒歌》與《三河道中》的對比認識自然條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過程與方法)教學重點:讓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認識內蒙古大草原的民俗風情。教學難點:自然條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教學準備:學生講義教學方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本節課的設計主要( http: / / www.21cnjy.com )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結合小組討論,去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帶著自身的感覺體驗、認識、參與教學過程,既突出了重點,又使學生團隊協作意識和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教學過程申,通過音樂、"詩歌與感性材料,綜合獲取信息,提升情感教育,把講述法、問答法、討論法比較法與各種活動形式結合起來,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活動設計l.欣賞感悟:錄像內蒙古大草原、Flash動畫《蒙古人》、圖片、詩歌。2.設計內蒙古一日游活動。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創設情境課間播放音樂flash《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聽音樂、看畫面創設情境,喧染氣氛,激發學習興趣(二)導入根據前面情景提問導入:剛才這件作品反映了哪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內蒙古大草原最能吸引你的是什么?進入新課氛圍引入新課(三)師生協作知識探究一播放錄像《走進內蒙古》問,比一比,誰了解的知識最多?指導觀看錄像并作記錄觀看錄像并作記錄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并通過學生之間記錄情況不同的對比,重視團體協作。通過比一比活動,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師生協作知識探究二出示幻燈片“內蒙古一日游“活動,說明活動要求,并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加以指導。分成四個小組結合本欄目內容進行模擬旅游。采用模擬旅游的方式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師生協作知識探究三出示幻燈片“蒙古的服飾—騎馬—勒勒車—手抓羊肉—馬頭琴,觀看錄像那達慕大會”。引導他們利用已有資料獲取有效信息。看資料,記錄有效信息。培養學生通過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并結合問題設計分組探究內蒙古大草原風情。師生協作知識探究四指導學生結合己有資料匯報旅游成果(成果展示)接受記者提問。學生展示成果及質疑。生生互動。營造生生互動氛圍,凸現學生主體性。師生協作知識探究五21世紀教育網指導學生進行小結。提問:保持了千( http: / / www.21cnjy.com )年的游牧文化傳統有沒有發生改變?你怎樣看這種改變?評價:哪一組活動最成功?為什么?21世紀教育網21世紀教育網學生小結并給蒙古民族取別名。培養學生整合知識的能力并進一步激趣。21世紀教育網出示幻燈片“全國政區圖”,“龍游龍舟賽圖”,“內蒙古與龍游的差異表”。學生根據生活實際完成差異表。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師生協作知識探究六出示幻燈片“民歌《敕勒歌》和唐詩《三河道中》”,引導學生對比分析詩中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學生根據詞中意境畫出相應畫面,并進而探究南北差異的原因(討論)通過詩詞對比分析南北差異并。師生協作知識探究七出示幻燈片知識小結“自然環境與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關系”。總結南北差異的原因。進一步探究自然條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從而確立和諧的人地觀。課堂余音播放《蒙古人》flash的動畫。學生聽音樂、看畫面、思考。進一步感受草原風情并體驗熱愛家鄉的情感。結合龍游自然環境介紹風土人情。學生課內自由發揮課外延伸結合鄉土文化突破難點。網絡構建主要通過把課本知識分類成四塊內容(衣、食、住、行)二條線索(民風民情探究和自然條件與風土人情關系探究)構成清晰而完整的知識體系。學法指導1.通過各種材料(錄像、音樂、詩歌、美術作品( http: / / www.21cnjy.com ))激趣,獲取感性認識。2.自主探究草原風情。3.運用比較法分析內蒙古地區與龍游地區的風土人情的不同。4.幫助學生運用歸納法將知識系統化。5.引導學生自我評價;生生評價。知識課外延伸結合本地自然環境了解風土人情。教后反思1.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融和了地理、歷史、文學、音樂等知識,人文性較強。2.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討論,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體協作精神和收集處理信息能力。3.本課教學內容較多,如何把握節奏很重要。本人在教學時處理得太快。4.課后探究活動的設計一定要落實,不能流于形式,注重有效教學。5.分析內蒙古地區與龍游地區的風土人情的不同,沒有舉好例子,也探究的不深刻。《草原風情》教學設計二教材分析:本課主要以內蒙古大草原為例介紹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草原風情。教材從草原人民的生活、生產、那達慕大會等風俗習慣充分體現草原特色,課文圍繞草原牧區生活,引導學生關注草原自然條件對牧民生活生產的影響。教材有許多余地,可以讓學生去進一步探索,有利于教師在課堂上引入活水,只要教師能合理把握,就能更好凸顯新課程的理念。 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通過對內( http: / / www.21cnjy.com )蒙古大草原的學習,初步學會從地理環境、生活、生產、風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點,體會牧民們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條件安排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區生活。21cnjycom(二)過程與方法:能夠從地圖和相關資料中獲取有用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培養學生用全面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出處:21教育名師】(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了解草原文化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認識到人地和諧發展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讓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認識內蒙古大草原的民俗風情。 教學難點:自然條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認識人地和諧發展的重要性。 教學媒體: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本節課的設計主要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結合小組討論,去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帶著自身的感覺體驗、認識、參與教學過程,既突出了重點,又使學生團隊協作意識和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教學過程申,通過音樂、詩歌與感性材料,綜合獲取信息,提升情感教育,把講述法、問答法、討論法比較法與各種活動形式結合起來,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 教學流程:(一)走進草原(情景激趣,導入新課)1.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或詩歌《敕勒川》,讓學生觀看、描述、猜想畫面反映的是哪個區域的風光,由此引入內蒙古的話題。2.教師進一步引導提問:你們喜不喜歡內蒙古?大家想進一步了解內蒙古嗎?由此導入新課。3.生生互動,探討課題出示內蒙古地理位置、氣候類型、降水等地圖,思考:(1)內蒙古位于哪兒?(2)內蒙古的地形以什么為主?(3)內蒙古的氣候是什么類型?有什么特點? 【設計說明】此環節作為新課導入部分,以直觀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的興趣,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情緒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在課堂上播放歌曲或詩歌,創設一種積極的教學情境,以形象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感受內蒙古的風土人情,激發他們主動參與課堂的熱情。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產生對探究的欲望。 (二)草原尋跡(師生協作,知識探究)1.探究題: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草原上人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衣、食、住、行和民風民俗的特點。)教師適時指導學生分組探究內蒙古大草原風情,引導他們利用已有資料獲取有效信息。2.生生互動,學生展示成果及質疑。3.合作探究突破難點內蒙古草原上牧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衣:蒙古袍──便于高原放牧──便于抵御風寒──草原食:奶茶和肉類──牛奶或羊奶(牛肉或羊肉)──飼養牛羊──草原住:蒙古包──便于拆遷搬運──便于草原放牧──草原行:馬,駱駝──便于游牧生活──草原民俗:那達慕大會—賽馬,摔跤,射箭──擅長騎射,體格健壯──草原 【設計說明】根據教育心理學可知,初中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的簡單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運用媒體,提供給學生主動建構的時間和空間。通過生生、師生互動,讓學生感受內蒙古獨具特色的區域生活,體會內蒙古人民的勤勞和智慧,領悟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三)草原之危(寓情于景,升華思想)1.展示《美麗的家園》與《哭泣的家園》圖片2.反思我們的大草原為何會這樣?3.學生探討治理對策a.“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開展造林種草運動,我國已建立“三北”防護林。b.建立優質高效的人工草場,分季節輪流放牧,使草場得到修養,防止退化。c.注意保持生態平衡,合理利用和保護草場和地下水,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防止環境惡化。d.加強宣傳,禁止濫砍濫伐,防治鼠害等等。 【設計說明】美麗的家園之( http: / / www.21cnjy.com )所以如此美麗,在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當我們面對如此令人心痛的家園時,強烈的反差將學生帶入一種深深的反思之中:我們的大草原明天會怎樣,我們的人民該怎樣利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改造自然,創造出美好的生活。痛定思痛,使學生為之行動,樹立改造自然,保護環境的信心,從而升華本課的思想情感。 (四)草原暢想(拓展延伸,留有余味)不到大海,不知道大海的廣闊,不到草原,想象不出草原的風光。這的確是一塊令人神往的地方,草原上古老的傳說、迷人的神話,會勾起你無窮的遐想;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別具一格的風土人情,會讓你流連忘返;美味的奶茶、噴香的羊肉,先抓住你的胃,再留住你的心;還有那無垠的天際、澄澈的碧空、悠閑的牛羊、馳騁的駿馬、熱情好客的眼神和拂過發際的微風……21cnjycom 這美麗的草原,就是我們共同的家園! 【設計說明】學生的探究學習是一個連續的( http: / / www.21cnjy.com )過程,它不應只停留在課內,還要延伸到課外。關注內蒙古大草原的未來發展,能增強學生對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也實現了通過歷史與社會這一學科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社會、愛人民的愛國主義教育地目的,對學生思想品質的養成也起到了很好的幫助作用。 第四課 草原人家說課《草原人家》課堂實錄教學目標1.初步學會從地理環境、生活、生產、風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點,體會牧民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條件安排生產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區生活。2.從地圖和相關的資料中獲取有用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培養學生用全面聯系的觀點看問題。3.了解草原文化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認識到人地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并感受牧民對草原的熱愛之情,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飽滿情懷。教學重點:草原人家的特色教學難點:牧民的生產、生活與草原的聯系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播放射雕英雄片段。〔學生交頭接耳地議論著,不時用手指點著(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屏幕,后面坐著上百號聽課老師,學生最終還是按賴不住叫出了“郭靖、華箏”,學生被屏幕上扣人心眩的一箭吸引了,已經忘記了周圍在座的聽課老師,進入上課狀態。〕師:郭靖是在大漠長大成人的,大漠就(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今天的蒙古大草原,有同學去過嗎?給大家介紹你眼中的蒙古大草原。(有蒙古包,有一望無際的草原,反正很美的。)師:他講很美,到底有多美呢,我們眼見為實( http: / / www.21cnjy.com ),現在就去蒙古草原旅游去,去全身心地感受一下草原人家的生活。(課件反映本課課題)當然不是真的去,是模擬旅游。新課教學板塊一:出行準備師:大家別心急,出發前還要作點準備,(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們先得把方向搞準確,否則可能會南轅北轍,請看地圖(課件閃爍寧波和內蒙古區域),內蒙古位于寧波什么方向?(北方)師:看來我們這次出行是北上了。(課件閃( http: / / www.21cnjy.com )現北回歸線)內蒙位于哪個溫度帶,這對草原草生長的習性有什么影響?(溫帶,但草生長的習性學生一時沒能答出。)師:我們寧波也處于溫帶,四季分明,那么在溫帶的內蒙……(春夏草兒茂盛,秋冬會枯萎。)師:正如古詩所描寫的“離離原上草,……”學生接著朗誦了起來。師:對,吹又生要等來年的春天了,我們現在去可惜看不到綠綠的草原了,再過段時間可能還會有大風雪。師:(課件閃現季風與非季風區界線)內蒙古的降水至東向西會有什么變化?這種變化對植被的分布有什么影響?(減少,但第二問沒能回答。)師:越往西降水越少,會是什么植被呢?(耐旱植物)師:降水再少,連耐旱植物都無法生長,那會有什么植被呢?(寸草不生、荒漠了。)師:所以隨著降水的逐漸減少,內蒙古植被呈現森林、草原、荒漠,草原主要集中在內蒙古中部,我們去從草原旅游,最后選擇內蒙古的……(中部)〔過渡語〕:現在方向準確,目的地明確可以出發了。板塊二、模擬旅游(課件播放草原風光和騰格爾的《天堂》音樂)師:一路舟車勞頓,大草原才映入我們的眼簾,已經傳來了悠揚的蒙古民歌,就讓歌聲帶著我們走入大草原吧。(音樂播放一分鐘后音量逐漸變小)師:哪位同學能在優美的旋律中描述一下草原上會有哪些事物呢?(牛羊、馬兒、綠草、清水、牧羊犬、牧人、蒙古包。)師:大家把目光再放到空中,還會有什么?(藍天、白云、雕。)師:藍天、白云、牛羊、馬兒、綠( http: / / www.21cnjy.com )草、蒙古包,這就是蒙古大草原,草原上散落著一個個白色的蒙古包,那是蒙古人的家,(課件顯示蒙古包的內部結構)蒙古包的骨架是由木條組成的,這些木條很輕便,一個人就可把它折斷,下面的木條交織成菱形的網眼,上面的圓是天窗,木條用牛毛、馬尾毛等磋成的繩子固定,外面再圍上羊毛織成的氈子,一個蒙古包建好了。來到草原,免不了要吃,好客的蒙古人會準備什么吃的呢?師:(課件顯示蒙古飲食)你們看,主人已( http: / / www.21cnjy.com )經在熬奶茶,煮羊肉了,烤羊腿已經烤好了。我們再去看看蒙古人家一天的勞作,(課件顯示勞動的圖片)哪位同學能把老師提供的圖片組合在一起,把蒙古人家一天的生產活動安排一下。(太陽出來后,蒙古人就趕著牛羊出去放牧了,女人在家擠馬奶,準備做奶制品,傍晚放牧回來,一家人在羊群中剪羊毛。)師:還有一張圖片沒組合進去,這可是最有挑戰( http: / / www.21cnjy.com )性的活動,有時還要去馴服一些野馬。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過著自由自在的放牧生活,當附近的綠草被牛羊吃完,他們就會帶上干糧,趕著牛羊,坐著勒勒車(課件勒勒車圖片)尋找另一塊水草茂盛的地方,蒙古人稱“走場”、“轉場”,勒勒車是他們特有的交通工具,輪子很大,一般直徑有1.4~1.5米,現在也有些牧民不“走場”了,而是定居下來,把牛羊圈起來養。師:勤勞的蒙古人每年6~8月份要祭敖包(敖包圖片),敖包是蒙古語,意思是堆子,由石頭壘起石堆,上面插上樹枝,樹枝上掛滿五顏六色的布條,很遠就能看見,還要殺牛羊(圖片)作祭品。最熱鬧的是每年7~8的那達慕大會(圖片),會上要舉行摔跤、套馬、射箭比賽,還有歌舞表演。〔過渡語〕:模擬旅游暫告一段落,老師要考考大家了。板塊三、智力陷阱(課件)這里設置了五個智力陷( http: / / www.21cnjy.com )阱,一個字后面一個,大家要依靠集體的智慧才能順利闖關,陷阱由其它組的同學來設置,從中挑一個,不能重復。第二組組長給第一組挑一個。生:“草”字?(教師分發相關資料)師:第三組組長給第二組選一個。“蒙”字(教師分發資料)師:第四組組長給第三組挑。“大”字(教師分發資料)師:第五組組長給第四組挑。“古”字(教師分發資料)師:第五組就沒選擇余地了,只能是“原”字了(教師分發資料)各組組長帶領自己的組員趕緊把陷阱解決掉,把探究的結果寫在記錄單上。【來源:21·世紀·教育·網】(五個學習小組圍繞自己的問題開始了討論,教師巡視了各小組的學習,或聆聽學生的討論,或提示探討的思維角度,或激勵學生思維進一步發散。)【來源:21cnjy.com】師:好,各小組把自己組討論的結果在全班交流一下,交流之前先說明自己組探討的問題,其它組可以提問或補充。哪一組先來展示。“古”字陷阱(課件顯示問題和相關圖片)生:蒙古的交通工具有馬、駱駝、勒勒車,( http: / / www.21cnjy.com )還要汽車、摩托車等。草原上畜牧業發達,馬、駱駝比較多,作交通工具比較方便。勒勒車的輪子大,不會太顛簸,也不會陷在沼澤中和深雪中,勒勒車很大,一個蒙古包都能裝下,方便搬家。21·cn·jy·com師:非常好,汽車、摩托車進人草原,說明蒙古草原也有了現代氣息了。下面哪一組呢?“蒙”字陷阱(課件顯示問題和相關圖片)生:蒙古袍很寬大,冬天天冷可以多加衣服( http: / / www.21cnjy.com )在里面,頭上帶有頭飾,一般是過年過節時才帶,平常是布包頭,腳穿靴子,靴子底有很多齒痕,防滑,冬天還可以御寒,夏天草里有蟲子,可以防蚊蟲叮咬。(衣服的顏色比較艷,女的穿紅色、男的穿藍色。)師:對,鮮艷的顏色可以反映這個民族是一個( http: / / www.21cnjy.com )開朗的民族,他們的蒙古袍不僅寬大,還很長,到膝蓋了,這么長有什么用呢?(長,穿在身上可以擋風寒,晚上也可以當被子。)師:對,他們蒙古袍腰間還要扎一腰帶,這可不僅僅是美觀,很實用的,有什么用處呢?生:草原風大,扎上可以保暖。師:非常正確,大家再仔細觀察圖片,他們的袖子較長,翻上去(學生一時答不出)師:他們每天要騎馬放牧,(教師作手勒韁繩的樣子)(天冷,可以把袖子翻下給勒韁繩的手保暖。)師:這位同學答對了,這個智力陷阱在第二組的基礎上再集合全班的智慧順利過關了。“草”字陷阱生:草原畜牧業發達,以肉類、奶類為,每天放牧體力消耗較大,吃肉可以有足夠的能量,他們大口吃肉很豪爽,豪爽的性格是遼闊的草原養成的,肉大多以水煮、燒烤為主,因為經常遷移不便帶太多的調料。師:這組同學在食肉方面探討的很好,可是蒙古人每天都離不開奶茶,為什么?(可以御寒解渴。)師:對,它還有更大的作用,你們想一想餐餐只吃肉,人會怎樣?(太油膩了)師:很好,草原上由于沒有蔬菜,奶茶可以解油膩,所以牧民一般是一口肉,一口奶茶,這樣胃比較舒服。“草”字陷阱也被解決了。下面“大”字和“原”字陷阱誰先來?(兩組都舉手示意)那“大”字陷阱組的先來吧。“大”字陷阱(課件顯示問題及相關資料)生:蒙古包拆建方便,便于遷移,尖頂下雨天不容( http: / / www.21cnjy.com )易積水,下雪天不容易積雪,整個蒙古包是圓的,草原風大可以是阻風力變小,圓的使內部空間大,還能省材料,冬暖夏涼,頂上的天窗可以把煙塵排出,包內采光也較好,搭蒙古包時不挖地基,不圍圍墻,不會破壞草皮,保護草資源。師:可見蒙古包是牧民在適應、保護環境(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民居,可是下雨天羊毛氈子吸水后很重,據說一般的蒙古包能承受1000~1500千克壓力,那些輕便的木條如何承受得起這些壓力?哪位同學能解釋嗎?(把力量分散了。)2-1-c-n-j-y師:你再具體解釋如何分散的,行嗎?(上面像傘,力量分散到四周了,下面是連成一片的網狀,壓力就傳到了地上。)師:非常正確,這位同學力學知識學的很好。“大”字陷阱過關了。最后就是“原”字陷阱了。“原”字陷阱生:文體有摔跤、套馬、射箭等,有馬頭琴( http: / / www.21cnjy.com )、蒙古歌、蒙古舞,敖包、那達慕是他們的風俗。摔跤、射箭是游牧民族必須具備的本領,祭敖包是祈求神靈保佑牛肥羊壯。師:馬頭琴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有同學知道嗎?(學生講述馬頭琴的傳說。)師:這個動人的傳說反映了牧人對馬的一種深情,敖包除了祈禱外還有用,大家想想在遼闊的草原上,敖包飄著五顏六色的布條。(可以指路,不會迷失方向。)師:對,蒙古歌我們前面已欣賞了,蒙古舞還沒欣賞,同學們展現得這么精彩,老師也想展現一下,把這個展現的機會讓給老師行嗎?師:謝謝,不過老師有個小小的請求,同學們可以上來和老師一起跳,會不會都沒關系,師:好,老師也不強人所難,同學們不愿意,可以不上來,但老師的請求就變成要求了,舞蹈動作與草原有什么聯系?(教師表演蒙古舞的基本動作聳肩、笑肩、壓腕、馬步,學生聯想到了草原的雕,人們的騎馬、擠奶活動。)師:牧民的生產、生活都融入了舞蹈之中。同( http: / / www.21cnjy.com )學們從牧民的吃、穿、住、行、風俗和文體活動五個方面探究出這么多的結果用一句話就可以歸納:他們的生產、生活與草原有……(息息相關的關系。)師:五個陷阱并沒把大家難住,老師還有一個智力陷阱,看誰最先闖過,我們江南水鄉女孩子眼睛大多大大的,水靈靈的,可是大多數蒙古人眼睛小小的,睫毛密密的,為什么?(課件)你們看,不僅小眼睛,還瞇著眼看我們。(風沙大,老瞇著眼,密睫毛可以防止沙進入眼內;草原遼闊,太陽沒遮攔刺眼,所以瞇眼;因為老吃肉,胖,眼睛就顯小了。)師:我們是說體格特征,不是外貌特征( http: / / www.21cnjy.com ),由于風沙大,老瞇著眼,久而久之就變小了。要是把江南水鄉女孩子的大眼睛,配上蒙古人的密睫毛,一定是大美眉了,小眼睛,密睫毛是蒙古人在長期適應當地環境的過程中形成的體格特征。板塊四、猜一猜(課件播放成龍的《龍旋風》片斷)師:全世界除了蒙古大草原這個牧場外,還有很多牧場,老師還要帶大家去世界各地的牧場轉轉,猜猜看是什么草原?生:美國2·1·c·n·j·y師:再具體些。(得克薩斯州)師:其它同學有些陌生,能不能說出在美國什么方位?(西部)師:美國西部草原不僅塑造了牛仔形象,還孕育了牛仔文化。(澳大利亞)(課件播放澳大利亞圖片并配上《剪羊毛》音樂)師:對,我們欣賞完圖片。師:背景音樂是澳大利亞的民歌《剪羊毛》(學生和老師一起說出來了。)師:澳大利亞畜牧業中養殖最多的是羊,( http: / / www.21cnjy.com )這些羊不是土生土長的,而是從歐洲帶來的,從此迅速繁殖開來,到今天澳大利亞羊比人多,一般一人要養3000只羊,澳大利亞人會怎樣養這么多羊呢?師:對,在圖片中我們已看到剪羊毛用機械,放牧騎摩托,機械化程度高是澳大利亞牧場的一大特點。(課件播放潘帕斯草原錄像)生:巴西師:很遺憾,你答錯了,這個國家也曾有一支輝煌的足球隊,號稱“最擅長在綠茵場上跳探戈”的球隊。(阿根廷)師:對,阿根廷充分利用潘帕斯草原發展畜( http: / / www.21cnjy.com )牧業,不過他們不像澳大利亞養羊,而是羊牛,利用沿海港口,出口牛肉居世界第一,號稱“馱在牛背上的國家”。新課小結世界各地的牧場從事著相同的經( http: / / www.21cnjy.com )濟活動──畜牧業,但他們的生活各具特色,豐富多彩,他們的生產、生活都與草原結下深刻的情緣,都與充滿靈性的牛羊成為了朋友,都深深熱愛著養育他們的草原,但是今天由于時間關系,老師不能帶大家去一一領略世界各地的草原風光,課后同學們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草原詳細了解。www.21-cn-jy.com草原人家說課稿1、教材地位:《草原人家》這一課主要是講( http: / / www.21cnjy.com )解了世界不同地區在不同自然條件影響下,人們對生產形式的選擇性和生活對該環境的適應性,從而感受人地關系和諧之美的重要性。二、教學重點:1、澳大利亞大牧場形成的原因;2、草原人家的生活特色;3、和諧發展人地關系的重要性。三、教學難點:自然環境對牧業形成與發展的意義。四、知識點:1、通過學習澳大利亞的大牧場和中國內蒙古大草原兩個內容,了解大草原的自然環境特色,感受草原上牧民生活的概況。【版權所有:21教育】2、能夠從地圖、圖表及教師提供的材料中獲取有用的信息,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不同地區牧人生活的特點。五、能力點:主要讓學生對人地關系和諧發展的重要性有初步了解和認識,初步學會分析區域的自然環境與人們的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六、教學方法:自主合作式的討論;兩個案例的比較法。七、教學過程:先用一首《草原贊歌》引入本課。因為草原贊歌里面描寫的就是草原上的放牧景觀,學生很容易會想到內蒙古草原。因此就可以進入本課的教學。然后就讓學生落實內蒙古在我國的地理位置,并根據位置分析該地所處的氣候類型:是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中的溫帶草原氣候。根據溫帶氣候四季變化明顯的特征,教師予以強調:同學們心目中所認為的美麗的大草原應該位于內蒙古的東部地區。而且因為四季變化明顯,使得該地的牧草也存在“一歲一枯榮”的現象,從而導致了該地的牧民要“逐水草而居”的放牧形式。根據當地的生產條件,然后可請學生思( http: / / www.21cnjy.com )考,當地的牧民的生活方式是如何與這種生產方式聯系起來的。從而可以講到牧民的生活方式。在這一內容中,可請學生跟小組討論后,派代表來回答。(教師可對討論的問題做一下提示:從衣、食、住等幾方面來考慮)在根據學生在課外查找的資料,讓他們向(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他的學生介紹一下內蒙古的風情,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對內蒙古的了解有所增加,并對此地產生美好的向往。接著開始由我國的四大牧場轉折到世界其他畜牧業發達國家。本節課主要講的是澳大利亞的大牧場放牧業。先根據書本中的圖4—24,讓學生從圖(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獲取為什么澳大利亞適合放牧?教師做相應的提示:從氣候和地形兩方面來考慮。并給予學生一定的知識鋪墊:澳大利亞是一個古老的大陸,經受風吹雨打的時間比較長。從這兩方面著手分析對牧業的適應性。說明澳大利亞有套間成為一個牧業發達的國家。然后穿插一個小故事,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接著可提出:地廣人稀(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澳大利亞是如何來解決從牧人口缺少這一重要的問題呢?學生可以通過看書后回答相應的知識,(也可以通過教師的點撥:回憶媚公河平原的生產方式與美國中部大平原的不同生產方式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教師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回答。然后給出一個重要的點:就(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澳大利亞的牧民生活方式是定居的,而剛才講到的內蒙古牧民的生活方式是“游牧”。為什么同樣是在草原地區從事的放牧生產,而他們選擇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呢?這就可以從剛才提到澳大利亞的氣候類型是熱帶草原氣候,不像內蒙古的溫帶草原一樣,存在“一歲一枯榮”的現象,因此可以選擇定居的生活方式。最后對目前存在的不合理利用草原進行放牧,導致草原退化等問題做一下知識的拓寬,學生自由發言,培養他們的思維開闊性。第四課草原人家1、教材分析本課主要講的是兩種畜牧業,一個是澳大利亞的( http: / / www.21cnjy.com )大農場畜牧業,另一個是我國內蒙古的游牧民族的畜牧業。通過對兩種不同類型的牧業的分析,讓學生了解不同的自然環境及自然因素的影響下,人類產生了不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讓學生樹立因地制宜的觀念。2、知識目標:1、通過學習澳大利亞的大牧場和中國內蒙古大草原的兩個內容,了解大草原的自然環境特色,感受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概況。2、能夠從地圖、圖表中讀取各種有用的信息。3、通過比較澳大利亞和內蒙古的草原風情,進一步認識到人地關系的協調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3、教學重點與難點:1、重點:草原人家的特色;和諧發展人地關系的重要性。2、難點:自然環境對牧業形成與發展的意義。4、教學方法:自主合作式討論、多媒體教學模式。5、教學過程:草原風情:在課堂上首先讓學生欣賞《草原贊歌》,然( http: / / www.21cnjy.com )后由學生回答:當你聽到“藍藍的天空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這樣一句話的時候,你的腦子里會浮現出怎樣的一幅畫面,這樣的畫面首先讓你想到的是在哪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首傳唱了千年的歌謠,述盡了北方草原遼闊靜謐、亙古不變的獨特景觀。讓學生在地圖上落實內蒙古的位置。談談蒙古人的生活方式給你留下的印象(主要是與我們存在的差別)教師提示:由于內蒙古的東西跨度很大( http: / / www.21cnjy.com ),年降水量自東向西明顯減少,景觀也隨之自東向西過度明顯。由東部較濕潤的森林草原,向西逐漸過度到半干旱的草原和干旱的荒漠,所以,內蒙古水草肥美的草原應位于東部地區。根據課外查閱的各種資料,分別通過衣、食、住等三方面來描述一下內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并根據他們的生活方式引出與草原、牧業之間的關系。衣:蒙古袍——衣寬袖大——騎馬方便——適合草原生活食:奶茶——牛奶或羊奶——飼養牛羊——草原牧業生產住:蒙古包——拆裝和搬運方便——適合草原生活提問:你知道內蒙古人最具典型的民族節日嗎?(那達慕盛會)根據學生課外查閱的資料,讓學生對此娛樂活動作介紹,教師可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相應的補充,并出示一定的圖片加強他們的感性認識。除了內蒙古是我國重要的牧區以外,你還知道我國其他重要的牧區嗎?——新疆、寧夏、西藏。還有哪些國家的畜牧業也非常發達,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呢?大牧場放牧業:在圖上落實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分析它所在位置的特點:世界上唯一占據整個大陸及其邊緣島嶼的國家。提問:澳大利亞發展牧業的有利條件體現在哪里?(提示學生從氣候和地形兩方面來考慮)1、氣候:位于回歸線附近(教師可稍作講解),比較干燥;同時可以讓學生讀圖4—24“澳大利亞牧業的分布”,了解澳大利亞的降水量的分布的情況。2、地形:是一個古老的大陸,風化侵蝕嚴重,因此地勢較平坦,適合大面積放牧。通過以上兩大特點的分析,可指導學生對圖4—24再作深入的了解,分別從:A、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規律;B、畜牧帶的分布特點;C、養羊業的主要分布區(養羊業的分布與降水的關系)這三方面來講解澳大利亞的畜牧業的分布情況。澳大利亞優越的自然條件為養羊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提,在澳大利亞有一種優良的羊品種稱為美利奴羊。教師對此羊的品種可作一下簡單的介紹,并穿插一條新聞:為了躲避剪毛的義務,一頭( http: / / www.21cnjy.com )美利奴羊逃出了牧場,在深山里躲藏了6年。這頭名叫史萊克的美利奴羊在經過6年的逃亡后被發現,雖然有了名望,但它最終還是失去了自己的毛。畢竟美利奴的命運就是“生產”羊毛,史萊克不得不低下它曾經高昂的頭。4月28日,新西蘭前剪毛冠軍親自操剪,為它去掉了身上長30厘米、重達27公斤的“長毛大衣”。除了現場的眾目睽睽,電視臺還向全國直播了這一“悲壯”過程。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澳大利亞不但有優良的羊品種,而且羊的數量一般都維持在1億只以上,平均每人擁有6只以上,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澳大利亞人是如何來進行他們的牧業的?1、牧場主家庭擁有的牧場有多達規模?他們能提供大量勞動力嗎?2、如何解決因勞動力不足帶來的麻煩?現代化的畜牧業國土遼闊大規模的牧場機械化家庭牧場勞動力少現代化的工業3、他們為什么選擇定居?從內蒙古牧民選擇游牧的原因來考慮此問題。內蒙古:溫帶草原氣候,草原“一歲一枯榮”有明顯的四季變化,因此要選擇游牧方式。澳大利亞:位于熱帶草原氣候區,不像內蒙古的牧民一樣,要逐水草而居,因此可以選擇定居的放牧。小結:不管是澳大利亞還是內蒙古自治區的( http: / / www.21cnjy.com )牧民,他們的生活、生產都與廣闊的大草原結下了深厚的情緣,他們深深地熱愛著養育自己的土地,希望通過對這片草地的建設進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草原風情》說課稿一、說教材1.本課的地位不同地區的人們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環境( http: / / www.21cnjy.com )條件下,人他們的生產和生活各具特色,本課通過對和國內蒙古大草原的描述來突出草原人家的特色,從而增加學生對這一類區域生活的了解,感受世界的廣闊無垠,生活和豐富多彩,人與地的密切關系.21教育網2.教學目標根據課標要求和本人對教材的理解,并結合學生的實際,設計了如下的學習目標:知識與技能:通過對內蒙古大草原的學習( http: / / www.21cnjy.com ),初步學會從地理環境、生活、生產、風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點,體會牧民們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條件安排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區生活。過程與方法:能夠從地圖和相關資料中獲取有用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培養學生用全面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草原文化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認識到人地和諧發展的重要性。3.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草原文化的特色。教學難點:內蒙古的自然條件對牧民生活、生產的影響。二、說教法和學法1.說教法問題情境法: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學習的動力,是思維的火花,通過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探究學習法: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所以,我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2.說學法把聯系閱讀法、感受信息法、討論法與學生的各種活動結合起來,從而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三、教學流程(一)師生互動,歌曲導入創設情境1.播放歌曲《天堂》,讓學生觀看、描述、猜想畫面反映的是哪個區域的風光,由此引入內蒙古的話題。2.教師進一步引導提問:你們喜不喜歡內蒙古?大家想進一步了解內蒙古嗎?由此導入新課。【設計說明】此環節作為新課導入部分,以( http: / / www.21cnjy.com )直觀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的興趣,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情緒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在課堂上播放歌曲《天堂》,創設一種積極的教學情境,以形象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感受內蒙古的風土人情,激發他們主動參與課堂的熱情。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產生對祖國江山如此多嬌的自豪感,使學生為此而心動。這一環節需要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二)生生互動,探討課題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討論、提出問題,然后教師進行歸類(設想)。1.請同學描述內蒙古的地理位置。我們怎么去?2.內蒙古的地形以什么為主?3.內蒙古的氣候是什么類型?有什么特點?4.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草原上人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衣、食、住、行和民風民俗的特點。)【設計說明】以上前三個問( http: / / www.21cnjy.com )題是學生在以前的知識。后一個問題可以在學生閱讀本課教材的內容后,通過生生、師生互動來解決,以提升學生運用信息質疑、分析、判斷、綜合的能力。四個問題環環相扣,且層層深入,都在探討內蒙古人民是怎樣利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創造出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使學生為之行動,樹立改造自然,保護環境的信心。這一環節老師需要教師收集相關的音像、圖片資料輔助學生解決。從而突出本課的重點。(三)合作探究突破難點內蒙古草原上牧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設計說明】根據教育心理學可知,初(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的簡單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課堂教學應提供給學生主動建構的時間和空間。因此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探討內蒙古的自然條件與生活、生產的關系。(四)拓展延伸,留有余味同學們,神奇而美麗的內蒙( http: / / www.21cnjy.com )古,僅用短短40分鐘,在小小的課堂里是說不完的,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就把目光投向書本,投向網絡,投向大自然,去關注內蒙古的風土人情,去關注內蒙古的資源開發利用,去關注你想關注的問題。【設計說明】通過聲情并茂的激勵語,( http: / / www.21cnjy.com )引導學生課后通過多種形式繼續了解內蒙古的風土人情,關注內蒙古資源的開發利用,讓學生感受內蒙古獨具特色的區域生活,體會內蒙古人民的勤勞和智慧,領悟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學生的探究學習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它不應只停留在課內,還要延伸到課外。使學生為之情動,讓課堂留有余味,促使學生進一步去了解、探索內蒙古的草原風情。四、教學反思根據《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要求(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草原人家》這一課的學習上,本著“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教學活動的落腳點”的教學理念,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在具體的講授過程中,我感覺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學習效果。1.成功之處(1)學生們參與程度高,真正成為了( http: / / www.21cnjy.com )課堂上的主人,教師與學生處在平等的學習角度上,共同審視和研究這一課上所出現的問題。學生們在課上暢所欲言,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進行了銜接和引導,幫助學生開拓了思維,從而順利完成了這一課的學習,完成了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要求。(2教學生活化。本課我設計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活動,真正做到了“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3)課件的制作及使用非常( http: / / www.21cnjy.com )成功,成為了輔助教學的重要手段,時間、內容掌握得也很好,沒有紛繁復雜的感覺,沒有眼花繚亂的感覺,感覺基本的教學內容變得無限擴張。整堂課的時間把握上游刃有余,與課件的詳略得當有很大的關系。(4)對內蒙古人民的美好祝愿,( http: / / www.21cnjy.com )引起了學生們極大地興趣,同時使學生增強了對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也實現了通過《歷史與社會》這一學科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社會、愛人民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對學生思想品質的養成也起到了很好的幫助作用。2.值得注意的地方(1)知識的拓展。我只對內蒙古草原進行了與學生的共同學習,而沒有涉及其他草原和牧場,應讓學生知道我國的基本草場和牧場情況。(2)教師的課前準備還應更充分些,應以淵博的( http: / / www.21cnjy.com )學識去應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意想不到的問題,比如說,在課上,學生的提問中,提出了“那達慕”始于何時,這正是歷史與社會的很好的結合點,而教師也沒有準備這個問題的答案,所以留給了學生進行課后探究。我認為也是一件遺憾的事情。www-2-1-cnjy-com(3)學生的廣泛參與程度有待于進一步( http: / / www.21cnjy.com )提高。在課上,學生發言人數與人次存在重疊,意味著主動發言人數少,只有十幾人,應在今后的教學中,讓大家輪流發言,使每一個人都得到鍛煉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的演講能力。21世紀教育網--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