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知識點整理《生物與環(huán)境》第一課:種子發(fā)芽實驗(一)1、植物的一生是從種子發(fā)芽開始的。2、做對比實驗時,實驗組與對照組往往只有一個條件不同,其他條件都要相同。3、研究“種子發(fā)芽與水的關系”實驗中,如果推測“種子發(fā)芽必須要有水”,那么,實驗中讓種子有水的這組就叫實驗組,另一組(得不到水的)就是對照組。21cnjy.com4、實驗名稱: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水嗎?(空氣、光、適宜的溫度、土壤可參照)實驗材料:兩個塑料種植盒、綠豆種子、紙巾、滴管、水、標簽、放大鏡【來源:21·世紀·教育·網】兩個組不同的條件:水 兩個組相同的條件:溫度、空氣、三粒大小相同綠豆種子我們的推測:綠豆種子發(fā)芽必須要有水。實驗方法:①先用放大鏡觀察綠豆種子,測量它們的大小,并把它們畫下來。 ②準備兩個種植盒,在盒內墊上紙巾并按三個洞,再往其中一個盒內的紙巾上滴水,另一個保持干燥。再在盒內紙巾上各放三粒綠豆。用標簽標明對照組和實驗組并把標簽貼在種植盒的外面。 ③比較兩個種植盒里綠豆種子的發(fā)芽情況。實驗現象:實驗組盒中的綠豆種子發(fā)芽了,對照組盒中的綠豆種子沒有發(fā)芽。實驗結論: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水。第二課:種子發(fā)芽實驗(二)21·世紀*教育網1、在種子發(fā)芽所需要的條件中,我研究的是“種子發(fā)芽與 的關系。” 2、綠豆種子發(fā)芽必需條件有:一定的水分、適宜的溫度、空氣。3、綠豆種子發(fā)芽過程可分為種子膨大,種皮破裂,出現根,長出葉四個過程。第三課:觀察綠豆芽的生長(說一說:研究“綠豆芽的生長是否需要陽光”實驗計劃。)1、綠豆芽生長需要的條件有:水分、溫度、空氣、陽光、土壤。2、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當環(huán)境改變后他們會努力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3、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例子。答:①香蕉樹生活在降水豐富的熱帶地區(qū),所以葉子非常闊大。②松樹生長在降水相對較多的溫帶地區(qū),所以葉子細長成針形。③仙人掌生長在干旱的沙漠地區(qū),所以葉子退化成了葉刺。④白楊樹生長在多風的北方地區(qū),所以樹干長得十分高大。⑤橘子樹生長在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結出甘甜可口的果實。……第四課:蚯蚓的選擇www-2-1-cnjy-com蚯蚓喜歡黑暗、潮濕的環(huán)境。2、各種動物都喜歡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不同的動物對環(huán)境有不同的需求。3、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例子。答:①候鳥(如大雁)為了找尋適合生活的環(huán)境條件會遷徙。②青蛙為了滿足自身對環(huán)境的需要會尋找地方冬眠。③企鵝生活在極其寒冷的南極,所以它們身體的脂肪很厚,用來抵御嚴寒。2-1-c-n-j-y④貓、狗、狼等有皮毛的動物每年都會脫毛以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⑤天鵝等水鳥必須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第五課:食物鏈和食物網21*cnjy*com1、生物之間像鏈環(huán)一樣的食物關系,叫做食物鏈。食物鏈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產者。直接或間接消費別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費者。2、食物鏈通常從綠色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終止。3、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吃多種食物。生物之間這種復雜的食物關系形成了一個網狀結構,叫食物網。4、食物鏈的舉例。答:①草? ? ? ?兔子? ?? ? 鷹 ②薔薇? ?? ?蚜蟲? ? ? ?瓢蟲? ?? ?小鳥 ③落葉? ?? ?蚯蚓? ?? ?小鳥 ④水稻? ?? ?稻螟蟲? ?? ?青蛙? ?? ? 蛇? ??? 老鷹 ⑤水稻? ?? ?田鼠? ?? ?黃鼠狼? ?? ?老鷹?第六課:做一個生態(tài)瓶1、像池塘里的這些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我們把它們看成了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2、一片樹林、一塊草地、一個湖泊、一個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3、制作生態(tài)瓶。①找一個透明的大塑料油瓶,清洗干凈后剪掉上面一部分。②在桶底裝入一層淘洗干凈的沙,再裝入大半桶自然水域中的水。③在桶里種上幾顆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浮萍。④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小魚或泥螺等小動物。第七課:改變生態(tài)瓶1、減少生態(tài)瓶里的水,會減小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改變生態(tài)瓶中其中一種生物,會影響其他生物。減少水和添加動物、植物會引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變化。【來源:21cnj*y.co*m】2、增加生態(tài)瓶中的植物可以為動物提供更多的氧氣,但生態(tài)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3、在“減少生態(tài)瓶里的水”實驗中,水多時,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少甚至沒有;而水少時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較多。這是因為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就空間減少了,氧氣量也跟著減少,所以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較多。4、在“增加生態(tài)瓶里的生物”實驗中,動物多時,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增多。這是因為由于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越來越多,甚至會因缺氧而死亡。在植物多時,生態(tài)瓶里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減少,這是因為水草增多,產生的氧氣量增多。但是,生態(tài)瓶里的植物并不是越多越好。多到一定程度,影響了植物對光的吸收,還會減小動物的活動空間,對生態(tài)系統(tǒng)也會產生不良影響。5、要想讓生態(tài)瓶里的生物生活得更好,應該注意:①生態(tài)瓶里生物的數量和種類要平衡。②必須有足夠的氧氣。第八課:維護生態(tài)平衡1、自然界里某一區(qū)域的生物形成了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叫做生物群落。2、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動植物遭到滅絕或破壞,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就會失去平衡。3、為了維護生態(tài)平衡,我們人類應該:①愛護動植物,不傷害它們,不過度捕殺。②保護森林,不亂砍濫伐。③建立自然保護區(qū),保護珍惜的動植物。④保護草原,合理放牧。⑤植樹造林……4、對于每一個生物來說,周圍的一切都是它的環(huán)境。環(huán)境因素很多,就其性質來說,可以分成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陽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同這種生物有關系的其他生物。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周圍環(huán)境,只有當環(huán)境滿足它們需要的時候,它們才能生存下來。5、沙塵暴是污染環(huán)境、危害我們生活的一種惡劣天氣。沙塵暴是強風將地面大量塵沙吹起,使空氣混濁,水平能見度小于1000米的惡劣天氣現象。6、獵隼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發(fā)菜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7、世界上第一個自然保護區(qū):美國黃石國家公園。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qū):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qū)。第二單元《光》一、基礎知識。1.像電燈這樣可以自己發(fā)光且正在發(fā)光的物體叫光源。如通電的日光燈、太陽、螢火蟲、點燃的蠟燭、通電的手電筒等,月亮不是光源。2.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影子的形成必須有(光源、屏和遮擋物)。影子總是在物體(背光的一側)。太陽、物體頂端、影子的末端三者的位置關系始終在一條直線上。3.光是以(直線的形式)傳播的,光傳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約30萬千米。太陽離地球的距離為(1.5億千米),從太陽發(fā)出的光到達地球約需(8分鐘)。4.光碰到鏡面改變了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也是直線傳播的。運用光的反射原理的物品有:醫(yī)生的額鏡、汽車反光鏡、潛望鏡、萬花筒等。5.許多光源在發(fā)光的時候也在發(fā)熱。太陽給我們帶來光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溫暖。6.光的強弱與溫度的關系:光強溫度就高,光弱溫度就低。7.(強光攜帶的熱量多,弱光攜帶的熱量少。)8.人們還發(fā)現(凹面鏡和凸透鏡)能把光線會聚起來,形成(強光和高溫)。9.(凹面鏡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會聚光線。(太陽灶、銅鏡取火、奧運會圣火火種取得)都是利用凹面鏡的原理。10.像放大鏡一樣的凸透鏡也能會聚太陽光,產生高溫。18世紀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列曾用凸透鏡會聚光線獲得高溫去加熱一種化學物質,發(fā)現了氧氣。11.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外部溫度約(6千度),內部溫度高達約(攝氏兩千萬度)。12.物體的顏色與吸熱的關系:深色物體反光能力弱,吸收熱的本領強;淺色物體,反光能力強,吸收熱的本領弱。(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吸熱快。)13.陽光照射角度與吸熱的關系:陽光直射,光強,升溫快;陽光斜射,光弱,升溫慢。)(物體與陽光垂直比傾斜吸熱快。 14.陽光下同一物體按(與太陽光垂直擺放),升溫比較快。15.太陽能熱水器是利用(多種科學原理)設計出來的一種(節(jié)能裝置)。它利用集熱器吸收太陽光,將(光能轉化成熱能),并通過儲水箱將熱水儲存。16.物體吸熱的本領與(物體的顏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陽光的照射角度)有關。(物體表面越光滑,反射光的本領就越強,吸熱能力就越弱。)17.同一時間,陽光下不同物體的影子(方向相同)。不同時間,陽光下同一物體的影子(方向、長短都發(fā)生變化)。18.眼睛有一個能控制入射光線的器官,那就是瞳孔。光弱時瞳孔放大,光強時瞳孔縮小。19.物體影子的方向與(同一光源從不同的方位照射)有關。20.紅色、白色、黑色按反光能力由弱到強的順序排列,依次是(黑色、紅色、白色)。21.潛望鏡有(兩塊平面鏡),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22、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長;(正午)影子最短。23.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與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有關:太陽位置高,物體影子短;太陽位置低,物體的影子長。24.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變化規(guī)律是(上午影子由長逐漸變短;下午影子由短逐漸變長。方向由西逐漸轉向東。)25.古人利用日影觀測儀(日晷)計時,其原理是(物體的影子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26.影子的產生:(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光傳播時,遇到了不透明的物體,一部分光就會被擋住,物體的背光區(qū)就有一個暗區(qū),這就是影子。)27.教室的墻壁涂成白色,主要是為了(有利于光的反射。)28、陽光下,隨著時間的變化,物體影子的(方向和長短都會發(fā)生變化)。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小明發(fā)現大樹的(影子朝西,那太陽在東邊)。29.利用太陽能的有:(太陽能熱水器、太陽灶、太陽能電板、太陽能飛機)。30.科學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測出了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約38萬千米。31.影子有什么特點?(答:①影子的長短、方向隨著光源位置、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光源直射時,影子最短,隨著斜射的程度越來越大,影子越來越長。②影子的大小與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即距離大影子小,距離小影子大;物體離光源的距離越來越遠,被照射物體的影子越來越小。③影子的形狀和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形狀有關。不同側面的形狀不同,從不同的側面照射就會得到不同的影子。) 32.有什么辦法能從太陽那里得到更多的光與熱?(答:一是使用黑色粗糙的材料,按與太陽光垂直的方式擺放;二是利用凹面鏡和凸透鏡會聚陽光,形成強光與高溫。)33.18世紀,(牛頓)曾用三棱鏡分解陽光,形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光譜,又用(牛頓盤)合成白色光。34.當陽光照射到一個不透明的物體上時,光會被物體反射和吸收。我們看到的物體的顏色就是被反射的光,而其他顏色的光被物體吸收了。二、解釋概念。1、光源:像電燈這樣自己發(fā)光的物體叫做光源。2、投影: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投影。3、光的反射:光碰到鏡面改變了傳播方向,被反射回來,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三、舉例。1、你所知道的光源。答:太陽、點燃的蠟燭、打開的電燈、星星、螢火蟲、打開的手電筒……2、投影在生活中的應用。答:皮影戲、電影、手影表演、大街上的交通標示牌等。3、生活中光的反射原理的運用。答:①汽車反光鏡 ②醫(yī)生帶的額鏡 ③潛望鏡 ④萬花筒 4、凹面鏡和凸透鏡原理的應用。答:①放大鏡②望遠鏡③古代人用凹面的銅鏡取火④利用凹面鏡原理做成的太陽灶⑤奧運會圣火火種是利用凹面鏡取得的……5、太陽能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答: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池、太陽能發(fā)電站、太陽能充電器、太陽能花、太陽灶、太陽能溫室……四、簡答。1、影子有什么特點?答:①影子會隨著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變而改變。②影子的大小與擋光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即距離大影子小,距離小影子大。③影子的形狀與光源照射物體側面的形狀有關。2、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是怎樣變化的?答:影子的方向和長短隨著太陽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來變化。即早晨太陽在東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陽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陽在西偏北,影子就在東偏南。清晨和傍晚太陽位置最低,影子最長;正午太陽位置最高,影子最短。3、影子是怎樣產生的?為什么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答: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光在傳播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體,在物體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會留下一個暗區(qū),這個暗區(qū)形成了影子。4、光有哪些特性?答:①光是沿直線傳播的。②光能反射。5、照明燈上為什么要裝燈罩?答:這是因為需要增強反光的原因。因為燈罩可以把燈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來向下的光線合在一起,增加亮度。6、教師的墻壁為什么要涂成白色?答:墻壁涂成白色是因為白色物體反光較強,可以增強教室內的反光,使教室更加明亮。7、光的強弱與溫度有什么關系?答:光強溫度就高,光弱溫度就低。8、人們?yōu)槭裁聪奶齑\顏色的衣服,冬天穿深顏色的衣服?答:夏天溫度高,淺色衣服反光能力強,吸收的熱較少,所以穿起來較涼爽。而冬天溫度低,深色衣服吸熱能力強,反光少,所以穿起來較暖和。9、宇航服的顏色與光澤和防輻射有什么關系?答:宇航服一般都是銀色的,這是因為銀色可以減少輻射,可以保護宇航員。10、太陽能熱水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答:利用集熱器吸收太陽光,將光能轉化成熱能,并通過儲水箱將熱水儲存。五、畫圖并分析。1、凹面鏡匯聚光的原理圖。? ??2、凸透鏡匯聚光的原理圖。 3、潛望鏡光線圖 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知識點整理第一課:地球表面的地形1、地球表面有(平原、高原、盆地、山地、海洋、河流、峽谷)等多種的地形地貌。常見地形特點如下:地形特點平原地勢平坦,起伏不大(海拔較低,200米以下)高原比較平坦或起伏不大(海拔很高,1000米以上)丘陵山丘緩緩起伏(海拔不高,500米以下)山地山峰高聳,山脈連綿(海拔很高,500米以上)盆地四周地勢較高,被山地、高原所包圍;中間低平,是平原或丘陵2、從地形圖上,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不同顏色表示不同地形。地球上(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大)。我國西部多(高山),東部多(平原)。我國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3、我們家鄉(xiāng)的主要地形是平原。第二課: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1、地球內部運動使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不斷的變化。(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2、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絕大部分的地震發(fā)生在(地殼)內,火山活動與(地幔和地殼的運動)有關。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溫度越來越高,壓力越來越大。3、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表現出來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時是極其緩慢的變化,像喜馬拉雅山年復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變化都是在(流水、風、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緩慢的進行的,我們在短時間內難以察覺。2·1·c·n·j·y3、很多的高山是因為(板塊的擠壓)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峽谷是(板塊拉伸)后形成的斷裂谷。舉例:兩大板塊受拉張(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兩大板塊碰撞(喜馬拉雅山)21*cnjy*com第三課:巖石會改變模樣嗎1、巖石變化的原因有(冷和熱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動物的活動)等。2、由于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巖石破碎,這種現象叫(風化)。3、我們研究的問題:冷和熱的作用對巖石會有影響嗎?我們研究的問題冷和熱的作用對巖石會有影響嗎?實驗材料酒精燈、石塊、夾子、冷水、燒杯、火柴等實驗步驟1點燃酒精燈,用夾子夾住石塊;2.將石塊在酒精燈上加熱,并立即投入到冷水中;3.石塊冷卻后,反復多做幾次。 實驗現象石塊出現裂縫,甚至看到石屑掉落。實驗結論冷和熱的作用會使巖石破碎4、巖石風化的過程圖:巖石 (風化) 巖石碎裂 (繼續(xù)風化) 小石子和沙 (繼續(xù)風化) 成為土壤中的微粒第四課:土壤中有什么1、土壤分層實驗中,最底層是(沙礫也叫小石子),其次是(沙),接著是(粉沙),最上層是顆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腐殖質)。2、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鹽分、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3、(腐殖質)是動植物腐爛時產生的黑色物質,(鹽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礦物質,它們都是植物生長必需的營養(yǎng)元素。4、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著(幾十億個生物體)。細菌:(分解動植物的殘體);蚯蚓:(使空氣和水更容易進入土壤);螞蟻:(在土壤中群居);蝸牛和甲蟲:(靠腐爛的生物為生);植物的根和莖:(腐殖質的主要來源)。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著幾十億個生物。第五課:雨水對土地的侵蝕1、雨點降落時的力可以打散并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動時,攜走了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帶走了,這就是(侵蝕)。(雨點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蝕的開始。2、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的大小)等。3、雨水對土地的侵蝕,使地形地貌發(fā)生了變化。研究的問題土地上有無植物覆蓋對土地侵蝕的影響。我們的猜測土地上有無植物覆蓋對土地侵蝕有影響。如果有植物覆蓋,土地受侵蝕程度小,如果無植物覆蓋,土地受侵蝕程度大。實驗的方法對比實驗實驗器材土壤、小草、容器、噴水器、水、鏟子等相同的條件土地坡度一樣,降水的高度一樣,降水量要一樣。不同的條件一塊土地有植物覆蓋, 另一塊土地沒有植物覆蓋。實驗結論土地上有無植物覆蓋對土地侵蝕有影響。有植物覆蓋,土地受侵蝕程度小,無植物覆蓋,土地受侵蝕程度大。研究的問題土地坡度大小對土地侵蝕的影響。我們的猜測土地坡度大小對土地侵蝕有影響。如果土地坡度小,受侵蝕程度小,如果土地坡度大,受侵蝕程度大。實驗方法對比實驗實驗器材土壤、小草、容器、噴水器、水、鏟子等相同的條件兩邊植物覆蓋率一樣,噴水的高度一樣,降水量要一樣。不同的條件一塊土地坡度小,一塊土地坡度大。實驗結論土地坡度大小對土地侵蝕有影響。土地坡度小,受侵蝕程度小,土地坡度大,受侵蝕程度大。研究的問題降雨量的大小對土地侵蝕的影響。我們的猜測降雨量的大小對土地侵蝕有影響。如果降雨量小,土地受侵蝕程度小,如果降雨量大,土地受侵蝕程度大。實驗方法對比實驗實驗器材土壤、小草、容器、噴水器、水、鏟子等相同的條件兩邊植物覆蓋率一樣,土地的坡度一樣,噴水的高度一樣。不同的條件一塊土地降雨量小,一塊土地降雨量大實驗結論降雨量的大小對土地侵蝕有影響。降雨量小,土地受侵蝕程度小,降雨量大,土地受侵蝕程度大。第七課:河流對土地的作用1、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陡坡:水流速度快,被流水侵蝕;緩坡:水流速度慢,有土沉積;上游河床:大石頭;中游河床:鵝卵石;下游河床:細沙。21·cn·jy·com2、自然界中每時每刻都由侵蝕和沉積的現象發(fā)生。(侵蝕)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積)卻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蝕和沉積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3、(流水、風、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會對土地產生侵蝕,從而改變地表形態(tài)。人類自身的活動也會改變地表形態(tài)。【出處:21教育名師】第八課:減少對土地的侵蝕1、房屋應建在(坡度比較平緩)的地方,在(坡度較大)的地方應該植樹和種草,減少雨水對土地的侵蝕。2、哪些力量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地球內部運動:火山噴發(fā)、地震。地球外部的力量:流水、冰川、海浪等)。人類的活動:圍海造田,濫砍亂伐等。【版權所有:21教育】3、防止和減少災害發(fā)生采取的措施:植樹造林、興修水利、修筑水壩、修梯田、封山育林……第四單元《運動和力》知識匯總第一課:1.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下的力,這個力就是重力。重力是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壓力。21教育名師原創(chuàng)作品2. 樹上的蘋果往下落,向上拋的球終要落到地面上,我們從滑梯上往下滑,水往低處流….這些運動都是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3. 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系。(參考:書本第70、71頁))實驗材料:小車、細繩、回形針、墊圈(拉力大小用墊圈的個數來表示。)實驗方法:對比實驗實驗過程:(1)安裝一個小纜車。細繩拴在小車上的位置要與運動方向一致,細繩的長度要適中。(2)標明小車運動的起點和終點,每次實驗都要從起點開始,終點結束。(3)從掛一個墊圈開始,一個一個增加墊圈,直到小車可以動起來。(4)再多個多個地增加墊圈,觀察和記錄小車的運動是怎樣變化的。實驗結論:一定的拉力能夠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拉力越大,小車運動得越快。第二課:1.橡皮筋、彈簧這樣的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很容易改變,在形狀改變時,它們會產生一個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個力叫彈力。當恢復到(原來的形狀)后彈力消失。注意:拉開的弓才有彈力,沒有拉開的弓就沒有彈力。2.(衣褲松緊帶、票夾、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樣的彈簧)都是利用了物體的彈力。3.橡皮筋在車軸上繞纏的方向與小車行駛的方向(是相反)的。用橡皮筋作動力的小車,橡皮筋繞的圈數越多,行駛速度越快,行駛距離越遠;橡皮筋繞的圈數越少,行駛速度越慢,行駛距離越近。第三課:1.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個力叫(反沖力)。噴氣式飛機、鞭炮、火箭、氣墊船都是靠噴氣發(fā)動機產生的反沖力運動的。2.要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用力)。要使物體運動得更快,必須對物體(用更大的力)。要使運動的物體停下來,必須對物體(用阻力)。第四課:1.人們生活中用(“克”“千克”)來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科學技術上則統(tǒng)一規(guī)定用(牛頓)作力的單位,簡稱(牛),用(N)表示。(1牛≈100克的力) 2.彈簧測力計在生活中常被稱為弾簧秤,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征制成的。它由提環(huán)、指針、刻度板、弾簧、掛鉤五部分組成。3.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重力時應注意:(1)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指在“0”位置;(2)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3)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的測量范圍。第五課:1.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運動時,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發(fā)生摩擦,運動物體要受到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2.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我們用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一個物體,剛好能使這個物體運動起來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3.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物體的重量)、(物體的運動方式)有關。4.物體間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物體間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體越重,運動時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5.我們研究的問題: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光滑程度有關嗎?研究的問題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光滑程度有關嗎?我們的猜測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光滑程度有關。物體間的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就小;物體間的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就大。實驗器材帶鉤木塊、彈簧秤、木板(一面光滑,一面粗糙)等實驗方法對比實驗相同的條件物體重量、物體運動方式、物體運動速度等不同的條件接觸面光滑程度實驗步驟1.用彈簧秤拉著木塊在木板的光滑面勻速移動,測出力的大小;2.用彈簧秤拉著木塊在木板的粗糙面勻速移動,測出力的大小;3. 反復做幾次并記錄、比較。實驗結論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光滑程度有關。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6. 我們研究的問題: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有關嗎?研究的問題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有關嗎?我們的猜測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有關物體重量小,摩擦力就小;物體重量大,摩擦力就大。實驗器材帶鉤木塊、彈簧秤、鉤碼等實驗方法對比實驗相同的條件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物體運動方式、物體運動速度等不同的條件物體重量不同。實驗步驟1.在木塊上放2個鉤碼,用彈簧秤拉著木塊車在木板上勻速移動,測出力的大小; 2. 在木塊上不放鉤碼,用彈簧秤拉著小車在木板上勻速移動,測出力的大小; 3. 反復做幾次并記錄、比較。實驗結論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有關。物體重量小,摩擦力就小;物體重量大,摩擦力就大。第六課:1.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有滑動和滾動兩種方式。對于相同的物體,滾動的摩擦力小,滑動的摩擦力大。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2.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運動方式有關嗎?研究的問題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運動方式有關嗎?我們的猜測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運動方式有關。物體滑動時摩擦力大,物體滾動時摩擦力小實驗器材小車、彈簧秤、盒子、鉤碼、透明膠實驗方法對比實驗相同的條件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物體重量、物體運動速度等不同的條件小車的運動方式,一次小車滾動,一次小車滑動實驗步驟1.用彈簧秤拉動小車,測出車輪滾動時的摩擦力。2.用透明膠帶固定車輪。3.用彈簧秤拉動小車,測出車輪滑動時的摩擦力。4.反復做幾次并記錄、比較。實驗結論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運動方式有關。物體滑動時摩擦力大,物體滾動時摩擦力小。第七課:1.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總是有摩擦力伴隨著。如飛機在空中飛。2.自行車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輪胎、腳蹬的表面、剎車橡皮、手柄(設計花紋或增加壓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軸、中軸、后軸、腳蹬的軸、大小齒輪與鏈條(安裝滾珠或加潤滑油)。3.摩擦力對我們有時是有利的,有時是有害的。當人們需要摩擦力的時候,就想辦法增大它,當人們不需要摩擦力的時候,就想辦法減小它。21教育網第八課:1.賽車時速300千米,設計特點是:(1)輪胎很寬,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要設計力量很大的發(fā)動機;(3)車身重心很低,輪與輪之間的距離較寬,可以使行駛穩(wěn)定;(4)設計流線型車身,使阻力減到最低。www.21-cn-jy.com2.要使小車速度加快,采取的措施有:增大動力,減小摩擦力,減小小車重量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