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13張PPT。2017年中考歷史命題研究(懷化專版)2017年中考歷史命題研究(懷化專版)2017年中考歷史命題研究(懷化專版)2017年中考歷史命題研究(懷化專版)2017年中考歷史命題研究(懷化專版)2017年中考歷史命題研究(懷化專版)2017年中考歷史命題研究(懷化專版)2017年中考歷史命題研究(懷化專版)2017年中考歷史命題研究(懷化專版)2017年中考歷史命題研究(懷化專版)2017年中考歷史命題研究(懷化專版)2017年中考歷史命題研究(懷化專版)2017年中考歷史命題研究(懷化專版)專題六 近現代國際關系與兩次世界大戰,知識梳理1.重要會議 會議名稱時間參加國主要內容作用巴黎和會1919年一戰的戰勝國同戰敗國締結合約;中心是處置德國;簽訂了對德、奧、保、匈、土的和約華盛頓會議1921~1922年美、英、日、法、意、中、比、荷、葡等九國簽訂《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九國公約》,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慕尼黑會議,1938年,英、法、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強割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給德國,助長了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氣焰雅爾塔會議,1945年初,蘇、美、英,三國派軍隊占領戰敗后的德國;蘇聯同意在歐洲戰爭結束后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成立聯合國,加速了德國滅亡,也為戰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亞非會議(萬隆會議),1955年,中國等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根除殖民主義;加強經濟文化合作;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亞非國家團結反帝、民族獨立及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2.重要戰爭 戰爭名稱交戰雙方時間戰爭性質鴉片戰爭英國——中國1840年~1842年英國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日本——中國1894年~1895年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英俄德法美日意奧——中國1900年~1901年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聯合發動的侵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協約國1914年~1918年帝國主義掠奪性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意日法西斯——美英中蘇等反法西斯同盟國家1939年~1945年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知識拓展】兩次世界大戰的比較性質:一戰是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二戰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世界格局:一戰后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戰后形成了美蘇爭霸世界的兩極格局。啟迪:任何形式的法西斯侵略都不得人心,也注定是要失敗的;實踐表明,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也能夠聯合起來共同對付人類生存與發展面臨的挑戰;戰爭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維護世界和平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等。威脅人類和平的最主要因素: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地區沖突、恐怖主義、民族沖突等。做法:努力增強本國的綜合國力,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加強各國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加強國際間的團結,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充分發揮聯合國的作用等。3.近現代國際格局的演變(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產生的背景:一戰結束后,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角逐回到會議桌上。確立標志:1919年1月~1919年6月,英法美等國在巴黎召開會議,簽訂包括對德《凡爾賽和約》在內的一系列和約。凡爾賽體系形成。1921~1922年美日等九國代表在華盛頓召開會議,簽訂包括《九國公約》在內的一系列條約,華盛頓體系形成。作用:凡爾賽體系重新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的統治秩序。華盛頓體系協調了美、日矛盾,確立了帝國主義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穩定了資本主義政治局勢,構成一戰后國際關系新格局。存在的矛盾:掠奪戰敗國,加深了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分贓不均,加深了戰勝國內部矛盾。對殖民地分割,激發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結束:德日法西斯化,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德國突襲波蘭,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標志著這一體系徹底瓦解。(2)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產生背景:二戰以后,美蘇雙方尋求世界霸權,雙方力量均衡。形成過程:①序幕:1946年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②開始: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擴展到經濟領域:馬歇爾計劃。③正式形成:1949年北約建立,1955年華約成立,兩極格局正式形成。影響:嚴重威脅世界和平,也給美蘇帶來沉重軍費負擔;對亞洲國家的侵略,給亞洲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兩大集團,力量均衡,防止新的大戰的爆發。結束: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3)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產生背景: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西歐、日本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第三世界國家的興起。主要力量中心:“一超”:美國。“多強”:俄國、歐盟、日本、中國。主要障礙:霸權主義。決定因素:經濟實力。發展趨勢:一超多強的局面還將繼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新格局尚未形成。(4)20世紀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進入20世紀以來,隨著大國爭霸的加劇,國際政治格局急劇變化,主要表現為: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勝的協約國集團先后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933年希特勒上臺撕毀《凡爾賽和約》。在亞洲,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破壞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戰爆發后這個體系徹底瓦解。②二戰后到50年代中期,形成了以美蘇為首的東西方兩大集團對峙的兩極格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③當今世界格局已經終結,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正向多極化發展。一超多強的局面將在較長的時間內存在。,專題預測本專題是各地中考命題的重要區域。試題除選擇題外主要是材料題和綜合問答探究題。主要考查范疇是近代三次國際關系格局的變革;兩次世界大戰。命題方式以綜合題為主,將三次國際關系格局連在一起,對兩次世界大戰比較考查,或者將國際關系格局變化與兩次世界大戰融合在一起考查。,專題訓練1.(2016達州中考)根據材料提供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75周年。德國文學家萊辛說,歷史不應該是記憶的負擔,而應該是理智的啟迪。中國人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中國人民從自身經歷中形成了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自覺選擇,我們也真誠希望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攜手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習近平2014年3月28日在德國柏林科爾伯基金會演講(摘錄)材料二 我們正從事一場偉大的內戰,以考驗這個國家,或者任何一個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一切人生來平等的原則的國家是否能夠長期存在下去……我們這樣做是完全應該而且非常恰當的。——林肯《葛底斯堡演說》(節選)材料三 中國日報網5月5日電烏克蘭政府5日調集警察特種部隊前往西南部港口城市敖德薩以阻止反對派武裝勢力的向西蔓延。同一天,烏克蘭親俄反對派在東部城鎮斯拉維揚斯克的激烈交火中擊落一架政府軍直升飛機。有分析認為,此次派兵顯然表明基輔在鎮壓東部反對派勢力的同時,還要竭力阻止內戰范圍的擴大。材料四 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方向發展,保持國際形勢總體穩定具備更多有利條件。同時,世界仍然很不安寧……全球發展不平衡加劇,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局部動蕩頻繁發生。——十八大報告(節選)(1)一戰后,為協調英、日、美等國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召開了華盛頓會議,簽訂了關于中國問題的什么條約?該條約的實質是什么?答:《九國公約》;實質:保證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控制,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6月6日是諾曼底登陸紀念日,為什么說它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答:開辟了第二戰場,使德軍陷入蘇軍與美英盟軍東西夾擊之中。 (3)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答:資本主義國家(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4)二戰后,美、蘇之間的“冷戰”氣氛驟然加劇,“冷戰”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現是什么?怎樣評價這種表現?答:杜魯門主義的出臺;評價:以維護美國的安全為幌子,干涉各國內政;以反蘇反共為借口,掩蓋其全球擴張的野心。 (5)林肯是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總統之一,他的最大功績是什么?答:維護了國家統一。 (6)烏克蘭危機挑動著大國的神經,你認為當今世界處理國際事務的重要主張和手段是什么?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有何影響?答:協商和談判(或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穩定。 2.(2015無錫中考)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20世紀以來,世界格局幾經變動,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在團結合作中實現共贏是人類一直追求的夢想。材料一 如圖為一戰時期較量中的兩大軍事集團(1)請寫出材料一中兩大軍事集團的名稱。兩大軍事集團的較量最終形成了一戰后怎樣的統治秩序(政治格局)?答:同盟國;協約國;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材料二 1945年5月8日,美國駐蘇參贊凱南說:“人們在歡呼跳躍……他們以為戰爭結束了。而戰爭才剛剛開始。”(2)材料二中“戰爭結束了”指的是哪一次戰爭?答:第二次世界大戰。 (3)材料二中“戰爭才剛剛開始”指的是冷戰,那么請問冷戰開始的標志是什么?答: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材料三 如圖題為“不平衡的蹺蹺板”(4)“不平衡的蹺蹺板”反映了當今世界政治格局出現了怎樣的趨勢?答:一超多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六.ppt 專題六 近現代國際關系與兩次世界大戰.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