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杠桿》教學案一、教材分析:《杠桿》是青島版五年級科學下冊教學內容,(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三年級的的科學學習中,學生已經對等臂杠桿——天平有了初步認識,相信學生對杠桿類工具并不太陌生。所以,在本課探究杠桿原理及其應用時,學生會相對比較輕松。本課以學生熟悉的“用木棍撬石頭”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認識杠桿并深入探究其中所蘊含的科學規律及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進行深層次科學探究的興趣。21cnjy.com在教學設計時,我把重點確定在引導學生通過親( http: / / www.21cnjy.com )身經歷的直尺撬字典的探究實驗,層層推進,認識了解杠桿的具體作用,同時,使學生逐步把握如何正確地去認識和分析杠桿,得到科學方法的感受與體驗。21·cn·jy·com二、學生分析:學生對研究活動興趣濃厚。《科學課程標準》指( http: / / www.21cnjy.com )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的過程。教材中安排的直尺撬起字典的實驗,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講,仿做是沒有難度的。但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有層次地,有重點地,有目的地去進行探究實驗,得到結論,還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同時,對杠桿的認識延伸拓展到對運用杠桿原理認識變形的杠桿工具,存在著一定的思維跳躍,需要在教師的提示和發揮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來解決。www.21-cn-jy.com因此,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運用杠桿原理認識變形的杠桿工具。三、教學目標,重、難點:1、指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作出猜想,通過實驗研究,發現杠桿原理,并能運用杠桿原理認識一些變形杠桿工具。2·1·c·n·j·y2、使學生體會到自然事物是有規律的,人只有了解了這些規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3、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分析推理能力。重點:用實驗的方法研究杠桿的作用。難點:運用杠桿原理認識變形的杠桿工具。四、教學方法:本課的教學策略采取探究式教學法。首先通過撬石頭激發學習興趣,從中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制定方案實施探究---------得出結論。21教育網教學思路是:在“實驗探究”( http: / / www.21cnjy.com )階段,更多的是教師的引導使學生一步一步通過實驗認識杠桿的支點概念、三種類型和兩個作用,為后來的自主研究打下基礎;在“延伸拓展”階段,通過教師的研究提示和小組的合作研究,達到對杠桿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在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考慮、討( http: / / www.21cnjy.com )論和動手實驗的時間,給學生充分的展示研究成果的機會,有意識地促進學生進行深入研究和組織學生展開探究活動。五、教學過程:教與學過程設計備注教學準備:1、實驗記錄表格2、小木棍、石頭、字典、直尺、橡皮、杠桿尺及支架、砝碼、剪子、鑷子、羊角錘、帶有釘子的木板。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1、教師舉起一根棍子,學生猜測棍子的用途。2、教師:“別小看一根棍子,它可具有神奇的力量。下面我們就一起看一看。”3、學生演示撬石頭。其余學生說出看到的內容。4、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課題——杠桿。一根棍子,當我們用它撬重物時,它就是一個簡單機械—杠桿。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杠桿,解開杠桿撬動石頭的奧秘。二、學習新課1、認識杠桿上的三點分組實驗1(用直尺撬重物)學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撬石頭裝置。學生利用字典、、橡皮、直尺等材料制作一個杠桿。學生先用小拇指抬起重物,然后組裝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重物。教師提問:撬重物時,哪些地方在起作用?(學生可能回答用手壓的地方,下面墊橡皮的地方,壓著字典的地方在起作用。)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解釋并板書三點:力點、支點、重點。在小組中每人指出杠桿上的三點。2、認識杠桿的作用討論:通過以上的實驗,你知道了杠桿有什么作用?(省力)談話質疑,使用杠桿是不是一定能省力?在什么情況下才能省力呢?分組實驗2(用直尺撬重物)移動支撐小木塊的位置,改變支點位置或改變力點位置,再用小拇指用力壓杠桿有什么感覺?實驗后討論:使用杠桿一定能省力嗎?什么情況下省力?分組實驗3(杠桿尺定量實驗)講解:為了準確地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1)出示杠桿尺實驗裝置。(杠桿尺左2格處掛2個鉤碼,教師手壓杠桿尺的右端。)提問:請同學指出這個杠桿上三點的位置?(個人思考,小組討論,指名演示)(2)分組實驗按教師演示的方法組裝好杠桿后,,學生在右側1—5格處用力,使杠桿平衡,感覺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1格處費力,2格處不費力,3—5格處省力)(3)談話:為了更準確地測出力的大小和杠桿省力的規律,我們在力點上懸掛鉤碼使杠桿尺平衡,來測定力的大小。講解:距離以厘米為單位計量,力的大小按鉤碼數量計量。實驗次數物重(鉤碼數量)重點到支點的距離拉力(鉤碼數量)力點到支點的距離123456(4)討論:①6次實驗可分成哪三種類型?(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匯報)A.支點到重點的距離=支點到力點的距離B支點到重點的距離>支點到力點的距離C支點到重點的距離<支點到力點的距離②三組實驗的結果:A支點到重點的距離=支點到力點的距離不省力也不費力B支點到重點的距離>支點到力點的距離費力C支點到重點的距離<支點到力點的距離省力③根據以上的分析,誰能找出使用杠桿工作的規律?小組討論后,交流。3、認識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1)學生根據杠桿原理解釋木棍撬石頭的奧秘。(2)一學生用羊角錘拔釘子,根據杠桿規律解釋省力的原因。(3)分組觀察剪子。思考:剪子是由幾個杠桿組成?找出三點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時力的關系。(4)分組觀察鑷子。思考:鑷子是由幾個杠桿組成?找出三點的位置,分析鑷子工作時力的關系。(5)生活中你還知道有哪些工具是利用杠桿原理設計的?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三、總結拓展不只是我們生活中會用到杠桿,人體在許多活動中也會用到杠桿,課下同學們找一找人體中的杠桿。一名學生到黑板前用木棍撬石頭。板書課題學生動手操作學生興趣濃厚,氣氛活躍學生實驗過程積極動腦學生想象力豐富學生積極發言一名學生指出杠桿上的三點學生動手操作并談感受小組討論使用杠桿工作的規律學生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杠桿規律,認識到身邊處處有科學。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六、教學反思:《杠桿》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 http: / / www.21cnjy.com )過實驗來獲得數據,并根據數據的分析,來得出杠桿的作用。同時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興趣和發展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為了實現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做的理念,我的教學過程大體分為四步,一是玩用木棍撬石頭導入新課,接著自己動手玩用直尺撬起字典的游戲,“玩”激發了學生興趣,使學生在玩中自然地認識了杠桿的三點及兩段距離,成功地為學生做實驗做好鋪墊。二是中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并實驗驗證。我注重開放性與學生的主體性。首先“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問題”然后討論“用什么方法來證明呢?”放手讓學生大膽地設計實驗。雖然學生的設計方案中存在一定的問題,但通過大家的討論及教師適當的引導,最終總結出科學的方法,并放手讓學生大膽地做,老師在實驗過程中只是個助手。三是學生分析數據,得出結論。通過分析數據,使學生學會處理數據的方法及培養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表格上的數據讓學生自己得出杠桿原理。四是鞏固練習與課外延伸。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杠桿,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杠桿進行分類,然后應用于實踐,想辦法解決問題,使學生再一次對科學產生激情和盎然興趣。我沒把下課鈴聲當作本課教學的終點,而是設計了課后問題:“找一找人體中的杠桿”,把課堂知識延伸到課外。課后需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