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本單元知識脈絡【階段特征】三國兩晉南北朝(220~589年)是我國歷史在第一次大統一后的首次分裂時期,政權更迭頻繁,民族斗爭不斷。雖然政治上處于分裂狀態,但各民族人民接觸頻繁,在生產生活及反抗各民族統治者剝削壓迫的斗爭中聯系更加密切,也促進了我國境內各少數民族與漢族的融合,為統一局面的到來奠定了基礎。,懷化中考考點突破 三國鼎立的形成(識記)重大戰役戰爭背景概況影響官渡之戰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割據一方的軍閥互相混戰,黃河中下游的袁紹和曹操成為北方勢力最大的軍事集團200年,為了爭奪黃河中下游的統治權,曹操同袁紹大軍在官渡大戰,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軍曹操隨后又陸續消滅了一些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赤壁之戰曹操統一北方時,孫權占據長江中下游一帶,在江東建立了比較穩固的統治。劉備依附于荊州地方勢力劉表,沒有固定地盤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荊州,企圖占領南方,統一天下。孫權、劉備組成聯軍利用火攻以少勝多,在赤壁打敗曹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三國鼎立,國家,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滅亡時間魏,220年,曹丕,洛陽,265年蜀,221年,劉備,成都,263年吳,222年稱王(229年稱帝),孫權,建業,280年,,三國鼎立示意圖 北魏孝文帝改革(理解)北魏的建立386年,鮮卑拓跋部的首領拓跋圭建立魏國,歷史上叫作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影響,民族融合的趨勢增強目的為了革除落后習俗,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鞏固北魏的統治人物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措施(1)實行官吏俸祿制,嚴懲貪污;(2)頒布均田令;(3)494年,遷都洛陽;(4)革除鮮卑習俗,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孝文帝性質,一場封建性質的改革影響,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方各族社會的進步,也促進了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進程認識,孝文帝順應歷史潮流,沖破守舊勢力的阻撓,堅持改革,促進了民族融合和社會發展。他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皇帝,也是有膽識、有魄力、有創新精神的改革家啟示,民族融合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各民族相互學習,友好往來,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我們要樹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識。社會的進步離不開改革,要發展則必須改革,只有改革才能使社會發展【異同比較】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變法的比較背景內容作用商鞅變法春秋以來,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封建地主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各國掀起變法運動(1)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2)獎勵耕戰(3)建立縣制經過商鞅變法,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孝文帝改革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出現民族融合的趨勢,為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和學習漢族文化,孝文帝進行改革(1)使用漢語(2)穿戴漢服(3)改用漢姓(4)獎勵與漢族聯姻(5)采用漢族官制、律令(6)學習漢族的禮法促進了民族融合,加強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進程 江南地區的開發(識記)北方人口南遷原因東漢末年以來,北方多戰亂,民族矛盾尖銳,人口大量南遷遷往地區長江中游的益州、荊州和長江下游的揚州(主要集中區域);閩江流域和嶺南地區概況南遷人口近100萬,約占南方人口的1/6。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北方逐漸安定下來,北方人口南遷趨于低潮影響北民南遷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也帶來了麥、菽等耐旱耐寒作物。這些作物與水稻兼作,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增加了糧食產量南朝,公元420年,東晉大將劉裕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宋,史稱劉宋。此后的160年間,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都城均在建康,總稱南朝江南地區的開發,原因,南朝時,南方相對安定;東晉與劉宋初年,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安撫北方南遷流民,生產得到發展發展歷程,江南經濟落后于黃河流域→隋唐時南方經濟進一步發展→兩宋時南方經濟超過北方經濟表現,(1)農業上,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開墾出大量農田,水稻產量提高,麥、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廣;(2)手工業上,揚州、荊州是江南生產絲織品最多的地方;發明灌鋼法,是冶煉技術的一大進步;造紙業也有新的發展,紙成為書寫的主要材料;(3)商業上,涌現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業城市,番禺(今廣州)成為海外貿易的中心影響,江南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為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科學和藝術(識記)祖沖之朝代南朝 主要貢獻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后7位數,比歐洲早1100年評價他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在數學、天文、歷法、機械制造等方面成就突出,,祖沖之《齊民要術》,作者,賈思勰,朝代,北朝內容,總結了我國北方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評價,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賈思勰《水經注》,作者,酈道元,朝代,北魏內容,全書以注錄水道系統為綱,詳細地介紹了江河流經地區的山川城鎮、地形物產、風土人情、歷史古跡等類別,綜合性地理專著,,《水經注》書影王羲之,東晉書法家,書法獨創一家,行書、草書流暢瀟灑,楷書縝密端正。被尊為“書圣”,代表作有《蘭亭序》(天下行書第一)顧愷之,東晉著名畫家,擅長人物畫,代表作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石窟藝術,佛教藝術的一種,隨佛教傳入我國。到北朝時,許多地方都開鑿了石窟,其中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代表了當時石窟藝術的最高成就,中考真題及模擬演練 一、選擇題1.(2016襄陽中考)“三顧茅廬”的典故出自東漢末年的襄陽,這位曾在茅廬中居住的歷史人物,其突出貢獻是( B )A.建立西漢 B.鞏固蜀漢政權C.建立西晉 D.建立東漢2.(2014懷化中考)《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借東風”“草船借箭”“連環計”等故事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以下哪一著名戰役與上述故事有關( D )A.城濮之戰 B.巨鹿之戰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3.(2016懷化模擬)“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下列與《三字經》中的這段話所概括的歷史不相符的是( C )A.東晉結束后,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統稱“南朝”B.北魏曾經統一黃河流域,后分裂為東魏和西魏C.這一時期正式形成了經濟重心南移的局面D.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是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4.(2016菏澤中考)帝曰:“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材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C )A.用漢姓 B.穿漢服C.說漢話 D.與漢族通婚5.(2016十堰中考)“胡人漢服、漢人胡食”反映了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下列哪一項改革凸顯了這一現象( C )A.商鞅變法 B.張騫出使西域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文成公主進藏6.(2012懷化中考)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大融合,體現這一作用的主要措施是( D )A.頒布“推恩令”B.嚴懲貪污受賄C.頒布均田令D.遷都洛陽、改漢姓、穿漢服、學漢語、通漢婚7.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時代特征最準確的描述是( C )A.繁榮與開放的社會B.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C.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D.多元文化碰撞與社會經濟高度發展8.三國故事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在三國鼎立形成過程中發生過兩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即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這兩次戰役與相關人物搭配正確的一組是( D )①官渡之戰——劉備 ②赤壁之戰——曹操 ③官渡之戰——袁紹 ④赤壁之戰——孫權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9.南京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六朝古都、十代都會。下列曾以此為都城的是( A )A.吳國 B.遼代C.北宋 D.元朝10.如圖反映了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哪一原因( C )三國兩晉南北朝民族流動示意圖A.江南社會相對穩定 B.江南自然條件優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D.南方統治者重視農業二、判斷題(正確的寫“T”,錯誤的寫“F”)11.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戰役是官渡之戰。( T )12.東漢末年以來,北方多戰亂,人口大量南遷,主要集中在長江中游的益州、荊州和長江下游的揚州地區,閩江流域和嶺南地區。( T )13.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出現民族融合的趨勢,為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孝文帝拓跋圭進行了一次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F )14.祖沖之,北朝著名數學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七位數。比歐洲早1100多年。( F )15.《水經注》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 F )三、綜合題16.(2016隨州中考)分析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北魏初年,有個姓拓跋的人穿鮮卑的衣服,說鮮卑話,曾擔任“白鷺官”,沒有俸祿,但戰爭中掠奪到的財物可以歸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漢人的“元”姓,擔任的官職是太尉,有規定的俸祿可以領取,穿漢人的衣服,說漢話,還與朝中的一個漢人官員結成了親家。(1)上述材料中,與“白鷺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習俗發生了哪些變化?答:改鮮卑姓為漢姓,改穿漢服,說漢話,與漢族通婚。(2)導致“白鷺官”后人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源于歷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答:北魏孝文帝改革。(3)分析材料中“白鷺官”后人的變化,說明這次改革具有怎樣的積極作用。答:加速了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進程。第三單元 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一、選擇題1.歷史地圖能直觀地再現歷史。下圖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C ) A.春秋爭霸 B.秦朝統一C.三國鼎立 D.宋金對峙2.(2016牡丹江中考)這是一次以“苦肉計”“草船借箭”而膾炙人口的戰役,它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這次戰役是( D )A.長平之戰 B.巨鹿之戰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3.(2016淮安中考)某同學在預習《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這一單元時,做了幾張卡片方便記憶。其中一張與史實不符,這張卡片是( A ),A ,B,C ,D4.某同學查閱了有關“赤壁之戰”“三國鼎立”“人口南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歷史資料進行主題探究,他探究的主題是( B )A.統一國家的建立B.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C.繁榮與開放的社會D.民族關系的發展5.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擺脫了原先落后停滯的狀態,出現“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C )A.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B.社會動蕩不安C.北方人口大量南遷D.絲綢之路開辟6.下列圖片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A ),胡人漢服圖 ,漢人胡食圖A.民族交往 B.中外交往C.國家統一 D.經濟發展7.與下面的歷史短劇臺詞(片段)相關聯的歷史事件是( C ) 小明:眾愛卿,鮮卑語為北語,漢語乃為正道。今日始,朝廷一律廢北語,一從正音,違者降爵罷官。 小華:陛下英明!臣等謹遵圣旨!A.商鞅變法 B.張騫出使西域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成吉思汗統一蒙古8.下面是小林同學復習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史實時制作的歷史知識卡片,其中錯誤的一處是( C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史實①南宋時,流傳“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②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經濟差距縮小③西漢時期,南方經濟趕上北方④兩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A.① B.② C.③ D.④9.(2016濰坊中考)“農圣”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既總結了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又記錄了鮮卑族的畜牧經驗。這反映了( A )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發展B.畜牧業居于生產主導地位C.鮮卑族與漢族習俗相同D.濰坊成為當時的經濟中心10.當看到某同學畫了許多不同邊數的正多邊形,埋頭計算圓周率數值的情景時,我們知道該同學正在探究( C )A.韓非子的思想 B.張仲景的理論C.祖沖之的貢獻 D.畢昇的活字印刷術二、判斷題(正確的寫“T”,錯誤的寫“F”)11.“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一成語是出自官渡之戰,在這場戰役中,曹軍大敗。( F )12.對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影響最大的是赤壁之戰。( T )13.祖國大陸與臺灣的最早聯系開始于三國時期。( T )14.北方戰亂是人口南遷的重要因素。( T )15.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 F )三、材料分析題16.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國家分裂,政權林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三國鼎立示意圖(如圖) (1)“屯田數載救黎民,官渡一戰挫傲軍。”這句話反映的歷史人物奠定了上面圖中哪個政權的基礎?根據所學知識說出他完成局部統一的措施。答:①。措施:招募流亡農民墾荒,組織兵士耕田;挾天子以令諸侯;重用人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等。(答出兩條即可) 材料二 東晉政府建立了許多僑郡縣,給予南遷人民免除稅役的權利,江南經濟文化因此迅速發展。到梁代,江南許多地區已是“良疇美拓,吐吠相望,連宇高花,葉陌如繡”,一派田美土肥之象。(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答:南方政權采取了有利于發展生產的措施;江南地區相對和平穩定;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南方自然環境比較優越。(答出三條即可)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說:“國家興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陽一帶)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魏書·任城王傳》)(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舉措?他還采取了哪些漢化措施?答:遷都洛陽。使用漢語,穿漢服,采用漢姓,與漢族聯姻,采用漢族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禮法。 (4)國家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即使是國家處于分裂狀態,也仍然孕育著統一的因素。根據上述三則材料,歸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統一因素。答:局部統一的完成;江南經濟的發展;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三單元 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doc 第三單元 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精練.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