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本單元知識脈絡【階段特征】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發展和鞏固,經濟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時專制統治不斷強化,對外政策日益走向保守,社會危機日益加深。到1840年前夕,中國的國力已由強盛轉向衰弱。,懷化中考考點突破 明清前期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識記)明朝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明朝,年號洪武。同年攻占元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在中央:撤中書省,廢宰相,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揮;設特務機構東廠西廠和錦衣衛;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分權于三司,三司互不統屬;文化上: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加強思想文化控制清朝,清朝的建立,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后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改族名為滿洲。1644年,清軍占領北京,順治帝遷都北京。隨后,清朝平定各地反清斗爭,確立了在全國的統治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軍機處的設立,目的,強化專制統治,進一步加強皇權設立,雍正時,設立軍機處,處理軍政大事,軍機大臣由皇帝選派親信的滿、漢大臣組成,完全聽命于皇帝作用,使皇權進一步加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辦事效率,,軍機處文字獄,目的,實行思想文化專制,對反清思想嚴加防范和壓制影響,前期不少文人因文字而招來殺身滅族大禍,清朝統治者通過文字獄加強了集權統治,阻礙了學術文化的發展,造成了萬馬齊喑的局面【易錯易混】明太祖時,廢丞相和中書省,六部分理朝政,地方三司分權;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時,又在錦衣衛之外增設特務機構東廠。 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理解)鄭和下西洋時間1405~1433年目的為了擴大明朝的政治影響,加強同海外的聯系條件(1)明初,社會安定,國力強盛;(2)鄭和的船隊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只和航海技術,船上配備了航海圖和羅盤針;(3)航海經驗的積累;(4)鄭和勇敢、不怕困難,皇帝的支持,,鄭和鄭和下西洋,航行范圍,鄭和共七次下西洋,穿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影響,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我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而且推動華僑移居南洋,促進了南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鄭和下西洋后,我國有更多的人去南洋做工和經商,他們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對開發南洋做出了貢獻評價,(1)鄭和下西洋比歐洲航海家遠航印度和美洲早了半個多世紀,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壯舉;(2)另一方面,勞民傷財,助長了國內奢侈之風戚繼光抗倭,背景,明朝初年,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盜組成武裝集團,經常到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進行掠奪和騷擾,沿海人民把他們叫作倭寇。明朝中期,倭寇與沿海奸商、海盜勾結,大肆燒殺搶掠,沿海人民紛紛組織起來反抗概況,16世紀中期,明朝政府派戚繼光等將領組織抗倭,他率領的抗倭隊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1561年,戚家軍在臺州九戰九捷。1566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被平息。戚繼光率領戚家軍蕩平了浙江倭寇,接著又在福建、廣東同另一位抗倭名將俞大猷共同作戰,取得了抗倭斗爭的最終勝利【知識拓展】鄭和下西洋進行的對外貿易不計較經濟利益的得失,西歐人開辟新航路的目的是為了追求財富。 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背景16世紀開始,歐洲的葡萄牙、西班牙等殖民者,相繼侵入我國東南沿海。17世紀初,西班牙人和荷蘭人相繼占領臺灣北部和南部。后來荷蘭人趕走了西班牙人,獨占臺灣。臺灣人民奮起反抗荷蘭殖民者的統治目的取得反清復明的根據地概況1661年,鄭成功率軍攻入臺灣;1662年,荷蘭殖民者投降,臺灣回到祖國懷抱;1683年,清政府派水師攻取臺灣,鄭氏政權歸順清朝;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意義收復臺灣,給荷蘭殖民者以沉重打擊,加強了臺灣地區的開發,促進了臺灣社會的發展,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海防的鞏固。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相關評價,現代著名學者郭沫若贊揚古代民族英雄鄭成功“開辟荊榛,千秋功業;驅除荷虜,一代英雄”雅克薩之戰,背景,明末,沙俄侵略者闖入黑龍江流域,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清軍入關后,沙俄又強占雅克薩、尼布楚等中國領土,作為其侵略據點概況,清政府于1685年和1686年組織了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中國均戰勝,沙俄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邊界問題《尼布楚條約》,1689年,清朝與沙俄通過平等協商,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是中俄第一個邊界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清朝前期維護國家統一的主要措施(識記)平定三藩清初,明朝降將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被封為藩王,稱為“三藩”。他們統治云貴和粵閩地區,擁兵自重,給清朝以嚴重威脅。康熙帝決定撤藩,吳三桂首先反叛,尚可喜、耿精忠先后起兵響應。經過八年戰爭,康熙帝平定了三藩叛亂,維護了國家統一對新疆的管轄措施(1)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分裂祖國的叛亂,重新統一新疆;(2)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3)清朝軍隊駐扎新疆各地,設置哨所,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意義清政府重新統一了新疆,促進了維吾爾族同中原地區的交流,對鞏固西北邊疆起到了重大作用對西藏的管轄,措施,(1)清初,達賴五世到北京朝見順治帝,被賜封為“達賴喇嘛”;(2)康熙帝冊封班禪五世為“班禪額爾德尼”。從此,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正式冊封;(3)雍正帝設立駐藏大臣,代表中央與班禪、達賴共同管理西藏;(4)乾隆帝時制定“金瓶掣簽”,以此來確定喇嘛教活佛轉世的人選意義,穩定了西藏政局,密切西藏與內地聯系,有利于西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進一步使西藏成為祖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清朝疆域圖(識記)清朝前期,疆域擴大,是亞洲東部面積最大的國家清朝疆域圖【知識拓展】我國歷代對于新疆和西藏的管轄新疆西漢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西域都護,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于中央政府管轄清朝清朝前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伊犁將軍左宗棠打敗阿古柏,收復新疆;1884年,為加強對新疆的管轄,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西藏,唐朝,唐太宗設安西都護府;武則天設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地區;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8世紀初,唐朝又將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贊普上書唐朝皇帝說,唐蕃已經“和同為一家”了,唐與吐蕃的關系日益密切元朝,西藏正式成為我國的一個設宣政院、管轄吐蕃(西藏)行政區清朝,中央確立達賴和班禪的冊封制度及金瓶掣簽制度,1727年設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及影響(運用)背景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限制工商業的發展;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擔心國家的領土受西方殖民者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表現實行閉關鎖國,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及嚴格限制外國商人來華貿易,又限制中國商民出海實質維護自身封建統治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自衛作用,但它限制了中外正當的經濟文化交流,不利于我國人民接觸外國的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拉大了中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科技水平的差距 明清時期的科技、小說和藝術(識記)明長城修建朝代明朝概況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全長約6 300千米。氣魄雄偉,是世界上的偉大工程之一北京故宮,修建朝代,明、清評價,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宮殿建筑群《本草綱目》,朝代,明朝,作者,李時珍概況,是一部具有總結性藥物學巨著,是我國醫藥學寶庫中的珍貴遺產,西方國家稱它為“東方醫學巨典”《天工開物》,朝代,明朝,作者,宋應星概況,詳盡地記述了農業、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和生產過程,還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手工作坊的生產面貌。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小說,名稱,朝代,作者,評價《三國演義》,元末明初,羅貫中,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水滸傳》,元末明初,施耐庵,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西游記》,明朝,吳承恩,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紅樓夢》,清朝,曹雪芹,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深刻鞭撻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罪惡,中考真題及模擬演練 一、選擇題1.(2016揭陽中考)“開辟荊榛,千秋功業;驅逐荷虜,一代英雄”。你認為這個挽聯要稱頌的是( B )A.文天祥 B.鄭成功C.戚繼光 D.岳飛2.(2015懷化中考)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寫道:“倘使我們說,中國傳統政治是專制的,政府由一個皇帝來獨裁,這一說法,用來講□□兩代是可以的。”文中空缺處應是( D )A.秦漢 B.魏晉C.宋元 D.明清3.鄭成功決心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的重要目的是( D )A.實現國家的統一 B.支持臺灣人民的起義C.擴大與外國通商 D.建立反清復明的基地4.(2015江西中考)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下列事件能夠體現這一愿望的是( D )①鄭和下西洋 ②鄭成功收復臺灣 ③設置駐藏大臣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亂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5.(2016呼和浩特中考)顧炎武曾批評明朝一種制度“敗壞人才”超過秦始皇焚書坑儒,其矛頭指向了( D )A.錦衣衛 B.內閣 C.六部 D.八股文6.(2016聊城中考)某班舉行辯論會。四位同學的辯論題目中哪一個準確概括了明清時期的特征( C )A.帝國中興 B.短暫繁榮C.盛世危機 D.政權并立7.(2014濟寧中考)“友好和平交往”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下列人物活動能體現這一優良傳統的是( A ),① ,② ,③ ,④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8.(2016懷化模擬)歷史文物可以幫助我們獲取歷史信息。如圖所示為清政府頒賜的用于確定達賴、班禪繼承人的“金奔巴瓶”。該文物可以見證清朝加強了對下列哪一地區的管轄( B )A.新疆 B.西藏C.黑龍江 D.臺灣9.(2012懷化中考)以下關于清朝前期疆域四至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C )A.東到太平洋B.南到南沙群島C.西抵蔥嶺和巴爾喀什湖北岸D.北至西伯利亞10.(2016連云港中考)被后世譽為“中國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的是( B )A.《齊民要術》 B.《天工開物》C.《本草綱目》 D.《徐霞客游記》11.(2016淮安中考)中國文學史上有一部作品,被稱為古典小說的高峰。書中描寫了賈、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它塑造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典型人物。下列人物出自這部作品的是( D )A.竇娥 B.孫悟空C.李逵 D.林黛玉二、判斷題(正確的寫“T”,錯誤的寫“F”)12.1644年清軍入關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統一政權確立。( F )13.1684年清朝設立臺灣省,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 F )14.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地中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F )15.戚繼光率領的抗倭隊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被稱為“岳家軍”。( F )16.1689年,清與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是中俄第一個邊界條約。( T )17.明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氣魄雄偉,是世界上的偉大工程之一。( F )18.《天工開物》詳盡記述了農業、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和過程,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T )三、綜合題19.(2016懷化中考)西藏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唐朝時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民族稱為什么?當時漢藏關系已經“和同為一家”的具體表現有哪些?(任舉一例)答:吐蕃,文成公主入藏。(2)元朝時哪一機構的設立,標志西藏正式成為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域?答:宣政院。(3)為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轄,清朝時期設立了哪一重要官職,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答:駐藏大臣。(4)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多少周年?20世紀末,為加快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黨和國家實行的重大舉措是什么?答:65周年;西部大開發。第六單元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一、選擇題1.某同學在做歷史課堂筆記時,整理出下面的大事年表。據此判斷他學習的應是清朝( B ) A.君主專制強化 B.邊疆地區鞏固C.抗擊外來侵略 D.盛世帝國危機2.“國家統一,民族融合”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有關這一主題的史實表述不正確的是( C )A.唐朝時,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B.元朝時,我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C.明朝時,設駐藏大臣加強對西藏的管轄D.清朝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鞏固對新疆地區的統治3.清朝初年的一天,一陣清風將一位文人的書貢吹亂,這位文人詩興大發,吟詩抒懷:“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有人以此告他譏諷清朝,結果他被定罪問斬。這表明清初實行( D )A.焚書坑儒 B.八股取士C.廠衛制度 D.文字獄4.我國的科舉制度經歷了從積極推動社會進步到束縛人們思想、阻礙社會進步的轉變。這種轉變始于( D )A.設置進士科 B.設置明經科C.開創殿試和武舉 D.八股取土5.“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義抗強胡。圣功豈在尊明朔,確保臺灣入版圖。”這是張學良先生對一位古代民族英雄的贊詞。這位民族英雄是( B )A.戚繼光 B.鄭成功C.康熙帝 D.左宗棠6.如圖,下列哪一本書被西方國家稱為“東方醫學巨典”( D ),A ,B ,C ,D 7.右圖人物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制度,加強君主權力。在中央,他廢除了自秦朝以來存在1500多年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該政治制度是( A )A.丞相制度 B.郡縣制度C.行省制度 D.科舉制度8.(2016岳陽中考)秦朝設丞相,唐朝增加宰相人數,明朝廢丞相,清朝設軍機處,這些變化反映的實質是( B )A.中央集權的加強 B.君主專制的強化C.丞相制度的改革 D.地方權力的增大9.君臣禮儀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的外在表現,圖1到圖3的變化反映的實質是( D ),漢 坐而論道圖1 ,宋 站議時政圖2 ,清 跪受筆錄圖3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習慣的變化C.社會文明的進步 D.君主權力的強化10.下面是有關鄭和下西洋的發言。其中正確的是( B )甲:和平使者,揚威異域乙:探尋新路,尋找黃金丙:友好往來,促進交流丁:殖民先驅,海盜鼻祖A.甲和乙 B.甲和丙C.乙和丁 D.丙和丁11.近期熱播的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介紹了我國各地美食。中國人開始吃上用自產的玉米、馬鈴薯和花生制成的美食最早應在( D )A.西漢 B.唐朝 C.北宋 D.明朝12.下面圖片所反映的共同的歷史主題是( C ),戚繼光 ,鄭成功 ,雅克薩之戰A.中國古代改革家 B.和外國友好交往C.抗擊外來侵略 D.發展民族經濟13.(2016長沙中考)明朝中期以后,我國外交出現新形勢:開始遭受外國侵略,由此出現了大規模的反侵略斗爭。下列哪項史實體現了上述特點( B )A.靖難之役B.雅克薩之戰C.平定大小和卓叛亂D.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14.清乾隆皇帝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信函中有這樣幾句話:“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此言論表明,當時統治者實行的政策是( A )A.閉關鎖國 B.開放五口通商C.重商輕農 D.君主專制15.清朝時期,把我國古典小說的創作推向巔峰的作品是( D )A.《西游記》 B.《三國演義》C.《水滸傳》 D.《紅樓夢》二、非選擇題16.(2016常德中考)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中外友好交往不僅使中華文明更加輝煌,也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材料二 鄭和下西洋線路圖 材料三 歷史將記住這個日子,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鄭和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遠航征程。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大明朝在擁有壓倒性軍事優勢的情況下,能夠平等對待那些小國,并尊重他們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給予而不是搶掠,是很不簡單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卻用自己友好的行動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幾乎所有的國家。這種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個人的心中。當那浩浩蕩蕩的船隊來到時,人們不會四處躲避,而是紛紛出來熱烈歡迎這些遠方而來的客人。——摘編自當年明月《明朝的那些事兒》材料四 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摘自2014年3月28日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發表的演講(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國古代對外交流的一條重要通道,這條通道被人們稱為什么?開通于哪個朝代?答:絲綢之路。西漢(漢朝)。 (2)材料二中A點和B點分別是鄭和下西洋的出發地和最遠到達地,分別是哪里?答:劉家港。非洲東海岸(或木骨都束)。 (3)根據材料三,分析鄭和船隊受到當地民眾歡迎的原因。答:不以大國、強國自居,尊重他們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平等交流,公平交易等(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等人的航海在性質上有何不同。答:鄭和:和平友好交往;哥倫布等人:殖民侵略(殖民掠奪)。 (5)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演講時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你認為這一構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戰略意義?答:促進歐亞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六單元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doc 第六單元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精練.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