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二單元 中國近代經濟、社會生活和文化,懷化中考考點突破 近代狀元實業家張謇創辦的著名企業(識記)張謇興辦實業背景(1)中國民族工業興起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19世紀末得到初步發展;(2)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后,外國在中國內地設廠,進行經濟掠奪。這激發了部分愛國人士的投資熱情,民間出現了投資辦廠的高潮;(3)張謇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提出了“實業救國”的主張經過(1)19世紀末,張謇在南通創辦大生紗廠,后創辦了18個企業,參加9個公司的投資;(2)“一戰”期間,張謇的大生紗廠等企業發展很快,獲利豐厚;(3)“一戰”結束后,列強卷土重來,中國的民族工業逐漸萎縮,張謇的企業也開始走下坡路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 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識記)交通(火車、輪船、汽車)(1)1876年7月,中國第一條鐵路——淞滬鐵路在上海建成通車;(2)1872年,李鴻章創辦上海輪船招商局,這是中國第一家航運企業;(3)1902年,上海最早出現汽車,汽車逐漸成為常用的交通工具通訊(郵政、電報、電話)(1)1866年,清政府試辦郵政。1896年“大清郵政”正式開辦。1911年中國郵政已初具規模;(2)1877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在臺灣架設電報線,這是中國人自辦電報的開始;(3)1882年,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在上海興建了第一個電話交換所,這是我國使用電話的開端娛樂(照相、電影)(1)1870年左右,照相逐漸代替傳統的肖像畫;(2)1896年上海徐園“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戲,這是電影在我國的首次放映;1905年起,中國人開始嘗試自拍電影。阮玲玉、胡蝶等成為30年代的電影明星社會習俗變化剪辮子、易服飾、握手禮代替跪拜禮,取消“老爺”“大人”稱呼,改用“先生”“君”代替 科舉制度廢除的時間(識記)1905年,宣布廢除應用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 主要文藝成就(識記)文學藝術成就文學近代后期杰出的文學家魯迅,著有《吶喊》《彷徨》等小說集。近代后期,著名的小說還有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駱駝祥子》、周立波的《暴風驟雨》等音樂在抗日救亡運動中,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等,譜出了時代的最強音繪畫繪畫有新的發展。徐悲鴻的《奔馬》融合中西畫技,獨具一格。此外,齊白石的花鳥蟲魚寫意畫、張大千的潑墨技法聞名中外近代主要科技成就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張鐵路,設計“人”字形路軌,采用“豎井施工法”侯德榜主持生產“紅三角”牌純堿,發明了侯氏制堿法近代主要思想成就魏源編成《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嚴復譯述《天演論》,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 ,中考真題及模擬演練 一、選擇題1.(2016懷化中考)清末有一個狀元,面對民族危亡,毅然棄官還鄉,走“實業救國”之路,毛澤東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贊揚說,輕工業不能忘記他,他就是( B )21教育網A.康有為 B.張謇C.詹天佑 D.梁啟超2.(2016泰安中考)“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務立國,此皮毛之論也,不知外洋富民強國之本實在于工。……此時養民之大經,富國之妙術,不僅為御侮計,而御侮自在其中矣。”這段話反映了張謇( D )21cnjy.comA.贊成商務立國B.主張學習西方政治制度C.主張學習西方教育思想D.提倡實業救國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是一首民族戰歌,曾經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戰的決心和勇氣。這首歌的詞作者是長沙人( C )21·cn·jy·comA.魯迅 B.冼星海 C.田漢 D.聶耳4.1909年,《大公報》載文宣傳一種時髦的文化娛樂方式:“第一是開眼界,可以當作游歷,看看歐美的風土人情,真如同身歷其境,親眼見的一樣。”該文化娛樂方式是( B )www.21-cn-jy.comA.聽京劇 B.看電影C.賞花燈 D.看皮影戲5.“其書羅列甚遠之國,指掌形勢,可謂奇書。……方今急邊防,疲氓未息肩。苦心著此書,搜討頗有年。”材料中的“奇書”是指( C )2·1·c·n·j·yA.《馬可·波羅游記》 B.《天工開物》C.《海國圖志》 D.《天演論》6.1898年,作為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清政府在北京設立了一所新式學堂“廣育人才,講求實務。”這所新式學堂是( B )【來源:21·世紀·教育·網】A.萬木草堂 B.京師大學堂C.清華大學 D.復旦大學7.中國近代生活由于西方科技的傳入而豐富起來。以下場景不可能出現的是( A )A.李鴻章用網絡通告《馬關條約》內容B.清政府派大臣坐輪船出洋考察C.南通張謇的公館夜晚電燈通明D.蔣介石乘飛機到西安督促張學良剿共二、判斷題(正確的寫“T”,錯誤的寫“F”)8.我國拍攝的第一部有聲電影是《定軍山》。( F )9.魏源在他的著作《海國圖志》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點。( T )10.1909年,中國人自己設計和建筑的第一條鐵路干線——唐胥鐵路正式通車。( F )11.1905年,中華民國政府宣布廢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 F )12.19世紀70年代以后,近代中國的新聞記者可以通過有線電報發送新聞報道。( T )三、材料分析題13.(2015懷化考綱題型示例1)近代開埠以來,來自異域的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急速滲入中國社會各個方面,推動了中國社會的政治變革、經濟變化和時尚變遷。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21·世紀*教育網材料一 電燈、自來水初出現時,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懼,擔心用電會“遭雷殛”。……后來則非常歡迎電燈,稱其“賽月亮”“頗便行人”;開始,市民“謂(自來)水有毒質,飲之有毒,相戒不用”,后來則“通裝水管,飲濯稱便”。——馮天瑜《中華文化史》材料二 20世紀初,對于清朝統治者當年強迫漢人接受的發辮,大多數人都主張剪去,并且認為“不剪發不算革命”“也不算時髦”。在服飾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補服、翎頂、朝珠,一概束之高閣”,人們穿衣“務趨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則建立起來的一種完美時髦”。當時一般人認為,西方的社會生活是依據天賦人權等理性原則建立起來的理想社會模式,代表著社會進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國傳統的社會生活則充滿著陳舊愚俗,不符合時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國初形成了這樣一種社會心理:認為誰接受西方的社會生活習俗,誰就是文明、開化,屬于新派人物。www-2-1-cnjy-com——王文泉主編《中國近代史》材料三 到民國時期,經歷了維新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幾次大的社會洗禮,人們在價值觀念的深層次發生變化,節儉意識相對弱化。近代社會工商業發展,重商之風日益興盛,人們對傳統社會崇尚節儉和力戒奢侈的消費觀念提出質疑。2-1-c-n-j-y——《民初至抗戰前長江三角洲洋布與土布之爭》(1)從材料一中,你能提取上海人社會生活近代化的哪些歷史信息?反映上海人的社會生活觀念發生怎樣的變化?21*cnjy*com答:慢慢接受使用電燈,自來水;由恐懼到認同。 (2)材料二說明20世紀初中國社會生活領域出現哪些新氣象?為什么會產生這些新氣象?答:新氣象:剪發辮;易服飾;接受西方生活習俗成為時尚。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動;民主思想的傳播;進步人士的提倡;社會心理的認同等。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 (3)根據上述材料,簡述中國社會中出現的新觀念。你怎樣看待這一現象?答:新觀念:崇尚西方;自由民主;重商;享樂等。看法:實現對陳腐觀念的變革,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但也丟掉了一些優秀傳統。【來源:21cnj*y.co*m】第十二單元 中國近代經濟、社會生活和文化一、選擇題1.如圖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哪一特點( A ) A.輕工業發展迅速,重工業發展緩慢B.沿海地區發展快于內地C.總體發展比較落后D.資金少,規模小 2.自古以來,狀元最受讀書人羨慕和尊敬,而工商業是被人看不起的“末業”。清末某狀元卻“舍本逐末”辦起了實業,結合右圖判斷他辦的實業是( A )21·cn·jy·comA.大生紗廠 B.安慶內軍械所C.輪船招商局 D.天津電報總局3.下列著作或報刊,在中國最早系統地介紹世界各國歷史、地理、經濟、文化和軍事,總結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教訓,啟導當時的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是( A )2·1·c·n·j·yA.《海國圖志》 B.《新青年》C.《民報》 D.嚴復譯述的《天演論》4.詹天佑針對外國人對京張鐵路修建中的挖苦,他說:“中國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我以為恥。”這種思想,表達了詹天佑的( B )21·世紀*教育網A.對外國的蔑視精神 B.民族自強精神C.以中國為榮精神 D.立志報國精神 5.如圖這一漫畫諷刺了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想。把這一思想介紹到中國,加強了中國人救亡圖存的緊迫感的思想家是( A )【來源:21·世紀·教育·網】A.嚴復 B.魏源C.梁啟超 D.龔自珍6.小華喜歡看魯迅的作品,他不可能從《魯迅全集》中看到的作品是( D )A.《狂人日記》 B.《阿Q正傳》C.《孔乙己》 D.《子夜》7.《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宣傳了同樣的主題,此主題的核心是( B )A.歌頌祖國山河 B.宣傳抗日救亡C.追求革命理想 D.反對黑暗統治二、非選擇題8.(2015懷化考綱例4)2013年,中國政府宣布在上海浦東建立“自由貿易區”。上海再次成為中國與世界聯系的橋頭堡。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材料一 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以炮艦叩開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中國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依據條約開放五個對外通商口岸,對外通商口岸的開放即為近代通商口岸歷史的開端。21教育網材料二 通商以后的上海,隨著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現了一些新詞語,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鐵、洋車等。它們日益流行,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流行語。21cnjy.com——李長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識空間》材料三 由于(上海)通商口岸內的外國人享受與華人截然不同的待遇,領事裁判權賦予外國人在當地免受司法制度審判的特權。因此,僅僅二十年……倫敦、馬賽、漢堡至上海航線陸續開辟。從歐美開往中國的商船無論最終的目的地是哪兒,它都要先開到上海;中國70%的銀行設于上海,國際上58家大銀行在上海設有分行;到1913年,外資企業在上海的總資本平均每年增長率為10.34%,從洋務派創辦江南制造總局和輪船招商局開始,到1895年后在上海新辦的民族企業為112家,占全國總數的四分之一。上海成為東西洋貿易之樞紐,新學輸入,風氣之開,較他處先。www.21-cn-jy.com——蘇智良《上海城市的現代化歷程》(1)請為上述材料確定一個簡明扼要的主題。(2)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說明西方列強在上海開辟通商口岸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大量的“洋”字詞語,說明了什么問題?2-1-c-n-j-y(3)結合上述材料,說明通商口岸對上海近代化進程的影響。答:(1)開放通商口岸后的上海(上海的現代化進程);(2)目的:向中國傾銷工業品及掠奪原料;說明了大量西方新事物涌入上海。(3)通商口岸是由于遭受入侵被迫開放的,但客觀上促進了近代化的進程。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十二單元 中國近代經濟、社會生活和文化.doc 第十二單元 中國近代經濟、社會生活和文化精練.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