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稻作文化的印記》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①通過閱讀地圖,能夠說出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②從地形圖、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中獲取信息,綜合分析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環境特點;③通過對水稻生產的情況和湄公河平原人們的生活情況的分析,了解自然環境與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文化之間的密切聯系;2、過程與方法通過講述故事,觀察地圖分析湄公河平原的地形及氣候特點,并進一步分析湄公河平原適宜種植水稻的原因,培養閱讀地圖和分析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一個生活在水稻種植區的人,吃著大米飯長大,有些甚至看到過稻作的種植過程,因此更應該對稻作文化的印記有一個深刻的了解和體會,從而樹立起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感。此外,在學會運用所學方法剖析新案例的同時,要樹立因地制宜、合理發展的觀點。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湄公河平原自然環境和稻作生產的關系;稻作文化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2、教學難點湄公河平原的稻作生產與人們生活方式之間的密切聯系。三、新課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學生使用QQ的情況?并引出搜索和分析信息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第二部分:稻作文化的物質印記王坤的旅行日志1:2012年7月20日早晨天氣:晴今天是個晴朗的日子,我跟王薇、還有兩個表哥將繼續騎著我們的單車,沿著湄公河一路而下。前幾天告別瀾滄江,迎接湄公河時激動的情景還歷歷在目。而即將到達的下一個站點——泰國,更是讓我興奮了一晚上,我相信,在那里有更多的東西在等著我們。2012年7月20日晚上天氣:晴天氣很熱,但我們的旅程還在繼續。做為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孩子,吃著大米飯長大。今天在泰國看到那些成群結隊的泰國農民在水田里頂著炎熱,戴著斗笠插秧,讓我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但轉念一下,又覺得有哪個地方不對勁。我記得自己出門的時候,家鄉那邊正金燦燦的稻浪翻滾呢。可這里卻是還在進行著插秧階段,這是怎么回事?根據材料及課本內容所設計的問題:湄公河的上游叫什么?觀察圖3-2,看看她流經那幾個國家。觀察課本P58頁圖3-3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說說湄公河平原的氣候特點,然后幫王坤解答他的疑惑。觀察圖3-2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從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兩個方面分析為什么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湄公河平原都適宜種植水稻?作為一個生活在長江中下游的你,你對水稻的種植過程有什么了解嗎?跟大家分享一下。(強調一點:精耕細作是湄公河農業的主要特色)總結:所以針對湄公河優越的水稻種植環境,我編了一個小口訣,來供大家記憶:中南半島湄公河,高溫多雨水網密,精耕細作種稻忙。第二部分:稻作文化的社會印記王坤的旅行日志2:2012年8月8日天氣:晴今天,我們進入了越南的胡志明市,騎車旅行了這么多天,明顯感覺到天氣是越來越熱了。晚上住在帳篷像在一個個大火爐里,所以王薇提出了要住民宿的要求。經過貨比三家,我們選擇了當地隨處可見的一家高腳屋民宿,一個叫阮文雄的小老板接待了我們。高腳屋里面干凈整潔,放置著許多竹制家居。當然,這種高腳屋對于傣族小伙子刀衛和宇航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放下行李,我們準備去越南的市場上逛一圈。這時候,小老板阮文雄說可以當我們的免費導游,我們欣然地接受了。于是一行人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市場上的東西琳瑯滿目,但最多的要數賣稻米的店鋪。小軟說:“越南是一個種植水稻的國家,可以說“有道才有稻”。所以,他帶我們去了越南地道的餐館,品嘗了稻作文化影響下的傳統越南美食。正在喊著要減肥了的王薇在吃了米粉以后還嚷著要吃米粽時那迫不及待的樣子,讓我們捧腹大笑。問題設計:根據自己的想象,描繪一下王坤他們住的高腳屋是什么樣子的?為什么湄公河平原上的人們要住在高腳屋里?“有稻才有道”說明了什么?總結:越南人的社會生活,從住,到吃,到買賣都跟水稻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我的又編了個小口訣就是:稻米鋪、高腳屋。第三部分:稻作文化的精神印記2012年8月9日天氣:晴今天一大早,我們就被小老板阮文雄叫醒了,原來今天胡志明市有一場精彩的水上木偶戲表演。阮老板昨天就是被叫去一起參與木偶戲臺的搭建了。我們幾個的精神馬上為之一振,立刻洗漱起床,扛上相機出發了。路上,小阮為我們介紹了水上木偶戲的一些情況:越南的水上木偶戲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木偶戲,它稀奇的地方就是木偶戲在水上演出,表演者必需長時間浸泡于水中,利用其強勁的臂力及純熟的控繩技巧,讓玩偶生靈活現地表演各種角色。話說,這個木偶戲以前還給皇帝表演過哩。到了現場,果然是熱鬧非凡、座無虛席,雖然我們幾個外鄉人看不大懂,但是也大致了解它的內容是在越南的農夫在辛勤的耕作與收成后,如何去享受農暇的情趣,哎!農民的創造力真是無線啊!問題設計:阮老板為什么放著自己家的生意不做,要去參與木偶戲臺的搭建呢?結合以上的幾段材料,說說水稻生產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除了水上木偶戲,在湄公河平原上,還有許多其他與稻作文化有關的傳統節日,比如課本中提到的柬埔寨“御耕節”,以及課本中沒有提到的泰國的春耕禮等等。他們都是稻作文化留給湄公河人們的印記。所以我用第四句口訣來概括稻作文化的精神印記:御耕節、木偶戲。同時,以本課的標題:稻作文化印記深,作為總結板書(一)(二)中南半島湄公河,稻米鋪、高腳屋。高溫多雨水網密,御耕節、木偶戲。精耕細作種稻忙。稻作文化印記深。四、教學反思(共29張PPT)——湄公河平原搜集和分析信息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王坤的旅行日志(一)2012年7月20日早晨天氣:晴今天是個晴朗的日子,我跟王薇、還有兩個表哥將繼續騎著我們的單車,沿著湄公河一路而下。前幾天告別瀾滄江,迎接湄公河時激動的情景還歷歷在目。而即將到達的下一個站點——泰國,更是讓我興奮了一晚上,我相信,在那里有更多的東西在等著我們。湄公河的上游叫什么?觀察左圖,看看她流經那幾個國家。湄公河注入哪個大洋?所在地區位于哪個地形區(半島)?泰國、越南、老撾和柬埔寨太平洋中南半島2012年7月20日晚上天氣:晴天氣很熱,但我們的旅程還在繼續。今天在泰國看到那些成群結隊的泰國農民在水田里頂著炎熱,戴著斗笠插秧,讓我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但轉念一下,又覺得有哪個地方不對勁。我記得自己出門的時候,家鄉那邊正金燦燦的稻浪翻滾呢。可這里卻是還在進行著插秧階段,這是怎么回事?王坤的旅行日志(一)越南胡志明市的氣溫與降水讀圖并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說說湄公河平原的氣候特點,然后幫王坤解答疑惑。湄公河平原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溫度較高,降水豐沛,且主要集中在5-10月份。所以這里的水稻是一年三熟的,7-8月份正是水稻的播種季節。浙江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稻是一年兩熟的,所以7-8月份正是水稻的收割季節。讀圖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從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兩個方面分析為什么湄公河平原適宜種植水稻?提示:從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因素和人口等社會因素考慮湄公河平原地形、土壤地勢平坦開闊,土壤深厚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雨熱同期水文(河流)河網密布,灌溉方便社會條件人口稠密湄公河平原適合種植水稻的條件播種插秧育秧收割田間管理曬谷作為一個生活在水稻種植區的你,你對水稻的種植過程有什么了解嗎?跟大家分享一下。湄公河平原稻作生產的特色王坤的旅行日志(二)2012年8月8日天氣:晴今天,我們進入了越南的胡志明市,明顯感覺到天氣是越來越熱了。晚上住在帳篷像在一個個大火爐里,所以王薇提出了要住民宿的要求。貨比三家,選擇了當地隨處可見的一家高腳屋民宿,一個叫黎文雄的小老板接待了我們。高腳屋里面干凈整潔,放置著許多竹制家居。放下行李,我們準備去越南的市場上逛一圈。這時候,小老板黎文雄說可以當我們的免費導游。市場上的東西琳瑯滿目,但最多的要數賣稻米的店鋪。小黎說:“越南是一個種植水稻的國家,可以說“有稻才有道”。所以,他帶我們去了越南地道的餐館,品嘗稻作文化影響下的傳統美食。1、根據自己的想象,描繪一下王坤他們住的高腳屋是什么樣子的?2、為什么湄公河平原上的人們要住在高腳屋里?高腳屋水稻需要充足的水分——灌溉和排澇,修建了許多水渠。房屋建筑:竹木高腳屋為主,懸離地面。上層住人,底層圈養牲畜和放置農具。聚落景觀:眾多水渠和河流環繞著稻田和村莊湄公河平原上的村莊3、“有稻才有道”說明了什么?湄公河平原的人們生活飲食以稻米為主,生活文化當中蘊涵著濃厚的稻文化,體現了自然環境與人們生產生活的緊密聯系。王坤的旅行日志(三)2012年8月9日天氣:晴今天一大早,小老板黎文雄叫醒我們,原來今天有一場精彩的水上木偶戲表演。黎老板昨天就是被叫去一起參與木偶戲臺的搭建了。小黎為我們介紹了水上木偶戲的一些情況:越南的水上木偶戲是獨一無二的木偶戲,它稀奇的地方就是木偶戲在水上演出,表演者必需長時間浸泡于水中,利用其強勁的臂力及純熟的控繩技巧,讓玩偶生靈活現地表演各種角色。到了現場,果然是熱鬧非凡,雖然我們幾個外鄉人看不大懂,但是也大致了解它的內容是在越南的農夫在辛勤的耕作與收成后,如何去享受農暇的情趣,哎!農民的創造力真是無線啊!1、黎老板為什么放著自己家的生意不做,要去參與木偶戲臺的搭建呢?聚落景觀、民居日常飲食文化活動人際關系水稻生產人口分布2、結合以上的幾段材料,說說水稻生產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提示:利用下列關鍵詞,說說湄公河平原水稻種植與當地人們生產生活的聯系。湄公河平原土壤肥沃高溫多雨水稻種植精耕細作人口密集稻米鋪高腳屋御耕節木偶戲獨特的自然環境形成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各個地區要根據自己生存區域的自然環境,因地制宜,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1、湄公河平原的氣候特點是()A、高溫多雨B、寒冷干燥C、寒冷多雨D、炎熱干燥2、湄公河的主要糧食作物是()A、小麥B、水稻C、玉米D、高梁3、下列為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生產提供良好的自然條件的有()①高溫多雨②足夠的水分③深厚而肥沃的土壤④眾多的人口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稻作文化的印記.ppt 稻作文化的印記教學設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