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川教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知識要點清單一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川教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知識要點清單一

資源簡介

川教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知識要點清單一
第一課 隋朝的統一與覆滅
(一)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建立:581年,楊堅(隋文帝、年號開皇)建立隋朝,定都大興(今陜西西安)。
統一:標志:589年,隋朝滅陳,
意義:結束南北長期分裂局面,中國重歸統一。
隋文帝的治國措施:①改革政權機構,確立三省六部制;②重視選拔人才,推行新的選官制度;③廢除郡一級機構,裁減冗員;④修訂法律,廢除一些酷刑;⑤減輕賦稅徭役⑥倡導節儉⑦設置義倉屯糧以備荒年之用。2-1-c-n-j-y
開皇年間,國家富庶、社會繁榮的盛世局面,史稱“開皇之治”。
皇帝

門下省 尚書省 內使省
(審議機構) (政務機構) (決策機構)
工部 民部 刑部 兵部 禮部 吏部
三省六部制示意圖
(二)科舉制度的創建
兩漢時,選官采用推舉制,魏晉南北朝時期選官采用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出身低微、有真才實學的人被排斥、壓制。
隋文帝:分科舉人;隋煬帝(楊廣)時正式開設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創立。
科舉制度的主要特征:分科考試、擇優錄取,相對公平和公開。
隋朝的選官方式:考試為主
影響(作用):通過科舉考試,一些門第不高、有真才實學的人進入各級政府擔任官職。這一制度沿用了1300年之久,影響深遠。
(三)大運河的開鑿
隋煬帝開鑿運河,增設新倉,重新開通絲綢之路,三次派人去流求(臺灣),使隋朝走向極盛。
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鑿大運河;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兩千多公里,從北到南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大運河聯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意義:它的建成加強了南北交通,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政治聯系
由于隋煬帝的暴政,618年,隋朝滅亡 第二課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1、618年,李淵(唐高祖)在長安建立唐朝。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年號貞觀)繼位。
唐太宗遵從“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古訓,基本做到了廣開言路;
他采取的治國政策有:①選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②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③簡法輕刑,修訂法律④重視教育大力培養人才⑤實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關系(天可汗);
貞觀年間國家呈現“貞觀之治”的局面,奠定了唐朝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3、712年,李隆基(唐玄宗、前期年號開元)繼位,他勤于政事、勵精圖治,他采取的治國政策有:①任用賢能(姚崇、宋璟)②采取措施發展生產③整理財政④廢除酷刑苛法⑤倡導節儉。開元年間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來源:21·世紀·教育·網】
4、女皇武則天(上承貞觀,下啟開元)
1、時間:690年, 國號:周 意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統治措施:①打擊皇室和貴族集團
②招攬人才,提拔了姚崇、宋 璟等有才干的人;
③組織編寫農書,指導農業生產;
④鼓勵興修水利、栽桑養蠶;
⑤減免賦稅徭役
3 作用:經濟文化繼續發展,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第三課 盛唐的社會景象
經濟繁榮:
1農業:
原因: ① 統治者重視,農民生產積極性、主動性提高;②興修水利 ③改進工具:創制新式農具曲轅犁和水轉筒車。
表現:①糧食作物:北方以粟、麥為主,南方以水稻為主;②種植技術:更加成熟,育苗移栽技術開始推廣 ;③經濟作物:桑、茶等 種植得到很大發展;江浙地區成為新的蠶桑基地。茶葉成為全國各族人民的常用飲品。
2手工業:①分工細致、部門眾多;②代表:絲織業和陶瓷業。越州(越窯)的青瓷質如翠玉;邢州(邢窯)的白瓷釉色如雪。“唐三彩”工藝精湛,造型多樣,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工藝品之一。
(二)開放的社會景象:
原因:開明的政治、發達的經濟、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活躍的思想,促使盛唐社會形成開放的局面。2、表現:①長安是開放的國際大都會②比之前朝后代,盛唐婦女的地位相對要高一些。
詩歌的繁榮:
“詩仙”李白,我國古代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②“詩圣”杜甫,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寫出了“三吏”“三別”,他的詩被稱為“詩史”。③孟浩然、王維是盛唐山水詩人代表;高適、岑參是盛唐邊塞詩人的代表
第四課 唐朝的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一)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
吐蕃生活在青藏高原,是藏族的祖先。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吐蕃。定都邏些。
唐太宗時,文成公主(“阿姐甲莎”、唐柳)遠嫁松贊干布。
意義:密切了漢蕃關系,加強了漢蕃經濟文化交流。
(二)遣唐使來華與鑒真東渡(唐與日本)
1、唐朝時,日本派使節到唐朝
目的:密切兩國關系,學習唐朝先進的經濟文化。
代表人物:空海、阿倍仲麻呂、吉備真備。
2、鑒真:唐朝時為中日兩國交流作出突出貢獻的僧人。他六次東渡日本,講授佛學和傳播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21·cn·jy·com
(三)玄奘西行(唐與天竺)
1、中國古代稱印度半島為天竺。
2、①唐太宗時玄奘從長安出發,到天竺。
②他學習佛學,求取佛經,他和他的弟子還把旅途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
③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貢獻。
④玄奘是著名高僧、旅行家和佛學翻譯家。
第五課 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唐玄宗后期年號天寶。755年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爆發,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勝到衰的轉折點。
安史之亂后唐朝形成藩鎮割據局面,末年王仙之、黃巢發動農民起義,907年朱溫建立后梁唐朝滅亡。
唐朝滅亡后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十國:★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政權。都城:五個政權都在汴梁;統治地區:黃河流域。十國:除北漢外,其他九國都在南方。
五代十國時期的社會特點:國家分裂,政權并立;南方相對穩定,北方戰亂不斷。這一時期,我國經濟重心有北方向南方轉移的態勢已相當明顯;后周世宗柴榮為結束全國分裂割據局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第六課 北宋的政治
1、建立:960年趙匡胤(宋太祖、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今開封),史稱北宋。到979年基本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軍事上:中央:設法削奪朝中大將的軍權(杯酒釋兵權)。地方:調精兵入中央軍隊,禁止地方招兵;
② 政治上:在中央:設政事堂掌管行政、樞密使掌管軍事、三司使管理財政,國家大事都由皇帝決定③ 在地方:中央派文官任州、縣主官,在州之上設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
重文輕武的時代:
治國特點:“重文輕武”,宋朝為防止武將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重用文臣、抑制武將:①選用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②帥兵一般由文官擔任主帥;③科舉制度日趨完善但主要是選拔文士。
第七課 民族政權的并立
1、北宋與遼的對峙:①遼的崛起: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947年改稱遼國。1004年北宋對遼取得澶州大捷(寇準、宋真宗);②1005年雙方簽訂“澶淵之盟”,意義:此后雙方邊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交往頻繁(楊家將)。
2、北宋與西夏的對峙:①1038年元昊建西夏,1044年達成和議。意義:宋夏在邊界地帶設置“榷場”,進行交往互通有無,維持了半個世紀的和平關系。
3、金滅遼、北宋:①1115年完顏阿骨打(金太祖)在會寧建國號大金。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軍攻下東京,北宋滅亡。擄走宋微宗、宋欽宗。。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
4、1127年趙構(宋高宗)在臨安(今杭州)即位,史稱“南宋”。在眾多抗金雄獅中,岳飛統帥的岳家軍最為突出(堰城大捷)。
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合約,史稱“紹興和議”,意義:此后雙方戰事基本停息,北方經濟逐步恢復南方經濟得到發展。
5、各族政權比較表:
名稱
都城
民族
建立者
建立時間
滅亡時間
北宋
東京

趙匡胤
960年
1127年
南宋
臨安

趙構
1127年
1276年
契丹(遼)
上京
契丹
耶律阿保機
916年
1125年
西夏
興慶
黨項
元昊
1038年
1227年

會寧
女真
完顏阿骨打
1115年
1234年
6、北宋與遼、西夏的戰與和給各方帶來的影響。
①戰爭給雙方帶來損失。
②和好使雙方邊境相對穩定,有利于經濟文化交流,并維持了長久的和平關系。
③北宋每年向遼夏交納大量歲幣,加重人民的負擔,成為北宋積貧積弱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八課 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
農業:①興修水利;②廣辟耕地(圩田、梯田)③耕作技術提高④作物種植擴大(水稻成為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原產北方的小麥、粟和豆類在南方擴大種植;棉花和茶葉成為最重要的經濟作物)21教育網
手工業:兩宋時南方成為我國手工業最繁榮的地區。
制瓷業:大規模發展。出現了景德鎮窖、龍泉窖、哥窯等名窯;
②造船業:進一步發展。建造了適合內河航運的江船、外海航運的海船及用踏輪驅動的車船。③絲綢業:(江浙一帶)很大發展;④棉紡織業:在南方興起。21cnjy.com
經濟重心南移:
(1)原因:①北方戰亂,南方相對穩定;②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③南方自然條件的優越;④政府重視,人民辛勤勞動。兩宋時南方成為中國經濟重心。21*cnjy*com
(2)進程:
①東漢后期:南方開始進入經濟開發期。
隋統一時:江南基本經濟區形成。
③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快速南移。
④兩宋時:南移完成(最終完成在南宋)。
第九課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1、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實現統一的條件:鐵木真憑借嚴密的組織、有效的聯盟和高超的謀略統一了蒙古各部落。
實現蒙古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數百年來蒙古草原爭戰不休的局面。
③建立大蒙古國:1206年,鐵木真并被各部推舉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國。
④建立大蒙古國的基本制度:實行軍民合一的千戶制;制定法律,設置最高行政和司法官;擴建防衛軍;創制蒙古文字。
成吉思汗發動了大規模的擴張戰爭:1227年滅西夏,1234年滅金,
3、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第二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第十課 元朝的統一
1、1276年元軍攻占臨安,南宋滅亡; 1279年元朝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2、文天祥抗元:“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過零丁洋
3、行省制度:①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管理全國政務,在地方設行中書省(行省或省)統管地方事務,大都附近地區有中書省直轄。②行省制度的意義:鞏固了國家統一,對后世行政區劃影響很大。
4、設立澎湖巡檢司 管轄澎湖列島和臺灣及其附屬島嶼。
5、元朝在中央設置宣政院 主管全國的佛教事務和西藏的軍政事務。又在西藏設置宣慰使司,處理西藏的具體事務。意義:從元朝開始,西藏地區已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
第十一課 宋元時期的城市生活
東京、臨安常住人口超過100萬;大都的珍貴貨物,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都多(馬可波羅);北宋時,紙幣“交子”在成都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宋元時期都市生活豐富多彩:東京城里有“正店”和“腳店”;兩宋時有娛樂場所“瓦子”;瓦子內表演的地方稱“勾欄”臨安城內遍布“苑囿”,喝茶品茶已成為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元大都街巷排列整齊,居民多住四合院。
詞在兩宋時達到巔峰,著名代表有:豪放派蘇軾、辛棄疾(統一),婉約派柳永、李清照。
元朝時曲是最活躍的文學形式。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兩大基本形式。關漢卿是元雜劇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是《竇娥冤》。
第十二課 領先世界的科學技
活字印刷術:隋唐時,雕版印刷術發明,雕版印刷術的局限:一套書版只能印一種書,書版保存要占很大空間。
北宋時,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元代王禎發明了轉輪排字法。它對我國古代文化的傳播、保存古代典籍發揮重要作用,對世界文明發展做出了貢獻。www.21-cn-jy.com
外傳:中國→朝鮮→日本→歐洲。 2、指南針:北宋時,發明了指南針,并開始用于航海事業。外傳:12世紀,中國→阿拉伯→歐洲。意義:促進世界航海業的發展。 3、火藥:唐朝時,煉丹家發明了火藥;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于軍事上,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火器廣泛用于軍事,戰爭進入火器時代。【出處:21教育名師】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簡表
名 稱
時 間
發 明 者
傳   播
造紙術
?西漢發明
東漢改進
?勞動人民
蔡倫
?魏晉南北朝
印刷術
隋唐雕版
北宋活字
?勞動人民
畢昇
北宋時傳到日本、朝鮮
元朝時傳到歐洲
指南針
戰國司南
北宋指南?
?勞動人民
?12世紀經阿拉伯傳入歐洲
火 藥
?唐朝發明
?
煉丹家
13~14世紀火器傳入阿
第十三課 :明朝的統治
1、1351年,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揭開了元末農民起義的序幕。
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年號洪武)在應天(今南京)建立明朝,同年元軍攻占大都,元朝滅亡。
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措施:政治上:①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②在中央,取消中書省權分六部,廢丞相制。軍事上:設五軍都督府與兵部相互牽制,獨掌軍權③利用錦衣衛實行恐怖統治。錦衣衛與后來設置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合稱“廠衛”。www-2-1-cnjy-com
八股取士:明朝時科舉制度淪為八股取士,是明朝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制度,它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文化的發展。【版權所有:21教育】
第十四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
鄭和下西洋:①原因(目的):擴大明朝在海外的影響,宣揚國威。
②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路線:劉家港 占城 爪哇 蘇門答臘 印度古里后返回。到1433年,鄭和共七次下西洋,先后到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
③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④ 明成祖朱棣命鄭和率船隊出使西洋的意義:擴大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⑤對鄭和的評價:世界著名的航海家。
戚繼光抗倭:①倭寇:日本海盜。②明政府派戚繼光抵抗倭寇平息倭患。③他組建“戚家軍”(訓練有素、戰斗力強、紀律嚴明)、創造“鴛鴦”戰術,寫成軍事名著《紀效新書》和《練兵實記》,④著名戰役:臺州之戰。⑤評價:戚繼光是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現了戚繼光不顧個人利益,為國家安危、人民疾苦,一心平息倭寇的情操。我們要學習戚繼光為國為民的情操與胸懷。【來源:21cnj*y.co*m】
3、1553年葡萄牙占據澳門,1623年荷蘭侵占臺灣。
第十五課 長城與北京
1、明長城:修建原因:加強對蒙古族和女真族的防御,重修長城。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全長6000多公里,是歷代規模最大防御設施最完善的城防工程。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
2、北京城的建筑: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應天遷至北京。宮殿是北京城的主體(宮城是核心),全城由:外城、內城(京城)、皇城和宮城(紫禁城)四重構成。布局:獨特的凸字形布局;特征:①政治中心、帝王之都。②以宮殿為主體。
宮城又稱故宮,是明朝的皇宮,北京城的核心。宮城分為前朝和內廷兩部分。
前朝以:奉天殿(皇極殿)、華蓋殿(中極殿)、謹身殿(建極殿)為主體;兩側輔以文華殿、武英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筵宴的地方;
內廷有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為中心,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地方。
它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的宮殿建筑群。
第十六課 明朝的科技巨著
《本草綱目》——明代藥物學巨著。
①作者:醫學家李時珍。②主要內容:全面總結了我國藥物學的成就。
③特點:圖文并茂、內容豐富。④外傳:流傳到日、英、法等國,翻刻版本達50多種。
《天工開物》 :
作者:明末宋應星; ②內容:全面總結當時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和經驗。
③特點: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④地位被外國人稱為“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3、《農政全書》
①作者:明末徐光啟編著;②內容:基本囊括古代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方法。③特點:集古代農業之大成并吸收西方科技知識。④評價:這是一部重要的農業百科全書。2·1·c·n·j·y
第十七課 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
明朝后期的腐朽統治:
政治上:更加腐敗、黑暗,大興土木、皇帝沉溺酒色,不理朝政,吏治敗壞,宦官專權
經濟上:土地兼并嚴重,豪族加重剝削;三餉的實行,加重人民負擔。
社會上:政局動蕩,社會矛盾異常尖銳。1627年澄城農民起義拉開了明末農民起義的序幕。
李自成起義:
直接原因:明朝末年,陜西地區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統治者照樣催稅逼糧。
開始:澄城農民拉開起義序幕。③領導:高迎翔、張獻忠和“闖王”
④口號:“均田免糧”“平買平賣” 。⑤建立政權:1643年,在襄陽初建, 1644年在西安正式建國,國號“大順”,同年攻克北京明朝滅亡。21*cnjy*com
1645年李自成遇難,明末農民起義高潮結束。
第十八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極端強化
一、清朝的建立: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金國(史稱后金),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改國號為清,1644年順治帝定都北京實現了清國從東北地方政權向全國政權的轉變。
強化清朝君主專制的主要措施:
設立軍機處:①初建:雍正時設軍機處,協助皇帝處理軍務。②擴展:擴展為協助皇帝管理一切軍政要務。③結果:軍機處高高凌駕于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之上。④局限:軍機處沒有獨立決策權,只是皇帝行使大權的工具。⑤評價:把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21·世紀*教育網
清朝大興文字獄:①目的:統治者為了集權需要,加強思想控制;從康熙開始到乾隆是達到頂峰,②含義:統治者故意挑剔文字的錯誤而制造的冤獄。③影響(危害):它嚴重阻礙了我國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
毀書與刪書:①目的:禁錮人們思想,強化君主專制。②表現:大量銷毀和刪改古典文獻。③典型:乾隆編撰《四庫全書》 ;④影響:致使不少極有價值的歷史文獻絕跡或嚴重失真。⑤實質:是繼秦始皇焚書坑儒以來中國古代文化遭受的又一次浩劫。
第十九課 清朝前期的興盛
農業:
原因: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發展農業生產。
表現:耕地面積大幅增加,水稻等糧食產量提高、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推廣種植。棉花等經濟作物廣泛種植。
手工業:生產工具改進、技術提高、規模擴大、分工更細。①制瓷業中心:景德鎮,規模擴大,工藝水平有新突破;②南京成為新的絲織業中心;③棉紡織業:棉布花色式樣繁多;④礦冶、采煤、造紙業得到了發展。
商業:①原因: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的流通。
表現:農村:集貿市場快速發展;城鎮:集市多樣,店鋪林立,商品繁多,交易活躍。
北京、漢口、蘇州、佛山是清朝前期的四大商業城市,號稱“天下四聚”。
人口增長:原因:清朝前期,由于國力強盛,社會穩定,耕地擴大,高產作物廣泛種植;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人口迅速增長(道光14年達4億多)。影響:有利于生產發展,但也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
康乾盛世:時間: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間,原因:統治者調整政策;結果:經濟恢復并發展,國家鞏固社會相對穩定,一派“盛世”景象,史稱“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
第二十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鄭成功收復臺灣;
①背景:17世紀(1623年),荷蘭殖民者霸占臺灣。②經過:1661年,鄭成功率軍從金門出發,橫渡臺灣海峽,攻破赤崁城,圍困臺灣城。③結果:1662年初,荷軍投降,臺灣回到祖國懷抱。④評價:鄭成功及其后代為臺灣的收復和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
臺灣府的設置:①1683年康熙帝命施瑯武力統一臺灣,②1684年設置臺灣府;
③意義:鞏固了清朝對東南邊疆的統治。
3、對西藏的管轄:清初,順治帝冊封喇嘛教首領五世達賴、康熙帝冊封五世班禪。雍正時設置駐藏大臣,代表中央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乾隆時確立“金奔巴瓶”制度,確定達賴、班禪繼承人,由駐藏大臣督辦。這些制度的實施,進一步加強了清朝對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
鞏固西北邊疆:①康熙至乾隆年間先后平定了噶爾丹、大小和桌叛亂,②設置伊犁將軍。③意義:維護了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促進了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清朝的疆域:清朝前期,東起庫頁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西迄帕米爾、巴爾喀什池北岸,北接外興安嶺、薩彥嶺,南達曾母暗沙,奠定了現代中國的政治版圖。
第二十一課 清朝中期后的社會危機
吏治敗壞:
表現:統治階級上層奢靡、貪污受賄、官吏敷衍塞責、不求進取。
后果(影響):激化了社會矛盾。
人地矛盾:人口增長與耕地不足,再加上劇烈的土地兼并,致使整過社會日益動蕩不安。
閉關政策:①乾隆帝下令頒布了嚴格限制外商活動和國內商民出海貿易的條例、章程,形成了嚴厲的閉關鎖國政策(只許廣州一地與外國通商)。是中國近代落伍的主要原因之一。
②影響:積極:對抵御外國侵略起到一定的作用;消極:切斷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影響了中國吸收世界先進文化和科技,阻礙中國經濟文化發展。
第二十二課 清朝的文學與藝術
長篇小說《紅樓夢》:清朝曹雪芹著,是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巨著,成為人們認識中國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①主要內容:描寫了封建社會末期的社會生活,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后期的黑暗和罪惡,揭示出其必然走向崩潰的歷史命運。②特點:全書結構宏大,語音傳神,人物刻畫栩栩如生。
《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
《聊齋志異》是清朝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儒林外史》是描寫知識分子精神狀態的長篇諷刺小說
3京劇:興起于清朝中后期,形成于北京地區,唱、念用北京語音,故稱京劇。
①特點:集唱、念、做、打、舞于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②主要聲腔:二黃腔和西皮腔。③演奏樂器:主要以京胡為主,伴以管樂和打擊樂。④角色:生、旦、凈、丑等行當。
京劇已成為我國最主要的劇種,被視為“國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淅川县| 宁德市| 中西区| 高唐县| 莒南县| 萝北县| 庆阳市| 舟山市| 扎兰屯市| 赫章县| 外汇| 遂溪县| 宁化县| 长子县| 周口市| 成安县| 闽侯县| 肇庆市| 大城县| 独山县| 略阳县| 天水市| 富顺县| 石楼县| 盐山县| 安图县| 商河县| 镇远县| 胶州市| 建宁县| 屏边| 越西县| 濮阳市| 中江县| 石景山区| 林甸县| 安溪县| 南汇区| 罗山县| 伊春市| 大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