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階段檢測試題卷一、單項選擇題(請選擇一個您認為最恰當的選項,每小題2分,共40分)1、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定都于()A、大都B、應天C、北京D、盛京2、17世紀的世界頭號殖民帝國是:()A、英國B、美國C、法國D、荷蘭3、明萬歷年間,福建人陳振龍從菲律賓引進的原產南美洲的高產農作物是()A、茶葉B、玉米C、稻米D、甘薯4、“四書”是指四部儒家的經典,它們是。()A、《大學》《中庸》《論語》《孟子》B、《大學》《春秋》《論語》《孟子》C、《詩》《書》《禮》《易》D、《春秋》《中庸》《論語》《孟子》5、著有我國傳統農學集大成之作《農政全書》的科學家是()A、李時珍B、宋應星C、徐光啟D、利瑪竇6、中國歷代封建統治者都會采取一些措施以加強君主專制。下列屬于清朝雍正皇帝采取的措施是:()A、廢除丞相 B、增設特務機構C、遷都北京 D、設立軍機處7、馬戛爾尼使華的真正目的是()A、為乾隆帝祝壽B、帶戰船攻打中國C、擴大英國的海外市場D、與中國進行平等貿易8、明末清初,大膽地批判君權神授的神秘色彩,公開宣稱“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思想家是()A、王夫之B、黃宗羲C、顧炎武D、曹雪芹9、“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一中國古代主流文學表達形式的變化趨勢適應了明清時期()A、統治階級文化生活的需要B、商品經濟發展后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需要C、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需要D、儒家思想正統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10、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清朝政府加強對新疆地區的管理措施是()A、設置伊犁將軍 B、設置西域都護府 C、設置安西都護府 D、設置宣政院11、清初二三十年間,各地民眾強烈反抗清朝的統治,主要原因是清政府( )大規模圈占田地②設立廠衛特務機構③強迫東南沿海居民內遷④威脅、逼迫漢人剃發留辮A、①③④B、①②③C、③①②D、②①③12、在盛世繁榮中,社會危機隱隱浮現,給盛世投下陰影。其主要表現有()①人口增長過快②官場風氣腐敗,官員不為民辦實事③工業化總體水平與英國相差很大④統治者大興文字獄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3、英國學者赫德森這樣評價17世紀末的一次戰役:“在中國政府與歐洲國家的首次戰爭中,獲勝的是中國人。”它評價的這次戰役是()A、臺州之戰B、鴉片戰爭C、雅克薩之戰D、黃海大戰14、假如你是清朝雍正年間的一位山西人,比較精明能干,你最有可能去()A、經商B、當差C、讀書應試D、當地主15、如果你在明清時去做生意,你帶的貨幣一般是:()A、銅錢 B、白銀C、黃金 D、紙幣16、如果想了解我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狀況,可以去的地方有():①蘇州②廣州③杭州④松江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17、明朝文官服飾上有“飛禽”,武將服飾上有“走獸”,這說明:()A、君權的加強B、加強思想統治的結果C、體現君臣平等關系D、大一統的需要18、從李時珍、宋應星、徐霞客等科學家身上,我們可以學習的優秀品質有()勤奮好學、刻苦鉆研②不畏艱難、獻身科學③注重實踐、勇于探索④調查研究、科學求真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9、再三強調“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末也”的清朝皇帝是()A、康熙B、雍正C、乾隆D、嘉慶20、下列史實按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絲綢之路的開辟②實行“閉關鎖國”③鄭和下西洋④玄奘西游天竺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②③④①D、②③①④二、非選擇題(本題有5小題,共60分)21、(1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倭寇一直闖到微州、蕪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縣一帶。他們到處殺人越貨、擄人勒贖或出賣。例如倭寇騷擾江蘇昆山縣城,“孤城被圍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多戰。其六門并被攻。被殺男女四五百余人,被燒房屋二萬余間,被發棺槨四十余縣。各鄉村凡三百五十里,境內房屋十去八九,男婦十失五六,棺槨三四,有不可勝計而周知者。材料二:“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材料三: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珍瑤不急之物,悉聽而歸。————鄭成功材料四:羅剎擾我黑龍江、松花江一帶三十余年,其所竊據距我朝發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邊徼之民不獲安息。————康熙帝(1)材料一中的“倭寇”來自哪個國家?針對材料一中的這種情況,至明朝中期,明政府派哪兩位將領到浙東沿海去抗倭?(3分)(2)材料二是哪位抗倭名將的名言?名言表達了他們怎樣的志向?“戚家軍”主要兵源來自浙江義烏,你知道“戚家軍”又稱什么?(3分)(3)材料三中的“貴國”是哪個國家?鄭成功的后代歸順清朝后,清朝在臺灣設置了什么機構?(2分)(4)材料四中的“羅剎”是哪個國家?為“剪”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舉措?(2分)22、(10分)閱讀材料并結合課本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今人之文,一涉筆唯恐觸礙于天下國家。。。。。。人情望風觀景,畏避太甚。見鱔而以為蛇,遇鼠而以為虎,消剛正之氣,長柔媚之風,此于世道人心,實在關系。材料二:19世紀初,清政府放寬限制后,許多知識分子仍心有余悸,如龔自珍所說的那樣: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梁謀。(1)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什么政策?(2分)(2)清朝實行這種政策的原因?(2分)(3)你知道清朝哪些皇帝在位期間這種政策最為嚴厲?(3分)(4)這種政策與秦朝的“焚書坑儒”所產生共同影響是什么?(3分)23、(8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美國《大美百科全書》中說:“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所采用的選舉制度,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材料二:明清思想家顧炎武曾說:“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人余人也。”(1)材料一中所說的考試制度的創立和完善分別是在哪一朝代(2分)(2)你認為當時科舉制度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4分)(3)材料二中,顧炎武為什么要抨擊科舉制度?(2分)24、(8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二的大帝國,不顧時世,安于現狀,人為隔絕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1)材料中的“帝國”指我國的什么朝代?(2分)(2)這個“帝國”當時實行什么政策?(2分)(3)這個政策造成了什么影響?(4分)25、(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糧,民間漸次種。————徐光啟《農政全書》材料二: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明朝諺語材料三:湖州某鎮在明嘉靖時“商賈四集”“居民不下四十千家”;清乾隆時,“十里以內,民居相接”,“商賈云集于四方,市井數盈于萬戶”,“名為鎮,而實縣郡邑城郭之勢”。(1)“甘薯”原產地在哪里?為什么“民間漸次廣種”?廣種甘薯在當時有什么作用?(6分)(2)材料二中的諺語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況?(2分)(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時期江南經濟怎樣的發展情況?(2分)(4)概括三則材料所述事物之間的聯系。(2分)26、(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訪錄》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之所谷來,商又使用權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上述材料出自明末清初哪位思想家的作品?(2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言論分別體現了什么思想?(4分)結合時代背景,分析上述思想產生的社會根源。(6分)八年級歷史與社會階段檢測試題答案一、選擇題(請選擇一個您認為最恰當選項,每小題2分,共40分)題號12345678910答案BDDACDCBBA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DCABDADAB二、非選擇題(60分)21、(10分)(1)(3分)日本、戚繼光、俞大猷(2)(3分)戚繼光、肅清倭寇、“義烏兵”(3)(2分)荷蘭、臺灣府(4)(2分)沙俄、組織了雅克薩之戰22、(10分)(1)(2分)大興文字獄(2)(2分)加強君主專制,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3)(3分)康熙、雍正、乾隆(4)(3分)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知識分子,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嚴重阻礙了我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23、(8分): (1)(2分)隋朝和唐朝(2)(4分)科舉制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準,是一種相對公平的選拔制度,為讀書人創造了相對平等競爭的機會,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3)(2分)因為明朝八股取士,這時的科舉制度已經成為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24、(1)(2分)清朝(2)(2分)閉關政策(3)(4分)一定程度上發揮了抵御西方殖民入侵的作用,但它限制了中外正當的經濟交流,不利于我國人民接觸外國的先進文化25、(1)(6分)南美、甘薯高產且適應性強。為糧食增產開辟了新途徑,一定程度上解決了15世紀以來中國因人口不斷增長而產生的糧食緊張問題(2)(2分)江南地區棉紡織業發達(3)(2分)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許多原來的農村逐步發展為工商業市鎮(4)(2分)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商業的繁榮,工商業市鎮逐步形成。26、(1)(2分)黃宗羲(2)(4分)體現抨擊君主專制獨裁,主張“以天下為主,君為客”,限制君權的思想,材料二體現重視手工業和商業發展,提倡“工商皆本”的思想。(3)(6分)①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統治加強,統治階級極端腐敗;②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獲得了迅速發展,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代表新興的市民工商階層利益,掀起一股要求個性解放、平等和民主,帶有早期啟蒙性質的進步思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