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75張PPT。教材分析小學科學五下、六下整體介紹(五下)顯微鏡的使用2-5課使用方法制作裝片觀察細胞觀察微小生物要求學會顯微鏡的操作會制作臨時裝片能觀察到細胞,描述其形態特點(不要求了解結構特點)通過觀察比較,了解生物由細胞組成初步認識其他微小生物教學建議實操很重要,可以和考核相結合;可以指導學生繪圖,但無需提高要求;酸奶、發酵與發霉細菌:乳酸菌真菌:酵母菌、霉菌了解微生物及它們與我們的關系。1酸奶、發酵與發霉細菌:乳酸菌真菌:酵母菌、霉菌1教學建議注意時間安排。注意實驗的變量控制。課堂上進行方法學習、方案制定及成果展示,而操作過程放在課下或家庭中完成,也是可以的。酵母菌的活動,也可以用糖水代替面粉。1、通過回顧(繪圖)初步了解橋梁是有一定結構的。2、認識橋梁有不同的類型。橋梁的結構與功能梁橋:改變材料的形狀和結構,承重也會不同。(簡單)拱橋:拱形結構承重的秘密。(美觀、堅固) 懸索橋:懸索對橋面承重發揮的作用。(跨度大)桁架橋:橋梁中三角形結構框架的穩固特性。(穩固)專題探究:冬瓜拱的力量設計制作:我的小橋厚度形狀題外話認識拱橋 研究拱的承重、進行受力分析。教學建議按步驟進行活動;重視實驗數據的記錄和分析;教學建議1、明確探究的任務;2、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冬瓜塊的數量、形狀……)3、按照步驟進行探究;4、冬瓜圈可以請學生帶來。5、注意安全;教學建議可以用另一種索橋代替懸索橋進行研究。可以用A4廢紙作為 實驗材料。平面——立體穩定——穩固思考:1、重設計還是重制作?2、時間安排?3、全部學生做,還是親子一起做?4、如何體現改進?身邊的晝夜現象地球上晝夜現象(宇宙中觀察)地球上晝夜現象地球上晝夜現象分布特點教學建議建構從整個地球的角度去觀察晝夜現象的概念。認識地球上晝夜現象的特點。用地球儀和手電筒模擬實驗,探究成因。1、自轉的方式2、自轉的方向合理安排實驗組織形式和時間。體會地球、太陽及公轉軌道大小的對比(含近日點、遠日點)。建構模型 把公轉與四季(時間)聯系起來,一方面了解24節氣,另一方面為下面學習四季成因鋪墊。思考:什么是假設?假設和猜想有什么區別?假設是科學探究技能嗎?科學進步與假設。為什么在這里設置“假設”的技能訓練課。教學建議 方法學習以介紹和討論為主,輔以恰當的多媒體資料。 技能訓練可以選用學生熟悉(身邊)的科學現象,鼓勵學生提出假設。 可以套用:“假設……,就應該……。”的模式去闡述,重點是邏輯清晰,有理有據。無需進行實驗驗證。(生蛋和熟蛋、回南天墻上的水滴、冰箱的冰從哪里來……)了解我國古代的文化。把影長與四季變化聯系起來。3、直射斜射與溫度(單位面積的熱量不同)。4、地球在公轉軌道直射點的變化。5、觀察四季直射點及小棒影長的變化。6、綜合分析,四季溫度變化和地球運動之間的聯系。本課難度比較高,教學中可以適當降低要求。教學建議1、使用虛擬星空軟件。2、課后觀察作業。太陽與八大行星的大小比較 圖片已經能夠反映太陽與八大行星的大小比例,為什么還要用實物模擬?地月系、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初步)運行特點。教學建議也可以采用圖形剪紙的方法模擬八大行星及太陽大小。八大行星的順序和運行軌道的認識,可以采用游戲、填圖等形式進行。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行星繞外邊1、了解有關科學史。2、了解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不斷進步,不斷有發現。3、體會到銀河的壯美,感受到震撼。1、了解光年。2、知道銀河系非常大。3、知道太陽系是銀河系中很普通的一顆恒星。4、對銀河系的知識產生進一步了解的興趣。1、了解河外星系。2、體會宇宙無限。1、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不斷深入。2、宇宙探索帶來的科技進步已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教學建議1、適當補充多媒體資料,激發學生的興起為主。2、鼓勵學生以資料卡片、手抄報、PPT等形式收集有關銀河、宇宙、人類探索宇宙等方面的資料。在課堂上交流、展示。以小老師的形式促進學生主動完成學習內容。 整體目標通過動手活動等方式,了解常見自然災害的特征和危害等。知道一些防災減災的知識。掌握一些避險、防災的技能。臺風分布特點調查、分析防御臺風,減少危害洪水成因實驗(可演示)洪水危害泥石流的危害實驗1、體驗。2、了解。1、體驗地震。2、危害巨大,難以預防。3、避險知識。4、演習、設計逃生路線。1、觀察模擬實驗的現象,了解火山噴發的過程。2、通過資料了解火山的影響。1、有森林火災(自然)引入。2、掌握火災逃生的知識和簡單技能。教學建議1、抓住核心,防災、減災、避險的知識和技能。2、開展多種活動,避免空洞的說教。3、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整體介紹(六下)單元層次9、設計師怎樣工作 初步了解10、不一樣的飲水瓶 需要11、功能組合 設計12、材料的選擇 選材 制作13、雨傘的改進 改進產品14、大自然的啟示 仿生15、巧改廢棄物 評價16、技術進步與設計創新 意義設計制作探究技能:控制變量能量可以讓物體工作。能量有大小。能量可以相互轉換。教學建議結合實際,立足身邊可實現。謝謝大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