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016年高考江蘇卷20).文博會是文化產業的“大觀園”。2016年5月12日,第十二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隆重召開。文化創客館的設立,金融、科技、旅游、體育、時尚等元素與文化聯動的新業態的集中亮相,賦予了本屆文博會全新的意義。材料體現了A.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B.文化是經濟的集中表現C.文化是經濟的派生物D.文化為經濟提供方向保證【答案】A【名師點睛】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所以不能簡單的認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因為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2.(2015年高考山東文綜政治32)在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里,我們讀出了其故鄉黃土地的厚重與粗獷;在莫言的《紅高粱》中,我們領略了其故鄉紅高粱的質樸與熱烈……故鄉是作家擺脫不了的存在。這說明A.文化對人的影響深遠持久B.優秀文學作品對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C.不同地域的文化漸趨融合D.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答案】A【解析】故鄉是作家擺脫不了的存在,這說明文化創新要立足于社會實踐,同時說明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A適合題意;B、D本身說法正確但材料沒有體現;不同地域的文化漸趨融合,又保留各自的特色,C說法是不全面的;故本題答案選A。【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從材料中獲取解讀信息、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尤其是選項本身說法正確但不適合題意的選項,一定要及時的排除。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潛移默化”是指每時每刻、不知不覺地受到文化的影響,是從文化對人影響的過程來看的,強調的是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無形性和非強制性;“深遠持久”是指經年累月、難以抹去,是從文化對人影響的結果上說的,強調的是文化對人影響的穩定性和延續性。解答時要將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區分開。3.(2016年高考江蘇卷22).源遠流長的“禮”文化在漫長的文明演進中,積淀了許多協調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規范和準則。今天,我們仍借助這些規范和準則來協調人際關系、促進社會和諧,但賦予了“禮”平等、友善等新的內涵。這說明傳統文化具有A.鮮明的民族性B.相對的穩定性C.時代的先進性D.強大的包容性【答案】B【名師點睛】本題考查了傳統文化的特點。在學習中我們要明確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繼承性和鮮明的民族性特點,同時也要體會中華文化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包容性的特點,這二者是不能混淆的。4.(2016年高考天津卷11).在中國文學博物館,4D電影《甲骨文》向觀眾展示著甲骨文的產生、發展和演變歷程。還原古代生活場景時,影院畫面、音響和座椅巧妙配合,帶觀眾穿越數千年,講述甲骨文字形時,立體圖形靈活轉換,讓觀眾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從中看出A.科技是推動文化發展的決定因素B.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促進了文化傳播C.甲骨文的出現,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D.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答案】B【解析】科技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不是決定因素,A不選;用4D技術來展示甲骨文的產生、發展和演變歷程,有效地吸引觀眾,這說明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促進了文化傳播,B項正確;C的說法錯誤,文字的出現,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材料沒有體現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不選D。故本題答案選擇B。【解題思路】解答本題需要明確科技進步能改進文化傳播的途徑及手段,從而促進文化的發展,但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不只是科技一種,它還包括社會制度的變革、思想運動及教育等。在諸多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中,科技并不是影響文化發展的決定因素。5.(2014高考全國課標卷II19)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介紹了我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風貌的有代表性的飲食文化。該片在電視臺播放后引起了極大關注,產生了廣泛影響。通過《舌尖上的中國》,人們感受到的,不僅有美食的味道,還有歷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鄉的味道,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據此回答下列問題。《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引起高度關注并產生廣泛影響,是因為①中華餐飲文化蘊含著濃郁的人文情懷②中華餐飲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③現代傳媒極大地提升了中華餐飲文化的魅力④現代傳媒豐富和擴展了中華餐飲文化的內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題思路】本題需要明確兩點:一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二是大眾傳媒是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大眾傳媒發揮作用并不是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內涵,而是促進了傳統文化的交流與傳播。6.(2015年高考江蘇卷21)旗袍、源自滿族旗人的長袍,后融合了旗袍馬甲和文明新裝的特點,并結合了西式裙裝的配伍形式,被視為20世紀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設計典范。材料表明①各民族文化既有個性也有共性②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③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達④不同文化在借鑒吸收中逐漸趨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名師點睛】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表現為獨特性、區域性和民族性。中華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組成的,各民族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民族的特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旗袍融合了旗袍馬甲和文明新裝的特點,并結合了西式裙裝的配伍形式體現了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夠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7.(2016年高考全國3卷19).2015年,新版《辭海》編輯委員會宣布將在推出紙質版《辭海》的同時,推出適用于各種閱讀終端的電子版和網絡版。這一做法體現的文化生活道理是①文化創新要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需求②有價值的文化創造源于文化傳播載體的變革③文化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和凝聚力的保證④信息技術推動文化生產和消費方式的變革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材料中“新版《辭海》編輯委員會宣布將在推出紙質版《辭海》的同時,推出適用于各種閱讀終端的電子版和網絡版”,體現了文化創新要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需求,信息技術推動文化生產和消費方式的變革。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造力的源泉,②說法不正確;文化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和活力的保證,③的說法不正確。故本題選B。【名師點睛】本題考查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重在弄清楚文化創新、文化傳播、文化創造力三者的關系。文化創新源于社會實踐,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造力的源泉,文化傳播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媒介。信息技術推動文化生產和消費方式的變革,但要注意文化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和活力的保證8.(2015年高考海南卷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2014年6月,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歷史上,絲綢之路是中西人員交往、商業貿易的重要通道,促進了亞歐大陸經濟、文化、社會交流。在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當代,絲綢之路的合作精神正在發揚光大,我國倡導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共創繁榮的理念,著力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我國發展與絲綢之路沿線各國之間的教育合作、經濟合作、民間交往,推進相關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互聯互通,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得到了相關國家人民支持,民心相通為促進區域互聯互通奠定了堅實的民意基礎。(1)結合材料和所學文化生活知識,說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對促進文化交流的作用。(10分)【答案】答案要點:(1)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與經濟相互滲透、相互交融。(3分)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有利于促進各國的商業貿易、教育合作和人員往來,拓寬文化交流的途徑,夯實文化交流的物質基礎;(4分)推動各國文化在平等的基礎上交流傳播、相互借鑒、共同繁榮。(3分)【名師點睛】(1)本題由綜合性較強,解答此題的關鍵點是理解設問,通過設問可以確定分析的角度和范圍有兩個大角度:一是經濟與文化的關系;二是絲綢之路對文化交流的影響。其次還要拓展思維,可以根據絲綢之路促進文化的交流延伸到促進不同文化的借鑒、融合、共同繁榮等知識。9.(2014高考全國課標卷II39(1))(2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馮洪錢是一名基層獸醫工作者,1959年,當地民間老獸醫用一味草藥治好了20多頭病豬,這使年輕的馮洪錢深受震撼.他立志傳承發現傳統獸醫藥事業,編撰《民間獸醫草本》,滿足社會的需求。他訪問過數百個獸醫站,拜訪了成百上千位老獸醫、老藥農,廣泛收集民間處方,查閱古醫書、古農書、地方志,追蹤國外最新科技成果,創辦中草藥百草園、中草藥制藥廠,與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寶素等10多種草藥制劑,治愈了數以萬計的疫病牲畜。經過千辛萬苦,歷時半個世紀,馮洪錢終于在于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間獸醫草本》,共計638萬字,插圖2353幅。書中收錄3505種中草藥,附方40000多則。《民間獸醫草本》“匯古今獸醫本草之大成,集民間獸醫經驗之精華”,馮洪錢被譽為“當代李時針”,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并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結合材料,運用文化創新的知識,說明馮洪錢是如何在獸醫中草藥領域取得重大新成果。(10分)【答案】(1)深入獸醫藥研制和畜病治療第一線,在實踐基礎上進行創新。廣泛收集整理我國傳統獸醫中草藥及藥方,在繼承傳統中實現創新。收集國外最新科技成果,在借鑒、吸收國外優秀文化成果中推進創新。【名師點睛】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注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二。1.(2016屆河南省太康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三上學期第二次考試政治試卷)面對風景各異、特色鮮明的景區擺著千篇一律的旅游紀念品的尷尬,北京故宮尋找新思路,“腦洞大開”,不僅讓雍容華貴的朝珠與現代的電子耳機實現了合體,還推出了“朕就是這樣漢子”的折扇、頂戴花翎官帽防曬傘等文化創意產品。這一做法①實現了文化與經濟有機結合②豐富了文化繼承的傳統內容③創新了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④否定了中華文化的民族特色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答案】A2.(2017屆湖北省黃岡市高三三月調考文綜政治試卷)2017年元宵節期間,黃岡市區以“黃岡黨旗紅﹒書香進萬家”為主題的全民閱讀活動在遺愛湖東坡廣場舉行。“元宵猜猜樂”有獎燈謎競猜,千余條涉及詩詞、地理、歷史等知識內容的燈謎與廣大市民見面。市民朋友還可以在現場觀看楹聯文化展和數字圖書館圖片展。該活動①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潛移默化提升市民素質②體現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創新發展了民族文化③旨在滿足市區群眾的文化需求,豐富群眾生活④激發市民愛國熱情,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文化的作用和文化建設等知識。元宵節期間市區舉辦的閱讀和競猜等活動,營造了和諧的文化環境,旨在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豐富群眾生活,對提升市民素質有潛移默化的作用,①③說法符合材料。②④夸大了該活動的意義,有失妥當。故答案選B。3.(天津市寶坻區林亭口高級中學2017屆高三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試題)近年來,天津市通過家庭自我推薦、群眾互薦、村組(社區)評議等環節,通過孝老愛親、團結鄰里等先進典型,用榜樣的力量引領培育好家風;通過相聲、書畫、剪紙、泥人藝術等喜聞樂見的形式,圍繞“曬家風、傳家規、守家訓”主題的創作,引導他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上述材料所體現的文化生活觀點是①喜聞樂見的先進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②傳統文化對社會發展具有促進作用③家風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④用榜樣的力量凝聚共識,引領風尚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C【知識拓展】文化對人的影響(1)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①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人們交往方式的差異,見諸交往時使用的語言、符號、器物等,也見諸交際過程中的行為舉止。影響人們的交住行為和交往方式的文化因素有: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文化程度等。②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文化影響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以及認識的深度和廣度,影響人們在實踐中目標的確定和行為的選擇,影響不同思維方式的形成。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的文化因素有:文化環境、知識素養、價值觀念。(2)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特點①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文化對人的影響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的影響即使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生的,也不都是消極被動、無目的地接受的。人們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接受文化熏陶的過程。②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深遠持久的特點.文化對人的影響,無論是表現在交往方式、思維方式上,還是表現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遠而持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臺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4.(2017屆浙江省溫州中學高三3月高考模擬政治試卷)歷史學家許悼云認為,歷史上的中國,作為一個國家、族群和文化的共同體,具有“因能容納,而成其大;因能調試,而成其久”的精神特質。這一特質在文化上表現為①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②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③對外來文化的認同和推崇④對傳統文化的承襲和保留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A5.(甘肅省武威第二中學2017屆高三下學期第一次模擬考試文綜政治試題)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是中國第31個列入該名錄的項目。從文化的角度對其意義加以描述,你認為表述最準確的一組關鍵詞是A.大眾文化、文化創新、文化豐富性、文化創新與發展B.歷史文化、文明演進、文化多樣性、文化傳承與保護C.傳統文化、文化發展、文化多元性、文化傳播與開發D.歷史文化、文明演進、文化民族性、文化批判與繼承【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文化多樣性、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相關知識。“二十四節氣”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沒有體現出文化創新的有關問題,A項不選;“二十四節氣”屬于歷史文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對于展現文化的多樣性,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有重要意義,也有利于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所以B項正確;文化多樣性不等于文化多元性,我國堅持文化指導思想一元化,另外此事與文化開發沒有關系,故C項不選;此事與文化批判沒有關系,D項不選。6.(2017屆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三下學期質量考評(五)政治試卷)中國人習慣于“一圈一圈向外遞推”的“差序結構”,這使得同族、同鄉、官場等“圈子文化”盛行。你的、我的、他的,每一個人都有很多圈子,小圈子,大圈子,圈圈相套,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中國文化現象,形形色色的圈子就像一個“文化怪胎”恣意的舞動。材料意在強調①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②經年累月形成的文化習俗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③對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④“圈子文化”容易滋生結黨營私、黨同伐異等丑惡現象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D(2017屆浙江省杭州市高三上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政治試卷)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落戶烏鎮,每年一屆,持續舉辦。回答下列題7.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既為中國與世界互聯互通搭建國際平臺,又為國際互聯網共享共治搭建中國平臺。世界互聯網大會這一平臺A.改變了文化傳播的手段,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繁榮B.實現了各民族文化的趨同,重塑了網絡空間秩序C.拓展了文化交流的空間,增強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D.增強了文化的歸屬感,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8.2016年,大會用《國色天香》作為歡迎演出,展示了京劇、婺劇、臺州亂彈等劇種,并用現代科技手段,將所有的靚麗色彩和絕招都使了出來,不失為一堂生動的中國戲曲普及課。這場戲曲秀之所以“生動”,是因為主創人員①注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相互借鑒②努力為民族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③實現了以傳統文化為根源的文化創新④深刻把握了文化發展的實質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7.C8.D【解析】本題考查文化交流與傳播、文化創新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具備一定的獲取和解讀信息,探究和論證事物的能力。9.(2016屆河南省太康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三上學期第二次考試政治試卷)蓬勃生長的互聯網,勘稱今日中國現代生活中的一個“最大的量變”。網絡展現出色彩斑斕的思想圖景和輿論生態,時而陽光燦爛,時而電閃雷鳴,讓人心生“最好”與“最壞”雜交的“狄更斯之嘆”。在中國,網絡空間匯集近6億網民,這片像息壤一樣不斷生長的陣地,誰都無法忽視,也根本丟失不起。只有正視互聯網,挺身入局,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才能把網絡活力轉化為社會進步的動力,化解負效應、激發正能量,為改革發展贏得更為深厚的群眾基礎和社會資源。結合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說明為什么網絡這個陣地根本丟不起。【答案】(1)①網絡作為大眾傳媒,具有傳遞、溝通、共享文化的強大功能。要發揮網絡在文化傳播中的積極作用,克服網絡傳媒的局限性,加強對網絡的監督和管理。②人民群眾真正需要的都是先進的,健康的有益的文化,只有牢牢把握這個陣地,才能更好的滿足人民廣大人民的精神需求。③當今世界,各種文化相互激蕩,我們只有用好這個陣地,才能更好地凝聚共識、唱響主旋律。【解析】(1)本題考查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設問指向為什么網絡這個陣地根本丟不起,屬于原因類試題,要從理論依據和現實意義角度思考分析。網絡屬于大眾傳媒,要發揮大眾傳媒的優點;人民群眾真正需要的都是先進的,健康的有益的文化,要把握好主陣地,滿足人民廣大人民的精神需求,凝聚共識、唱響主旋律。10.(山東省淄博市2017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文綜政治試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古代自先秦開始已有“法治”的思想,其內涵隨時間發展而不斷變化。歷史上的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之治等盛世局面的出現,內在的需要“法治”的支持,“法治”思想成為法盛政興的必要條件。分析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古代許多“法治”思想對今天我國的法治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但古代“法治”與現代法治有著本質的區別。比如封建法律的服務對象是地主階級,著力維護的是專制主義統治,皇帝可一言立法,也可一言廢法,權大于法。現階段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1)結合材料一,運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知識,說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答案】(1)①文化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或答出“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對傳統“法治”思想要加以批判繼承,并為傳統“法治”思想注入時代精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②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或答出“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1.(K12教育質量保障聯盟山東省2017屆高三2月調研文綜政治試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6年春晚,青年搖滾歌手搭檔民間藝人演唱的《華陰老腔一聲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材料一作為傳統戲曲劇種,老腔夠“老”,源于明末清初;老腔也夠“小”,只是華陰縣泉店村張家戶族的家族戲。老腔的聲腔剛直高亢、磅礴豪邁、獨具特色,以其特殊的風格被列入了2006年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民間老藝人張喜民曾在央視綜藝節目中唱過華陰老腔,因為樂器伴奏、歌詞和表演形式等方面創新味道不足,“原味”的華陰老腔容易讓人產生“不好接受”的距離感,并未得到更多的社會關注,真正了解并喜愛老腔的觀眾卻越來越少。央視猴年春晚的《華陰老腔一聲喊》,戲劇搖滾的雜糅,農村與城市文化融合,在內容上挖掘更深,歌詞盡量以老腔古文為主,使得節目更具傳承性與民族性,從而讓華陰老腔成為全球華人所熟知,給萬家團圓的日子注入了力量、激情以及聲響上的震撼。這樣一種文化形式,無疑對于文化與知識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并且讓廣大觀眾視線聚集到我國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上。(1)結合材料一,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華陰老腔既要傳承又要發展的意義。【答案】⑴①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保護華陰老腔等傳統,有利于增強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②華陰老腔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加強保護和利用有利于保護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③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文化創新不斷注入時代精神,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