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2014-2016年高考考點分析考點1文化與生活考綱內容回顧:文化內涵與特點☆;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會作用;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文化與綜合國力☆;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文化對人影響的特點;豐富精神世界、促進全面發展。近3年高考考查情況如下。高考卷別高考示例及考點分布全國卷1.2016年高考全國2卷,39【文化和經濟關系】2.2015年高考全國2卷,20【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北京1.2016年高考北京卷,26【文化的表現形式】2.2014年高考北京卷,25【文化與經濟的關系、傳統文化】天津1.2015年高考天津卷,10【文化和經濟的關系】江蘇1.2016年高考江蘇卷,19【文化的內涵、文化對社會的影響】2.2016年高考江蘇卷,20【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3.2016年高考江蘇卷,21【文化對人的影響】4.2015年高考江蘇卷,18【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5.2014年高考江蘇卷,20【文化對人的影響】浙江1.2016年高考浙江卷,34【文化對人的影響】2.2015年高考浙江卷,34【文化對人的影響】3.2014年高考浙江卷,41【文化的社會作用】其他省份1.2015年高考安徽卷,8【文化對人的影響】2.2015年高考安徽卷,38【文化和經濟的關系、文化創新】3.2015年高考山東卷,32【文化對人的影響】4.2015年高考重慶卷,12【文化對人的影響、中華文化的力量】5.2015年高考海南卷,25【文化和經濟的關系、文化交流】6.2014年高考安徽卷,8【文化對人的影響】7.2014年高考山東卷,32【文化對人的影響】8.2014年高考福建卷,39【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考點分析總結:統計發現,“文化與生活”在近3年的高考在地方卷中考查的尤為頻繁,以江蘇卷最為典型,全國卷基本每年也會涉及到。考查的知識點比較穩定,具體來講,就是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文化對人的影響,從題型上看,既有選擇題,也有非選擇題。在2017高考備考中,要對以上兩個熱點考點引起足夠重視。考點2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考綱內容回顧: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現代文化傳播手段的特點;推動文化交流的意義☆。近3年高考考查情況如下。高考卷別高考示例及考點分布全國卷1.2016年高考全國3卷,19【文化創新、文化傳播】2.2014年高考全國1卷,19【文化多樣性與文化傳播】3.2014年高考全國2卷,19【文化在交流中傳播】北京1.2016年高考北京卷,41【文化多樣性、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天津1.2015年高考天津卷,11【大眾傳媒及網絡語言】江蘇1.2016年高考江蘇卷,2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2.2015年高考江蘇卷,21【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中華文化的包容性】3.2014年高考江蘇卷,24【文化多樣性】4.2014年高考江蘇卷,32【文化多樣性、矛盾的觀點】浙江1.2014年高考浙江卷,31【文化多樣性】其他省份1.2015年高考福建卷,28【大眾傳媒的重要性】2.2015年高考海南卷,18【文化的傳播、中華文化】3.2014年高考福建卷,30【走進文化生活】4.2014年高考福建卷,29【文化多樣性—文化遺產】5.2014年高考重慶卷,13【文化交流的意義】考點分析總結:統計發現,“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在全國卷和地方卷中基本每年都會涉及1道題,江蘇卷考查的最多,主要考查文化的多樣性、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多以選擇題形式出現,有的題目還會綜合考查文化創新、中華文化等知識。備考過程中,要對近年高考的熱點考點進行扎實的復習,熟練掌握,靈活運用。考點3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考綱內容回顧:傳統文化的表現、特點和影響☆;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近3年考查情況如下。高考卷別高考示例及考點分布全國卷1.2016年高考全國2卷,19【文化的繼承與發展】2.2016年高考全國3卷,39【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北京1.2016年高考北京卷,25【文化的繼承與發展】2.2015年高考北京卷,26【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3.2014年高考北京卷,24【傳統文化的作用】天津1.2016年高考天津卷,11【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江蘇1.2016年高考江蘇卷,22【傳統文化的特點】2.2015年高考江蘇卷,20【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3.2014年高考江蘇卷,22【文化在繼承中發展、運動與靜止的關系】浙江1.2015年高考浙江卷,40【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對待其的正確態度】其他省份1.2015年高考廣東卷,32【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2.2015年高考山東卷,31【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3.2015年高考福建卷,39【文化的傳承與創新】4.2014年高考安徽卷,7【文化的繼承與發展】5.2014年高考四川卷,7【文化在繼承中發展】考點分析總結:統計發現,“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全國卷和地方卷中屬于高頻考查考點,北京卷、江蘇卷每年都涉及1道題目,全國卷在2016年更是出現了2道題目。考查的知識點相對分散,包括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和傳統文化的特點、作用及對待其的正確態度。因此,同學們在復習過程中,要對以上考點的內容進行梳理,分門別類地予以掌握。考點4文化創新考綱內容回顧: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文化創新的意義;創新與繼承的關系☆;創新與借鑒、融合的關系☆;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近3年考查情況如下。高考卷別高考示例及考點分布全國卷1.2016年高考全國1卷,19【文化創新的途徑】2.2014年高考全國1卷,39【文化創新】3.2014年高考全國2卷,39【文化創新的途徑】北京1.2014年高考北京卷,38【文化創新的載體與途徑】天津1.2014年高考天津卷,10【文化創新的途徑】江蘇1.2016年高考浙江卷,40【文化創新、文化自信】2.2014年高考江蘇卷,19【文化創新】3.2014年高考江蘇卷,23【文化創新】浙江1.2016年高考浙江卷,41【文化創新、文化自信】其他省份1.2015年高考山東卷,30【文化創新】2.2015年高考四川卷,13【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交流】3.2014年高考山東卷,42【文化創新、中華文化】考點分析總結:統計發現,“文化創新”在高考中出現的次數總體相對較少,在全國卷和地方卷有間隔考查的趨勢。考查的考點較為集中,主要是文化創新的途徑和意義,有的題目還會結合文化的交流傳播、中華文化等考點綜合考查。從題型上看,既有選擇題,也有非選擇題,非選擇題居多。備考過程中,希望同學們要重視對文化創新的考查內容和解題方法的梳理總結。二、命題規律通過對近3年全國卷和地方卷對本專題考查情況的分析和研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命題有以下規律:1.從考查的重點上看,集中在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文化對人的影響;文化的多樣性,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傳統文化的特點、作用及對待其的正確態度;文化創新的途徑和意義。2.從命題的形式上看,常以選擇題和非選擇題的形式考查,選擇題以體現類、意義類和原因類為主,非選擇題主要立足社會發展,明確文化“走出去”的意義,傳承傳統文化的必要性,以及文化創新的意義和措施,有的題目還結合文化和哲學的相關考點進行考查,對考生綜合分析的能力要求較高。三、備考指導1.本專題的知識復習,要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三個角度來把握。“是什么”即文化的內涵和特點。“為什么”是指為什么發展文化,強調文化對社會、對人的作用。“怎么做”即怎樣發展文化,應從文化交流、文化繼承和文化創新來分析。2.一個態度: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兩個影響:文化對社會的影響、文化對人的影響。三種關系:文化與經濟、政治;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三條途徑:文化創新的途徑。①根本途徑:立足社會實踐。②基本途徑: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四個特點:文化的特點、文化對人影響的特點、文化傳播手段的特點、傳統文化的特點。【典例1】(2016年高考全國2卷19).我國雜技歷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觀眾喜愛。在現代,我國雜技融入音樂、舞蹈等元素,利用聲、光、電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驚險刺激又妙趣橫生,許多節目蜚聲海內外。我國現在雜技藝術蜚聲海內外,主要得益于①現代傳媒超越時空的傳播功能②用現代流行藝術元素取代傳統藝術元素③在繼承傳統基礎上滿足了現在觀眾的審美需求④以現代藝術手段展現我國雜技的民族特色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名師點睛】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文化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大眾傳媒依托現代電子信息技術最大限度的超越時空的局限,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典例2】(2015年廣東卷32)有學者認為,傳統戲曲在寫意的、程式化的表演變遷中體現出一脈相承的美學氣質;古典詩詞在格律、句式的變化中堅持了押韻、平仄和詩情意象;書法在不同流派的發展中扔投射出基本筆法和氣韻。因此,文化的精神傳承比技藝傳承更重要。這一結論的合理之處在于看到了①發展中的傳統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規律②傳統文化形式的創新具有不同時代的共同要求③傳統文化所蘊涵的精神具有內在穩定性④對待傳統文化應堅持批判繼承,古為今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題技巧】解答本題,可以運用正選法和排除法,正選法,題干強調傳統戲曲、古典詩詞、書法都注重文化的精神傳承,不但說明發展中的傳統文化傳承有一定的共性和規律,同時也說明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具有內在穩定性;排除法,對于一些不符合材料信息,可以逐一排除,“傳統文化形式的創新”、“對待傳統文化應堅持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材料中顯然沒有相應的信息。【典例3】(2016年高考北京卷41)中法兩國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屆“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國舉行,促進了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魯迅和雨果分別是中國和法國的偉大作家,雖然相隔萬里,但是他們的思想有很多相通之處。下文為魯迅文化基金會秘書長、魯迅長孫周令飛先生在“魯迅對話雨果”中法文化交流活動中講話的部分內容。“雨果在他的《悲慘世界》里說:‘只要本世紀三個問題得不到解決:貧窮使男子潦倒,饑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換句話說,從更廣的意義來說,只要這世界上還存在愚昧和困苦,和本書同一性質的作品都不會是無益的。’魯迅先生以他高度濃縮的小說、精美絕倫的散文和浩瀚滾燙的雜文,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和同樣的意志,正如他那首《無題》絕句所言:‘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3)結合材料,分析“魯迅對話雨果”交流活動的文化意義。(8分)【答案】魯迅和雨果都關心社會歷史的進步,關注下層百姓的命運,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各自民族精神的代表,也是追求人類共同價值的文化巨人。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能增進中法人民的相互理解,促進兩國文化合作與發展,也有利于增強我們建設文化強國的自覺性,在中法文化的交流中推動文化創新。【解題技巧】文化交流傳播,其意義既在于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及其繁榮,也在于促進我國文化的發展、創新。回答此類問題,要注意進行知識拓展,如可從以下幾方面來探討文化交流的意義:(1)對文化發展的意義:通過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借鑒、博采眾長,促進本民族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可以推動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強本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可以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2)對經濟發展的意義: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通過文化交流,可以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實現經濟上的互利共贏。(3)對國際政治的意義:文化與政治相互影響。通過文化交流,可以促進國家間的相互理解,減少隔閡,增進共識,促進世界和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