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考情分析】高頻考點命題規律備考建議文化的交流與傳播3年19考,其中選擇題12次,非選擇題7次;涉及“一帶一路”戰略、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等熱點,主要考查世界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正確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態度、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意義等知識;以選擇題形式考查時,文化多樣性的表現和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出現的概率較大知識:復習本專題、要注意歸納兩個措施——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具體措施;理解并學會運用三個關系來分析問題——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世界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文化創新的關系熱點:“中國旅游(文化)年”在各國舉行、首屆傳統醫學大會、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等趨勢:備考要兼顧選擇題和非選擇題,特別要關注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有關的非選擇題文化的繼承與發展3年19考,其中選擇題12次,非選擇題7次;涉及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如古建筑藝術、傳統戲曲、春節等傳統節日、中華美食文化和中華傳統美德等,主要考查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影響,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等知識文化創新3年15考,其中選擇題4次,非選擇題11次;涉及近年的文藝創作、教育創新及其他文化方面取得的具體成就等熱點,主要考查文化創新的作用和途徑【考點突破】一、文化的多樣性與交流傳播1.文化交流與傳播表現(1)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2)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過程學習各民族優秀文化,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不同文化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的過程;文化交流基礎上,推出新文化的過程;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2.加強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原因原因(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2)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意義(1)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2)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3)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3.如何推動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原則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途徑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任務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反對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封閉主義和守舊主義4.正確認識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1)從民族文化發展看: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有重要意義,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2)從文化傳承看:繼承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利于做到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為文化創新奠定根基。(3)從民族發展看: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保護文化遺產有利于維系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二、傳統文化與文化的繼承發展1.傳統文化的特點2.傳統文化作用的兩面性①從傳統文化自身看: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推動社會的發展,腐朽的、落后的文化阻礙社會的發展。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所以我們只有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才能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②從時代的需要看: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時代變革,社會政治經濟發生變化,必然要求文化與之相適應。所以傳統文化只有順應時代的變遷,不斷融入時代元素,才能推動社會發展。如果一成不變,反而會阻礙社會發展。3.明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三、文化創新1.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提示】社會實踐+主體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主體。2.文化創新的意義【提示】對民族、國家+對社會實踐+對民族文化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文化創新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3.文化創新的途徑【提示】根本途徑+基本途徑+正確方向立足于社會實踐;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反對“守舊”和“封閉”主義,反對“虛無”主義。【考題揭秘】考點一 文化的多樣性與交流傳播例1.(2016年全國高考天津卷11)在中國文學博物館,4D電影《甲骨文》向觀眾展示著甲骨文的產生、發展和演變歷程。還原古代生活場景時,影院畫面、音響和座椅巧妙配合,帶觀眾穿越數千年,講述甲骨文字形時,立體圖形靈活轉換,讓觀眾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從中看出A.科技是推動文化發展的決定因素B.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促進了文化傳播C.甲骨文的出現,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D.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答案】B【解析】科技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不是決定因素,A不選;用4D技術來展示甲骨文的產生、發展和演變歷程,有效地吸引觀眾,這說明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促進了文化傳播,B項正確;C的說法錯誤,文字的出現,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材料沒有體現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不選D。故本題答案選擇B。考點二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創新例2.(2016年全國高考全國1卷19)陜西省地方戲“華陰老腔”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聲腔剛直高亢、磅礴豪邁,卻因表現形式單調難以吸引觀眾,面臨傳承危機。2016年,華陰老腔演出團隊與搖滾歌手與合作,將傳統民族音樂與現代搖滾音樂相結合,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聯袂演唱《華陰老腔一聲喊》,引起巨大反響。“華陰老腔”煥發新的生機給我們的啟示有①優秀傳統文化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②滿足人民大眾需要的優秀傳統文化才有強大的生命力③與現代流行文化融合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④傳播手段與傳播形式的創新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前提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直擊高考】1.(2016年全國高考全國3卷19)2015年,新版《辭海》編輯委員會宣布將在推出紙質版《辭海》的同時,推出適用于各種閱讀終端的電子版和網絡版。這一做法體現的文化生活道理是①文化創新要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需求②有價值的文化創造源于文化傳播載體的變革③文化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和凝聚力的保證④信息技術推動文化生產和消費方式的變革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材料中新版《辭海》編輯委員會宣布將在推出紙質版《辭海》的同時,推出適用于各種閱讀終端的電子版和網絡版,體現文化創新要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需求,信息技術推動文化生產和消費方式的變革。而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造力的源泉,②的說法不正確,文化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和活力的保證,③的說法不正確,故本題選B。2.(2016年全國高考北京卷25)“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一件經歷過戰爭的鐵器,訴說著推動歷史前進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滿故城”,一副古舊的畫卷,描繪出凄清荒涼的六朝時景,令后人觸目傷懷。。。文物是無言的百科全書,承載著珍貴的歷史信息。加強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①可以給文物保護部門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②是推動我們文化事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③有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④能夠使國家占據世界文化發展的制高點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3.(2016年全國高考江蘇卷22).源遠流長的“禮”文化在漫長的文明演進中,積淀了許多協調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規范和準則。今天,我們仍借助這些規范和準則來協調人際關系、促進社會和諧,但賦予了“禮”平等、友善等新的內涵。這說明傳統文化具有A.鮮明的民族性B.相對的穩定性C.時代的先進性D.強大的包容性【答案】B【解析】“今天,我們仍借助這些規范和準則來協調人際關系、促進社會和諧”這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不變,仍被人們所運用,這說明了傳統文化的“穩定性”,“但賦予了‘禮’平等、友善等新的內涵”這體現了“禮”的基本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這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相對性”特征,故材料整體是想體現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B項正確;ACD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本題答案選擇B。4.(2016年全國高考江蘇卷24)傳統文化對天理人倫所作出的具體規范,有些蘊藏在鄉村的村規民約、家風祖訓當中。村規民約、家風祖訓作為當今社會的一種稀缺資源應當充分發掘利用,這是因為優秀的村規民約、家風祖訓①作為精神力量決定著社會的發展②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重點③在文化傳承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④對現代社會治理具有重要借鑒價值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認為精神力量決定著社會的發展,這是歷史唯心主義,①不選,②的說法錯誤,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重點是集體主義,不是優秀的村規民約、家風祖訓;重視優秀村規民約、家風祖訓是因為它們屬于優秀文化,在文化傳承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也對社會治理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③④正確;故本題答案選擇D。5.(2016年高考江蘇卷23)盡管中西方建筑在材料運用、設計理念上有諸多不同,但美國建筑大師賴特卻從中國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誨中汲取養分,并以其作為創作思想的重要淵源。這說明A.中華文化的內容極為豐富B.中華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C.文化是民族創造力的源泉D.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答案】D6.(2016年全國高考全國2卷19)我國雜技歷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觀眾喜愛。在現代,我國雜技融入音樂、舞蹈等元素,利用聲、光、電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驚險刺激又妙趣橫生,許多節目蜚聲海內外。我國現在雜技藝術蜚聲海內外,主要得益于①現代傳媒超越時空的傳播功能②用現代流行藝術元素取代傳統藝術元素③在繼承傳統基礎上滿足了現在觀眾的審美需求④以現代藝術手段展現我國雜技的民族特色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我國雜技加入了音樂、舞蹈等元素,體現了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故③符合題意;這些時代元素和效果是我國運用現代技術展現民族文化的表現,故④符合題意;材料沒有體現現代傳媒的作用,故①和題意不符;現代流行藝術能夠融入傳統藝術之中,但是不能說取代,故②錯誤。故選D。考點:文化繼承與發展,文化傳播【課后反饋】夯實基礎:1.我國十分重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截至2016年9月,昆曲、珠算等29項中國非遺被列入世界非遺名錄,成為世界上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我國之所以重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因為文化遺產①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②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④對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答案】C【解析】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故①②排除;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民族文化的延續,研究人類演進具有重要意義,所以③④屬于保護文化遺產的原因。答案選擇C。2.隨著珠三角經濟的崛起,廣東方言“猴賽雷”(很厲害)通過一女網友發布“擇偶標準”而在2016年風靡全國;猴年春晚吉祥物“康康”形象公布之后,因其臉頰的部分有兩個球狀的凸起,被網友諧音稱作“猴腮雷”,因此又引申出了另一個調侃的含義。這表明①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得到融合與創新②經濟發展推動文化傳播③珠三角文化推動了廣東經濟的崛起④網絡文化具有區域性與民族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A3.每逢傳統節日,人們借傳統習俗、文人墨客通過吟詩作域寄托情感。下列傳統習俗與詩句對應正確的是①元宵觀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②中秋賞月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③登高賞菊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④爆竹辭歲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描述的是中秋賞月的習俗,故①排除。“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描述的是元宵節的習俗,故②排除。“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描述的是重陽節登高賞菊的習俗,故③符合題意。“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述的是春節爆竹辭舊歲的習俗,故④符合題意。4.央視網根據青少年網友多使用移動端上網的特點,創作了《動畫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孔融讓梨》、《精忠報國》等部分優秀片目進行二次剪輯、精加工,推出時長4分鐘以內的動畫小短片。這啟示我們文化創新要①注重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借鑒融合②基于傳統文化這一精神投基③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時代精神④避免出現于過去重復的東西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B【解析】根據題目,為持續豐富《動畫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央視把中國體現傳統文化的動畫片《孔融讓梨》、《精忠報國》進行二次加工,可見這是基于傳統文化這一精神根基;再者,這種創作使之能夠更加符合青少年的心里特點,從而更好地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這種動畫小短片的創作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時代精神,故本題選②③。其他選項表述錯誤排除。故本題選B。5.中國成語所承載的人文內涵非常豐富和厚重,堪稱中華文化的“活化石”,是值得大加推廣的。中央電視臺的《中國成語大會》在傳統競賽形式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多獨特多元的創新構思,充分展現了中國成語獨有的語境之美,引發了觀眾對成語的熱議以及全社會對國學文化的思考。上述材料說明①文化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活力的保證②文化創新應堅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③成語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標志④大眾傳媒具有文化傳遞、共享的功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能力拓展:1.2016年11月30日,正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通過審議,批準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入選“非遺”①有利于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②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③有利于集中表達民族情感和展示民族文化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題肢③說法錯誤,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是慶祝民族節日。題肢④說法的是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與題意無關。題目中,“二十四節氣”入選“非遺”有利于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故①②入選。故本題答案選A。2.慕課(MOOC)是新近涌現的大規模的網絡開放課程,它是為了增強知識傳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協作精的個人或組織發布在互聯網上的公開課程,被譽為“印刷術發明以來教育最大的革新”,有力促進了現代教育的發展。慕課的出現及發展表明現代信息技術①促進了文化的傳播、繼承與發展②是文化傳播與發展的重要途徑③使教育手段和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④具有選擇、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A3.2016年10月29日一11月1日,第十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在北京舉辦。本屆博覽會以“推動文化繁榮促進融合創新”為主題,這是基于①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②文化創新能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③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不可分開④文化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答案】B【解析】由于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并且能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因此第十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以“推動文化繁榮促進融合創新”為主題,故題肢①②正確;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但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且經濟決定文化,故題肢③錯誤;文化對社會發展不起決定作用,故題肢④錯誤。故本題答案選B。4.《人民日報》于2016年5月27日載文指出,書法進課堂,毫端蘊秀、筆墨含香,寄寓著傳統文化的接續,寄寓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文明力量。材料蘊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有①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②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紐帶③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④文字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5.2016年9月4-5日,二十國集團(G20)第十一次峰會在中國杭州召開。此次峰會上無處不閃耀著絲綢元素。因為絲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為峰會準備的紀念禮絲巾中,充分融合著龍鳳、蝴蝶、青花瓷等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充分體現了中國風韻,表達方式采用國際視野,成為傳遞中國文化的最佳載體。由此可見①文化創新應植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②絲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文化創新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④文化交流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材料中,二十國集團(G20)第十一次峰無處不閃耀著絲綢元素,紀念禮絲巾充分體現了中國風韻,表達方式采用國際視野,成為傳遞中國文化的最佳載體,體現了文化創新應植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文化創新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①③符合題意;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②錯誤;材料沒體現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故排除④;故本題答案選A。自我提升:1.在今年G20杭州峰會期間,《最憶是杭州》音樂晚會受到了中外嘉賓的高度贊譽。晚會不僅有《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我國經典傳統曲目,更有《天鵝湖》《歡樂頌》等國外經典文藝,再加上炫酷的舞美、燈光等現代演繹,整臺晚會如夢似幻,精彩絕倫。這說明①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②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③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源泉④文化創新就是各種文化的相互融合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答案】C【解析】G20杭州峰會音樂晚會表演中既有國內經典曲目表演,也有國外經典文藝的參加,體現了文化具有的多樣性,文化的多樣性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借鑒,推動文化的創新,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和是人類文明進步,所以①②符合題意;文化創新的源泉是社會實踐,而非文化的多樣性,③錯誤;文化創新并非是各種文化簡單的相互融合,④錯誤。答案選擇C。2.“上善若水”語出《老子》:“同舟共濟”語出《孫子·九地》:2016年,以“上善若水、同舟共濟”為主題的APEC文藝演出,展現了中國的傳統智慧,向世界傳遞了中國熱情和中國力量。這說明我國傳統文化①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展現出廣泛包容性②保持相對穩定的同時,其具體內容能因時而變③需依據時代需要重新解讀,從而推動時代發展④其合理內核具有普遍意義,富于極強的生命力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3.三千年前的詩,成功地融化進現在的歌詞中。方文山的《青花瓷》中“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里”,鳳凰傳奇的《荷塘月色》,“我像只魚兒在你的荷塘,只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過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這種風格的創作說明A.傳統文化是現代藝術發展的主要源頭B.東西整合能使現代藝術具有古典韻味C.在發展的基礎上繼承實現作品的創新D.古今整合能使古典藝術煥發現代價值【答案】D【解析】三千年前的詩,成功地融化進現在的歌詞中。這種風格的創作說明古今整合能使古典藝術煥發現代價值,D適合題意;社會生活是現代藝術發展的主要源頭,A錯誤;應該是古為今用能使現代藝術具有古典韻味,B錯誤;應該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實現作品的創新,C錯誤;故本題答案選D。4.2016年國產3D動畫電影《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創下IMAX春節檔有史以來的最高首日票房紀錄。正是憑借享譽世界的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再運用最新的3D動畫技術,才有了該片的火爆。該片的成功①說明了現代科學技術能促進文化傳播②得益于我國傳統文化豐富內涵的沿襲③說明文藝創作需要內容和形式的統一④表明文化遺產是民族歷史文化的標志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運用最新的3D動畫技術,才有了該片的火爆”說明現代科學技術能促進文化傳播,①正確;沿襲傳統文化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對傳統文化應該批判繼承,②不選;《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的內容取材于《西游記》,形式上采用了最新的3D動畫技術,該片的火爆說明了文藝創作需要內容和形式的統一,③正確;材料中并沒有體現文化遺產的相關內容,④不選,故本題答案選擇A。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科普應該啟迪受教育者開放地看待問題、獨立地思考問題、多元地解答問題,不應以一家之言作為標準答案,第六版《十萬個為什么》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自1961年首版誕生,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十萬個為什么》引發了教育界、科學界、科普界持續、廣泛的關注,一直是我國青少年科普的主流擔當者。第六版《十萬個為什么》有許多亮點,其中一個是不設標準答案,以往幾版從單一的角度解答,難免給讀者標準答案的感覺,新版則匯集了多家觀點,使答案更開放、更多元。比如恐龍的滅絕,不僅告訴孩子們大家耳熟能詳的小行星撞地球之說,還告訴孩子們火山噴發、氣溫降低等答案。像這樣沒有標準答案的“為什么”,在新版中至少占了十分之一。材料二2016年,中宣部發文要求各級各部門“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強調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代形成和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汲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重點要加強傳統文化師資隊伍和人才庫建設。(1)結合材料一,運用“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知識,分析說明完善《十萬個為什么》的重要意義。(12分)(2)結合材料二,運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相關知識,分析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求的依據。(12分)【答案】(1)①文化是人創造的,又影響著每一個人。《十萬個為什么》的不斷完善有利于拓寬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拓展認識的廣度和深度。②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十萬個為什么》的不斷完善有利于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③優秀文化塑造人生。作為優秀文化,《十萬個為什么》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每點4分)(2)①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因此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3分)②傳統文化如果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因此對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3分)③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和活為的重要保證。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和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因此要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3分)④教育作為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要重點加強傳統文化師資隊伍和人才庫建設。(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