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89張PPT。 基于課程標準的《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第16-22課教材分析及教學建議 初中歷史學科能力歷史感知 在《標準(2011版)》中有關的表述為: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知道人類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了解歷史的時序歷史理解能力 在《標準(2011版)》中有關的表述為:“了解多種歷史呈現方式,包括文獻材料、圖片、圖表、實物、遺址、影像、口述以及歷史文學作品等,提高歷史的閱讀能力和觀察能力,形成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一定的歷史情景想象。” “初步學會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對歷史事物進行考察,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歷史闡釋能力 在《標準(2011版)》中有關的表述為:“初步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了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證據的歷史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對歷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學會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學會用口頭、書面等方式陳述歷史,提高表達與交流的能力。”2017福州二檢28.(13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秦始皇廢分封,置郡縣,郡縣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遷,地方官僚間沒有戰亂、兼并之事。此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后兩千年間歷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材料二 公元前127年,劉徹頒布了史稱“推恩令”的詔書,規定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王位者承襲封國的部分土地外,其余土地由皇帝以“推恩”之名,賜給庶子以為侯國。王國由是一再縮小,亦無政治特權,王國、侯國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同于郡縣……他以一個極具智慧的方案將威脅國家統一與穩固的諸侯王勢力徹底消解于無形。 ——摘編自張傳璽主編《中華文明史》第二卷(1)據材料一,秦朝在地方上實行的制度是什么?總結秦推行這一制度的作用。(5分)(2)請你推測材料二中 “劉徹”指的是歷史上哪一位皇帝,并寫出推測理由。(4分)(3)結合材料,從共性角度簡要評價上述兩位皇帝。(4分)課程內容.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知道明朝的建立。通過皇權的強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專權的弊端。●了解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知道戚繼光的抗倭斗爭。●通過明長城和北京城的建筑,體會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知道《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響。●了解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知道滿族入主中原。●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知道冊封達賴和班禪與設置駐藏大臣;知道西北邊疆的鞏固。認識臺灣、西藏、新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過清朝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史實,了解清朝前期的興盛。●通過軍機處的設置與文化專制措施,認識君主專制在清代的極端強化。●以《紅樓夢》和京劇為例,了解清代文學藝術的成就和特色。●通過清代中期以來的腐敗現象和閉關鎖國政策,了解中國開始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初中歷史學科能力明清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 從縱向來看,與以往封建王朝相比,明清時期最大的特點是“鞏固發展”。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首先,這一時期國家的體制較以前更加完善,多民族國家的整體格局更為鞏固;其次,國家疆域范圍更為遼闊,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基礎;再次,清朝前期經濟興盛,出現康乾盛世的繁榮局面,如中國人口世界第一、中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一、中國農業收益世界第一(用最少的耕地養活最多的人口)、中國對外貿易出超量世界第一、白銀占有量居世界第一,中國經濟達到了農耕文明的高峰,而且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新現象;最后,在文化方面出現了總結性的巨著,小說水平達到中國古代頂點,戲劇藝術匯集發展誕生了京劇。 從橫向來看,與同時代歐洲國家的發展相比,明清又是停滯的時期。其表現特征:首先是政治保守,君主專制制度得到極端強化,遏制了當時的政治活力與創新空間,出現了嚴重的政治腐敗;其次是文化保守而專制,八股取士和文字獄阻滯了人們的思想,遏制了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最后是經濟保守,這一時期推行的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的政策,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各個方面的專制保守導致社會危機日益嚴重,最終使得中西國力興衰易位,中國開始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明清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14—18世紀的世界 ●葡萄牙、西班牙率先開拓新航路并對外殖民擴張; ●意大利進行文藝復興;●英國進行資產階級革命,頒布《權利法案》,最終走向工業革命;●以牛頓力學理論為代表的科學革命席卷歐洲;●美國完成獨立戰爭,制定《1787年憲法》;●法 國將啟蒙運動推向高潮,并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資產階級革命。●世界市場雛形開始 形成,歐洲與非洲、美洲,歐洲和亞洲的聯系日益密切用世界眼光來對比明清發展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不僅要掌握相關的史實,更要有一個宏觀的橫向視野,即要將視野放大到世界范圍內,在了解我們自己的同時,對照了解世界發生變化,從而尋找中國近代落后的根源和起點。在教學中,一方面要依據史實使學生認識到明清時期中國在政冶、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已經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的現實;另一方面,由于學生缺乏世界近代歷史知識,要盡量用生活化、直觀化的語言和現象與西方對比來進行教學,通過對比找到中西方發展的差距。中西比較——政治篇材料一:乾隆曰:“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來,一切用人聽言大權,從無旁假”。(清朝 君主專制) 材料二: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西方憲政名言(即使是最窮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對抗國王的權威。風可以吹進這所房子,雨可以打進這所房子,但是這國王不能踏進這所房子) (西方 民主法治)中西比較——經濟篇農民在稻田中除草作業 英國紡織工廠清朝:農業生產為主;手工勞動 西方:工業生產為主;機器生產中西比較——對外政策材料一:清朝嚴格限制貿易。上海大商人張元隆曾經廣買船只,設想打造遠洋船100艘與外國商船競爭,但江蘇巡撫誣陷他結交海盜,下了大獄,并且嚴刑逼供,夾斃船戶12人,拖延五年不結案。 (清朝 :“閉關鎖國“,限制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材料二:西方國家幾乎瘋狂地開辟新航路,開辟海外市場。英國議會表彰在印度進行掠奪的克萊武,認為他對“國家作出重要貢獻”。 (西方:積極對外開拓海外市場)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教學目標1.知道《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等名著的作者、學術領域、主要內容和學術價值,學習科學家所具有的精神,認識明代科技有了新的發展并出現了總結性科技巨著,但與同時代歐洲科學的發展相比已經落后。2.知道明長城的修筑目的、總長度、起止點和主要特點,了解明長城的歷史作用;知道北京故宮修建的時間、功能、規模、建筑風格和建筑價值。認識到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通過故宮皇權至上的建筑特點,進一步體會明清君主專制加強的政治特征。認識長城、故宮體現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3.了解三大古典小說書名、作者、成書年代、取得的藝術成就,知道明朝小說創作處于黃金時期。教學建議1.在總結中發展的傳統科學技術 三部科技著作基本上都帶有對本學科科技成就進行總結的色彩,同時又體現出一定的開創性,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學生自主學習、交流(1)列表比較:指導學生從作者、學術領域、主要內容和學術價值,對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徐光啟和《農政全書》、宋應星和《天工開物》三部科技著作的異同進行比較。(2)制作卡片:《影響歷史進程的書籍》,要素為書名、作者、成書時期及簡單說明。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影響歷史進程的書籍》書名/作者/成書時期/簡單說明《天工開物》 /宋應星/明代/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書中全面系統地記錄了我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在科技史上有很高的價值。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 教師講述李時珍(1518-1593)、宋應星(1587-1666)、徐光啟(1562-1633)的故事,感受科學家的精神和他們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通過教師清晰明了的講述,使學生知曉歷史的背景、主要經過和結果,通過具體、生動的情節感知歷史,清楚地了解具體的歷史狀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對歷史進行正確的理解,對史實做出合理的判斷。如通過具體講述歷史人物典型的言行事例,使學生對其有真切的感悟,加深理解和認識。——《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李時珍 他跋山涉水,四出考察,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并且深入到少數民族地區。每到一處,除對各種藥物進行實地觀察、采集外,還虛心向當地人民請教藥物知識,搜集了許多民間藥方。他動手栽培和加工過不少藥物,為了解某些藥性,甚至冒著危險親自試服。 他發現一本書上說野芋麻葉可以治療瘀血證。他就親自動手實驗。果然,加入芋麻葉粉末的豬血沒有凝固,而作為對照比較的那杯生豬血卻很快凝固了,芋麻葉治療淤血的功效得到初步證實。這時,他又思考:芋麻葉對于已經形成了的淤血塊,能起什么作用呢?于是他又把芋麻葉粉末加入剛剛凝固的血塊中,血塊竟慢慢溶化成了血水。這進一步證實芋麻葉還具有化瘀的作用。這個藥理學實驗即使用今天的標準來衡量也是有一定水平的。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宋應星 他為寫作《天工開物》,長期深入田間、作坊,通過親身調查獲取工農業生產技術的第一手資料,詳細地記下各種工藝進程,并繪制圖畫。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徐光啟 他一生鉆研農學,經常深入農村調查研究,“躬執耒耜之器,親嘗草木之味,隨時采集,兼之訪問”。還曾在上海、 天津開辟實驗農莊,對農作物選種、施肥、嫁接以及北種南移、南種北移等問題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李時珍對動物的分類基本上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向高等進化的順序排列,包含了進化論思想的萌芽,受到達爾文的重視。 ——《歷史教師教學用書》(北師大版)達爾文創立進化論時,曾從《本草綱目》中引述了不少有關植物、動物的資料,作為論據。 ——《中華文明史》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 遺憾的是,最終由于雙方都堅持各自的宗教理念和禮儀,不能融通,結果這次平等的中西文明的對話和交流,也就無疾而終了。 ——《中華文明史》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中國傳統科技與西方近代科技的區別:中國傳統科技重經驗,西方近代科技重實驗中國傳統科技重綜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中國傳統科技重實用,西方近代科技重理論 中國是最早發現哈雷彗星的國家,但從來沒有人從中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現的周期,結果英國物理學家哈雷(1656-1742)發現了其中的規律,此星被命名為哈雷彗星。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建筑(1)長城 識圖分析;利用地圖冊中地圖,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通過識圖 ①了解歷代修筑長城的情況;②明長城的起止點;③明長城的特點:修筑的規模最大、技術最為先進、最為堅固;④長城的作用(一條軍事防御線、一條地理上的重要界線、一條農牧分界線)。⑤體會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2)北京城(營建、布局、故宮)播放視頻、展示圖片、請同學講述。感受故宮皇權至上的建筑特點和古人的精湛技藝和創造才能。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約公元前220年,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將修建于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的防御工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防御系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繼續加以修筑,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家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筑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小說古典小說中的精彩故事: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孫悟空大鬧天宮、景陽岡武松打虎(1)這些精彩故事分別從哪幾部古典小說中可以讀到?(2)請學生分別講述三個精彩故事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第17課 明朝的滅亡教學目標 知道明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李自成起義軍提出“均田免糧”口號與建立大順政權,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腐朽統治。知道清軍入關的含義和滿族入主中原的史實。教材分析1.三目內容之間因果相聯:政治腐敗和社會動蕩是明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是明末農民起義失敗的重要原因。2.這一課講述的是明末清初的歷史,展現了明朝、明末農民起義軍和后金(或清朝)三支勢力的角逐,結果滿族貴族取勝。第17課 明朝的滅亡教學建議1.閱讀材料歸納概括明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 明自中葉以后,人民起事雖時有,然旋起旋滅,至崇禎朝遂以亡明,蓋由外困于建州,內民生日蹩故耳。——孟森《明清史講義·李自成、張獻忠及建州兵事》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2.學生閱讀教材84頁的正文、相關史事和插圖,歸納明朝中后期后政治腐敗的表現:皇帝沉迷享樂、疏于朝政;宦官專權;官員爭權奪利第17課 明朝的滅亡 材料一 武宗即位,逾月,即建皇莊七,其后增至三百余處。諸王、外戚求請及奪民田者無算。 ——《明史》卷七十七《食貨志·田制》 材料二 明朝除了原有的征稅,還加派了對遼東作戰的“遼餉”、訓練軍隊的“練餉”和鎮壓人民起義的“剿餉”,合稱“三餉”。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材料三 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迨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其山中石塊而食。……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為盜。 ——《陜西通志》卷八十六 歸納三則材料反映的明末社會狀況第17課 明朝的滅亡第17課 明朝的滅亡 清軍入關又稱入關戰爭,是指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中國東北以滿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政權清朝的軍隊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攻占京師(今中國北京)開始成為統治中國的中央政府的歷史事件。 廣義上是指1644年清軍入關后鎮壓農民軍、消滅南明諸政權等漢族反抗武裝的一系列由北至南的統一中國的戰爭。它標志著清朝在全中國統治的開始。第18課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第18課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第18課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第18課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教學目標 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時間、經過、意義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知道冊封達賴和班禪與設置駐藏大臣的史實以及鞏固西北邊疆的主要措施,認識到臺灣、西藏、新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國家領土主權意識。梳理有關臺灣、西藏、新疆等方面的知識,培養綜合史實縱向歸納的能力。清朝前期的統治者順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不斷地加強邊疆地區的管理,打擊民族分裂勢力,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第18課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教學建議1.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建制(1)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經過:播放視頻,再現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情境;讀圖,講述收復臺灣的簡單過程,形成時空概念。(2)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意義:展示鄭成功紀念郵票(畫面表現其開發、建設臺灣的內容)通過郵票畫面的觀察,知道郵票中也包含豐富的歷史信息,提高學生從圖畫中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第18課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打擊西方侵略勢力,維護了祖國統一 進一步開發臺灣,促進民族融合 民族英雄——鄭成功《復臺》開發臺灣的先驅意義鄭成功廟(臺灣高雄屏東麟洛鄉)延平王祠(臺灣花蓮)鄭成功圖書館(臺灣)鄭成功紀念館(臺中) 第18課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3)鄭成功反清,其后代卻又歸順了清朝,如何理解這種變化? 都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順應歷史潮流發展的行為。第18課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4)鄭成功收復臺灣和康熙帝出兵臺灣有何異同點?同:都順應歷史潮流,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邊疆的鞏固,都有利于臺灣的開發和發展。異:兩者性質不同。鄭成功收復臺灣是反侵略的戰爭;康熙出兵臺灣是國內的統一戰爭。第18課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臺灣與大陸關系大事記康熙收復臺灣,設置臺灣府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8課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金印是清朝中央政府對西藏宗教領袖(主要是達賴、班禪)的冊封標志物。用黃金制成印鑒,印鑒上刻有受封名號(刻藏、滿、漢三種文字)。 13世紀,元朝中央政府設立釋教總制院和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地區軍政事務,正式將西藏地方納入中央行政管轄之下。此后,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逐步規范化、制度化,其中包括直接掌握西藏地方行政機構及任命西藏地方官吏的權力,駐軍戍邊,并多次在西藏清查人口戶籍等。—— ⒛11年7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發布的《西藏和平解放60年》白皮書第18課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一)大皇帝特賜一金瓶,今后遇到尋認靈童時用滿、漢、藏三種文字寫于 簽牌上,放進瓶內,由呼圖克圖和駐藏大臣在大昭寺釋迦佛像前正式掣簽認定。(十)駐藏大臣督辦藏內事務,應與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平等,共同協 商處理政事,所有噶倫以下的首腦及辦事人員以至活佛,皆是隸屬關系,無論 大小都得服從駐藏大臣。《欽定藏內善后章程》西藏的官吏任免、行政、財政及涉外事務等權力均歸駐藏大臣第18課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金瓶掣簽制度確立,對西藏和清朝中央政府有什么影響?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排除了選擇靈童的人為因素,另一方面金瓶掣簽的確立確定了中央政府對西藏達賴和班禪繼承人的擇定權。第18課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清朝為什么要修建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聯絡少數民族上層貴族的感情,以達到“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的目的。“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乾隆帝須彌福壽之廟“國家百余年升平累洽,中外一家。” ——《須彌福壽之廟碑記》 請說出說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在鞏固國家統一過程中采取的措施第18課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到南海諸島清朝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教學目標 通過清朝初期經濟發展的表現和人口增長的史實,了解清朝前期經濟的興盛。初步感受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教學建議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1792年,乾隆年間,英國特使馬嘎爾尼訪華。如果你作為當時接待的官員,請為其介紹明朝到清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的狀況。農業——民以食為天“種一收千,其利甚大” —《三省邊防備覽》每畝可得數千斤,勝種五谷幾倍。 —陸耀《甘薯錄》“18世紀的食物革命”手工業——物以技為先 蘇州南京的云錦,是明清時期皇室御用貢品,有“寸錦寸金”的說法。 青花瓷,經1300攝氏度的高溫,一次燒成的藍白相間的瓷器,被國外稱為“中國瓷”。 喬家是晉商的代表,流動資金就有白銀1000萬兩,再加上各地房產,喬家的資產相當于現在的80多個億。 承志堂是徽商汪定貴的住宅,建造此住宅是,花白銀60萬兩。商業——商以利為本大型商幫出現明朝小說《醒世恒言》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蘇州盛澤鎮上,有個小戶人家施復夫婦。有一張織機,繅絲織綢,他們織得綢緞光彩潤澤,在市場上人們爭相加價購買,他們賺了很多錢。不到十年,他們買了三四十張織機,雇人織綢,成了大機戶。 有一年,隔壁鄰居因蠶桑失利,急切要把房子與織機賣掉。施復夫婦買他的織機和房子,雇其鄰居織綢。思考:1.施復的身份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2.他隔壁鄰居的身份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3.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西漢南宋明末清朝西漢——南宋 歷經1200年 增長0.4億南宋——明末 歷經450年 增長0.5億 清初——清末 歷經150年 增長1.5億 從圖表中你獲得了人口增長情況的哪些信息?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教學目標 1.知道清朝的建立時間和都城。知道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軍機處等機構的功能和文字獄的強化,認識到清朝的君主專制獨斷統治已達到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地步。了解文字獄、八股取士和君主專制之間的關系,它們既是君主專制統治的產物,又遏制了思想,阻礙了學術文化的發展,影響了社會的進步,極大地推動了君主專制的極端強化。2.知道清代中期以來的政治腐敗現象,認識到清朝內部出現了嚴重的統治危機。3.知道清朝推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和主要表現,理解閉關鎖國的含義。了解閉關鎖國給中國社會帶來的不良后果,中國從此開始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認識到保守落后政策對中華民族發展的危害性。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清初:設內閣,置六部,保留議政王大臣會議康熙帝:設南書房雍正帝:設軍機處。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皇 帝軍機處君主專制強化的標志 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軍機處,蓋古者知(管理)制誥(承命草擬詔令)之職。其制無公署,大小無 專官。 ——梁章鉅:《樞垣紀略》從上述史料看,軍機處的主要職責是什么?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材料一 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兩路,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慮漏泄事機,始設軍機房于隆宗門內……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召。 ——趙翼:《檐曝雜記》 材料二 軍機處的值班房(1)根據兩則材料分析軍機處有何特點。(2)軍機處為什么具備這些特點?簡樸、快速、機密等特點。是加強君主專制的需要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皇帝每日召見軍機大臣,商議軍國大政,軍機大臣必須秉承皇帝旨意行事,“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皇帝有關機密軍國大事的諭旨,都由軍機處起草發出,稱為“庭寄”。 ●軍機處成為清代皇帝行使專制權力得心應手的工具。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養心殿西暖閣,是雍正帝處理政務,批閱奏折的地方,這里懸掛著他親筆書寫的對聯----“惟以一人治天下 豈為天下奉一人”,字里行間極為迫切地表露了雍正帝對集權的渴望。 ----紀錄片《故宮》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來,一切用人聽言,大權從未旁假。 ——《清實錄?高宗實錄》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15世紀以前,中國對外部世界是向往的……漢代絲綢之路 唐朝長安城宋代“南海一號”明代鄭和下西洋展示的物品:蒸汽機,望遠鏡,熱氣球最精美的天體運行儀,標有世界各國位置的地球儀, 英國最大的裝備有最大口徑的火炮110門的“君主”號戰艦模型兩對馬槍(可一次連射八發子彈)迫擊炮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其所稱奇異之物,只覺視等平常耳。1.可以看出當時清朝統治者什么樣的心態?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綢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須之物,是以加恩體恤。——給喬治三世的信2.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態?材料一 農為天下之本,而工賈皆其末也。——雍正材料三:夷人雖能熟悉海道,然便于水而不便于陸,果口岸防守嚴密,主客異勢,亦斷不能施其伎倆。——乾隆 材料二 浙民習俗易囂,洋商雜處,必致滋事——乾隆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閉關鎖國的影響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二的大帝國,不顧時世,安于現狀,人為隔絕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 ——馬克思 英國的大炮破壞了皇帝的權威,迫使天朝帝國與地上的世界接觸。與外界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在英國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 ——馬克思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美國著名史學家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說:“明朝是中國歷 史上社會秩序穩定的一個偉大時期。這時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下生活著大約1億人 民。由明入清后產生的種種變化亦未給中國社會帶來如何大的波動。……中國在 清朝兩三百年間是循著傳統格局向前發展的。”“不幸的是,在此期間歐洲卻經歷 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現代化發展……此時的歐洲風起云涌,正席卷整個世界,而 中國對此卻茫然無知而完全置身局外,乃至進入19世紀時,不僅在物質文明和 工藝技術上,而且在經濟和政治制度上都落在了西方的后面。” 如果那個早于別國幾個世紀發明了造紙術與印刷術,指南針與舵,炸藥與火器的國家同那個剛剛馴服了蒸汽的國家,把各自的發明融合起來,那么必將使雙方都取得飛速的進步。那將是一場什么樣的文化革命呀! ——政治家歷史學家佩雷菲特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第21課 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教學目標 知道《紅樓夢》成書的時代、體裁、作者、主要內容以及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地位。知道京劇的起源、主要發展歷程和藝術特色。理解文學藝術是一定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