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期末復習提綱(15課—18課)第15課遠離“高壓線”(矯治不良行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1、不良行為與嚴重不良行為的區別?(要學會區分)①兩者都違反了社會規范,但存在程度上的差別。②嚴重不良行為是指嚴重危害社會、尚不夠刑事處罰的違法行為。2、不良行為的形成: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是不良習慣積累而成的。★3、未成年人沾染不良行為的影響或危害 (不良誘惑的影響或危害)①會傷害人的身體,毒害人的心靈,影響個人的進步與發展。②會使人無視法律尊嚴,危害他人和社會。③很容易從不良行為逐步發展到違法犯罪行為。4、犯罪道路的成因: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一般是從不良行為開始的,往往會有一個從違紀到違法再到犯罪的變化過程。(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韓非)★5、未成年人應該怎樣矯正自己的不良行為?(怎樣抵制不良誘惑)①要用道德、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要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道德品質和法治素養。②要提高自身對不良行為的認識,明辨是非,主動避開誘因。③要參加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培養正當的興趣愛好,陶冶高雅情趣。④要磨煉堅強意志,抵制不良誘惑,自覺矯治不良行為。6、不良行為習慣的自我矯正方法:①替代性反應法②切斷誘因法③中斷改變刺激法7、未成年人犯罪常見的幾種心理誘因?好奇心理、叛逆心理、盲從心理、攀比心理、報復心理8、未成年人犯罪的含義、特征及影響含義:在我國,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的犯罪行為。★特征:①沖動性②模仿性③從眾性④報復性。★影響(危害):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不僅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和諧,也關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9、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種多樣,錯綜復雜。①外部原因:家庭教育失當、社會不良因素影響、學校教育不力等。②內部原因:在于未成年人自身,如果法治意識淡薄,辨別是非能力和自控能力不足,就容易走向犯罪。★10、怎樣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如何防患于未然?)①社會和學校:應在教授未成年人法律知識的同時,幫助他們樹立法治意識,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②未成年人的父母應當主動學習,不斷增強監護人應具備的育人素質。(家庭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防線,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形式。)③未成年人自身素質的提升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關鍵。廣大未成年人應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控能力,學會明辨是非,自覺抵制不良誘惑,自覺矯治不良行為,做一名守法的合格公民。第16課孝親敬長(百善孝為先+架起溝通心橋)1、怎樣認識父母給予我們的愛?①每個人的成長都傾注了父母無數的辛勞和汗水。我們要細心感悟和體味父母對我們的關愛。②父親給予我們的愛,寬厚深沉,凝重如山;母親給予我們的愛,仁和慈祥,恒久綿長。③每個人的家境有貧富差異,父母有性格區別,表達愛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但我們不能選擇父母,應理解父母,不挑剔,不抱怨,多交流,多溝通。★2、為什么要孝敬父母?①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②孝敬父母是我國公民應盡的法律義務。③成年子女不履行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不僅要受到道德的譴責,還要受到法律的懲罰。★3、怎樣孝親敬長?①孝親敬長要從現在做起。②孝親敬長要從日常生活做起。a學好功課,不提不合理的要求b主動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為父母分憂解愁c外出時,及時告訴父母自己的行蹤,不讓父母擔心。▲4、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①與父母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思維方式等存在差異,我們和父母在許多問題上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看法。②不能接受父母的思想觀念、管教方法和嚴格要求的時候,我們容易產生逆反心理。★5、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現?①對父母的教育和勸說不肯聽從。②常常故意頂撞父母。③對父母教育不理不睬,甚至故意反其道而行之。★6、逆反心理的危害?(影響或后果)①常常導致子女和父母關系緊張。②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演變成一種心靈上的互相傷害。③我們應主動調適逆反心理,化解與父母矛盾。★7、和父母發生矛盾時,該怎么做?①需要我們在溝通中增加理解。②我們應當保持冷靜,換個角度、換種語氣、換種方式,就會多云轉晴,柳暗花明。8、當被父母批評或責罵時,該怎么做?當被父母批評或責罵時,不要急著反駁,試著先心平氣和地聽父母講完他們的想法,然后把握時機,用合適的態度和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特別在沖動的時候,不能口無遮攔,說出傷害父母的話。第17課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授人玫瑰,手留余香)★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義?(重要性、地位)①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②也是處理國家間關系的“黃金法則”。★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實質:關心、尊重和理解他人。★3、怎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①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將自己置身于對方的立場和視角,去體驗對方的內心感受,了解對方的確切需求。②要學會平等待人。★4、如何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差異?(平等待人的內涵?)①不同的人盡管存在年齡,體型,職業,身份,學歷,家庭等差異,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②在法律地位上,我國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定的權利,平等地履行法定的義務。(任何人不論職務高低,功勞大小,只要違反法律,就要負法律責任。)③“平等”不是“等同”,不能理解為“人人一樣”,人與人之間有差異。★5、平等待人的意義?(重要性)平等待人,是人與人相處時應有的一種態度,是維護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基石。6、幫助他人的表現形式?①助人之舉有時是驚天動地的,但更多的時候表現在點點滴滴的平凡善舉中。②一句關切的問候,一個親切的微笑,一次碰撞后的謙讓,一次跌倒后的攙扶……★7、幫助他人的意義?(如何理解“授人玫瑰,手留余香”?)①傳遞愛心,幫助他人,人性才能飄逸芬芳,社會才會充滿祥和。②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可以解其燃眉之急,激發其活力和希望。③成就別人的同時,也方便了自己,陶冶了我們的情操,凈化了我們的心靈,提升了自己的道德境界。★8、幫助別人需要掌握哪些智慧和方法?(此題只背誦劃橫線部分,括號里內容可熟讀)①幫助他人要真誠,要考慮對方的實際需要。(不能強迫他人接受幫助,不能居高臨下地恩賜和施舍,不能沽名釣譽搞形式主義,不能損害他人的自尊心,增加他人的負擔。要在他人最需要的關鍵時刻提供幫助,錦上添花固然重要,雪中送炭更為可貴。)②幫助他人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助者自立自強,(在于創造條件讓他們挖掘自己的潛能。而不是助長他們的依賴性和惰性,讓他們永遠安于弱者的地位。)③幫助他人可以選擇多種方式。(當他人身處貧困時,可以選擇物質上的幫助,也可以選擇精神上的關懷和鼓勵;當遇到他人落水,歹徒行兇等危險情況時,可以選擇極力施救,也可以選擇呼救或報警。任何理由的袖手旁觀,無動于衷,都會受到良心的譴責。)④幫助他人也要有原則。一方面要符合法律和道德規范。另一方面要量力而行,憑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達到的要求可以真誠委婉的拒絕。第18課誠信為本(以誠待人+諾千金)1、什么是誠實?誠實就是要忠于事物的本來面貌,言行與內心思想一致,不虛偽,不欺騙。★2、以誠待人的重要性?(為什么要以誠待人?或誠實的好處?)①以誠待人是我們做事的基本準則,是立足社會、成就事業的重要條件。②只有為人坦誠,才能得到別人的接納與認同、幫助與支持,使你的事業獲得成功。(③一個誠實的人,即便有一些缺點、失誤,人們也能夠寬容、理解。)★3、欺騙他人有何危害?①欺騙他人,其實也就是欺騙自己,結果不但害了別人,最終也害了自己。②任何企業、任何個人,只要被視為坑蒙拐騙,就難以在社會上立足、發展。(③欺騙他人可能騙得了一時,但騙不了一世。)★4、怎樣做到以誠待人?(以誠待人的要求)①為人坦誠,不虛情假意。②實事求是,實話實說。(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是一種修養。)③說實話也需要智慧和技巧。★5、怎樣理解“善意的謊言”?在不違背誠信原則和法律約束的前提下,在特定的場合,有些不與道德相悖的善意的謊言,能夠避免出現尷尬,使人際關系更融洽。6、什么是信守承諾?自己說過的話,答應別人的事,都要言出必行,說到做到,不能出爾反爾。7、什么是信用?能夠履行跟人約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就是信用。★8、為什么要信守承諾?(信守承諾的地位)①信守承諾是我國自古崇尚的優良傳統,言而無信是一種令人鄙視的行為。②承諾給別人的是一份期待,給自己的是一份義務。★9、為什么要講信用?①個人信用代表著社會或他人對一個人的信賴程度,是個人的“第二身份證”。(對個人)②信用是企業的形象名片,是企業成功經營的前提條件。(信用不僅是一種聲譽,也是一種無形資產。)(對企業)③建設社會信用體系能夠(增強社會成員誠信意識,)營造優良信用環境,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促進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對國家、社會)★10、怎樣做到信守承諾?(信守承諾有何要求?)①注意慎重許諾。慎重許諾是一種責任、一種品質,也要變成一種習慣。②堅持兌現承諾。作出承諾就要盡力而為,讓承諾變成現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