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二十六)我們的中華文化A組 基礎達標1.一個小兒醒目的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頂下,這便是漢字的“字”。“字”的造字意圖可以理解為,把新生命領到天地、祖先面前,通過某種命名儀式,希望他承擔起溝通的使命。下列關于漢字的認識,正確的是( )①漢字是我國現階段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②漢字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文明標志③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本載體④漢字是最直觀最常見最豐富的大眾傳媒A.①③ B.②③C.①②D.③④B [大眾傳媒是我國現階段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①錯誤。口語不是大眾傳媒,④錯誤。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軌跡,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重要文明標志,②③符合題意。]2.中國姓氏文化在世界獨樹一幟,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社會,與女媧傳說有關,姬、姜、贏、姒、妊、妘、娮、姚等姓氏,都體現了母系社會的特征。這體現出( )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②文字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壑腥A文化薪火相傳,一脈相承 ④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C [題干反映了中華文化的悠久和繼承性,①③正確。題干所提的姓氏,不是反映文字,②不符合題意。題干不反映文化間的包容關系,④不符合題意。]3.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創制意境”,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上述材料說明( )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谥腥A文化博大精深?、壑腥A文化異彩紛呈,內涵豐富?、苤腥A文化博采眾長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C [國畫作為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形式,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體現了中華文化獨樹一幟,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②③入選。①④材料未體現。]4.(2017·鄭州質檢)出門在外,最難改的是鄉音,最親切的是方言。方言被稱作我國民間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方言卻日漸衰微,流失嚴重。一些人士和地方疾呼,保護方言刻不容緩,這是因為我國方言( )①魅力獨特,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谝驎r而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劢k麗多彩,是地域文化的基本載體 ④運用廣泛,是不同民族間溝通交流的工具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B [保護方言指向文化的穩定,而不是變化,故②不符合題意;方言具有各自特色,很難成為不同民族間交流的工具,故④觀點錯誤;方言的獨特魅力、文化載體作用等要求我們加強對方言的保護,故①③正確。]5.產生于西漢時期的儋州調聲,是儋州人民自己創造的原生態歌謠,直到今天仍流傳于海南省儋州一帶,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這表明( )①傳統文化具有區域性 ②傳統文化具有民族性 ③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軅鹘y文化具有先進性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B [本題考查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儋州人民自己創造的”“直到今天仍流傳于海南省儋州一帶”,①③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明確提及傳統文化的民族性特征,②與題干無關;④錯誤,傳統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6.第四屆中國少數民族戲劇會演節目既異彩紛呈,極具民族韻味,又抒發了熱愛家鄉和熱愛祖國的真情實感。從中可以看出( )①各民族文化是民族特性和中華文化共性的統一②中華文化呈現著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促進,逐步走向趨同④各民族文化都代表著中華文化的前進方向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A [③錯誤,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既相互促進,又保留著各自的特色,不會走向趨同;④錯誤,各民族文化都有精華和糟粕,不能都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7.中國“和”文化歷史悠久,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這表明( )①文化具有多樣性?、谥腥A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軅鹘y思想都是優秀文化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D [中國“和”文化歷史悠久,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故②③正確;①與題意無關,故排除;④說法錯誤,傳統思想有優秀和落后之分。]8.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后,便與中國固有文化相互影響。著名學者樓宇烈曾說過,到底是中國文化影響了佛教,還是佛教影響了中國文化,現在已經說不清楚,也不怎么重要了,佛教已經深入到中國的文化骨髓里面去了。這主要說明( )A.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一脈相承B.中華文化求同存異,兼收并蓄C.區域文化相互借鑒,融合統一D.區域文化各具特色,異彩紛呈B [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兼收并蓄。佛教傳入中國便與中國固有文化相互影響,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B項說法正確;A、C、D項觀點都與題意不符,故排除。]9.漢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語言文字,其中許多詞匯源于少數民族語言,如“胡同”來自于蒙古族語,“悖悖”“薩其馬”來自于滿語。許多民族樂器在漢語稱謂中也多是采用少數民族語音的諧音。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是中華文化發展的必然進程②包容性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原因③推廣普通話有助于中華各民族文化的多樣化發展④不同民族語言的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間的文化差異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A [許多民族樂器在漢語稱謂中也多是采用少數民族語音的諧音,這表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是中華文化發展的必然進程,包容性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原因,①②符合題意。]10.(2017·沈陽模擬)云南省麗江的納西古樂源于漢族的詞牌、曲牌音樂,道教科儀音樂,洞經音樂和皇經音樂,相傳為宋樂。整個樂曲分為“神州”和“華通”兩個大調,并根據不同內容分為“清河老人”“小白梅”“水龍吟”等五十多個小調。由于這套樂曲長期在納西族地區廣泛演奏,在流傳中逐步融合了納西族的格調。由此可見,納西古樂( )①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質是由麗江地理環境決定的?、诰哂袕姶笊?,是促進麗江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芫哂杏凭玫臍v史,是納西族人民長期社會實踐的產物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D [納西古樂長期在納西族地區廣泛演奏,在流傳中逐步融合了納西族的格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納西族人民長期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③④正確;受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點,但①中“決定”的說法錯誤;②中“根本動力”的說法錯誤。]B組 能力提升11.我國著名科學家屠呦呦當年在實驗中陷入困境,最后遍查古籍,在1700年前東晉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找到線索(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這才做出了挽救幾百萬人生命的成果。由此可見( )①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②中華文化具有民族性、相對穩定性?、蹧]有文化發展,就沒有文化繼承 ④我們應該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A.①② B.①④C.②④D.③④B [題干中的古籍說明①正確;由題干中中華文化的作用,說明④正確;②在題干中沒有體現;③顛倒了繼承與發展的關系。]12.李克強總理在向英國智庫發表演講時說,包容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雖然東西方文明源頭不同,但彼此都懂得和諧相處、包容互鑒的可貴。包容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是因為( )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包容性?、诎菔前l展本民族文化和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需要 ③包容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徑?、芪幕鄻有允俏幕瘎撔碌闹匾A,包容是文化創新的要求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B [①本身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排除;②正確且符合題意;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③錯誤;把握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需要包容,因此包容是文化創新的要求,故④正確。]13.(2017·吉林三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是中央電視臺、國家語委聯合推出的大型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旨在提高中小學生乃至全民的漢字書寫能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此節目一經推出,就引發了關于漢字書寫的全民關注熱潮,更是創造了超高的收視率,同時比賽過程中出現的大量生僻字引發網友熱議。對待生僻字,人們看法不一。有人認為:生僻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當代人的歷史文化素養,因為在生僻字中往往蘊含著歷史文化信息,或是有著時代的印記,可以勾起人們的歷史記憶。也有人認為:語言的意義在于運用,文字用于交際的最終目的是追求簡捷和效率,而生僻字影響了文字交際的使用價值,這些不常用的漢字已經沒有意義了。對于生僻字的爭議,你贊同哪一種觀點?請運用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闡明理由。[解析] 首先,選好或表明自己的觀點,即支持或反對生僻字;其次,調動文化生活方面的相關知識來分析支持或反對的原因,如漢字的作用、文化的傳承、文化的發展與創新等;再次,分析理由時,結合材料中的各自觀點的有效信息來調動知識,文化素養、歷史記憶、交際使用等。[答案] 答案示例1:支持“使用生僻字”: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本載體,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見證。漢字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性,有利于傳承中華文化;漢字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使用生僻字有利于表達民族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答案示例2:反對“使用生僻字”:語言和文字是文化傳播的媒介,生僻字不利于文化的傳播。語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生僻字阻礙人們之間的交際、溝通和了解。文化是一定時代經濟、政治的反映,生僻字大多和產生這些字的特定時代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隨著時代變遷,一些生僻字被淘汰符合文字發展的規律。過度推崇生僻字不利于文化的創新和發展。(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14.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納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樣性基礎上的自信。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借鑒而形成的文明。漢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向西域傳播了中華文化,也引進了西域的文化成果。在唐代與中國交好的國家達70多個,促進了中華文化遠播世界,也促進了各國文化和物產傳入中國。明代鄭和七次遠洋航海,留下了中國同沿途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話。明末清初,歐洲的天文學、醫學等知識紛紛傳入中國,開闊了中國人的知識視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更是頻繁展開,這其中有沖突、矛盾、疑惑、拒絕,但更多的是學習、消化、融合、創新。根據材料,請你運用中華文化包容性的知識,分析我們應怎樣樹立文化自信。[解析] 本題考查中華文化包容性的知識,分析我們應怎樣樹立文化自信,可以從包容性的含義、意義和具體做法方面來回答。[答案] 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我們應與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處,求同存異,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我們應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反對文化霸權主義。(二十七) 我們的民族精神A組 基礎達標1.回眸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巨大發展,這不僅僅在于我國擁有“中國道路”,也在于擁有“中國精神”。正是“中國精神”造就了這個國家遇難不懼的定力、化危為安的魄力。這說明中華民族精神( )①是中華民族之魂 ②弘揚了中華傳統文化?、劭赊D化為物質力量?、茈S時代變化不斷豐富發展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D [根據材料中的“正是‘中國精神’造就了這個國家遇難不懼的定力、化危為安的魄力”可知,此題考查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因此①③符合題意;②表述錯誤,排除;材料沒有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發展,④不符合題意。]2.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維系著華廈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不懈奮斗。五千多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經受住無數難以想象的風險和考驗,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同中華民族有深厚持久的愛國主義傳統是密不可分的??梢姡瑦蹏髁x( )①始終具有相同的具體內涵?、谑侵腥A民族救亡圖存的精神支柱?、鄣於酥腥A民族的立業根基?、苁莿訂T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 [在不同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①不選;勤勞勇敢精神奠定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③不選;“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經受住無數難以想象的風險和考驗……同中華民族有深厚持久的愛國主義傳統是密不可分的”體現了②;“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維系著華廈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一”體現了④。]3.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后,成立偽滿洲國,大肆摧毀當地的文化機關,廢除原有的教材和教學內容并代之以日偽的教材,強迫中小學生學習日語。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與消解中華文化的做法遭到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抗,其通過奴化教育以維護殖民統治的企圖始終未能得逞,是因為( )①中華文化的力量只有在民族危亡時才能凸顯出來②中華文化為我國各族人民所強烈認同,是牢不可破的精神紐帶 ③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善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長處 ④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D [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并不只是在民族危亡時才能凸顯出來,故①錯誤,④正確。題中日本帝國主義通過奴化教育以維護殖民統治的企圖始終未能得逞,是因為中華文化為我國各族人民所強烈認同,是牢不可破的精神紐帶,②正確。③本身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應排除。]4.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弘揚中國精神( )①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 ②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勰軌蛟鰪娢覈膰H競爭力?、苁菍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A [題目考查弘揚中國精神的重要性,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能夠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①③符合題意;②錯誤,中國精神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轉化為物質力量;④錯誤,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5.鴉片戰爭后,林則徐的學生馮桂芬提出“若要雪恥,莫如自強”的口號;康有為在《公車上書》中,以《易傳》的剛健、有為等原則,作為“變法”的理論依據;孫中山受到剛健自強思想的影響,把“革命”看成“天演之公例”;中國共產黨人則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帶領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這體現了( )①史書典籍,是中國文化一脈相承的見證?、谥腥A文化,是實現強國夢想的指導思想?、圩詮姴幌⒕?,激勵著中華兒女不斷進取 ④愛國主義,始終貫穿在中國人民救亡圖存的艱苦斗爭中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D [剛健自強、愚公移山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不斷進取;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體現了不同時代中華兒女的愛國主義精神,③④說法正確;①與題意不符,題干沒有指向史書典籍;②說法錯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實現中國夢的指導思想。]6.(2017·宜賓模擬)“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引用這句名言,強調要從中華傳統文化中吸取經驗教訓。下列與這句名言體現的中華民族精神一致的是( )①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②克勤于邦,克儉于家?、蹜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④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B [題干觀點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精神中的勤勞勇敢;①體現自強不息與勇敢精神,④為法治思想,與材料名言含義不一致,排除;②③觀點都體現出勤勞勇敢,故符合題意。]7.(2017·長沙質檢)愛國永不過時,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根基。我們應關注抗戰勝利紀念日的精神內涵,銘記歷史、奮發圖強,以愛國精神涵養自我。這是因為愛國主義( )①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 ②正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因素?、凼敲恳晃恢袊窆餐膬r值信念?、苁菑V大中國人民風雨同舟的精神支柱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C [①④正確分析了愛國主義的重要作用,符合題意;綜合國力的決定因素是經濟和科技,不是愛國主義精神,故排除②;③說法不符合實際,排除。]8.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堅定不移貫徹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和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梢?,弘揚民族精神,必須( )A.發揮“主心骨”的作用B.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C.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D.和弘揚時代精神結合起來D [我們國家的發展更需要堅定不移貫徹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和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就是要跟上時代的要求,這啟示我們弘揚民族精神要和弘揚時代精神緊密結合起來,故D項正確。其他選項觀點都偏離題意,故排除。]9.遼寧省雷鋒研究會創新文化傳播途徑,創建“雷鋒精神在線”網站、“中華雷鋒號”QQ群、微信群、微刊,通過“微課”為大學生搭建學習互動平臺……依托網絡傳遞正能量,激發青年人的參與熱情。這啟示我們( )①網絡文化必將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全面發展?、诖蟊妭髅揭呀洺蔀閭鬟f文化正能量的重要手段?、矍嗄陸蔀槊褡寰竦膫鞑フ?、弘揚者和建設者 ④應大力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C [①錯誤,網絡文化有兩面性,只有健康的網絡文化才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全面發展。材料不涉及文化產業,④不符合題意。]10.冀魯豫精神是冀魯豫邊區的黨和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結晶。它內涵豐富,和“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一樣,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冀魯豫精神( )①是社會主義革命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谕卣沽酥腥A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凼敲褡逦幕慕Y晶?、苁侵腥A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D [“冀魯豫精神是冀魯豫邊區的黨和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結晶”表明冀魯豫精神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①不選;②中“拓展”的說法錯誤,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是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形成的;材料表明冀魯豫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結晶,③④符合題意。]B組 能力提升11.(2017·濟南模擬)英雄之所以能攜帶著永不褪色的風采與情懷,在于他們身上有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從未間斷的浩然正氣——為了國家統一、人民幸福,不惜舍身成仁、捐軀赴義。這一浩然正氣( )①是鞭策中華兒女風雨同舟的精神支柱?、谡蔑@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性 ③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了新的時代精神 ④蘊含著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B [本題考查對中華民族精神作用的理解。題干中的浩然正氣體現不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沒有體現時代精神的注入,故②③不符合題意;題干中的浩然正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故能成為鞭策中華兒女風雨同舟的精神支柱、并蘊含著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故①④正確。]12.(2017·衡陽聯考)2015年11月7日下午3時,習近平、馬英九在數百名中外媒體的矚目下,雙手緊緊握在一起,兩岸領導人這一跨越66年的首次會面,對兩岸關系未來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習近平發表致辭時表示,“海峽隔不斷兄弟親情”“我們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①“打斷骨頭連著筋”說明兩岸關系剪不斷理還亂,合作難上加難?、凇把獫庥谒斌w現了中華傳統文化“貴和”思想?、邸靶值苡H情”是維系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紐帶 ④“同胞兄弟”喻示兩岸應加強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C [①是對兩岸關系及前景的錯誤分析,故排除;傳統文化是維系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紐帶,故③錯誤;血濃于水的一家人體現出兩岸的和睦團結,即反映“貴和”思想,故②正確;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也說明兩岸之間要加強團結,故④正確。]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為健在的抗戰老戰士、老同志,抗戰將領或其遺屬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文藝晚會《勝利與和平》,在南京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國家舉行系列活動以弘揚抗戰精神。同時,各地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為主題,結合當地抗戰歷史,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主題教育活動。弘揚抗戰精神可以提高中華民族的精氣神。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并結合材料,對此進行分析說明。[解析] 一是明確分析說明的指向,即抗戰精神的作用,而且是對民族精氣神的作用;二是注意知識范圍,站在整個文化生活分析問題,需要從文化的實質、優秀文化能夠增強精神力量、傳統文化的作用、中華民族精神等角度調動知識。[答案]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優秀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傳統文化是維護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紐帶,弘揚抗戰精神能夠激起中華民族的強烈認同感。包括抗戰精神在內的中華民族精神是推動中華民族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14.國家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是為表達“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諼,祈愿和平”的心愿;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而不是要延續仇恨;是要更好地激發起每個中國人的歷史責任感,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依據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舉行國家公祭儀式對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價值。[解析] 首先,明確知識范圍和解答方向,即分析文化方面的積極意義;其次,明確文化意義的指向,限定于分析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意義;再次,要結合材料中有關公祭儀式的信息來調動相關知識。[答案]?、賽蹏髁x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舉行國家公祭儀式有利于我們在回顧歷史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提高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覺性。②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舉行國家公祭儀式,有利于喚起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增強團結意識,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而奮斗。③民族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舉行國家公祭儀式,有利于為民族精神注入時代精神,使民族精神更加豐富。課時2 我們的民族精神[考綱傳真] 1.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2.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和意義。考點1|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全國卷5年1考命題揭秘導航2015·全國卷Ⅱ·39(2),10分本考點屬于命題的一般考點,主要結合典型事例、名言警句等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內容、時代特征等的理解和運用,選擇題和主觀題兼顧。復習時,要注意正確區分中華民族精神各個內容,注意細節理論的準確表述。第1步——[基礎梳理]1.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基本內涵作用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①精神支柱團結統一在任何時候都迸發出強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華民族的企圖都不能得逞愛好和平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勤勞勇敢奠定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②立業根基自強不息逐漸積淀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成為鞭策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永恒的③精神力量提醒 不能將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等同于其全部內涵。中華民族精神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除了這五個基本內涵外,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舍生忘死的犧牲精神、敬老尊賢的倫理精神、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合作精神等,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涵。2.愛國主義(1)地位:中華民族精神的④核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2)作用: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3)特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4)要求與主題:在當代中國,愛祖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3.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征(1)民族精神的時代性: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2)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a.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⑤主體。b.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繼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不斷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時代內容。第2步——[重難突破]1.弘揚愛國主義的現實意義分析角度內容闡釋愛國主義與民族精神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相輔相成,無不體現著愛國主義這個主題。無論什么時候,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文化與人的關系 弘揚愛國主義能夠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并能夠使愛國主義這種先進文化對人的影響呈現出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特點;弘揚愛國主義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弘揚愛國主義能夠發揮先進文化的導向和示范作用,提高人們辨別落后文化與腐朽文化的眼力,凈化社會文化環境文化與社會的關系 弘揚愛國主義能夠動員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有利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四有”公民思想道德建設 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利于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人們的行為選擇提供價值導向和行為準則[點撥] 分析愛國主義的意義,要結合其“身份”進行理解。作為一般文化,要分析其對個人與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作為民族精神,要分析其在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作用;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分析其在文化強國、道德建設中的作用。2.中華民族精神的特征特征內涵民族性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悠久歷史的積淀,是一個民族的理想信念,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烙印時代性民族精神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是與時俱進的體現先進性根據時代的進步、世界的發展和社會的要求,不斷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魅力在于它的活力,在于它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點撥] 中華民族精神的民族性可以站在傳統文化的鮮明民族性角度理解;其時代性可以站在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角度理解。第3步——[命題探究]命題點1 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和核心[典例1] 愛國主義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不懈奮斗,并有許多仁人志士為了祖國的和平與統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乃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充分說明( )①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趷蹏髁x是時代精神的核心?、蹮釔圩鎳殉蔀槊恳晃蝗A夏兒女的自覺行為 ④愛國主義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 [“優秀兒女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不懈奮斗”“仁人志士為了祖國的和平與統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都是愛國的具體表現,說明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不懈奮斗”反映了中華民族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自強不息的精神。①④符合題意,故答案選B。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②排除。③說法太絕對。]分析文化的作用時,要注意從好壞、大小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并非任何文化的作用都是積極的、促進的;任何文化的作用都不是決定作用、物質力量。[對點訓練1] 近年來,大量的圍繞著舍身救國的紅色經典文藝作品相繼“復出”,深受當代人民群眾的喜愛,成為當今文化市場的新熱點。人民群眾之所以喜愛這些作品,是因為( )①作品蘊含著深沉飽滿的愛國主義情懷?、诓煌瑫r期的愛國主義有著共同的要求?、鄄煌瑫r期的愛國主義具有相同的內涵?、茏髌氛故玖酥腥A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A [圍繞著舍身救國的紅色經典深受當代人民群眾的喜愛,表達了廣大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也表明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故①②正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的具體內涵不同,故③錯誤;紅色經典作品不能體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故④不選。]命題點2 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征[典例2] (2017·沈陽聯考)宣傳和弘揚雷鋒精神,必須緊緊圍繞和全部融入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才能讓雷鋒精神的內涵得到豐富、外延得到拓展,才能讓雷鋒精神始終與時代發展主旋律同步,始終與人民精神需求同步。這意味著雷鋒精神( )①歷久彌新,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順應時代,展現了平凡道德實踐的經濟價值?、勰哿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④植根群眾,豐富發展了中華民族精神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C [題干中的融入群眾教育實踐活動、內涵得到豐富等體現出雷鋒精神歷久彌新、植根群眾而不斷發展,故①④正確;②意在強調雷鋒精神的“經濟價值”,不符合題意;③錯誤,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把握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性時,要注意結合社會實踐推動文化發展、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等角度進行理解。[對點訓練2]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揭曉,《江南三部曲》《這邊風景》《生命冊》《繁花》《黃雀記》五部體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長篇小說獲得該項殊榮。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對此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時代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B.民族精神只有注入時代精神,才能具有生機和活力C.只有培育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才能不移根基、不失本色D.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相輔相成、相互支撐A [中華民族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不是時代精神,故A錯誤,入選;B、C、D正確描述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關系。]考點2|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全國卷5年3考命題揭秘導航2016·全國乙卷·39(2),10分2016·全國丙卷·21,4分2015·全國卷Ⅱ·39(2),10分本考點屬于命題的高頻考點,主要結合各種精神宣傳活動考查對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意義和措施的理解和運用,選擇題和主觀題兼顧,但主觀題更加突出一些。復習時,要注意民族精神與傳統文化、精神文明建設等其他文化知識的聯系,要注意梳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第1步——[基礎梳理]1.為什么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1)重要性: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①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②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③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④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2)必要性: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是提高全民族⑤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是不斷增強我國⑥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是堅持⑦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是鑄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⑧強基固本。2.怎樣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1)最重要的是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⑨理論體系這一文化“主心骨”的作用。(2)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3)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4)必須與弘揚⑩時代精神相結合。第2步——[重難突破]1.正確理解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途徑途徑內容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我們應對世界范圍相互激蕩的各種思想文化的“主心骨”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既要珍惜和愛護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優秀文化傳統,又要繼承和發揚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既要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輔相成,相互支撐,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必須立足實踐民族精神產生于社會實踐,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必須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每個公民都要積極投身文化建設的實踐,做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點撥] 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措施,可以結合《文化生活》第二單元中的文化發展措施來理解。2.正確理解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關系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區別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緝群且詯蹏髁x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一個時代的人們在文明創建活動中體現出來的精神風貌和優良品格。以改革開放為核心聯系①兩者相輔相成、相互支撐,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②民族精神是時代精神的基礎和淵源,時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當代的繼承和發展。兩者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③只有注入時代精神,民族精神才能博采眾長,日益豐富;只有堅持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才能不移根基,不失本色第3步——[命題探究]命題點1 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意義[典例3] (2016·全國丙卷·21)有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絲漏點,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頭發絲的五十分之一……中央電視臺推出特別節目《大國工匠》,講述實現中國夢征程中勞動者的故事,謳歌中國工人的精湛技藝和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的“工匠精神”。弘揚“工匠精神”的時代價值在于( )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理論依據?、跒樯鐣髁x核心價值觀增添時代內涵?、蹫槲覈鴮崿F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現實路徑 ④為實現制造強國的中國夢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撐A.①② B.①③C.②④D.③④C [弘揚“工匠精神”的意義,一是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添時代內涵,二是為實現制造強國的中國夢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撐,②④符合題意;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理論依據,①夸大了“工匠精神”的作用,排除;“工匠精神”不是我國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現實路徑,③排除。]關于中華民族精神的意義或價值,既要站在一般文化角度分析其作為精神力量的積極作用,又要站在特殊文化即傳統文化角度分析其積極影響;既要把握其自身的意義,還要站在先進文化發展角度分析其意義。[對點訓練3] (2017·北京質檢)自古以來,總有一些吶喊,讓人熱血沸騰。吉鴻昌的“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宋哲元的“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李少石的“丹心已共河山碎,大義長爭日月光”,陳毅的“五年碧血翻滄海,一片丹心照漢旗”,都是穿越歷史的吶喊、熱血寫就的精神。這些吶喊、這種精神( )①體現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谑敲褡迩楦械募斜磉_ ③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特征?、苁敲褡逦幕募姓故?br/>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B [材料中這些吶喊、這種精神體現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①當選;②④不選,民族節日才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當選,材料中這些吶喊、這種精神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特征。]命題點2 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途徑[典例4] [2016·全國乙卷·39(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中華民族英雄是中華民族的脊梁。近年來,有的人打著“還原歷史真相”的旗號顛覆英雄、歪曲歷史、消解崇高,如胡謅“黃繼光堵槍眼不合情理”“‘火燒邱少云’違背生理學”“董存瑞炸碉堡為虛構”等。凡此種種混淆是非的謠言借助網絡等傳媒隨意傳播,一些網民盲目跟風、隨手轉發。這種抹黑英雄形象的謠傳引起了一些人歷史認知混亂和價值觀迷失。還原歷史、守護英雄、捍衛崇高,就是守護良知、正義和精神家園。戰場上多次負傷的志愿軍老戰士李繼德動情地說:“黃繼光堵槍眼時,我在現場!”當年的老排長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燒彈點燃偽裝草,“大火整整燒了二十多分鐘,邱少云始終一動不動”。董存瑞的生前戰友郅順義多次口述力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護之下……結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識,探究如何守護英雄、弘揚中華民族精神。[解析] 本題知識限定為“文化生活知識”,試題類型為措施類。我們可以從“發揮大眾傳媒的作用、大力宣傳英雄精神以及繼承和弘揚英雄精神”等角度組織答案。[答案] 尊重歷史事實,增強辨別信息真偽、抵御落后文化和錯誤言論的能力。利用網絡等大眾傳媒傳播英雄事跡,抵制和批駁肆意抹黑英雄、歪曲歷史的言行。大力宣傳英雄精神,使群眾懂得英雄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繼承和弘揚英雄精神。分析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措施時,除了站在中華民族精神自身角度來全面構建知識體系外,還要明確這樣一個問題: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過程,就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過程、就是加強先進文化建設的過程,所以需要針對具體情況、結合文化傳承和創新的知識、建設文化強國的知識來分析問題。[對點訓練4] “我們進行歷史教育,并不是要耽擱在歷史的苦難上唉聲嘆氣,而是要從歷史中塑造民族精神。”從歷史中重塑民族精神就應該( )A.發揮“主心骨”的引領作用B.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C.吸收、借鑒國外的優秀文化D.不斷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B [要從歷史中重塑民族精神,可見需要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B項正確;A、C、D三項觀點都不符合題意,故排除。][錯點剖析] 機智躲“陷阱” 輕松沖高分 易錯點1 不能結合名言名句正確區分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提醒 結合以下名言名句進行理解內涵名言名句團結統一①萬眾一心、眾志成城;②同胞共氣,家國所憑;③內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濟愛好和平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禮之用,和為貴;③中華民族以禮儀之邦享譽世界勤勞勇敢①克勤于邦,克儉于家;②天道酬勤;③不畏強御;④勇者不懼自強不息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②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不怨天,不尤人;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愛國主義①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③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⑤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矯正訓練1 瓊州勝景五公祠有副膾炙人口的對聯:“只知有國,不知有身,任憑千般折磨,益堅其志;先其所憂,后其所樂,但愿群才奮起,莫負斯樓。”這副對聯生動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中( )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诠?、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鄣疵庫o致遠的超然胸襟?、茏詮姴幌ⅰ皂g不拔的頑強斗志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C [這副對聯歌頌了五公的民族氣節和崇高的風范,歌頌了五公身處逆境而不墜青云之志,不忘國家,不忘人民的“無我”精神。由此不難看出應選①④,②③不符合題意。]易錯點2 不能正確理解中華民族精神與相關概念的關系提醒 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我國時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創新,不能將二者混淆。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不能將二者顛倒。民族精神是民族綜合素質的集中表現,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矯正訓練2 京劇、文房四寶、剪紙……這些極具傳統特色的“中國元素”,在歷史的演變中已成為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這些“中國元素”( )①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谑侵腥A文化發展的力量源泉?、垠w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顯示了中華文化的個性特征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D [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故①錯誤;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是中華文化發展的力量源泉,故②錯誤。“中國元素”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性,獨特性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現之一,故③④正確。]易錯點3 不能正確區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各個途徑提醒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處理好民族精神與傳統文化、外來文化的關系。(1)傳統文化有精華、糟粕之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2)外來文化亦有精華、糟粕之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矯正訓練3 在某班一次以“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為主題的討論中,小王同學在發言中說: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既要繼承一切傳統文化,又要吸收一切外來文化。該發言( )①看到了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诤鲆暳藗鹘y文化和外來文化中都有精華和糟粕③承認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發揮“主心骨”的作用④正確地回答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途徑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A [該發言只看到了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中積極的一面,而忽視了其消極的一面,故選①②。該發言并未從其他角度說明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故排除③④。]易錯點4 不能正確把握愛國主義的細節知識提醒 (1)抽象與具體: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2)共性與個性: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3)物質與精神:愛國主義是精神力量,但不是物質力量或基礎。(4)時代與主題:愛國主義的要求隨著時代不斷變化,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愛國主義在新時期的主題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擁護祖國統一,而不是其他。矯正訓練4 (2017·唐山一模)5000多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經受住無數難以想象的風險和考驗,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同中華民族有深厚持久的愛國主義傳統是密不可分的??梢姡瑦蹏髁x是( )①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谥腥A民族精神的核心?、壑腥A民族精神的物質基礎?、苤腥A民族的精神基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D [愛國主義不能被看作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故①錯誤;中華民族精神作為文化,不是物質基礎,故③錯誤;愛國主義讓中華民族經受風險和考驗、保持旺盛生命力等體現出愛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故②④正確。][熱點聚焦] 紀念長征勝利 弘揚民族精神 [新聞點擊]材料一 80年前,長征勝利結束。①這一壯舉產生了不怕犧牲、前赴后繼,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百折不撓和克服困難的長征精神。我們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新的長征。②走在新長征路上,我們應繼承和發揚當年紅軍長征的精神,③把長征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變成推動我們各項事業前進的巨大力量。材料二 在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各地舉行了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④將長征精神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⑤以激勵公民增強使命感,立足本職工作,為實現民族復興而努力奮斗。⑥通過開展攝影評選和展覽活動去追隨長征的足跡,用鏡頭去展示和宣傳長征精神;⑦通過優秀電影展播活動去重溫紅軍長征艱苦歲月的光榮歷史,弘揚偉大長征精神。⑧通過“弘揚長征精神 傳承紅色記憶”等紅色旅游系列活動,以中央紅軍長征線路為軌跡,傳承和弘揚紅軍長征精神。[信息提取]①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②立足實踐,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③中華民族精神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④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相輔相成、相互支撐。⑤人人都應該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⑥精神產品離不開一定的物質載體。⑦大眾傳媒是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⑧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思維發散]問題一: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分析民族復興過程中傳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的原因。分析: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長征精神能夠轉化為民族復興的物質力量。文化影響社會發展,長征精神會促進社會的發展,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表現,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傳承和弘揚長征精神就是鑄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問題二:運用文化生活的相關知識,分析我國公民應如何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分析: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堅持正確的方向;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借鑒優秀成果,抵制落后思想;將弘揚民族精神與弘揚時代精神結合起來;積極投身為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爭做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命題猜想]———————————————————————————猜想1.2016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各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弘揚和傳承長征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大力弘揚和培育長征精神是因為( )A.愛國主義不是具體的,而是抽象的B.民族精神決定我國的綜合國力C.民族精神可以凝聚和動員民族力量D.優秀民族文化植根于民族精神中C [A說法錯誤,因為愛國主義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故排除;B說法錯誤,因為民族精神會影響我國的綜合國力而不是決定,故排除;D表述錯誤,中華民族精神植根于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故排除。C項正確分析了弘揚和培育長征精神的原因,故入選。]猜想2.2016年10月21日,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舉行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的積極意義在于( )①傳承民族精神,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②激發愛國情懷,豐富人民的物質世界?、墼鰪娒褡遄孕牛嘤鐣髁x核心價值觀 ④增強憂患意識,抵制外來文化的影響A.①② B.①③C.②④D.③④B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豐富的是人民的精神世界,故②錯誤;并非所有外來文化都要抵制,故④錯誤;①③觀點正確分析了紀念大會的意義,故入選。]猜想3.英雄,是一個時代的精神坐標,是一個社會的價值引領。一個沒有英雄精神的人,是心靈患有軟骨病的人;一個不能崇尚英雄精神的民族,是前程暗淡的民族。在目前社會轉型期,人們的思想日益多元化,對英雄也有了不同的認知甚至質疑。有人覺得英雄只屬于他們自己的時代,有人對英雄的事跡和壯舉提出質疑甚至抹殺。面對社會上出現的對英雄質疑甚至抹殺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我們必須弘揚英雄精神,充分發揮英雄精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作用。弘揚長征精神的要求之一,就是發揮長征英雄精神的作用。運用文化生活的相關知識,說明在當代我們應如何發揮長征英雄精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作用。[解析] 首先,從設問看,要求調動文化生活的相關知識分析措施,發揮英雄精神的作用就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過程。其次,結合材料信息組織答案,如認識到英雄精神的作用、發揮它的激勵引導作用、處理好與時代精神的關系等。[答案]?、俦仨毘浞终J識到長征英雄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②學習長征英雄精神的實質,用長征英雄精神引領我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踐行長征英雄精神,發揮它的激勵引導作用。③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把弘揚長征英雄精神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起來,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使其在引領民族前行中永葆生機與活力。課時1 我們的中華文化[考綱傳真] 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3.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考點1|中華文化的特征全國卷5年2考命題揭秘導航2013·全國卷Ⅰ·39(1),10分2013·全國卷Ⅱ·19,4分本考點屬于命題的一般考點,主要結合中華文化的典型事例、熱點話題命題,考查對信息的準確解讀和對理論的正確理解,選擇題和主觀題兼顧。復習時,重點是正確區別中華文化兩個特征的內涵和表現。第1步——[基礎梳理]1.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史書典籍作用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是中華文明的①重要標志是中華文化②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意義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③文明時代將大量的史實記載下來,將豐富的史料積累起來特點漢字文化內涵豐富,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2.博大精深的表現表現形象表述具體體現獨特性獨樹一幟,獨領風騷文學藝術有輝煌而悠久的歷史、豐富而絢麗的內涵、鮮明而獨特的風格等;科學技術曾長期居于世界前列,具有④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區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各地區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既⑤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民族性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⑥異彩紛呈,都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提醒 各區域文化漸趨融合,不是融為一體;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不是沒有相通之處。第2步——[重難突破]1.中華文化兩大基本特征比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區別角度從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上講的從中華文化的內涵上講的側重點側重于歷史悠久,相對于其他文明的衰落、消亡而言側重于豐富厚重,表現為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關注歷程、動態、縱向內涵、靜態、橫向見證漢字、史書典籍文學藝術、科學技術聯系都是中華文化的特征;因為源遠流長,所以中華文化才有時間豐富和發展自己,才有可能博大精深;因為博大精深,所以中華文化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遠流長;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中華文化的包容性[點撥] 正確理解中華文化、民族文化與區域文化之間的關系中華文化與區域文化從外部看:中華文化與區域文化是一體的;從內部看:中華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構成,呈現文化的“多元”化中華文化與民族文化從世界角度看:中華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種。從內部看:中華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構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個性區域文化與民族文化區域文化與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區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區域文化研究中經常要面對的現實問題第3步——[命題探究]命題點1 判斷區分中華文化的兩個特征[典例1] (2017·長春質檢)筷子,古稱箸,是中國古代獨特的發明創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歷史。中國傳統的禮儀習俗,使得人們在用筷子品嘗珍饈美味之時,還得承擔一份嚴格的道義責任。就考古學而言,成千上萬種箸文物,可謂洋洋大觀,通過小小的筷子,人們可以解讀許多驚心動魄的歷史場景。由此可見( )①箸文化是中國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隗缥幕殉蔀橹型馕幕涣鞯募~帶 ③箸文物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荏缡侵腥A傳統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 [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①表述不準確;材料中不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內容,②不符合題意;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可以有很多,箸文物也是一個,③正確;人們可以通過箸解讀許多驚心動魄的歷史場景,體現出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④正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主要見證是漢字與史書典籍,但主要不代表全部。源遠流長還可以通過文化遺產、文物等物質載體體現出來。[對點訓練1] 有著數百年歷史的昆曲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它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宛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昆曲的特點表明( )①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诟髅褡骞餐瑒撛炝酥腥A文化?、壑腥A文化源遠流長 ④中華民族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B [曲詞典雅、行腔宛轉、表演細膩等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數百年的歷史體現出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故①③正確。題干中沒有涉及各民族共同創造文化,也沒有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強大民族凝聚力,故②④錯誤。]命題點2 中華文化的區域性特征[典例2] (2017·福州模擬)2015年10月18日下午4時30分左右,中國首屆青運會開幕式在福州海峽奧體中心舉行。開幕式前的暖場演出有漳州大鼓涼傘表演、福州高湖舞龍表演、寧德霍童線獅表演、南平建甌挑幡表演,都深受觀眾好評。這些凸顯民俗特色的表演表明( )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趨^域文化各具特色?、壑腥A文化博大精深 ④民族文化異彩紛呈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B [在開幕式的暖場演出中,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特色文化,體現了②,同時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③符合題意。①④與材料無關。]理清區域性和民族性的關系。二者都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體現。不同區域有不同民族,區域性和民族性經常聯系在一起;但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畢竟二者的指向性是不同的。區域性強調不同區域間的差別,民族性強調不同民族間的差異。[對點訓練2] 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靈,不同區域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滋養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種文化體現出特色明顯,底蘊深厚。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①區域文化各具特色,異彩紛呈?、诎不瘴幕幻}相承,源遠流長?、郯不瘴幕┐缶?,特色明顯?、懿煌赜驔Q定不同文化的發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B [“不同區域滋養不同文化”,體現出區域文化異彩紛呈的特點,故①正確;“三種文化體現出特色明顯,底蘊深厚”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故③正確;②觀點正確,但偏離題意,故排除;④過分夸大了地域對文化發展的作用,錯誤。]考點2|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全國卷5年2考命題揭秘導航2013·全國卷Ⅰ·39(1),10分2012·全國卷Ⅰ·21,4分本考點屬于命題的熱點考點,主要通過文化交流熱點、文化發展典例,考查對文化包容性的理解和運用,而且多與其他知識進行綜合考查,選擇題和主觀題兼顧。復習時,在準確把握包容性內涵和意義的前提下,注重與其他知識的融合。第1步——[基礎梳理]1.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內涵意義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有利于與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提醒 中華文化包容性的實質就是正確處理好與其他民族文化的關系。2.中華文化的力量: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內憂外患、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勵每個中華兒女共同創造祖國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第2步——[重難突破]1.全面理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1)在分析具體材料是否能夠體現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特點時,可以從“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兩個角度來思考。(2)“求同存異”側重于強調不同文化在相處時的一種外在的、靜止的狀態,“兼收并蓄”側重于強調不同文化之間的一種內在的、動態的交流、借鑒與融合。(3)包容性不是說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鑒,而是說中華文化吸收、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中華文化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4)包容性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關系第3步——[命題探究]命題點1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典例3] (2012·課標全國卷Ⅰ·21)在澳門,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幾百年來和睦相處,中式建筑與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禮與西式婚禮、中餐與西餐相映成趣。這表明( )①澳門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具有多樣性 ②澳門文化的性質是由其地理環境決定的 ③澳門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以西方文化為輔 ④澳門文化具有包容性、開放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 [本題提供的幾種宗教、各種建筑、多種生活方式說明①可以入選;“和睦相處”“比肩而立”“相映成趣”等題眼說明了④正確。經濟決定文化,②說法錯誤。③與題意無關。]判斷中華文化包容性的常見標志詞:廣泛吸納、博采眾長、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處、交流借鑒等。[對點訓練3] (2017·濟南期末)大型歌舞詩《絲路情歌》,將中國元素、西部民俗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風土人情有機融合,藝術地再現了800年前大唐盛世、與西亞貿易交往繁榮、中西方文明交融的盛景,以華美的表演效果給人觸及心靈的藝術享受。這表明( )①文化促進經濟社會不斷發展②文化交融能夠消除民族差異③優秀文化豐富人的精神世界④中華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D [只有優秀、先進的文化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故①錯誤;②中“消除民族差異”說法錯誤,故排除;給人觸及心靈的藝術享受體現優秀文化在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方面的作用,故③正確;歌舞詩《絲路情歌》將中國元素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風土人情有機融合,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故④正確。]命題點2 中華文化的力量[典例4] (2017·煙臺期末)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表明( )①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和基礎力量②先進文化對國家經濟、政治的發展起決定作用③先進文化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及智力支持④中華民族精神是激勵國人團結奮斗的強大動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D [文化還不是綜合國力的基礎力量,基礎力量是經濟與科技,故①錯誤;先進文化推動經濟、政治發展,但不是決定作用,故②錯誤;題干強調先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③④正確分析了先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故符合題意。]中華文化的力量,要結合文化力量的實質、文化的具體作用、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先進文化的作用等知識進行全面理解。[對點訓練4] 在第四屆中國少數民族戲劇會上,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戲劇節目精品薈萃,而且“純綠色”“無添加”“接地氣”,觀眾從中領略到最本真、本色的少數民族風情。這次活動的舉辦有利于( )①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展示民族文化繁榮的力量②消除民族文化差異,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③繁榮發展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④促進民族文化交流,吸收外來民族的優秀文化A.②③B.①③C.①④D.②④B [②說法錯誤,不應該消除文化差異;④說法錯誤,少數民族戲劇不屬于外來民族的文化。①③符合題意,故選B。][錯點剖析] 機智躲“陷阱” 輕松沖高分 易錯點1 不能正確區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提醒 源遠流長是從時間上來講的,要從縱向上來理解,強調的是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博大精深是從內涵豐富的角度來講的,要從橫向上來理解,強調的是中華文化內容豐富,底蘊深厚。矯正訓練1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韻味傳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歷史,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文化的( )A.包容廣納 B.推陳出新C.博大精深D.源遠流長D [穿越千年指向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故D項符合題意。]易錯點2 不能正確理解中華文化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內涵提醒 中華文化是由中華各地域文化和中華各民族文化共同構成的,但不能認為是它們的簡單相加。各地域文化或各民族文化既漸趨融合,但又保持各自特色。地域性指向不同地區的文化有自身特點,民族性指向不同民族的文化有自身特點,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矯正訓練2 《臺灣風物圖卷》長達320米,以生動的筆墨描繪了臺灣的自然山川、民俗風土、人文環境等,被譽為寶島的“清明上河圖”。中國國民黨主席在2005年訪問大陸的“破冰之旅”時,將該圖卷的縮小版作為禮物贈送給中國共產黨領導人。《臺灣風物圖卷》在海峽兩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①展現了中華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诜从沉撕{兩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與《清明上河圖》相同的文化價值和藝術風格 ④是海峽兩岸文化從差異走向同一的重要體現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A [本題的題眼是“《臺灣風物圖卷》被譽為寶島的‘清明上河圖’”“在海峽兩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杜_灣風物圖卷》描繪了臺灣的風土人情,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①說法正確。它被譽為寶島的“清明上河圖”,在海峽兩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說明兩岸文化有共同的根源,②說法正確。《臺灣風物圖卷》與《清明上河圖》藝術風格相似,但文化價值各異,③說法錯誤。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個性,④說法否定了文化的民族性,錯誤。選A項。]易錯點3 不能正確理解中華文化包容性的內涵提醒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包括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兩個方面。兼收并蓄指向揚棄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而不是全盤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是吸收、借鑒外來文化,而不是我們的文化被國外吸收、借鑒。矯正訓練3 京劇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戲曲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京劇之所以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是( )A.迎合市場需要B.全盤吸收各種戲曲的特點C.傳承古代戲曲的精粹D.兼收并蓄,推陳出新D [京劇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戲曲的優點和特長,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京劇長盛不衰的原因是其具有的包容性。]易錯點4 不能從細節上準確把握對漢字的表述提醒 從時間上看,漢字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見證;從內涵上看,漢字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不能將漢字等同于文字,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但不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矯正訓練4 鍵盤時代,“提筆忘字”現象屢見不鮮,一些生編硬造的網絡語言使美感蕩然無存。拯救漢字、喚起全民對漢字的關注與重視成為許多人的共識,這是因為( )①漢字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跐h字歷來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蹪h字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④發掘漢字之美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D [①錯誤,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而不是漢字;②表述明顯錯誤,排除;材料強調了漢字的重要性,③④符合題意。][熱點聚焦] 推動華夏文化傳承 展示中華文化魅力 [新聞點擊]材料一 2016年7~8月,全國人民通過各種文化節日享受文化之愉悅。7月26日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合唱節開幕音樂會上,開場《茉莉花》,中場《黃河船夫曲》,尾聲《謝謝你來到這個世界》和《歡樂頌》共4次千人大合唱,①將中外合唱藝術的交融貫通體現得淋漓盡致,引發觀眾強烈共鳴。8月18日,②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開幕式文藝晚會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主題,③民族特色濃郁,時代特色鮮明,展示了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材料二 2016年8月,新西蘭哈特谷多元文化節舞臺上,④“中國單元”以強大的文化底蘊與演出陣容驚艷全場。⑤選送的中國民間及古典舞、太極表演等節目,與其他各族裔文化和諧共存、互鑒互賞。⑥特別是作為收官之作的莊嚴大氣的漢服舞蹈《禮儀之邦》,“中國紅”的整齊亮相,傳遞出中國漢族傳承數千年之久的典雅之風。[信息提取]①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中華文化博大精深。②各族文化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出強大的民族凝聚力。③中華文化呈現著各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性。④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獨樹一幟,獨領風騷。⑤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既能與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處,又能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和無窮的魅力。[思維發散]問題一:運用中華文化的相關知識,分析中華文化在國際舞臺上展現怎樣的文化魅力。分析:①中國古典藝術等傳統文化的展現,說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②中華文化讓世界各國人民驚嘆不已、嘆為觀止,表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③中華文化與別國文化和睦相處,表明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問題二:運用中華文化包容性的知識,分析我們應怎樣樹立文化自信。分析:①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②我們應與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處,求同存異,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③我們應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反對文化霸權主義。[命題猜想]———————————————————————————猜想1.隨著“中文熱”在世界范圍內的升溫,文化部推出了漢字教材《100個漢字認識中國》?!?00個漢字認識中國》與常見的漢字教材有著顯著區別,它更注重呈現漢字的文化底蘊與審美價值,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節慶習俗、文學典故等為漢字塑造了豐滿的形象,使其流暢易懂、精妙優雅。該教材( )①展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②反映了中華文化具有較強的包容性 ③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苡欣谕苿又腥A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C [材料中“中文熱”在世界范圍內的升溫,主要表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展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故①④符合題意;題干沒有涉及中外文化的包容性、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鑒等問題,故②③不符合題意。]猜想2.孔子學院被譽為“中國最好最妙的出口產品”,妙就妙在中方不唱“獨角戲”,而與外方共唱“二人轉”:我方主導、民間運作、中外合作、互利互享,中外高校、中小學“結對”辦學,中方院長、外方院長攜力推進,“融入外國主流”??梢姡鬃訉W院的成功是基于( )①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中華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诒3治幕拿褡逄厣翘嵘幕偁幜Φ那疤岷突A?、鄞龠M中華文化傳播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則?、芪覈C合國力的持續增強和隨之帶來的軟實力的提升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D [“我方主導、民間運作、中外合作、互利互享”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也就是具有包容性,也是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表現,①③符合題意;增強文化競爭力,是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前提和基礎,②錯誤;題中未體現綜合國力的提升,排除④。]猜想3.“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世界打開一扇了解中國的美麗窗口。“講好中國故事”,習近平是倡導者,也是踐行者。他堅持用“海外民眾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從也門撤僑行動中的感人瞬間,到陜西梁家河村的今昔對比,他在不同國家的演講中別具智慧的講述,帶來一股外交新風,重塑著中國對外傳播新格局。在文化領域,越來越多的“中國故事”走出國門。電視劇《木府風云》在東南亞掀起“中國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用地道的中國美食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征服了大批海外“粉絲”。一套中國味十足的“諸子百家國風畫傳”叢書已成功展開版權輸出……一股勃勃涌動的“華流”正吸引著全世界關注的目光,并不斷走進世界人民心里。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對發展中華文化的意義。[解析] 首先,“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指向文化交流,所以站在文化交流角度分析意義,包括對我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發展的意義;其次,對中華文化而言,文化傳播到國外是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體現,有利于展現自身的獨特魅力。[答案] 推動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傳播,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通過相互交流、借鑒和融合,不斷推動中華文化的發展和世界文化的繁榮。展現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獨特魅力,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34講 我們的中華文化 測試.doc 第34講 我們的中華文化 講義.doc 第35講 我們的民族精神 測試.doc 第35講 我們的民族精神 講義.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