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開放型教學實驗課例——線段大小的比較課題 線段大小的比較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到用科學的方法比較幾何圖形大小的必要性. 2.使學生發現線段大小比較的一般方法. 3.會用幾何符號語言表示兩線段之間的大小關系,會表示線段的和差. 4.理解“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和“兩間點的距離”. 5.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教學過程 1.觀察如圖1,指出線段AB、CD的長短關系;如圖2指出圓1、2的大小關系. 2.課件演示圖1、2的變化過程,讓學生重新比較. 思考1 以上過程說明了什么問題? 說明 學生肉眼觀察圖1中的兩條線段AB和CD不一樣長,圖2中的兩圓1和2不一樣大,其原因是人的視覺受到了位置或其他圖形的干擾通過動畫的演示,學生可發現圖1中的兩條線段AB和CD可重合到一起,當圖2中圓、和圓2周圍的小圓和大圓依次飛走以后,學生們又會驚奇地發現原來圓1和圓2一樣大.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用科學的方法來比較兩個幾何圖形大小的必要性.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 3.如何比較兩線段的大小,先讓學生思考身邊一些物體如何比較它們的長短,待舉例回答后,再反復演示圖1,讓學生發現線段大小比較的兩種方法.www.21-cn-jy.com 思考2 兩線段AB、CD在比較大小時會出現幾種不同的結果,如何表示. 實習:①比身高.①比數學課本與語文課本的寬. 說明 圖1中運用動畫設計反復讓線段AB和CD重合,再運用幾何畫板的測量功能,分別用計算機測出線段AB和CD的長,旨在引導學生從中發現線段比較的兩種基本方法——疊合法和測量法.思考2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讓學生概括出兩線段比較大小時會出現的三種不同的結果,即;從而認識線段大小的幾何符號語言.實習作業的安排,無非是達到即學即用的目的,從而讓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也達到了鞏固的目的.【來源:21·世紀·教育·網】 4.雙基鞏固如圖3,C點在線段AB上靠近B點的一側,用幾何符號語言表示: ①三條線段中每兩條線段的大小關系; ②三條線段的關系. 說明 此練習的安排,一則培養學生認識幾何圖形的能力,復習線段大小比較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尤其是第二個問題的設計,較巧妙地讓學生理解線段和差的意義和表示法.21教育網 5.思考如圖4,A、B兩點分別代表家和學校,在家、校之間共有四條路(線段AB,折線ACB,折線ADEFB,弧線AQB)可行,使行走時間最短,你選擇走哪條路?21cnjy.com 思考 在連接兩點的所有線中哪條線最短? 實驗結論: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指出:連結兩點所得線段的長度叫做這兩點的距離. 說明 此問題目的在于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上升到一個高度,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數學來自生活. 6.處理實際問題 ①在一個長方形綠化帶的中間,出現了一條小路,用幾何原理加以說明. ②飛機的時速是600千米每小時,從安慶到合肥要飛30分鐘.火車的時速是120千米每小時,從安慶到合肥要行210分鐘.飛機的速度是火車速度的5倍,為什么火車行駛的時間是飛機飛行時間的7倍,而不是5倍?21·cn·jy·com 說明 這兩個實際問題都體現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原因、學生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不僅僅是能力上得到了提高,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價值.另外,問題2是一個全開放型問題,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只要學生的答案合理,都應該給予肯定,從而使本節課更具開放性.2·1·c·n·j·y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