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以禮相待第2課時時移禮易教學目標了解現代禮儀的變化,懂得禮儀必須符合公序良俗重點難點重點:禮儀的變化難點:禮儀必須符合公序良俗自主預習現代禮儀與傳統禮儀相比有哪些變化如何使禮儀符合公序良俗自學反饋1.禮儀規范與、、相適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有的禮儀簡化了,有的禮儀逐漸消失了,有的禮儀則增加了新的內容和要求。我們要,理解和接納禮儀的變化。2.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活動范圍越來越廣,也時移禮易。大家逐漸舍棄一些繁瑣的禮儀程序,簡化一些禮儀的表達方式,等理念已成為普遍、現實的選擇。3.在中國傳統禮儀中,有些不適應,如“守孝三年”,要求守孝期間不得任官、應考等,已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有些與不相符合,如表達封建等級差別的禮儀,也已經被摒棄,永遠退出了歷史舞臺。4.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文化的多樣性更加得到了,很多禮儀被互相接納、吸收和使用,成為國際社會的通用禮儀。5.禮儀必須符合。我們對傳統禮儀要,。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新的禮儀要學會,不應該講面子、擺闊氣,追求豪華,更不能奢侈、浪費。獨立訓練1.在古代社會,身份地位較高的男性稱為老爺、先生、大人,女性則稱夫人、太太、小姐。民國后,出現了“同志”這一新稱謂,意為“志同道合之人”。新中國成立后,“同志”這一稱謂也被發揚光大于全社會。改革開放后,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先生、女士等稱謂被廣泛運用。這表明()①禮儀文明,關系著我們自身的形象②每種儀式都有一定的規范和程序③禮儀規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相適應④我們要與時俱進,理解和接納禮儀的變化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祭月、賞月、吃月餅是中秋節的主要習俗?,F在過中秋節,賞月、吃月餅仍然是一項重要的禮儀習俗,但高糖高油的月餅,不符合如今健康生活方式的要求,因此有很多人不再愿意吃這種月餅。由此可見()A.人們簡化一些禮儀的表達方式B.少數人講究環保、綠色等理念C.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也在時移禮易D.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3.現代人過年,除保持部分傳統習俗之外,過節的形式和內容有了許多變化。隨著手機、電腦的普及,人們更多地使用微信等方式相互祝福新年。這說明()①我國春節的許多傳統習俗已經過時了②高效、環保等理念已成普遍、現實的選擇③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處世方式也要時移禮易④我們要與時俱進,理解和接納禮儀的變化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4.在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一整套關于“孝”的禮儀規范和法律制度。在古代,如果父母喪葬,要守孝三年,三年之內不準參加科舉考試,也不準結婚。在你看來,這樣的“孝”()A.需要全部繼承,講究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B.不適應現代生活節奏,已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C.寄托著對逝去親人的哀思之情,應該代代相傳D.與傳統美德不相符合,應被摒棄,退出歷史舞臺5.右圖漫畫《天價彩禮》形象地反映了在我國不少地區,“兒子娶媳婦,爹娘脫層皮”的現象在農村普遍存在。下列說法與漫畫旨意不相符的是()A.要尊重和認同文化的多樣性B.禮儀規范必須符合公序良俗C.要學會分辨鑒別一些新的禮儀D.在入鄉隨俗時,不能隨波逐流6.中國人伸出大拇指表示稱贊,有“頂呱呱”的意思;而對日本人來說,這個動作表意卻完全不同。為此,在國際交流中,我們()①要學會尊重文化的多樣性②要人鄉隨俗,虛心學習③大力宣傳我國傳統禮儀④不盲目自大,要隨波逐流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7.不少農村地區例行性人情應酬名目繁多,范圍越來越廣,數額越來越大。除了傳統的婚喪嫁娶,連親友蓋房、喬遷、生小孩、孩子升學、生病、遷墓、做節育手術等,都必須送錢、送物,人情被嚴重異化。對于這種人情應酬.()①我們要堅決剔除這些惡俗和陋習②也要與時俱進,這符合公序良俗③應積極參與,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④我們要反對奢侈浪費,注意節儉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合作交流8.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加上各種因素的限制,很難在每年清明節等祭祖日親臨現場祭掃。如今人們不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可以通過網絡祭奠,隨時隨地在網絡平臺上實現對先人的祭掃和緬懷。有人則認為,通過點擊鼠標,發出一串冰冷的文字,顯得不夠嚴肅真誠。結合“時移禮易”的相關知識,談談你是如何看待網絡祭奠的。9.某市出臺了《關于開展樹新風、改陋習、促脫貧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根據《意見》,在全市所有建制村、社區全面修訂“村規民約”,建立“四會”,即“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和“禁毒禁賭會”。同時,提倡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喜事小辦或不辦、“惡俗”陋習禁辦。為推動《意見》落實,該市要求黨員干部發揮示范帶頭作用,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嚴格做到隨禮不超過50元,儀式從簡,不大擺筵席、隨禮不就餐等。假如你父母是該村黨員干部,你會不會支持他們簽訂這份承諾書?為什么?拓展延伸10.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良俗,指善良風俗,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公序良俗指民事主體的行為應當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風俗,不得違反國家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的一般道德。下列是小明在學習中提供的三個片段,請你一起參與探究。片段一:中國古代春節要放鞭炮,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到現代,人們逐漸發現放鞭炮不僅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而且每年因為放鞭炮而發生的慘劇也不勝枚舉。于是,電子鞭炮開始出現,這種既環保又比較安全的方式讓人們能夠更好地慶祝春節。再如清明節,很多年輕人選擇在網上祭奠先人和英烈,這樣的方式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人們在清明節這天能更好地表達對逝去先人的懷念。上述材料說明了哪些道理?片段二:某校給學生布置主題為“親情寒假、感恩父母”的寒假作業,內容之一就是過年時給父母磕一個頭?!斑@不是為難學生,只是想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該校負責人說。針對該校的作業要求,談談你的看法。片段三:有這樣一則新聞:一位剛剛離了婚的女士帶著孩子風塵仆仆地回父母家過年。到了縣城的時候給父親打電話,父親拒絕了她回家過年的請求,他的理由是,離了婚的女人不能在父母家里過除夕和春節,父親要求她在縣城賓館住下,到了初二再回家。飽嘗著離婚的傷痛,她多么想和父母在一起,用團圓來給傷口療傷。而父親的拒絕卻成了她傷口上的鹽巴,傷口不僅不能愈合,還更加痛了。結合材料談談我們應如何正確對待傳統禮儀習俗。課堂總結這節課你學到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