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道德道德與法治知識點導學大綱第一課:以禮相待第一課時:知儀識禮中華民族形成了哪些禮儀規范?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十分注重禮儀。在家,講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相敬如賓;在外,朋友間謙恭禮讓,鄰里間守望相助。禮儀的含義禮儀是規范人際交往和家庭倫理的基本準則,也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3、禮儀的內容及特點(1)中國傳統禮儀非常重視稱謂(在表達親屬關系時,長輩與晚輩、年長與年幼、男性與女性、近親與遠親等都嚴加規范。如父母輩的有伯、叔、姑、舅、姨同輩的有哥、姐、弟、妹對尊者的敬稱有君、子、公、夫子、先生敬稱對方親屬時,加令、尊、賢等)(2)中國古代十分講究禮節,禮節伴隨人的一生(從嬰兒出生,就有“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禮儀,入學則有開筆禮,成年有成年禮,結婚有婚禮,去世有喪禮。)(3)每種儀式都有一定的規范和程序,并有其獨特的象征和意義。(祭祖寄托著對逝去親人的哀思之情,祝壽體現了晚輩對長輩的孝敬之心,慶賀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這些禮儀千百年傳承,富有特定的內涵。)4、如何做到以禮待人? (1)禮貴心誠。對人表示重視、尊重、敬意,要發自內心、真心實意、不嬌不媚,才會讓人感動。 (2)對于別人的無禮,我們不能求全責備,斤斤計較,過分苛求,更不能以無禮的方式對待,應該多容忍他人,體諒他人,理解他人,要通過自己的行為和智慧去感染他人。5、為什么要講究禮儀?注重禮儀的重要性。(1)講究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現代公民的道德規范。(2) 以禮待人,能夠展示一個人優雅的氣質和良好的教養,讓自己更容易被別人接受和認同,獲得更多的尊重和機會,進而更好地立足社會。(3)禮儀文明,關系著我們自身的形象,關系著我們集體的形象,關系著我們民族和國家的形象。6、禮儀方面的成語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相敬如賓、謙恭禮讓、與人為善、禮尚往來7、你能說出禮儀方面的名言警句?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孟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不學禮,無以立。——孔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第二課時:時移禮易1、禮儀發生變化的原因 (1)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禮儀規范需要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相適應。 (2)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活動范圍越來越廣,思想觀念和處世方式也時移禮易。高效、環保、節儉等理念成為普遍、現實選擇。 (3)傳統禮儀中一些不適應現代生活節奏,已經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不符時代要求的,逐漸被摒棄并退出歷史舞臺。 (5)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文化的多樣性得到了尊重和認可。很多禮儀被相互接納、吸收和使用,成為國際社會的通用禮儀。2、如何做到與時俱進,理解和接納禮儀的變化?①禮儀必須符合公序良俗。對待傳統禮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②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新禮儀要學會分辨鑒別,不應該講面子、擺闊氣,追求豪華,更不能奢侈浪費。提倡高效、環保、節約等理念。③尊重和認可文化的多樣性,做到入鄉隨俗,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不能隨波逐流。④禮儀規范要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相適應。對待傳統禮儀,要與時俱進,時移禮易。第三課時:入鄉隨俗1、為什么要入鄉隨俗?(重要性)不同國家、地區、民族有不同的禮儀風俗。不同的禮儀風俗滲透著不同地區和民族的文化、傳統,包含著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感情。入鄉隨俗,能真正了解當地的民風民情,更容易與當地人們友好交往。(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客隨主便”,意為客人依隨主人的方便或安排而行事,是表示對主人和當地風俗的尊重,也講究“主隨客便”,客人來要尊重客人,表示主人滿足客人的意愿。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在表達禮儀的方式上也不相同。主動學習了解、掌握對方的禮儀習俗,可以讓我們避免無心之錯。2、怎樣做到入鄉隨俗?(要求)到任何地方,都要尊重、適應和主動融入當地的民風民俗。我們在與各地的人交往時,要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但也要量力而行,不要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主動學習了解,掌握對方的禮儀風俗,要真正了解當地的民風民情。第二課:個人禮儀第一課時:大方得體個人禮儀的內涵個人禮儀包含個人儀表、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具體規范,是個人道德品質、文化素養、教養良知等精神內涵的外在表現。2、為什么要踐行個人禮儀自覺踐行個人禮儀能夠形成一種自我約束的道德力量,使每一位社會成員能夠自覺按照社會文明的要求,調整行為,唾棄陋習,最終使自己成為符合時代要求的文明人。3、大方得體的儀容儀表的重要性:(1)一個人的儀表體現了一個人的精神面貌,也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第一形象”;(2)大方得體的著裝打扮,不僅會給人以美感,而且更容易贏得他人的信任;(3)一個人的儀容儀表,往往是個人內在涵養和心理品質的外在體現。4、養成大方得體的儀容儀表的要求:①清潔衛生是儀表的關鍵;②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熱愛生活的表現,也是愛護自己、尊重他人的基本禮儀要求;③著裝打扮既要適合自己的年齡、身材、身份,又要與特定的情景、場合相適應;④我們應不斷提高個人文化、藝術素養和思想道德素養,展示高雅的氣質和美好的心靈。第二課時:彬彬有禮1、為什么要做到彬彬有禮?(1)在人際交往中,言之有理,談吐文雅,就會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相反,與人交談時粗俗、生硬,甚至滿嘴臟話,或者惡語傷人,就會讓人反感、討厭。(2)在人際交往中,人們說話的同時,也在向別人傳遞著思想和感情。(3)日常交往中,態度親和能使我們增添交往的魅力。如果我們態度真誠、待人和氣,就會給對方一種親切感、受尊重感,使人感到溫暖、愉快。親切的微笑,友善的眼神,會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有助于人與人之間溝通交往。2、如何做到彬彬有禮?說話時,表情要自然,吐字要清晰,音量要適度,語調要平和,語言要文雅。切記語意不清、顛三倒四、華而不實、缺乏誠意。(2)如果我們態度真誠、待人和氣,就會給對方一種親切感、受尊重感,使人感到溫暖、愉快。親切的微笑,友善的眼神,會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有助于人與人之間溝通交往。(3)在日常生活中,要求舉止端莊、優雅,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