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偉大的抗日戰爭第17課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1.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晚,九一八事變爆發。國民政府實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日軍占領了東北三省。中國開始了局部抗戰。2.華北危機:1935年,中日簽署《何梅協定》等系列協定,日本又積極策動所謂的“華北五省自治運動”,中華民族的危機到了空前嚴重的程度。3.一二·九運動: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北平學生高呼“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反對華北自治”等口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吞并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政府的妥協投降政策,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4.“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以中共中央的名義呼吁停止內戰,建立民族統一戰線。5.西安事變(1)爆發:1936年12月12日,為了逼蔣抗日,張學良和楊虎城扣押蔣介石,通電全國,闡明救國八項主張。(2)解決: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派周恩來等到西安參加談判,蔣介石接受了聯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3)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第18課 全國抗戰的爆發1.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夜,日軍炮轟盧溝橋和宛平城,中國守軍奮起反擊。是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國抗戰的起點。2.國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地位。這標志著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開始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3.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后,進行了長達6個星期滅絕人性的大屠殺。被日軍屠殺的南京和平居民、放下武器的中國軍警達30多萬人。【知識巧記】不同時期中日關系(1)隋唐:(友好)日本派出遣隋使、遣唐史,鑒真東渡。(2)明朝:(沖突)戚繼光抗倭。(3)清朝:(沖突)甲午中日戰爭。第19課 “血肉筑起的長城”1.臺兒莊戰役:1938年春,在李宗仁的指揮下,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地區大敗日軍,殲敵萬余人。這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最大勝利,它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兇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斗志。2.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八路軍一一五師在林彪指揮下,在平型關附近設伏,殲敵千余人,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首次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3.百團大戰:1940年秋,在朱德、彭德懷指揮下,進行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規模最大的戰役。它振奮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精神,在國際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4.反“掃蕩”: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并實行更野蠻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根據地軍民積極開展反“掃蕩”斗爭,并創造了地道戰、地雷戰等戰法,靈活有力地打擊了敵人。敵后戰場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戰場,八路軍、新四軍成為抗日的生力軍。5.文藝界抗戰: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田漢作詞、聶耳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徐悲鴻的畫作《愚公移山》和齊白石的畫作《寒鳥》等作品,都是以愛國、抗戰為主題的代表性作品。第20課 輝煌的勝利1.中共“七大”:1945年4月,在延安召開。大會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即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大會選舉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委員會,通過的新黨章明確規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指明了抗戰勝利以后中國的光明前途,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2.抗日戰爭勝利(1)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9日9時,日本在南京向國民政府正式遞交投降書,中國的抗日戰爭勝利結束。10月25日,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2)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它洗刷了民族恥辱,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