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第21課 內戰的爆發1.重慶談判(1)目的①國民黨:假和平、真備戰。②共產黨:為了實現反對內戰、和平建國的目標。(2)結果:1945年8月,毛澤東、周恩來等飛抵重慶談判。經過談判,國共兩黨于10月10日簽訂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3)意義: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的和平誠意,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2.內戰爆發: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3.重點進攻:1947年3月,蔣介石重點進攻陜北和山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解放軍,采用靈活機動的戰術粉碎了敵人的重點進攻。4.挺進大別山: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千里挺進大別山。第22課 三大戰役與全國解放1.解放區的土地改革(1)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在解放區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2)土地改革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極大地調動了他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掀起了參軍參戰和支援前線的熱潮。2.戰略決戰(1)遼沈戰役:1948年9月,林彪、羅榮桓率東北解放軍發動遼沈戰役,解放了東北全境。至此,雙方力量對此發生逆轉,解放軍在數量上首次超過了國民黨的軍隊。(2)淮海戰役:1948年11月,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的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率領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以徐州為中心,發動淮海戰役,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地區。(3)平津戰役:1948年11月,林彪、聶榮臻率領東北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聯合發起。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華北全境解放。(4)勝利意義: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3.渡江戰役:毛澤東和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南京國民黨政權垮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當前文檔不提供在線查看服務,請下載使用!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