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平均數》教學反思平均數教學是統計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平均數的知識,以前總是把它當作一種典型應用題來教學的,即所謂的求平均數應用題。但是,從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數學對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作用來看,教學中更應該強調學生對平均數的意義、特征的把握,注重其統計含義的理解,讓學生在新的問題情境中,正確地運用它去解決問題。 教學中我沒有只停留在“簡單地給出若干數據,要求學生計算出它們的平均數”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作為教學的重點,緊密聯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為什么要學習平均數,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蘊涵的豐富,讓學生再實踐應用中,去把握平均數的特征,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并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這節課與以往教學平均數的呈現方式不同。我采用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一教學模式。在這節課上我注重了讓孩子們自主學習,以檢測的方式檢查學生們的自學成果,關注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課改提出:“數學要體現生活性”“學有用的數學”。本節課我在設計練習時設計了“小河游泳”:一條小河平均水深0.8米,小明身高1.3米,他下河游泳會不會有危險?使孩子們在討論中加深了對“平均水深”的理解,從中體會到了應用數學知識要靈活。本節課存在的問題:沒有充分運用好教材中提供的統計圖,課堂上未能對每個學生舉出的平均數實例進行探索、拓展應用,課結束時學生回顧整個學習過程時只是泛談體會和收獲。運用這一模式時,教師說的還是稍微多,未體現“兵教兵”,在教學過程中沒在真正意義上做到以學生為本。反思本節課的教學,在學生合作交流的細節上還要落到實處,在小組討論之前,學生缺少獨立的思考時間。另外,我對課堂中的生成問題處理不夠靈活。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應順應學生的認知需求,因勢利導,讓教學富有靈性。課堂是一個活生生的學習過程,在不斷的變化當中,沒有誰能完全知道下一個學生會說什么,但教師只要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及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了然于胸,在課堂上把精力集中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上,思學生之所思、想學生之所想,,與學生平等和諧地交流,順勢而行不斷將教學推近教學目標,直至實現教學目標。那么,教師要達到這一境界,首先必須在思想上正確認識課堂教學的真正意義,認識到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認識到教學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如果是上公開課,更應認識到課堂教學是學生與教師交流溝通的過程,我們的課是為學生而上的,與聽課教師無關。其次,教師必須要具備高超的教學藝術水平,敏捷的教學機智,非凡的駕馭課堂和學生的能力,而這一切都來自于每一堂課中的思索與積累。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還要不斷努力,認真設計每一份教案、設計出高質量教案,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不斷根據學生狀況對教學進行靈活、合理的調整,不斷實踐、不斷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使我所上的每一節數學課都是高質量、高效率,真正做到為學生服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當前文檔不提供在線查看服務,請下載使用!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