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1世紀教育網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預防犯罪》導學案【學習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增強法治觀念,增強防范意識,杜絕不良行為,依法自律,做一個自覺遵紀守法的人能力目標:能夠判斷犯罪行為,能夠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約束自己不良行為的能力知識目標:了解刑法與刑罰,認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強自我防范,遠離犯罪【重點難點】重點:犯罪的基本特征難點:加強自我防范,遠離犯罪【導學過程】一、自學互研 生成能力(一)自主預習1、法律作為一種 ,明確告知人們可以做什么,必須做什么,應當做什么、不應當做什么,為人們的行為提供一個 、 或 ,它是評價人們的行為 的準繩。1、 是懲治犯罪、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 。它明確規定了什么行為是 ,以及對犯罪應當判處什么樣的 。2、犯罪是具有嚴重的 、觸犯了 、應當受到 的行為。 性、 性、 性是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征。3、刑罰又稱為 、 ,是指 依法對犯罪分子適用的最嚴厲的強制性制裁方法,以 或 犯罪人 為主要內容4、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 都應當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 ,分為 和 。5、 是我們成長道路上最兇險的陷阱。我們作為社會成員,要珍惜 ,認清 ,遠離犯罪。6、預防犯罪,需要我們 。7、生活在法治社會,我們應增強 ,依法自律,做一個 的人。我們要從小事做起,避免 ,自覺 ,防患于未然。(二)合作探究導入新課:圖片分析思考:我國刑法對四百多種犯罪行為分別規定了刑罰。查閱刑法,分析圖片中行為的性質和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答案提示:砸破汽車玻璃偷盜車內物品屬于盜竊罪。在食品生產過程中添加非法食品添加劑,屬于犯罪行為。為了逼對方還債而綁架他人屬于犯罪行為。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款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屬于犯罪行為知識模塊一:了解罪與罰自主學習教材P52——53內容,思考:1、什么是刑法?它有什么作用?2、什么是犯罪?它有什么基本特征?探究活動:教材P53“探究與分享”思考:1、試對比分析上述行為?2、你還能舉出類似的例子嗎?3、填表:一般違法行為與犯罪行為的區別一般違法行為 犯罪行為社會危害性違法性應受處罰性答案提示:毆打他人,造成輕微傷害的,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屬于一般違法行為。毆打他人,導致其重任甚至死亡的,觸犯了刑法,屬于犯罪行為。(1)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違法行為對社會的的危害性不大,情節輕微,而犯罪對社會危害性很大,情節嚴重。(2)觸犯的法律法規不同。一般違法行為違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而犯罪是違反了刑法。(3)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不同。一般違法行為不受刑罰處罰,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而犯罪是應受刑罰處罰的探究活動:教材P54探究與分享討論:王某有哪些違法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答案提示:違法行為有毆打出租車司機杜某至輕微傷,將杜某的出租車開走。構成了故意傷害罪和搶劫罪。探究活動:材料分析材料: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原部長令計劃受賄、非法獲取國家秘密、濫用職權案進行了一審宣判,認定令計劃犯受賄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犯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犯濫用職權罪,判處有期徒刑四年,決定執行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令計劃當庭表示服從判決,不上訴。思考:1、令計劃的行為是一種什么行為?2、令計劃受到的處罰是什么處罰?3、法院的判決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答案提示:令計劃的行為是犯罪行為,他受到了刑罰處罰,其中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是主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是附加刑。知識模塊二 加強自我防范探究活動:教材P55“探究與分享”思考與討論:1、有人說:陳某是個特例,年齡小的人一般不會犯罪,即使犯了罪也不會受到刑罰處罰。你認為這個觀點對嗎?2、繪制出陳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線圖,并分析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3、說說陳某的經歷給你的啟示。答案提示:1、年齡小與犯罪無關,年齡小犯罪不受刑罰處罰的想法是錯誤的。2、走上犯罪路線圖:交損友→曠課→偷東西、打罵同學等→偷竊財物等→攔路搶劫→被判刑。他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在于他自己道德水平低;法治觀念淡薄;自制力差;不能明辨是非;不能抵制誘惑等。3、啟示:(1)我們作為社會成員,要珍惜美好生活,認清犯罪危害,遠離犯罪。(2)從小事做起,預防違法犯罪。活動:杜絕不良行為——填表行為表現 對行為人的危害 對他人的危害 對家庭的危害 對社會的危害打架斗毆夜不歸宿攜帶管制刀具思考:如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答案提示:行為表現 對行為人的危害 對他人的危害 對家庭的危害 對社會的危害打架斗毆 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侵害他人生命健康 影響家庭正常生活 擾亂公共秩序夜不歸宿 可能受到他人侵害 可能侵害他人合法權益 令父母擔心 易導致犯罪攜帶管制刀具 可能被他人傷害 毒害身心健康,誘導犯罪 令父母擔心 敗壞社會風氣預防犯罪,需要我們杜絕不良行為。我們要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個自覺守法的人。探究活動:P56閱讀感悟思考:讀了父親給兒子的信,對你有什么啟發?答案提示:要從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習氣,自覺遵紀守法,防患于未然。探究活動七:P57拓展空間分組討論填表不良行為 產生原因 整改措施曠課夜不歸宿辱罵他人強行索要財物打架賭博偷竊……二、討論交流生成新知學生分組對問題討論交流,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疑問知識點小結:預防犯罪(一)、了解罪與罰1、刑法的作用及內容2、什么是犯罪及犯罪的基本特征3、刑罰的含義及其種類(二)、加強自我防范1、認清犯罪危害,遠離犯罪2、杜絕不良行為3、從小事做起,防患于未然三、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單項選擇題:1、關于刑法下列觀點中正確的是( )①、是制裁一般違法行為的有力武器②、是懲治犯罪、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③、它明確規定了什么行為是犯罪,以及對犯罪應當判處什么樣的刑罰④、分類主刑和附加刑兩大類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2、下列觀點中不屬于犯罪的基本特征的是( )A、嚴重的社會危害性B、刑事違法性C、應受行政處分或行政處罰性D、應受刑罰處罰性3、2016年10月14日,江蘇省鎮江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宣判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金道銘受賄案,對被告人金道銘以受賄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法院對金道銘的判罰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①他受到了刑罰處罰②對他的判罰包括主刑和附加刑③對其判罰中判處無期徒刑是主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個人全部財產是附加刑④對其判罰中判處無期徒刑和剝奪政治權利是主刑,沒收個人全部財產是附加刑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4、一般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的區別表現在( )①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不同②觸犯的法律法規不同③實施違法行為的對象不同④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不同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5、我們青少年成長道路上最兇險的陷阱是( )A、人身受到傷害B、犯罪 C、剝奪受教育權 D、缺少家庭溫暖6、下列行為屬于犯罪行為的是( )①毆打他人導致其重傷②持刀搶劫他人財物③謊報險情④販賣毒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7、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數據顯示:14歲至16歲年齡段發生犯罪行為所占比重逐年提升,未成年人犯罪呈現低齡化、惡性化的趨勢。山東省2016年對實施嚴重暴力行為的在校學生依法批捕50人,起訴126人,這只占整體涉案人數的一小部分。這給我們的警示是( )①犯罪是我們成長路上最兇險的陷阱②我們作為社會成員,要珍惜美好生活,認清犯罪危害,遠離犯罪③生活在法治社會,我們應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自律,做一個自覺守法的人④青少年犯罪成為了犯罪行為的主流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王某在學校就不能自覺遵守校規則校紀,從中學畢業后更加不務正業,因參與賭博和勒索小同學的錢財,被公安機關拘留。后來,他冒充國家干部行騙被勞教三年。此后他仍執迷不悟,繼續搶劫、詐騙達70多次,被人民法院判處無期徒刑。這一事實說明( )A、前后行為都屬于違法行為B、所有行為都應受到刑罰處罰C、一個人有了一般違法行為若不及時改正很容易發展至犯罪D、有一般違法行為的人必然要走向犯罪(二)材料分析題1、最近湖南省益陽市破獲特大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查獲80多噸加入了霉克星的檳榔干果。目前,涉案的4名團伙成員已經被判刑,其中,主犯戴某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六個月,并處罰金十萬元。(1)請你結合上述案例中的信息,指出戴某行為的實質及基本特征(2)請你指出戴某受到了什么處罰? 中學生張某,七年級時品學兼優,但進入八年級結識了幾個社會上的“朋友”后發生了變化,經常逃學和朋友一起在社會上“混”,在朋友的影響下,他開始放縱自己,因曠課、偷同學的東西,打罵同學等受到學校的紀律處分。他非但沒有接受教訓,反而和朋友一起在社會 上偷盜財物、打架斗毆等,因此公安機關拘留。但他仍然不思悔改,為了能弄到錢進網吧,他同另外兩個朋友持刀攔路推動,最終因搶劫罪被判刑。請你描繪出張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線圖并分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2)從張某的變化中你受到了什么警示?四、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這節課我學會了:這節課我未解決的疑惑:《預防犯罪》當堂演練參考答案單項選擇題B 2、C 3、A 4、D 5、B 6、D 7、A 8、C材料分析題(1)戴某的行為是犯罪行為。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征是:嚴重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和應受刑罰處罰性。(2)戴某受到了刑罰處罰,其受到的刑罰處罰包括主刑判處有期徒刑十年六個月和附加刑處罰金十萬元。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14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