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杭州市城區五校2017屆九年級歷史與社會、思想品德上學期學習能力檢測試題考生須知:1、本科目為開卷考試。答題時可查閱課本和其他材料,但必須獨立答題,不能交流材料、討論問題。2、本試卷分試題卷和答題卷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3、答題前,必須在答題卷的密封區內填寫校名、姓名和準考證號。4、所有答案都必須做在答題卷標定的位置上,務必注意試題序號和答題序號相對應。5、考試結束后,上交試題卷和答題卷。一、選擇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請選出各題中一個最符合題意的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這主要得益于()A.新航路的開辟B.第一次工業革命C.第二次工業革命D.軍備競賽2、19世紀末,海軍上將梯爾匹茨奉德皇之命將德國海軍建成一支可以向英國皇家海軍挑戰的強大部隊。這反映了德國()A.預謀與英國爭霸世界B.在歐洲擁有顯著地位C.欲與英國進行商業競爭D.要助殖民地實現民族解放3、英國政治家帕麥斯頓說:“我們沒有永久的盟友和永久的敵人,我們只有經常的、永久的利益。”20世紀初,英國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加入了()A.協約國B.同盟國C.北約組織D.華約組織4、一位老兵回憶說:“我駕著坦克孤零零地沖向一座村莊……德國兵全給嚇蒙了,全部乖乖投降,一共有300多人。”材料中提到的武器首次用于戰爭是在( )A.第一次鴉片戰爭中B.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C.第一次世界大戰中D.第二次世界大戰中5、下列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表述,正確的是()①戰前在歐洲形成了兩個軍事集團②“薩拉熱窩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③戰爭爆發后,意大利參加了同盟國集團作戰④大戰中最殘酷的戰役是凡爾登戰役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6、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得出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A.交戰雙方都是帝國主義國家B.戰爭是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C.戰爭發生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D.戰爭是由德奧首先挑起的7、法國元帥福煦在聽到 《凡爾賽和約》簽字的消息后說:“這不是和平, 這是20年的休戰!”這主要是因為《凡爾賽和約》()A.沒有消除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 B.不可能帶來任何和平局面C.激化了日本與美國之間的矛盾 D.解決了戰勝國之間的矛盾8、1919年,美、英、法、日等國在巴黎和會上都()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國B.根據自身實力提出利益要求C.分得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D.為歐洲持久和平作出了貢獻9、20世紀初,列強通過直接投資、向清政府貸款等多種方式加緊對中國的經濟掠奪。其中列強在華投資最大的一個經濟領域是()A.鐵路B.棉紡織業C.水上運輸業D.鋼鐵10、有人將中國傳統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樹,認為洋務運動只是剪短了其枝葉,辛亥革命是砍斷了樹干,但樹墩還在,還會萌發。為了不讓“樹墩“萌發,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掀起了()A、戊戌變法B、新文化運動C、五四運動D、北伐戰爭11、右圖是九年級某同學的筆記,據此可以判斷這是發生在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運動,下面對該運動表述正確的是()①創辦《新青年》是這次運動開始的標志②這次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③這次運動也是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④這次運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A.①④B.①③C.②④D.①②12、沈從文曾讓兒子讀胡適的詩《希望》》“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兒子沒看完便說:“這種詩像小孩寫的!”沈從文說:“那時候能寫這種小孩子東西已經很了不得。沒人提倡這些,你就讀不到那么多新書,我也不會寫小說。”這個故事與新文化運動內容聯系最緊密的是()A.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B.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C.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D.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13.“為雪心頭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無一怕殺頭。痛歐賣國賊,火燒趙家樓。鋤奸不惜死,來把中國救。”材料所反映的這一歷史事件體現出的核心精神是()A.愛國主義B.艱苦奮斗C.開拓創新D.樂觀主義14.巴黎和會失敗后,中國爆發了五四運動,在五四愛國群眾運動的壓力下北洋政府()①被迫釋放被捕學生②免去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的職務③收回青島④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5、有人說:1901年,中國陷入無盡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閃電劃過,卻黑暗依舊;1921年,中國終于迎來了曙光。1921年,中國迎來的“曙光”是指()A.中國共產黨的成立B.五四運動的爆發C.新文化運動的興起D.中華民國的成立16、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提出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是在()A.黨的一大B.黨的二大C.遵義會議D.八七會議“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國民革命成功,國民革命成功!齊歡唱,齊歡唱!”這首軍歌廣為傳唱是在()A.辛亥革命時期B.北伐戰爭時期C.抗日戰爭時期D.解放戰爭時期18、右邊的兩幅圖所反映的史實源于下列哪一歷史事件()A.北伐戰爭B.解放戰爭C.抗日戰爭D.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圖1圖219.從國家統一的角度看,國民政府的“北伐戰爭”堪與美國歷史上的“南北戰爭”相提并論。北伐戰爭中,國民革命軍在湖南和湖北戰場上討伐的主要對象是()A.袁世凱B.張作霖C.吳佩孚D.孫傳芳20.“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煉不怕難。雪山低頭迎遠客,草毯泥氈扎營盤。”詩中描繪的歷史事件是()A.北伐戰爭B.秋收起義C.紅軍長征D.挺進大別山21、某班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在編寫《紅軍長征》劇本時,設計了以下幾個歷史場景,請你幫他們審閱,看看其中與史實不相符的是()A.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B.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C.紅軍戰士爬雪山、過草地D.1936年10月,紅一方面軍同陜北紅軍會師吳起鎮,長征結束22、孫中山被稱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列哪些歷史事件與孫中山有關()①建立中國同盟會②領導辛亥革命③創辦黃埔軍校④領導北伐戰爭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23、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會對歷史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以下搭配正確的有()①中共一大——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②北伐戰爭——中國工人階級從此登上政治舞臺③八七會議——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④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24、在特定的歷史階段,膾炙人口的口號、標語往往有著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顯的時代氣息。下列口號、標語按其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②打倒列強,除軍閥③誓死力爭,還我青島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①③②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5小題,共52分)2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根據材料一回答:列強對抗的結果形成了上圖的對峙形勢圖,其中AB分別代表哪兩個國家?(2分)兩集團的形成產生了什么影響?(2分)材料二:一戰前夕英法德美力量對比1870—1913年美德英法工業產值在世界生產中的變化根據材料二,分析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2分)材料三:“一戰”爆發時,首先挑動戰爭的德國,其目的是企圖用武力取得“陽光下的地盤”(即擁有大量的殖民地以解決其發展資本主義所需的市場等問題)。(3)依據材料三,寫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2分)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一百多年前,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發動了辛亥革命,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陳天華在《猛回頭》中說:“俄羅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計中藏;法蘭西,占廣州, 窺視黔貴;德意志,膠州領,虎視東方;新日本,取臺灣.再圖福建;美利堅。也想要,割土分疆。這中國,那一點,還有我份;這朝廷,原是個,名存實亡。” (1)據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前中國的社會狀況。(2分)材料二: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 ——孫中山(2)根據材料二,分析孫中山提出的“民族革命”的含義是什么?(2分)(3)“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是孫中山留下的遺言,請問如何理解“革命尚未成功”?(2分)那么,辛亥革命尚未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分)27.(8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不斷探索救亡圖存、富國強兵的發展道路。材料一:圖一1842年中英雙方在英國軍艦上簽約的場景圖二1900年炮火燃燒下的北京城(1)材料一中的兩幅圖片是中華民族屈辱的縮影和見證,它們反映的歷史事件對中國社會性質分別產生了什么影響?(2分)材料二:在中西近代化探素的歷程中,國人首先是學習西方的技術。結果甲午一戰證明光學技術不好使,同樣的洋槍快炮,同樣的鐵甲戰船就干不過小日本,所以就開始學制度。學制度問題就更大了,君主立憲也好,民主共和也好,這么好的制度怎么拿到中國來就變樣……后來中國人就開始琢磨,最該徹底改變的是中國人的思想,于是開始學習西方民主與科學的思想。——《袁騰飛說中國歷史》(2)材料中提到了中國近代前期學技術、學制度、學思想,它們分別是指近代化起步階段的哪些重大事件?(4分)材料三:俄國十月革命的消息傳到中國,中華民族最終選擇了新的發展道路。——《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冊教材(3)請簡要分析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新”在哪里。(2分)28.(1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為慶祝建黨95周年,九年級某同學做了一首詩:從上海的小樓到南湖起航,她引領著革命的正確方向;從南昌的槍聲以巍巍井岡,她壯大著人民的武裝力量。寶塔山的晨曦洗掉了風塵,中國大地迸發出星光閃亮;西安談和共赴抗日前線,取得百年首次的大勝仗。深入虎穴求和平蔣爽約,五星紅旗迎來嶄新世界。(1)“從上海的小樓到南湖起航”指的是什么重大歷史事件?給中國革命帶來什么影響?(3分)材料二:紅軍歌謠:“苗嶺秀,旭日升、百鳥啼,報新春、遵義會議放光輝,全黨全軍齊歡慶、萬眾歡呼毛主席,馬列路線指航程。”(2)材料二歌謠中,遵義會議召開的時間?這次會議的召開有何重大意義?(3分)材料三: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3)詩中“三軍過后盡開顏”指的是哪一重大會師?有何歷史意義?(2分)(4)我們從紅軍身上學習到了哪些精神?(2分)2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8分)材料一:在1919年的會議上,中國代表提出了廢棄各國在華勢力范圍、取消“二十一條”、收回在大戰中日本奪去的德國在山東的權益等多項正當要求。但是,這些要求都被操縱會議的列強拒絕。材料一反映了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材料二:“以前我們也曾想過最終方案可能不會太好,但卻不曾料到結果竟是如此之慘。至于日本,則是如愿以償。”──顧維鈞(2)材料中所說的日本“如愿以償”是指什么內容?(3分)材料三:德國人沮喪、日本人得意,中國人的反應會怎么樣?為了弄清這個問題,九年級某同學收集到如下材料:1919年5月4日下午,3000多名學生在北京天安門前集會,隨后舉行示威游行,隊伍中喊出“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等口號。(3)根據材料三,說說哪個社會群體成為五四運動的先鋒?這是一場什么性質的運動?(4分)材料四:五四時期,革命青年為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而奮不顧身,為反對帝國主義的奴役和封建軍閥政府的賣國行徑而奔走呼號;先進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積極探索指導中國人民根本改變受奴役、受壓迫地位的科學真理和發展道路。(4)據材料,說說五四精神的主要內涵有哪些?(2分)你認為青年學生應該怎樣繼承和發揚這一精神?(3分)(5)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五四運動有何重大的歷史意義。(4分)2016學年第一學期學生學習能力檢測九年級歷史與社會·思想品德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8分)12345678CAACBBAB910111213141516ABABACAB1718192021222324BACCDCDB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5小題,共52分)25.(8分)(1)德國,英國(2分)量大集團的擴軍備戰,造成國際關系的極度緊張,整個歐洲籠罩在戰爭陰云下。(2分)(2)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2分)(3)性質:一戰是列強的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2分)26、(8分)(1)列強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經濟上加緊對中國的掠奪,中國民族危機加深。(2分)(2)推翻清政府的封建專制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2分)(3)沒有完成反地反封建的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2分)失敗原因: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革命力量不夠強大,封建勢力過于強大;沒有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等(原因答出一點即可得分)(2分)27、(8分)(1)圖一: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分)圖二: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分)(2)學技術:洋務運動(1分)學制度:戊戌變法、辛亥革命(2分)學思想:新文化運動。(1分)(3)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探索出一條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答出道路即可得分,2分)28.(10分)(1)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或中共一大的召開),(1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2分)(2)1935年1月。(1分)這次會議結束了支配中共中央長達四年的“左”傾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2分,答出任意2點即可)(3)甘肅會寧會師。(1分)標志著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結束。(1分)(4)艱苦奮斗、勇敢頑強、樂觀主義、不怕困難等精神。(答出兩點有理即可)(2分)29、(18分)(1)巴黎和會中中國外交的失敗(2分)(2)日本以《二十一條》為借口在巴黎和會上得到了繼承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言之有理即可得分,3分)(3)青年學生(2分),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2分)(4)“五四”愛國精神(或答愛國、團結、民主、科學等均可得分)(2分);應當自覺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在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實踐中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宣傳和發揚五四精神等(答出一點,并言之有理即可得分)(3分)(5)五四運動標志著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4分)發起者:陳獨秀主陣營:北京大學兩面大旗:民主、科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