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7年九年級社會思品月考二答題卡2017.9.26答題卡學號填涂區 座位號班級姓名注意事項:1、選擇題作答必須用2B鉛筆,修改時用橡皮擦干凈。2、筆答題作答必須用黑色簽字筆填寫,答題不得超過答題邊框區域。3、保持答題卡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4、在考生信息框中填寫班級、姓名及考號。5、正確填涂:6、錯誤填涂:此方框為缺考學生標記,由監考員用2B鉛筆填涂單項選擇題(第1-28題,每小題2分,共56分)1 6 11 16 2 7 12 17 3 8 13 18 4 9 14 19 5 10 15 20 21、(12分)(1)(3分)(2)(6分)(3)(3分)22、(9分)(1)(3分)(2)(4分)(3)(2分)23、(10分)(1)(2分)(3)(4分)(4)(2分)(2)(4分)(3)(4分)24、(10分)(1)(3分)(2)(2分)(3)(2分)(4)(3分)25、(10分)(1)(2分)(2)(4分)(3)(2分)(4)(2分)26、(9分)(1)(2分)(2)(3分)(3)(4分)2017年九年級社會思品月考二2017.9.26一、選擇題DBCDACBDDCCBBCBCCAAB二、非選擇題21、(12分)(1)共同的地形特點是以山地和盆地為主;山地分布在四周,盆地分布在中間;地勢是四周高,中間低。(3分)(2)甲地地處盆地,土壤肥沃;甲地四周山脈環繞,減弱了冬季寒潮和冷空氣的入侵程度,和同緯度地區相比,具有冬暖春早夏熱的特點(或甲地夏季高溫,冬季溫和,熱量充裕,降水豐沛);河流眾多,灌溉水源充足。(6分)(3)水資源(水資源短缺)。(1分)人們創造出一種灌溉設施——坎兒井,(1分)將高山雪水經過暗渠引致農田里,既免去了運水之勞,又減少了水的蒸發。(1分)22、(9分)(1)日本,東北,一般定向法(3分)(2)地理位置優越;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4分)(3)有利于豐富寧波的文化底蘊;有利于提高寧波的知名度、影響力和城市品位;促進與不同城市間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宣傳標語符合題意即可。例如,風雨天應該,藏盡天下書。(2分)23、(10分)(1)鄭觀應主張既要學習西方科學技術,也要學習西方的教育、政治制度。(2分)(2)戊戌變法運動;康有為、梁啟超等;建立君主立憲制。(4分)(3)洋務運動;有道理;(2分)洋務派幻想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維護腐朽的清朝封建統治肯定是要失敗的。(2分)24、(10分)(1)孫中山三民主義辛亥革命(3分)(2)1915年,陳獨秀等新知識分子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發起了新文化運動,從而喚醒國家及人民。(寫出具體內容如胡適提出了文學革命的主張,倡導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魯迅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舊道德、舊禮教進行批判等,可以酌情給分)(2分)(3)反帝愛國運動工人階級(2分)(4)三則材料之間存在因果關系(1分)辛亥革命雖然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但是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并沒有根本改變,先進知識分子由此發起了一場新文化運動,批判舊思想、舊禮教、舊文化。正是由于新文化運動的洗禮,中國人在國際上遇到不公正待遇時,不再沉默,發出抗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2分)25、(10分)(1)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分)(2)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專制政體。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篡取,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依舊沒有改變,人民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4分)(3)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2分)(4)資產階級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2分)26、(9分)(1)材料一: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材料二:率領紅軍深入農村廣泛開辟革命根據地。(2分)(2)探索出一條“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3分)(3)中共領導人犯“左”傾機會主義錯誤;第五次反“圍剿”失利(2分)。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要堅持對革命、對軍隊的領導權;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立足國情,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走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等。(2分)2017年九年級社會思品月考二班級姓名號次2017.9.26一、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題2分,共40分)觀察北極鳥瞰圖。據此回答第1—2題。1、圖中甲、乙兩處分別位于A.南美洲、太平洋B.亞洲、印度洋C.大洋洲、大西洋D.非洲、太平洋2、關于圖中丙、丁兩地相對位置的表述,正確的是A.丙位于丁的正南方B.丙位于丁的正北方C.丁位于丙的正北方D.丁位于丙的正東方2016年1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了在A國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四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據此回答第3-4題。3、A國的官方語言為A.英語B.法語C.西班牙語D.葡萄牙語4、以下關于A國山區生產生活特色描述正確的有①因地制宜發展滑雪等產業②當地形成垂直的生計③在海拔較低處發展種植業④駱馬是主要交通工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017年4月12日,江口沉銀遺址2016—2017年度水下考古發掘工作結束,目前已出水文物3萬余件,實證確認了“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據此回答第5-6題。5、右圖顯示江口沉銀遺址位于長江眾多支流中的A.岷江B.雅礱江C.烏江D.嘉陵江6、從史料表現形式來看,出水文物和沉銀傳說分別屬于A.文獻資料口述資料B.一手資料文獻資料C.實物資料口述資料D.二手資料傳說故事7、右圖為此次考古出水文物之一,其采用的紀年方法為A.公元紀年法B.年號紀年法C.帝號紀年法D.干支紀年法8、讀右圖,下列對①處的地理狀況描述正確的是A.盆地地形B.地處內陸C.氣候干燥D.地勢低平9、公元前5世紀,古代中國與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能代表當時東西方文明高度發展的成就是A.科舉制度《神曲》B.行省制度“日心說”C.鄭和下西洋蒸汽機D.百家爭鳴民主制度10、下列事件按發生的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第一次工業革命②馬可·波羅來華③鑒真東渡④啟蒙運動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②④①D.④①③②11、讀下圖,對相關朝代的內容描述正確的是中國歷史紀年表(局部)A.a、c兩朝都是從分裂走向統一,為中國大一統奠定基礎B.b、d兩朝都有開創性的政治制度,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C.b朝唐太宗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民族關系融洽D.c朝宋太祖采取“杯酒釋兵權”措施,增強了北宋軍力12、右圖的知識結構圖適合于說明:A.文藝復興的原因B.新航路開辟的條件C.明治維新的過程D.法國大革命的影響13、人們將美國作為“從歐洲汲取營養,發展自己”的典范。從政治制度的角度說,美國從歐洲汲取的營養包括①人民主權思想②三權分立學說③君主立憲制度④自由平等原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4、近代《上海洋場竹枝詞》寫道:“往來如織密如麻,滿眼汽車與電車……”“欲保安全維秩序,認明紅綠兩邊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當時的汽車又稱蒸汽機車B.電燈和電車是上海人發明的C.工業革命影響了生活方式D.上海成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15、黃遵憲痛心地指出《馬關條約》把“東南諸省所恃以聯絡二百余年所收為藩籬者”,“拱手而讓之他人”。這里的“藩籬”主要是指A.香港島B.臺灣和澎湖列島C.遼東半島D.九龍司地方一區16、右圖是小明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查閱的相關資料,由此可以判斷小明學習的相關內容是A.法國大革命B.法國啟蒙運動C.美國獨立戰爭D.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7、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說:“這是孫中山最具有前瞻性的思想遺產,也是當時最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張,但在百年之后卻成為中國與世界面臨的最為緊要的嚴重問題。”這段話評論的是A.民族主義B.民權主義C.民生主義D.物競天擇18、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說:“要鞏固共和,非先將國民的腦子里所有反對共和的舊思想洗刷干凈不可。”由此,反映了前期的新文化運動A.主張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縛B.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做了思想準備C.要在中國建立共和政體D.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19、區分史實與觀點,是學習歷史的要求。下列表述屬于歷史史實的是A.北伐軍進入漢口英租界B.鄭和下西洋有利于促進中國與亞非的聯系C.雅典是人人都享有公民權D.五四精神是一種不屈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20、遵義會議后,紅軍攻克婁山關,毛澤東填寫在《憶秦娥·婁山關》一詞:“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對這一詞句的理解,最貼近其歷史寓意的是A遵義會議后,紅軍長征從此一路坦途B遵義會議,中國革命經歷了生死攸關的轉折C遵義會議前的中國革命徹底失敗,必須從頭再來D革命道漫長而艱巨,前途不容樂觀二、非選擇題(本題有6小題,共60分)21、(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觀察圖1、圖2。材料二:閱讀下表。甲、乙兩區域典型城市氣溫、降水資料項目城市1月7月年降水量(mm)日均最高溫(℃)日均最低溫(℃)日均最高溫(℃)日均最低溫(℃)成都市1033022904喀什市0-10321864(1)觀察材料一,分析這兩區域共同的地形特點。(3分)(2)結合圖1、表格,歸納甲區域成為我國重要農業基地的原因。(6分)(3)觀察表格,指出乙區域發展綠洲農業最大的制約因素是什么?該區域的人們是如何巧妙地解決這一難題的?(3分)2·1·c·n·j·y22、(9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2015年11月,第六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發表的《關于東北亞和平與合作的聯合宣言》指出,濟州、奈良和寧波為2016年“東亞文化之都”。右圖為2016年東亞文化之都分布圖。材料二:河姆渡遺址、天一閣藏書樓、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在歷史的長河中,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寧波,用獨特的文化與世界進行著對話。(1)奈良是哪個國家的城市?濟州位于寧波的什么方位?你判斷該方位的方法是什么?(3分)(2)結合材料,分析寧波當選“東亞文化之都”的有利條件。(4分)(3)寧波當選“東亞文化之都”有什么意義?請你為推廣寧波文化寫一條宣傳標語。(2分)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西人立國……育才于學堂,論政于議院,君民一體,上下同心,務實而戒虛,謀定而后動,此其體也。輪船、火炮、洋槍、水雷、鐵路、電線,此其用也。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無論竭蹶趨步,常不相及;就令鐵艦成行,鐵路四達,果以足恃歟?——鄭觀應《盛世危言》(1)材料體現了鄭觀應怎樣的思想主張?(2分)(2)中國近代史上既想“令鐵艦成行,鐵路四達”,又能“論政于議院,君民一體,謀定而后動”的運動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他們最主要的政治主張是什么?(4分)(3)材料中說的“遺其體而求其用”指的是近代哪一歷史事件?你認為鄭觀應對這一事件的批評有道理嗎?為什么?(4分)24、(10分)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20年代,中國人民探索民族進步的道路從未止步,下面是探索過程中發生的社會變革和重大事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事件一:一次歷史巨變時間最主要領導人創建的指導思想領導的一場革命20世紀初(1)根據材料提示,把表格填寫完整。(3分)事件二:一場思想啟蒙運動民國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淪落、軍閥割據……明顯地,采取共和體制而帶來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國家,還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東西來喚醒國家及人民。受過西方教育或影響的新知識分子,進行一場激烈的社會變革。這場思想革命有時被描述為“中國的文藝復興”。——徐中約《中國近代史》(2)結合材料,運用史實說明在社會變革中新知識分子是如何“喚醒國家及人民”的。(2分)事件三:一場群眾愛國運動1919年在巴黎和會上遇到不公正待遇時,中國人不再沉默。發出了“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的抗議。(3)這一運動中的口號能體現出該事件的性質是什么?從這一事件開始,哪一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歷史舞臺?(2分)4)從對以上三大事件的描述中,分析三大事件之間內在的聯系。(3分)25、(1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有人說,1901年,中國陷入了無盡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閃電劃過,卻黑暗依舊。1921年,中國終于迎來了曙光。(1)為什么說“1901年,中國陷入了無盡的黑暗中”?(2分)(2)“1911年,一道閃電劃過”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說“黑暗依舊”?(4分)(3)你如何理解“1921年,中國終于迎來了曙光”?(2分)(4)從20世紀早期的中國歷史進程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2分)26(9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現有的黨,只有國民黨是一個比較革命的黨……工人階級尚未強大起來,自然不能發生一個強大的共產黨-一個大群眾的黨,以應目前革命之需要。——中國共產黨《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決議方案》(1923年6月)材料二: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是紅色政權存在的必要條件……雖有很好的工農群眾,若沒有相當力量的正式武裝,便決然不能造成割據局面,更不能造成長期的日益發展的割據局面。所以“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共產黨和割據地方的工農群眾必須充分具備的一個重要思想。——毛澤東《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1928年10月)材料三:1937年這次史詩般的逃亡跋涉了6000英里,在兩年多的時間里,越過了十幾座綿亙的大山,幾十條河流。歷史上幾乎找不到一個更好的如此堅韌不拔而又是如此倉促決定的軍事行動的例子。——《劍橋中華民國史》(1)基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思想認識,共產黨分別采取了怎樣的決策(或實踐探索)?(2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這一實踐探索出了一條怎樣的中國革命道路?這條道路的起點是什么?(3分)(3)材料三中,“這次史詩般的逃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這次史詩般的逃亡”歷程留給我們什么啟示 (4分)?第1—2題圖赤道80°20°第3—4題圖第5題圖第7題圖①第8題圖美國大陸橫剖面示意圖第16題圖圖2:乙區域地形圖圖1:甲區域地形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答案9.26.doc 答題卷9.26.doc 題目卷9.26.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