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方的民族融合教學設計玉壺中學趙婷婷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1.知道自東漢末年至南北朝歷史發展的大概脈絡。2.通過指導學生閱讀史料,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從東漢以來少數民族向內地遷徙、孝文帝改革等事例中,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與高度繁榮是在各民族不斷交往、融合中實現的。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樹立愛國熱情,感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孝文帝改革難點:孝文帝改革的歷史影響三、教學方法:多媒體四、教學過程:T我們上節課學習到,南方地區由于東晉、南朝政局變動情況,江南地區得到開發。但是北方地區北方地區又陷入了割據混戰的局面。在這個過程中,民族也在不斷地融合。這個時候,都有哪些民族生活在北方地區?S羌、匈奴、鮮卑等T他們跟漢族雜居,相互交融。你知道哪些事物是民族融合的結果嗎?P呈現圖片S少數民族貴族的服飾變成了寬大的袖子和褲腳PT在家具上有什么特點?S出現了新的家具P漢族婦女制作蒸饃與烙餅磚畫S說明蒸饃與烙餅原是少數民族的食物,魏晉時在中原卻很風行。P北方少數民族墓室壁畫《采桑圖》S在生產方式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先進生產經驗,成為農業居民。T這些都說明了北方少數民族同漢族有了很好的交流和融合,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種進步的歷史現象。北方這個時期的政權錯綜復雜。通過閱讀教材,結合中國朝代紀年表,請同學們在紙上畫出三國到北魏的朝代更替情況的示意圖。SP敕勒歌T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鮮卑語,后譯成漢語,廣為流傳。根據剛剛的示意圖,你知道鮮卑族在中國歷史上最早建立了哪個朝代嗎?S北魏T北魏統治期間,有一位皇帝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他叫孝文帝。P孝文帝簡介P出示表格《鮮卑族和漢族的對比》T面對以上差距,如果你是孝文帝,該怎么做?S跟漢族學習T孝文帝也是這么想的,他學習的第一步就是遷都。P閱讀卡《孝文帝遷都洛陽》T北魏孝文帝為什么要遷都呢?S地理環境:平城氣候干旱,出產的糧食不能滿足都城眾多人口的需要。鞏固政權: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對中原廣大地區的統治。民族融合:不利于鮮卑政權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T接下來我們看看孝文帝其他方面改革的措施P資料:“今欲斷北語,一從正音”,30歲以上的鮮卑官員要逐步改說漢語,30歲以下的要立即改說漢語,故意說鮮卑語的,要罷官降爵。——《資治通鑒》T這段說明什么?S語言上改革,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P圖片S服飾: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P資料:孝文帝選擇中原大姓(漢族貴族)女子作后宮,并分別為五個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為王妃,很多鮮卑公主也嫁給漢族高門。S鮮卑姓氏改為漢姓,拓跋改為元。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T同學們分析得很好,除此以外,還在政治上采用漢族官制、律令,風俗上學習漢族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P資料: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謚號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T這段資料中,北魏皇帝死后為什么用“孝”字?S風俗上學習漢族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T北魏的改革加速了少數民族的漢化,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經濟發展。但是北魏并沒有長存。S閱讀教材,結合中國朝代紀年表,在原來示意圖的基礎上做補充。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教學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應當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判斷等諸方面的綜合能力,讓學生養成勤于復習舊知,善于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在上課的過程中,學生就能很容易地解決歷史資料解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