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課時三國鼎立與西晉的統一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 3)通過對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創設情景、史實辨析、講故事、討論戰爭勝敗原因、評價歷史人物、三國代表介紹本國經濟等方式,采用探究啟發式教學,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過對曹操等歷史人物的分析和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它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3)歷史使人智慧,通過本課學習對學生進行歷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重難點】教學重點: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難點:對曹操的評價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學流程】導入部分:教師解釋本課導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總的社會特征就是“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主要體現在長期的分裂割據狀況,沖突和交往中的各民族相互影響。今天學習的內容是第一課時,三國鼎立與西晉的統一。(歌曲)《三國演義》片尾曲播放,學生感受那個時代的“亂”一、官渡之戰師讓學生閱讀課本,思考問題:交戰雙方(袁紹和曹操)時間(200年)戰爭發生的背景(黃巾軍起義,鎮壓的過程中,地方豪強并起,軍閥割據的局面逐漸形成)雙方的勢力范圍(曹操占據黃河中下游以南地區;袁紹跨有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教師出示ppt3,說明各路諸侯割據的形勢。戰爭的結果(曹操以少勝多)分析原因(出示ppt4和課本資料的閱讀,學生自主分析)教師得出結論:“挾天子以令諸侯”;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許攸);重視賢才(如出迎許攸);以誠待人、能寬容人反觀袁紹:自恃兵多糧足;驕傲輕敵,剛愎自用;不聽別人意見(如許攸);指揮失當7.總結影響(曹操陸續吞并河北諸州,統一了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過渡)出示ppt5,說明官渡之戰后的形勢圖,曹操大有窺探東吳,保舉宇內之勢。二、赤壁之戰1.教師介紹三顧茅廬的典故,讓學生猜猜成語故事,2.學生閱讀課本,梳理ppt8中的表格內容的填寫。(小組合作學習)3.教師提問后給出答案。4.出示ppt9,口述赤壁之戰的大致經過。5.拋出問題:赤壁之戰中軍事上居于優勢的曹操為何會失敗?(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教師給出答案,并加以分析: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慣水戰。曹操驕傲自滿。孫劉聯軍戰術正確。當時統一全國的條件不成熟。(根本)(過渡)曹操戰敗,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三、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1.師出示ppt11,說明三國政權形成的過程。2.學生閱讀三國生產的情況,并出示ppt12,加以介紹。(魏國重視興修水利;蜀國重視絲織業生產;吳國發展造船業)3.問:你認為三國鼎立是一種進步還是倒退?(對三國鼎立要學會用辯證的、發展的眼光看待:一方面從統一與分裂的角度看,三國鼎立是一種歷史的退步,因為它導致了其后三百多年分裂局面的出現,給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不利的影響;另一方面從大規模分裂與局部統一的角度看,三國鼎立又是一種歷史發展的進步,因為它結束了東漢末年眾多割據勢力混戰的局面,實現了魏、蜀、吳三地的局統一,有利于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并為以后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過渡)三國后期的歷史又會向哪個方向發展呢?四、西晉短暫的統一教師在黑板上劃出年代尺,讓學生閱讀課本并填空。教師要求學生分析西晉走向滅亡的原因(統治腐朽,統治者無能,統治集團內亂;民族矛盾激化)小結課本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