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宋與遼西夏并立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知道遼、宋、西夏是三個并立的政權,說出耶律阿保機、趙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績。分析宋遼、宋夏和議的影響,提高客觀認識歷史事件的能力。在學習關于“宋夏和戰”的內容時,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過程與方法:通過設計“遼、西夏、北宋建立簡表”,學習采用表格方式表述歷史知識的方法,增強采用多種方式表達觀點的能力,并培養團結合作的精神。運用比較和歸納的方法,分析遼、西夏兩個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措施及其與宋的關系,認識民族大融合的歷史必然。通過思考課堂討論題和“材料閱讀”題,提高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遼、西夏與宋的戰和關系,和是民族關系的主流。契丹族、黨項族與漢族的密切交往,對奠定祖國的遼闊疆域,開發邊疆地區,促進社會的進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華民族具有極大的凝聚力,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各族人民都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教學重點:知道遼、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權;培養學生客觀認識歷史事件(如宋與遼和西夏的戰爭與和議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達觀點的能力;認識到契丹族和黨項族等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對開發邊疆地區、奠定祖國遼闊的疆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教學重點:知道遼、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權;培( http: / / www.21cnjy.com"\o"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養學生客觀認識歷史事件(如宋與遼和西夏的戰爭與和議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達觀點的能力;認識到契丹族和黨項族等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對開發邊疆地區、奠定祖國遼闊的疆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教學難點:正確認識宋遼、宋夏的關系;認識到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必然。教學過程:一、宋遼和戰展示圖片: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情況指導學生根據地圖,認識北宋時期當時政權分布情況,從總體上認識,也從中認識宋和隋唐不同,它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權。遼政權的建立指導學生演示課本內容,適當補充有關知識介紹契丹的強大,并對課本插圖進行簡單介紹,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請學生列舉遼仿效中原王朝采取的措施概括歸納。學生認識農牧文化的交融。播放視頻,設置以下問題:視頻反映了宋與北方少數之間存在怎樣關系?視頻中提及了宋遼之間哪一重要事件?這一事件,你怎樣認識。根據視頻認識宋遼之間的戰與和,并引出澶淵之盟。出示澶淵之盟部分內容,設置問題在你看來,澶淵之盟是一個怎樣的盟約?組織學生討論,如何正確認識澶淵之盟。教會學生正確歷史評價方法。2.宋遼之間的文化交流設問:上面我提及到遼從北宋那里吸收了哪些先進文化?學生對前面內容進行回顧。設問:契丹文化對漢族文化也有影響?出示圖片。根據學生回答總結如下:1)乳酪傳入中原2)契丹服裝在中原流行3)幽燕地區的漢族和契丹人經常通婚,不少漢人為兒孫起契丹名字。二、宋夏之間的關系:1.夏政權的建立。出示圖片,并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簡介夏政權的建立。2.宋夏之間的和戰。出示《慶歷和議》內容?設問:這反映了宋和西夏之間怎樣的關系?出示圖片,總結戰爭與和議對兩國之間的影響。設置問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統治的?模仿漢字結構,創造西夏文字;重視儒學,廣建學校,翻譯儒家經書;仿效中原設科舉用漢字鑄造錢幣。三、碰撞中的融合:建議教師首先提問“契丹族、黨項族與漢族融合的表現有哪些?”,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要提醒學生注意結合前文內容)、自由發言,教師最后可歸納出以下幾點:學會農耕、學習漢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漢字創造文字、學習漢人的生活習俗等。可利用課本插圖和彩圖加強學生對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感性認識。(彩圖“契丹文字”)。“遼西夏的貨幣同北宋的貨幣的對比,發現它們有許多相同點。從中得出認識:、漢文化和與漢民族在經濟方面的融合。列表對本課內容進行梳理鞏固。小結,展示結構示意圖引導學生認識本課的知識結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