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教學設計趙婷婷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閱讀唐朝疆域圖,了解唐朝疆域、周邊主要少數民族政權和鄰國。(2)列舉唐蕃交往中的主要史實: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游、遣唐使、鑒真東渡等。2.過程與方法(1)列舉唐蕃交往中的主要史實,以文成公主入吐蕃為例,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及意義,認識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重要性。(2)通過對歷史事實的探究,感悟論從史出的史學認識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大唐王朝開放的對外態度,認識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重要性。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唐朝與吐蕃的友好關系;唐朝與日本、天竺的交往。難點:唐朝對邊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較開明的政策,唐朝文化的影響。三、教學方法情境創設法、故事輔助法、問題探究法四、教學過程:導入P唐人街圖片T為什么其他國家的人稱呼我們中國人為“唐人”?S唐朝曾經是亞洲最強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疆域遼闊、文明程度很高的大國,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望,所以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T外國在與我們的交流中,才讓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望,所以今天我們一起去了解唐朝時期的民族政策與對外交流。P出示《圖4-28》唐朝疆域圖T描述唐朝的疆域范圍以及唐朝周圍的少數民族政權。P出示隋朝疆域圖T思考唐朝疆域主要在哪些方向有明顯拓展?這些拓展地區有什么共同特點?S西北方向;少數民族居住P史料: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br/>——《資治通鑒》T歷史上因民族矛盾引發戰亂的現象屢見不鮮,然而唐朝疆域遼闊,民族眾多且關系融洽,唐太宗甚至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這是為什么?S唐朝有一視同仁的民族政策P唐朝與吐蕃P出示閻立本的《步輦圖》和松贊干布向唐朝求婚的史實。T根據畫面人物的服飾判斷圖中誰是唐太宗,誰是吐蕃請婚時節?松贊干布為什么要求與唐朝和親?S坐著的是唐太宗,站著的人中間的是吐蕃請婚使節;唐朝強大P閱讀卡T請結合閱讀卡內容,回答文成公主出嫁吐蕃,主要帶了哪些嫁妝和隨從?為什么帶這些嫁妝和隨從?S各種金玉等P出示西藏民歌《公主答應來西藏》正月十五那一天,文成公主答應來西藏。蓮花大壩不用怕,有百匹善走駿馬來接你。高山連綿不用怕,有百頭力大犏牛來接你。大河條條不用怕,有百只黑色皮船來接你。……今天公主來到西藏,好像獅子進入大森林,好像孔雀飛落大平原,好像不落的太陽升起,西藏從此幸福又繁榮……——西藏民歌《唉馬林兒》T有關文成公主的遺跡、塑像、壁畫、唐卡、藏戲、詩歌和傳說在今天的西藏依然可見可聞,它們無不表達著藏族人民對文成公主的懷念和尊敬。P出示史料:(開元十八年,尺帶珠丹給唐玄宗上書)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舊唐書 吐蕃傳》T8世紀初,唐朝又將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首領在給唐朝皇帝的信件里說,吐蕃和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了。T自古中原王朝公主和親一直傳為佳話,她們執行朝廷的和親政策,為維護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作出了貢獻。那么為什么周邊少數民族首領愿與中原王朝和親?和親的意義何在?S促進少數民族與漢族的交流;促進少數民族的發展。P唐與天竺P出示《唐朝對外交通路線圖》T看圖指出唐朝對外的主要交通路線S往西到波斯、大食,往東到日本P出示《圖4-29玄奘》和《圖4-30甘肅榆林石窟壁畫》T玄奘是哪個故事人物的歷史原型?S唐僧T請嘗試說一說你知道的唐僧S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T好,那我們去了解下歷史上真實的唐僧西游P出示玄奘西行地圖T你能從這張圖上感受什么?S玄奘西行路途的漫長和艱辛T玄奘在哪些領域里做出了杰出貢獻?S1、掌握佛教理論2、翻譯佛經3、撰寫歷史文獻《大唐西域記》P唐與日本T聯系已學知識,思考:日本遣唐使來唐給日本帶來什么影響?S大化改新T日本人當中誰在推動唐朝的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和影響?S遣唐使T中國人當中有嗎?S有,鑒真P出示《圖4-31鑒真像》和鑒真東渡的文字資料。T玄奘和鑒真共同的功績是什么?不同的貢獻又是什么?S同:致力于佛教的傳播,為佛教的傳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S異:玄奘到印度求取佛經,將印度佛教文化帶回中國。鑒真是將中國的佛法、醫藥、建筑、雕塑、繪畫等傳到日本板書設計:公主入藏開明的民族政策在邊疆設州、府、縣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唐與天竺——玄奘西游開放的對外政策唐與日本——遣唐使、鑒真東渡教學反思:這是介紹唐朝民族關系的一課,介紹了唐朝與周邊各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盛況.相對而言,內容不算多,時間好安排,重點容易突出.但教材內容比較散,需要對已有的材料進行整合并找出一條主線貫穿教學內容."和同為一家"是唐朝民族關系最突出的特點,也是貫穿本課的一條主線。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如講《步輦圖》時,根據美術課和小學已有的知識,也是先讓學生介紹,不對內容進行限制,可以從神情心理活動等各個角度去講,主要是鍛煉語言表達和學習歷史的興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