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43 物質和運動(一)世界的物質性1.自然界的物質性(1)自然界是物質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神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2)哲學中的物質①物質的含義: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②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無論是天地自然,還是從大自然中孕育而來的人類社會,它們在本質上都是物質的。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1)人類社會是物質的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由古猿發展而來的一個特殊的生物種群。在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勞動創造了人的生理結構,形成了手腳分工;勞動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形成了語言和意識;勞動使人結成了社會聯系,形成了社會關系。因此,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沒有勞動就沒有人,就沒有人類社會。(2)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3)自然界的物質性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4)意識的物質性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二)認識運動把握規律1.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1)運動和物質的辯證關系①哲學上的運動概念: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②運動的普遍性從物體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變化,從生命有機體的新陳代謝到社會生產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之中。③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a.物質是運動的物質,不運動的物質是不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中,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b.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宏觀物體是機械運動的載體,原子、離子等是化學運動的載體,生命有機體是生物運動的載體,生產方式是社會運動的載體,人腦是思維或精神運動的載體。總之,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c.沒有不運動的物質,因而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恒的和絕對的。但是,就物質的具體存在方式來d.離開物質談運動,或者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離開物質談運動會導致唯心主義,離開運動談物質會導致機械唯物主義。(2)相對靜止的含義和特點①含義辯證唯物主義所講的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它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說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二是說物體相對于某一參照系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者說物體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②特點: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3)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確認運動絕對性的同時,也肯定相對靜止的存在。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只承認靜止而否定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運動和靜止的區別和聯系(1)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恒的和絕對的。(2)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3)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2.運動是有規律的(1)規律的含義所謂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正確理解規律的含義(1)規律是一種聯系,也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但是并非任何聯系都是規律。(2)事物的聯系有現象聯系和本質聯系。規律是事物的本質聯系,不是現象聯系。規律是通過現象來表現的,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聯系,能夠被人的感覺器官直接感知,本質無法直接感知。如種瓜得瓜是現象,背后隱藏的遺傳才是規律。(3)事物發展過程中,有的聯系是必然要發生的確定的聯系。規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聯系,而不是偶然聯系。只有事物變化發展中的確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聯系,才能成為規律。(4)規律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聯系,而不是偶然聯系,是穩定的聯系,而不是多變易逝的聯系。(2)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①規律的客觀性a.規律是客觀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指規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二是指規律是否發揮作用,也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規律起不起作用,關鍵在于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是否存在著。當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存在時,規律就必然起作用。當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不存在時,規律就不起作用。b.規律具有客觀性,還意味著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人們不能根據自己的意志創造一個客觀上不存在的規律,也不能改造或消滅仍然在起作用的規律,規律只能隨著客觀事物本身的性質、內容和所依賴的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觀意志任意改變。c.規律的客觀性突出表現在它是不可抗拒的。規律的必然聯系,說明它是鐵的法則,具有強制性。人們想問題、辦事情不能同規律背道而馳,否則。就一定會受規律的懲罰。規律的不可抗拒性有力地證明了規律是客觀的。②規律的普遍性: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沒有規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議的。(3)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論要求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我們就能夠體會到規律對于我們的意義。一旦違背客觀規律,人們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這時人們往往能更深刻地感覺到規律的存在和它的作用。(4)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①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②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統一的。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掌握規律的必要條件。!易錯提示區分規律與現象(1)規律比現象更深刻,現象比規律豐富。規律體現的是事物本質的、內在的、穩定的聯系,現象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聯系;現象是人的感覺器官可以直接感覺到的,而規律只能通過抽象思維才能把握。(2)規律是現象中穩定的、深刻的東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內部。現象是規律的外在表現形式,規律要通過現象來表現,規律和現象統一在同一事物中。現象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向導,人們只有認識了現象并借助于抽象思維,才能揭示客觀存在的規律。考向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概念同自然科學物質概念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概念自然科學物質概念區別①是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存在的一切事物共同本質的概括②概括了萬事萬物的共同本質——客觀實在性①只涉及物質世界中自然界的一部分物質形態的具體特性②隨著實踐不斷發展,人們對物質結構和屬性的認識不斷深化聯系①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是以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理論為基礎,沒有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理論提供的科學事實,就不會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而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理論不斷地證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概念的正確性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為自然科學關于物質結構理論的研究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典例1】物質概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基本的概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大廈的基石。下列對物質認識正確的有①可以脫離意識而獨立存在②是對物質現象共性的反映③是物質世界萬事萬物的總和④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考向二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的意志只能影響社會的發展,不能決定社會的發展。(1)從人類社會的產生過程看,人類社會是客觀世界發展的必然結果。人類社會是客觀世界自身力量長期作用的必然結果,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2)從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來看,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客觀的。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生產力的發展是客觀的,生產關系也是客觀的,因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客觀的,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3)從人類社會的本質看,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4)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圖示:【典例2】由于非洲相繼出土了被認為是最早的人類遺骸化石,人類“走出非洲”說一度占了上風。最近幾年,亞洲和歐洲考古所發現的人類化石的年代并不晚于在非洲發現的那些化石。大量化石和文化遺物證明,人類起源于動物界,人類的進化演變是從古猿、直立人、智人到現代人。下列表述符合材料主旨的是A.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相互依存B.人類產生前的自然界才具有客觀性C.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有區別的D.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答案】D考向三 世界物質性原理及其方法論(1)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如圖所示:(2)關于世界的物質性還有以下幾種說法都是正確的:①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質。③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④世界統一于物質。⑤世界是物質的。 ⑥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3)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反對從主觀出發,反對“上帝創世說”。【典例3】造林綠化被視為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的首要手段,因此受到高度重視并得以快速推進。然而,有的地方為了追求美觀,將適宜本地栽種的鄉土樹種視為上不了臺面的“土豹子”,卻熱衷于調運跨緯度且價格高的“洋樹種”。這種做法①旨在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②違背了自然界發展的客觀性③有利于使我們的生活環境更美④是主觀唯心主義在生活中的表現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答案】C考向四 在運動與物質的關系中把握運動的概念原理理解強調誤區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任何事物的具體形態都離不開一定的運動,它們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沒有運動就沒有事物側重強調物質離不開運動離開運動談物質,會導致形而上學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任何運動都有自己的承擔者或者叫載體。離開物質載體的運動是不存在的側重強調運動離不開物質離開物質談運動,會導致唯心主義【提示】物質的固有屬性≠物質的唯一特性①物質的固有屬性是運動,它揭示了物質的存在方式,是相對于物質的其他屬性如可知性、無限性而言的。②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它揭示了物質的本質,是相對于意識而言的,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絕對的、不變的唯一特性。【典例4】“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東西,只是由于某種運動才得以存在、生活。”這一論斷蘊涵的哲學道理是A.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屬性B.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C.運動是物質的派生物D.任何運動都有自己的物質承擔者【答案】A 考向五 運動與靜止的關系運動靜止區別含義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它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說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二是說物體相對于某一參照系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者說物體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特點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恒的和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聯系①辯證唯物主義所講的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②運動和靜止相互依存。沒有運動就無所謂靜止,沒有靜止也無所謂運動③運動和靜止相互滲透。絕對運動中包含著相對靜止,相對靜止中包含著絕對運動。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典例5】“五里灘頭風欲平,張帆舉棹覺船輕。柔櫓不施停卻棹,是船行。滿眼風波多閃灼,看山卻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這首《浣溪沙》是在敦煌莫高窟發現的唐、五代時期多首未署名的作品之一。詩中形象地說明了A.運動和靜止是相互聯系的 B.物質與意識分不開C.運動是有規律的 D.現象與本質相統一【答案】A【解析】這首詩體現了運動和靜止的關系,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故選A。考向六 正確理解規律 (1)圖解規律的概念 (2)理解規律要把握以下幾個關系哲學上講的規律和具體規律①哲學上講的規律,是對各種具體規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總結,它不等同于具體規律;②哲學上講的規律和具體規律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規律和現象①規律是隱藏在事物內部,相對穩定、深刻的本質聯系,需要借助抽象思維才能揭示;②現象浮于事物表面,形式多樣且多變易逝,能夠借助感官直接感知;③雖然規律總會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現象的背后也總會隱藏著規律,但規律不等于現象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①規律是事物之間的必然聯系,它體現著一種“必定如此”的趨勢;②有些事物之間的聯系,并不是非如此不可的,而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可以出現也可以不出現的,這種偶然聯系就不是規律規律和聯系①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②聯系是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③規律是一種聯系,但不是所有的聯系都是規律,只有是事物內部的、本質的和必然的聯系才是規律 【提示】規則、規定、守則、定律、定理、公式、法律都不是規律,它們都是主觀的,可以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們是規律的反映,但不是規律本身。【典例6】歷史上曾顯赫一時的古樓蘭人神秘消失了。考古證實,當時規模稍大的墓穴,要用掉600棵樹木。等到人們認識到砍伐林木、破壞環境的惡果,再實施“嚴禁砍伐活動,否則罰馬一匹”時,“樓蘭已毀”,無力回天了。題中材料告訴我們A.規律是客觀的,人們在規律面前無能為力B.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C.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的D.規律具有客觀性,違背規律必受懲罰【答案】D考向七 物質、運動、規律三者之間的關系物質運動規律區別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聯系①物質都是運動的,物質離不開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②物質的運動是有規律的,世界就是按照其固有的規律運動著的物質世界,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③要在物質的運動中把握規律,規律的客觀性根源于物質的客觀實在性;④簡言之,世界是物質的,物質都是運動的,運動都是有規律的【典例7】清代詩人翁格在《暮春》中寫道:“莫怨春早歸,花余幾點紅。留將根蒂在,歲歲有東風。”詩中蘊含的哲理有①物質世界是運動的②物質運動的規律是客觀的③自然界的變化有其固有規律④人們在客觀規律面前無所不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規律客觀性、運動和物質的關系的知識。題目寓意自然界有著客觀規律,規律是客觀的,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的,①②③符合題意。④說法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錯誤。故選A。1.2017年5月21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在揚州論壇上指出,宇宙中90%的物質是看不見的,被稱為“暗物質”。我們的目標之一就是尋找“暗物質”。材料中的“暗物質”①是對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反映②是能被人類所認識的具體的物質形態③是對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的概括④是客觀實在的外在表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很多時候,我們在做別人思想工作時常常要說“不忘本來”,“本來”在哲學上屬于“客觀存在”范疇,是指事物及其產生,發展的本源、來源和背景。從哲學角度看,這體現了①意識具有第一性 ②社會存在具有客觀性③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④物質和意識都可以是世界的本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自從有了人之后,世界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人類活動的痕跡,但我們還是認為世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列寧說:“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下列對“客觀實在”的理解正確的是①客觀實在是從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中抽象出來的共同特征②客觀實在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的就不是客觀實在③客觀實在是物質的惟一特性④客觀存在的東西,就是客觀實在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4.馬克思說:“人并沒有創造物質本身,甚至人創造物質的這種或者那種生產能力,也只是在物質本身預先存在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從哲學上看,這是說A.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B.人的意識永遠落后于客觀物質世界C.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D.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5.當前,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的現象是一種“客觀實在”,實實在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下列對“客觀實在”的理解正確的是A.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B.是人類社會中客觀事物的共同屬性C.是世界上萬事萬物的總和D.是世界上客觀存在的萬事萬物的共同屬性6.當地時間2017年9月19日下午,墨西哥中部莫雷洛斯州發生7.1級地震。專家指出:“地球一直處于震動狀態,震動是地球的常態。”“震動是地球的常態”體現的哲理是①任何物質形態都是以運動的方式存在的②運動是靜止的一種特殊狀態③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恒的 ④就存在方式來說,物質是靜止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我國生物領域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科院重離子束治癌技術即將進入臨床治療,云南大學人類遺傳學研究中心發現三個疾病相關基因,華中農大轉基因棉通過鑒定,河北省也有了首家植物分子育種中心。這體現的哲學道理是A.規律具有普遍性 B.在規律面前人是無能為力的C.規律是不穩定的聯系 D.人們可以創造規律8.“運動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簡單的機械的位移能夠實現,也只是因為物體在同一瞬間既在這個地方又在另一個地方,既在同一地方又不在同一地方,這一命題 A.否認了靜止的存在,是相對主義、詭辯論 B.否認了運動絕對性,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 C.夸大了相對靜止,是形而上學的絕對靜止論 D.正確揭示了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 9.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要立足國情,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這是基于A.順應社會發展規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B.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人對自然的征服C.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要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D.規律是客觀的,要尊重和利用自然規律10.2017年5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五次會議上強調,要認真謀劃深入抓好各項改革試點,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鼓勵探索、大膽實踐。從辯證唯物論角度看,其依據是①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 ②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③規律是可以被人們認識和改變的 ④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總是統一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016·上海政治)曾幾何時,崇山峻嶺原始森林變成了延綿不絕的“光頭山”。四川人民經過十幾年苦心經營,再現了滿目蒼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生態屏障的建成折射出當地人民A.秉持綠色生態理念,發揮人定勝天的氣概B.把握事物發展規律,預見生態變化的趨勢C.保護生態環境的活動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D.在尊重客觀規律基礎上努力改造生態環境2.(2015·廣東文綜)哲人說:“給我寧靜吧,讓我接受不能改變的;給我勇氣吧,讓我去改變我能改變的;給我智慧吧,讓我分辨出什么是需要改變的,什么是我不能改變的。”這句話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①社會意識具有直接現實性 ②尊重客觀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③哲學可為生活提供指導 ④世界是人的主觀意識的產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15·江蘇政治)世間萬物,變動不居。“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這說明①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②一切要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③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④要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2015·海南政治)馬克思說:“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對這一論述理解正確的是 ①勞動是人特有的實踐活動和存在方式②人的發展以物質生產的發展為基礎③生產工具決定人類社會的性質和面貌④生產方式決定于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參考答案】【考點沖關】1.C 【解析】物質是從物質的具體形態中概括抽象出來的,是萬事萬物的本質屬性。物質只能存在于物質的具體形態之中,而物質的具體形態是物質的表現。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態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抽象和具體的關系。我們的目標之一就是尋找“暗物質”,材料的“暗物質”是能被人類所認識的具體的物質形態,是客觀實在的外在表現,②④符合題意;①③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C。2.C 【解析】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材料中強調了“事物及其產生,發展的本源、來源和背景”其實是強調了社會存在的客觀性,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故選C;①不選,因為物質第一性;④不選,因為世界的本原只能是物質。4.C 【解析】本題考查哲學的物質概念。馬克思強調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物質本身預先存在的條件下才能進行”說明人類必須承認自然界是客觀的,這樣才能更好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C符合題意;材料主要涉及的是自然界的物質性,沒有涉及物質的特性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A、D不符合題意;人的意識可以超前于客觀物質世界,“永遠落后”說法過于絕對,B說法錯誤。5.D 【解析】本題考查哲學的物質概念的知識。這種“客觀實在”是物質的唯一特性,是世界上客觀存在的萬事萬物的共同屬性,D符合題意;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A不符合題意;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一切客觀存在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具體領域客觀事物的共同屬性,也不是世界上萬事萬物的總和,B、C不符合題意。6.A 【解析】“震動是地球的常態”體現的哲理是任何物質形態都是以運動的方式存在的,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恒的,①③符合題意;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②說法錯誤;就存在方式來說,物質是運動的,④說法錯誤;故選A。7.A 【解析】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沒有規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議的。材料中強調了我國的生物學領域取得的成果體現了規律的普遍性,A符合題意;B、C、D均說法錯誤。8.D 【解析】機械運動中的物體在同一瞬間在這個地方,是承認相對靜止的表現;機械運動中的物體在同一瞬間不在這個地方,是承認絕對運動的表現。同一瞬間既在這個地方又不在這個地方這是強調了運動和靜止是統一的,所以題中觀點正確提示了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D正確。其他選項都沒有正確分析這一命題。9.D 【解析】題目中,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要立足國情,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是因為規律是客觀的,要尊重和利用自然規律,D符合題意。A說法錯誤,排除。B中“實現人對自然的征服”說法錯誤,排除。C不符合題意,排除。10.A 【解析】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辯證唯物論角度看,其依據是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故①②符合題意。規律是客觀的,是不能改變的,③說法錯誤;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并不總是統一的,違背了客觀規律就會受到懲罰,④說法錯誤;選A。【直通高考】1.D 【解析】四川人民經過苦心經營,建成了長江上游的生態屏障,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是人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規律、利用規律的結果,D符合題意;“人定勝天”是唯心主義的觀點,故A錯誤;材料沒有體現預見發展變化的趨勢,故B不符合題意;材料強調人們的實踐活動獲得了成功,沒有強調人們的實踐活動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C不符合題意。3.A 【解析】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③錯誤;“世間萬物,變動不居”體現了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①符合題意;“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體現了一切要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②符合題意;④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4.A 【解析】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③錯誤;④中“決定于”說法錯誤,排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說明了勞動的重要性,①符合題意;生產活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②符合題意。故選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