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26張PPT。這是一條連接歐亞的長路見證了兩千年歷史的滄桑之變 多種文化在此交匯,無數(shù)話劇在這里上演 這條路走過多少胡商販客,驛馬戍(shù)卒 這條路又走過多少弘法僧侶,求道信徒 這是這個世界上最長的一條道路,獨一無二的道路這就是絲綢之路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開辟篇堂邑父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 招 賢 令自古以來,我族人民常被匈奴壓迫,黃河附近的人民更常遭匈奴騷撓,為大舉反擊匈奴,現(xiàn)招募一勇士出使西域,聯(lián)合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重賞。欽此?。吭摗罢匈t令”所招募的使者須完成什么任務?敦煌壁畫里有一幅“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圖”張騫通西域自學1.請結(jié)合地圖說說西域的地理范圍。2.講述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時間、目的、結(jié)果。漢代人們把今天甘肅玉門關(guān)和陽關(guān)以西,也就是現(xiàn)在新疆和更遠的廣大地區(qū),稱為西域。出發(fā)時間目的結(jié)果公元前138年聯(lián)絡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使?jié)h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公元前119年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第一次第二次加強漢與西域的聯(lián)系《漢書·張騫傳》載:“然騫鑿空,其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zhì)于外國,外國由是信之。”為什么說張騫出使西域的舉動是“鑿空”呢?張騫第一次開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國第一次有了友好往來。互學:核 桃番石榴不是張騫通西域,安得佳種自西來?葡萄材料一:張騫通西域后,西漢皇朝和西域各國的聯(lián)系逐漸密切起來,漢武帝每年派往西域的使者,多則十幾次少則五六次,每次多達百余人甚至數(shù)百人。 ———《大國崛起:把握中國四大王朝的歷史脈象》 材料二:沒有張騫出使西域,也就不會有絲綢之路的開辟。沒有絲綢之路的開辟,也就不會有了漢朝和西域以及和歐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義十分重大。 ——張豈之(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1)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2)為開辟絲綢之路奠定基礎。絲綢之路——交流篇絲綢之路自學:1.漢代絲綢之路(包括陸上和海上)的路線是怎樣的?2.絲綢之路的開通有什么意義?長安 河西走廊西域歐洲中亞、西亞陸上絲綢之路的路線互學:東南沿海港口馬來半島孟加拉灣印 度斯里蘭卡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中南半島請根據(jù)材料,歸納絲綢之路的開通有什么重大作用? 材料一:據(jù)《漢書》記載,張騫通西域后,絲綢之路呈現(xiàn)繁榮狀態(tài)。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金器、漆器、銀器源源不斷傳入西方,西方的香料、珠寶、皮貨、藥材也不斷運到中國。 材料二:中國的四大發(fā)明經(jīng)絲綢之路西傳,為人類文明發(fā)展作出巨大貢獻。 西方的各種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也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絲綢之路作用p64: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經(jīng)濟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絲綢之路——管理篇對西域的管理西域都護公元前60年職責:標志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quán)意義:時間:班超經(jīng)營西域職責:結(jié)果:時間:對西域的管理頒行漢朝的號令,調(diào)遣軍隊,征發(fā)糧草東漢明帝時使西域各國重新與漢朝建立聯(lián)系他得到西域各國的信任,長期留守西域。自學:(西漢)(東漢)西漢疆域圖對比秦朝的疆域,西漢的疆域多了什么地方呢?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互學:絲綢之路——傳承篇導結(jié):絲綢之路開辟交流張騫通西域管理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西漢:西域都護東漢:西域都護1.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意義在于( ) A.聯(lián)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B.控制西域各族 C.密切了漢與西域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 D.設立西域都護導練:C2.小明在網(wǎng)上看到2008年6月17日這一天發(fā)表的題為《奧運火炬感受西域風情》報道。通過報道的題目,你可以判斷,2008年火炬在6月17日可能傳遞的地點是( ) A、西藏 B、內(nèi)蒙古 C、青海 D、新疆D3.“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賦予古代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nèi)涵。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是( )A 長安 B 洛陽 C 成都 D 杭州A4.漢代開辟的“絲綢之路”是溝通東方和西方的橋梁和紐帶,陸上“絲綢之路”的正確路線是( ) A.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 B.長安→河西走廊→安息→今新疆境內(nèi)→大秦 C.洛陽→安息→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nèi)→大秦 D.洛陽→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nèi)→安息→大秦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4課絲綢之路).pptx 一路一帶,重現(xiàn)中國歷史絲綢之路.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