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7·江蘇政治)20 世紀 80 年代初,法國科學家首次用實驗證實了“量子糾纏”現象的存在。科學家們設想,如果把“量子糾纏”原理用于通信,將極大提高通信的安全保密程度。為此,我國積極開展相關應用研究,并于2016年8月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量子通信衛星。這表明A.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B.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C.客觀物質世界是科學精神和理念的外現 D.人們可以在意識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錯因分析】不能準確識記并理解意識及其能動作用,是做錯本題的原因。【答案】D 1.意識的本質:客觀存在的反映(1)意識的內容:來自客觀存在。有了人腦,并不會自行產生意識,還必須有客觀存在,即“原材料”,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2)意識的表現:無論是何種意識都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都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的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3)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1)意識對客觀世界具有反作用。人們在意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意識中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一般動物則既不能認識世界,也不能改造世界。意識反作用于客觀事物,不能把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理解為它能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2)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3)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意識活動依賴于人體的生理過程,又對人的生理過程有著能動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斗志。(2017·天津文綜)內蒙古興隆溝遺址出土的陶人,是目前所知形體最大、形象最逼真、表情最豐富的紅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專家依據發現陶人的區域、供奉的房間以及服飾佩戴,確定這尊陶人的身份是紅山文化晚期的巫者或王者,并將其稱為“中華祖神”。這一研究成果反映了 A.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可以揭示歷史之謎B.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一個理想的事物C.人的認識受自身立場、觀點、方法等因素的制約D.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和主體差異性【答案】A 易錯點2 不能準確理解實踐和認識的關系(2017·全國卷2文綜)2016年9月,袁隆平領銜的超級雜交稻第五期攻關項目第二次測產驗收在湖南某地進行,攻關品種“廣湘24S/R900”的測產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未能通過驗收。面對失敗,袁隆平坦然接受。這一事例反映的認識論道理是①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②認識主體對于獲得真理性認識沒有影響③不成功的實踐對認識的發展沒有價值④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實踐和認識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錯因分析】不能準確識記并理解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是做錯本題的原因。【答案】B 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1.原理內容 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 2.方法論 首先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認識,還要重視認識的反作用,特別是重視科學理論、真理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做到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3.反對錯誤認識 反對只承認實踐決定作用而忽視認識能動作用的形而上學錯誤,也要反對片面夸大認識能動作用的唯心主義錯誤。(2017·全國卷3文綜)恩格斯指出,認識中“不僅每個已經解決的問題都引起無數的新問題,而且每一個問題也多半都只能一點一點地、通過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幾百年時間的研究才能得到解決”。對這種認識現象的合理解釋是①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決定了認識的反復性②認識的局限性意味著達不到真理性認識③真理與謬誤的轉化使認識呈現為封閉式循環運動④認識對象、認識主體和實踐的無限發展導致認識的無限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 易錯點3 不能準確理解真理和謬誤的關系“如果你想強壯,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這句話在微信朋友圈被刷爆了!但體育專家指出,過于肥胖者由于下肢承受了身體的大部分重量,本身已經受到較大壓力,跑步會給下肢關節“雪上加霜”,容易造成膝關節受傷。因此,建議嚴重肥胖者少做或不做跑步運動,可以多做游泳、快走等負擔小的運動。下列表述正確的是①真理與謬誤既對立又統一 ②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條件和范圍 ③體育專家說的話更有說服力,更有用,所以是真理 ④體育專家和普通人的認識都是對的,所以不存在絕對真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錯因分析】不能準確識記并理解真理和謬誤的含義,并區分二者關系,是做錯本題的原因。【答案】A (1)區別: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反映,它同真理有著原則的區別、嚴格的界限,二者涇渭分明,互相對立,不能混淆。(2)聯系:真理與謬誤之間又具有統一的一面。①真理與謬誤相互依存、互為前提。沒有謬誤作比較,就無所謂真理;沒有真理作比較,也就無所謂謬誤。②真理與謬誤相互轉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都有它適用的范圍和條件,如果超出這一范圍和條件,真理就會轉成謬誤。另一方面,謬誤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轉化。謬誤之所以發生,往往是因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條件,因而,只要再回到論題適用的范圍,恢復它存在的條件,謬誤就會轉化為真理。謬誤向真理轉化的另一種含義是人們可以從錯誤認識中引出真理性的認識。 科學家們發現嗜熱四膜蟲這種單細胞生物有7種性別盡管已經50多年了,但研究人員最近才了解到每個細胞的性別是如何決定的,這有助于科學家們對DNA重組有更深入的了解。這表明 ①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②真理與謬誤相互包含、相互滲透③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④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易錯點4 不能全面理解認識的特點截至2017年3月6日,我國共發射15顆風云氣象衛星,為防御氣象災害提供有力保障。風云氣象衛星發射以來對登陸的200多個臺風都進行了有效預報,路徑誤差保持在70公里之內,24小時之內的氣象預報準確率提高到87%。這說明①氣象衛星數量增加,必然使人類防御災害能力實現飛躍②氣象預報手段的不斷完善,深化人們對氣象規律的認識③氣象衛星延伸了人類認識器官,改變天氣變化的無序性④氣象預報既體現世界具有可知性,又體現認識的有限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錯因分析】對認識活動的特點的片面理解,是做錯本題的原因。【答案】C【解析】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會發生質變,①是錯誤的;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氣象預報手段的不斷完善,深化人們對氣象規律的認識,②正確;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氣象衛星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深化人們對氣象規律的認識,但并沒有改變天氣變化的無序性,③是錯誤的;材料表明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認識之物,④適合題意;故本題選C。(1)認識具有反復性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認識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①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總要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②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2)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3)認識具有前進性和上升性: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運動,相反,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的過程。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4)方法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蘇軾初讀王安石的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很不以為然:菊花敢與秋霜鏖戰,顯然只枯不落。于是,他隨手續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待調任黃州后,蘇軾偶入菊園,只見滿地金黃、枝頭無一朵枯花,頓覺汗顏。由此可見①親身的實踐經驗比他人的實踐經驗更可靠②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③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具有反復性的過程④認識受到人們的實踐能力和認識能力的制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 1.全面理解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1)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具有能動性,它是對物質的能動的反映;意識反作用于物質,正確的意識可以有效地指導實踐,推動物質世界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誤導實踐,阻礙物質世界的發展。 (2)方法論: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面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視和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3)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的內容如下圖所示:(4)要正確認識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和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之間的關系。物質的決定作用是前提,是第一性的。意識的能動作用受物質的決定作用的制約,是第二性的;意識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決定物質,否則就是唯心主義。2.正確理解認識是有限性和無限性的統一 (1)從每一具體認識、人的現實認識能力上看,任何認識都是有限的,任何認識都不是終極認識。由于受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的限制,每一個具體認識都只能是對整個世界一個層次上、一個方面上、一個發展階段上的認識,只能是相對正確的認識。 人的現實認識能力也總是有限的,人類不能完全正確認識所有的事物,對每一個具體事物的認識也達不到終極認識。 (2)從認識的目的、人的認識能力的發展上看,認識又是無限的。人類認識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人類改造世界的活動是沒有止境的,而且人類實踐活動不是機械重復的,而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因此,認識不斷發展,為實踐發展提供認識指導。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人的認識能力也是不斷發展的,因而人的認識能力會無限發展下去,不斷深化對世界的認識。 (3)認識是有限性和無限性的統一,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1.2017年9月,全國新入學的中小學生將使用“部編本”語文新教材。新教材一年級第一課是“天地人”“你我他”六個楷書大字,而不是字母aoe。專家解釋,對剛走進學校的小朋友來說,一上來就學拼音比較難。把拼音學習推后一個月左右,能減少孩子的畏難情緒,培養認字讀書的興趣。這說明①意識對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動性②人們能認識事物本質并根據客觀實際加以利用③意識活動具有客觀實在性④客觀與主觀總是統一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 2.2017年6月7日,智能教育機器人Aidam通過現場直播的方式與6名高考狀元同臺PK,分別解答2017年高考數學試題,完成整張試卷。Aidam在10分鐘內完成所有答卷,最終獲得134分。所得分數超過其中兩位狀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Aidam”的誕生體現了人類意識活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②“Aidam”是人類智慧的物化,可以成長為新的實踐主體③“Aidam”是具有獨立意識的人工制造物,可以代替人腦④“Aidam”的研發表明實踐的發展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 【解析】Aidam的誕生體現了人類意識活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表明實踐的發展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①④符合題意。“Aidam”是人類智慧的物化,但永遠代替不了人類成長為新的實踐主體,也永遠代替不了人腦具有獨立的思維或意識。因為實踐的主體只能是人或人類,意識是人類特有的。故②③錯誤。選C。3.2017年2月14日,中國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正式開鉆。此次鉆探目標是在南海北部的洋陸過渡帶,鉆取南海張裂前夕的基底巖石,揭示南海成因,檢驗國際上以大西洋為藍本的“非火山型大陸破裂”理論,揭示“陸地為什么會變成海洋,海洋盆地怎樣形成的”等科學之謎。材料蘊含的哲學道理是①實踐是按照主觀的內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動②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客觀物質性活動③制定正確目標是實踐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④認識的真理性需要經受實踐的檢驗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 4.2017年7月6日,歐洲梭子研究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的實驗組宣布首次發現雙粲重子,該發現由我國科學家主導。我國科學家高原寧表示:“發現粒子僅僅是個開始,由兩個甚至是三個重夸克組成的重子還有很多沒有被發現,未來的研究依然會非常地激動人心。”這一研究表明①人們的意識能夠把觀念變成現實 ②認識具有無限性和上升性③規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④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 【解析】“歐洲梭子研究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的實驗組宣布首次發現雙粲重子”說明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④符合題意;“未來的研究依然會非常地激動人心”說明認識具有無限性和上升性,②符合題意;①說法錯誤,意識不具有直接現實性;③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C。5.“醫生,不打針,行不行呀?”一句話,道出了多少病人的心聲。研究人員公布了一款新科研成果——無針頭注射器。它是一種噴射注射器,在沒有針頭的情況下,利用高速壓力能夠使藥物穿透皮膚打進身體內,這顛覆了人們的傳統認識,是噴射注射系統技術的重大改進,能讓患者告別打針之痛。這一事例說明了①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 ②認識源于實踐,對實踐具有促進作用③實踐的需要推動認識發展 ④基于實踐的認識發展是循環往復的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答案】D 6.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一經播出就引發社會極大反響。有人認為它讓人們看到了腐敗的真實一幕,演示了腐敗的成因,說出了背后的真相。也有人認為它讓我們看到的是現實中家族和圈子的力量,應該叫《家族的榮耀》。這一現象表明①主體對客體的認識往往有主動性和選擇性②主體對客體認識的真理性取決于主體意識③對同一客體的不同認識具有同樣的真理性④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制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 【解析】②中“取決于主體意識”說法錯誤,排除。③錯誤,對同一客體可以有不同認識,但是真理性的認識只有一個。題中,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播出后,有人認為它揭示了腐敗的真實一幕,有人認為它讓我們看到的是現實中家族和圈子的力量,這說明了主體對客體的認識往往有主動性和選擇性,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制約,①④符合題意。故選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