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亞非大河文明一、內容標準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了解人類早期文明產生的自然地理環境。二、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了解人類早期文明產生的自然地理環境;了解佛教產生的歷史背景。過程與方法:學生獨立思考,交流合作,探究人類早期文明產生的自然地理環境。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古代東方人民創建文明的艱辛而輝煌的歷程。三、教學要點重點: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和古代印度及其重要文明成果。難點:古代文明為何產生在大河流域;對印度種姓制度的認識。四、新課探究(一)古代埃及——金字塔的國度1、古埃及是最早進入奴隸社會(階級社會)的文明古國(前3100年)。2、學生閱讀課文,從數據方面對金字塔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討論:為什么古埃及人要修筑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的陵墓,里邊存放著國王的尸體木乃伊(干尸)。古埃及統治者所以費盡心力建造它們,而且越造越大,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宗教原因。古埃及人對“死亡”有獨到看法,認為世界以南北走向的尼羅河為界,河東是生者世界,河西是死者世界,就像太陽在早晨從富有生機的河東升起,傍晚落到河西黃沙之中一樣。因此,人死了不能隨便找個地方就埋,要埋到西岸。對古埃及人來說,死亡并不是可怕的事,只不過到另一個世界去活罷了。為此,要保存好尸首,要有專人將尸體制成木乃伊,要準備死者在冥世生活的住所即墳墓,還要在住所內放上食品與奢侈品,供死后消費。其次是政治原因。古埃及人無論國王還是平民生前都營造墳墓,只是國王的陵墓要比平民規模大得多。這不止因國王富有財力,更重要的是死去的國王希望用巨大的陵墓表明他不僅在世時享有無比的威嚴和壓倒一切的專制力量,而且死后也同樣享有這一切。他們的金字塔具有君臨一切的威嚴,使人們永遠感到他們的存在,永遠向他們頂禮膜拜。而且,那些活著的國王也希望利用死人的偉大來襯托自己統治的不可動搖。(二)古代西亞國家——《漢謨拉比法典》學生討論教材上有關《漢謨拉比法典》圖片與文字材料,回答聯系中的一些問題。(三)古代印度1、種姓制度討論:對印度種姓制度的認識。 等級制度滲透到印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在奴隸制的發展中,等級制度越來越引起人民的不滿,婆羅門教日益遭到反對,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在這種形勢下佛教產生了。2、佛教的誕生學生閱讀教材,概括佛教產生的時間、背景、創始人、教義與傳播情況。五、總結鞏固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歷史。包括埃及、巴比倫等文明古國的相關歷史知識。古代埃及是世界歷史上最早進入階級社會的地區之一、古代埃及國家的出現、金字塔是古埃及國王的陵墓,是埃及國王殘酷奴役人民的歷史見證,也是埃及人民以智慧和力量創造的世界古代一大奇跡。兩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奴隸制國家古巴比倫王國的興起及《漢謨拉比法典》的頒布。古印度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古代印度奴隸制國家也走過一條從小國到統一的道路,其中雅利安人在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中形成的等級制度,是古代印度奴隸制的一個重要特征。佛教的興起適應了印度半島逐漸走向統一的趨勢,它既有反對婆羅門特權的一面,也有維護奴隸主統治,麻痹群眾的一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