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時政專題五 第四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舉行 【背景材料】 2017年12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在南京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出席儀式并講話。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10時整,公祭儀式開始。軍樂團演奏《義勇軍進行曲》,全場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嘹亮的歌聲響徹云霄。國歌唱畢,全場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同一時間,公祭現場和南京全城拉響防空警報,汽車、火車、輪船汽笛齊鳴,行人就地默哀。默哀畢,軍樂團演奏《國家公祭獻曲》,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禮兵抬著8個花圈,緩步走上公祭臺,將花圈敬獻于“災難墻”前。80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讀《和平宣言》。之后,俞正聲發表講話。他表示,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為的是深切緬懷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緬懷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所有死難同胞,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緬懷同中國人民攜手抗擊日本侵略者獻出生命的國際戰士和國際友人,宣示中國人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莊嚴表達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愿望。俞正聲講話后,6名南京市各界代表3次撞響“和平大鐘”。隨著深沉悠遠的鐘聲,3000只和平鴿凌空飛翔,寓意著對30萬死難者的深深追思和圓夢中華的雄心壯志。公祭儀式結束后,習近平走進紀念館展廳,參觀了《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參觀結束時,習近平在簽字簿上莊重簽名。隨后,習近平親切會見了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代表和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作出貢獻的國際友人親屬代表。丁薛祥、劉鶴、劉延東、許其亮、吉炳軒一同參加上述活動。黃坤明主持公祭儀式。 【考點鏈接】 一、從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堅持權利和義務統一的原則。國家公祭日的設立,是在向全世界傳遞中華民族對于人權和文明的態度,在向全世界表達我們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決心與責任。作為公民,要依法有序的參與政治生活,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義務,遵守憲法和法律。 2.主權是國家的生命和靈魂,要維護國家主權??谷諔馉幨侵袊飞献顐ゴ蟮木S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是中國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全民族反對外敵入侵又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因戰爭失敗而出讓國家主權的屈辱歷史。 3.國家利益決定國際關系。國家公祭日以愛國主義為主題,教育人民堅持和平而不是戰爭,合作而不是對抗。國家利益是國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本著維護國家利益的中國人民應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維護國家間的共同利益,為建設和諧的國際關系而努力。 4.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譜寫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抵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極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辟實現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創造了重要條件。 5.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國際競爭說到底是經濟實力競爭。提高綜合國力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證??谷諔馉幍膭倮嬖V我們,要維護民族的尊嚴,就要不斷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強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 6.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今天的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堅決倡導者和有力捍衛者,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維護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愿同各國人民真誠團結起來,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而攜手努力。 7.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中國都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永遠不會把自身曾經經歷過的悲慘遭遇強加給其他民族。設立抗日戰爭紀念日和南京大屠殺公祭日,以國家立法和制度的方式來緬懷逝者和先烈,來警醒戰爭,倡導和平。 18.堅持走和平的發展道路。我們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為的是喚起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讓和平的陽光灑滿人間。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同國際社會一道維護國際公理正義和二戰勝利成果,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做世界和平的倡導者、推進者、捍衛者。 二、從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設立國家公祭日是黨中央深刻把握大局做出的重大決策,體現黨中央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對民族負責的擔當精神,展現了中國政府和人民維護二戰勝利成果和確立的戰后國際秩序的法律擔當、道義擔當和責任擔當。 2.優秀文化塑造人生。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不斷增強我們的精神力量,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同時,不斷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成就告慰我們的前輩和英烈。 3.培育和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國家公祭,喚醒歷史,最終是要喚醒中國同胞的民族精神。只有合力高揚不屈的中華民族精神,化曾經的傷痛為力量,以理性而最有力量的表達抨擊右翼侵略行徑,才能在長期而艱苦卓絕的奮斗中實現“中國夢”的新輝煌。 4.高揚愛國主義旗幟。公祭日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實質是通過政治政治符號、歷史符號、文化符號對人的影響來實現的。公祭日蘊藏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歷史教育資源、文化教育資源、政治教育資源,是一種極有價值愛國主義教育載體。 5.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革命先烈血火淬煉的抗戰畫面讓使我們重新經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作為一名中國人,應為革命前輩們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決心和恒心而自豪。面對經濟新常態,每個人都要傳承中華不屈的精神,樹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6.加強思想道德修養。一個人只有平時注重自身修養,增強自己的愛國之情,磨礪自己的報國之志,增強自己的民族責任心、責任感才能在國家危及時聯合起來挺身而出。公祭日傳承著我國主流文化,以傳統優秀文化熏陶人的活動,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境界。 三、從生活與哲學的角度分析 1.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一切罔顧侵略戰爭歷史的態度,一切美化侵略戰爭性質的言論,不論說了多少遍,不論說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對人類和平和正義的危害。對這些錯誤言行罔顧歷史事實,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們必須高度警惕、堅決反對。 2.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今天,抗日戰爭已經過去了70多年,但是中國人民的民族節氣不能丟,英勇奮斗的民族精神不能忘。當年的《義勇軍進行曲》,是我們現在的《國歌》。我們仍然要有危機意識,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 3.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有一段輝煌的追夢史,中國人民的歷史就是追夢的歷史,就是追求真理的歷史。設立國家公祭日,是對歷史的尊重。中國對歷史一直保持尊重和端正的態度,堅持以客觀的立場還原歷史、追尋真理。 4.堅持發展的觀點。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一個擁有保衛人民和平生活堅強能力的偉大國家,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前景無比光明。牢記歷史并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珍愛和平、維護和平。 5.重視量的積累。面對極其殘暴的日本侵略者,面對亡國滅種的危險境地,在中國共產黨號召和引領下,中國人民凝聚起同仇敵愾、血戰到底的空前斗志,中華大地成為眾志成城、前赴后繼的抗日戰場,歷經多年浴血奮戰,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6.堅持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歷史告訴我們,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只有人人都珍愛和平、維護和平,只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希望的。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認識和平的珍貴,感受到維護世界和平依然任重道遠。 7.堅持整體和部分的統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是中國人民進行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推進中日戰略互惠關系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維護本地區和平、穩定與發展大局。 28.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歷史的悲劇不會再重演,但我們絕不能遺忘過去經歷的傷痛。設立國家公祭日,就是要提醒所有國民要居安思危,要深知和平來之不易,必須繼續保持艱苦奮斗,才能始終維護幸福生活。 9.辦事情要善于抓住重點??箲鸨l后,中華民族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迅速形成,全國人民同仇敵愾,一致對外。用生命和鮮血打敗了日本侵略者,贏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偉大勝利,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10.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不應因一個民族中有少數軍國主義分子發起侵略戰爭就仇視這個民族,戰爭的罪責在少數軍國主義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們任何時候都不應忘記侵略者所犯下的嚴重罪行。 1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歷來具有不畏強暴、敢于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敵人所壓倒的英雄氣概。中國人民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12.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充分發揮和利用好國家公祭日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以學生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面向全社會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有意義、有效的教育舉措,有助于對青少年產生長遠的歷史教育、善惡教育、是非教育的作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跟蹤試題】 1.2017年12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在南京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中國舉辦國家公祭日紀念儀式,說明 A.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潮流 B.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阻礙世界和平與發展 C.我國堅決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 D.國際關系主要表現為競爭、合作與沖突 2.俞正聲強調,和平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需要大家一起坦誠面對歷史。為了和平,世界各國人民要同心協力,共同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共同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從根本上說是為了 A.努力促進世界多極化的深入發展 B.努力維護我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C.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D.順應和平、發展與合作的歷史潮流 3.俞正聲指出,只有正確認識歷史,才能更好開創未來。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認識和平的珍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巨大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巨大傷害。中日兩國要從兩國人民根本利益出發,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共同為人類和平作出貢獻。處理好中日關系,必須 ①尊重各自國家人民選擇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和生活方式 ②遵守對外關系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③通過協商談判妥善解決彼此的分歧 ④發揮聯合國在處理國際問題中的主導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4.與德國政府不斷反省,不僅承認納粹分子個人有罪,而且承認戰時政府應對戰爭期間的罪行負責,支付巨額的補償金和戰爭賠款相比,日本政府不僅幾乎沒有對其戰爭罪行支付任何賠償,甚至通過學術界、媒體界的掩飾,篡改教科書,迫害站出來說真話的老兵等方式否認這段歷史。據此,我國要 ①堅定維護我國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②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③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尊重其他國家正當的國家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俞正聲表示,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為的是深切緬懷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緬懷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所有死難同胞,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緬懷同中國人民攜手抗擊日本侵略者獻出生命的國際戰3士和國際友人,宣示中國人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莊嚴表達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愿望。為了開創未來,處理中日關系需要雙方 A.建立戰略同盟關系,加快世界多極化形成進程 B.我國要堅決支持并積極參與聯合國的各種活動 C.尊重對方核心利益,積極尋求廣泛的共同利益 D.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發揮大國主導作用 6.80年前的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侵入南京,對我同胞實施長達40多天滅絕人性的大屠殺,30萬生靈慘遭殺戮,留下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這啟示我們 ①必須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領空安全 ②當今時代的主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③各國享有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 ④更好地行使國家自衛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www.21-cn-jy.com7.設立國家公祭日,絕不僅僅是創建一套紀念儀式,它還為我們提供了審讀過去、現在乃至將來的新視角。通過參與國家公祭日,我們不僅掌握了千真萬確的史實,而且能夠培養起真正熱愛和平、守衛和平的信念。這啟示我們 ①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②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③發揮意識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作用 ④既要看到眼前的聯系,也不忽視長遠的聯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1·世紀*教育網8.在這次的公祭儀式開始前,先以電視片的方式播放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鼎上的銘文。“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諼,祈愿和平……中華圓夢,民族復興?!?60個中國字,滿滿愛國情,聲聲動心魄。這說明 A.創造性思維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B.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 C.好的精神狀態有利于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 D.在實踐中人們總是能夠總結出經驗和方法 9.作為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直接受害者,我們需要思考更多,需要思考國家的強盛與捍衛民族尊嚴的關系,更需要從中引出教訓,明白悲劇并不因為已經發生便將徹底死寂,一旦自己喪失警惕、缺乏足夠的憂患意識,耽于逸樂的人群就將成為下一場悲劇的受害者。上述材料說明 A.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B.要堅持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C.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自覺選擇性 D.認識具有反復性和上升性和上升性 10.一切罔顧侵略戰爭歷史的態度,一切美化侵略戰爭性質的言論,不論說了多少遍,不論說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對人類和平和正義的侵害。這段話蘊涵的哲學道理是 ①矛盾的普遍性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 ②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轉化 ④共性在個性之外獨立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cnjy.com11.二戰結束之后,日本一些政客不斷在歷史問題上作出錯誤言行,傷害了中國等亞洲國家人民的感情,使日本無法取信于亞洲各國?!按迳秸勗挕钡玫桨▉喼迖以趦鹊氖澜?br/>各國的高度評價,如果“村山談話”的精神能夠得到日本政界人士的繼承,相信日本與亞洲各國將會更好地構建友好共處的關系。這段話說明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決定 B.文化可以推動、影響和制約政治 C.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因素 D.體育文化實力是綜合國力的基礎 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面對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中國人民發揚民族精神,愛國熱情像火山一樣迸發,凝聚起血戰到底的頑強斗志。中華兒女以血肉之軀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的鋼鐵長城,用生命和鮮血打敗了日本侵略者,贏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4的偉大勝利,譜寫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抵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據此回答12-13題: 12.上述材料說明中華民族精神 ①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升華 ②是中華民族之魂 ③是隨時代變化不斷豐富 ④可轉化為物質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來源:21·世紀·教育·網】13.公祭日蘊藏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歷史教育資源。下列對愛國主義理解正確的是 ①愛國主義是中國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②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 ③愛國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 ④愛國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21·cn·jy·com14.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也是愛國主義精神不斷彰顯和升華的過程。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方面,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被貫穿于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 ①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 ②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③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④以文化多樣性引領意識形態多元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www-2-1-cnjy-com15.《義勇軍進行曲》歌聲充滿著愛國激情,使人民熱血沸騰,很快傳遍了全國。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人民高唱著這首歌奔赴抗日前線。這表明 A.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B.理論創新是社會變革先導 C.社會意識促進了社會存在 D.社會存在決定了社會意識 16.一個人只有平時注重自身修養,增強自己的愛國之情,磨礪自己的報國之志,增強自己的民族責任心、責任感,才能在國家危及時聯合起來挺身而出。公祭日傳承著我國主流文化,以傳統優秀文化熏陶人的活動,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境界。材料主要體現了 ①特定的環境決定了產生特定的文化 ②文化的傳承受政治、歷史等因素的影響 ③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④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物質的載體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1-c-n-j-y17.歷史的悲劇不會再重演,但我們絕不能遺忘過去經歷的傷痛。設立國家公祭日,就是要提醒所有國民要居安思危,要深知和平來之不易,必須繼續保持艱苦奮斗,才能始終維護幸福生活?!熬影菜嘉!卑恼芾硎?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問題關鍵 B.同一性與斗爭性是不可分割的 C.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 18.我們不應因一個民族中有少數軍國主義分子發起侵略戰爭就仇視這個民族,戰爭的罪責在少數軍國主義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們任何時候都不應忘記侵略者所犯下的嚴重罪行。這要求我們看問題 ①堅持矛盾的觀點,軍國主義分子與反戰人民始終是對立的 ②堅持全面的觀點,軍國主義分子與反戰人民是客觀存在的 ③堅持發展的觀點,由戰爭到和平是不斷發展的 ④堅持對立統一,正確認識戰爭的罪責在少數軍國主義分子而不在人民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1·c·n·j·y19.歷史告訴我們,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只有人人都珍愛和平、維護和平,只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希望的。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認識和平的珍貴,感受到維護世界和平依然任重道遠。這說明 ①和平與否常常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②越是敢于應戰,越有利于保持長久的和平 ③戰爭與和平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 ④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和平,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20.習近平主席講,一切罔顧侵略戰爭歷史的態度,一切美化侵略戰爭性質的言論,不5論說了多少遍,不論說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對人類和平和正義的危害。這說明 ①真理具有客觀性 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③任何真理都包含著謬誤的成分,要正確對待錯誤 ④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21教育網21.閱讀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問題。 材料一 2017年12月13日是第四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也正逢南京大屠殺80周年。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在南京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80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攻陷南京,將屠刀對準無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強奸搶劫、血腥屠城,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今天,南京、北京、上海等多個城市,以及海外多地舉行活動,以不同形式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銘記歷史,守望和平。 材料二 設立國家公祭日,就是要提醒所有國民要居安思危,要深知和平來之不易,必須繼續保持艱苦奮斗,才能始終維護幸福生活??箲鸨l后,中華民族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迅速形成,全國人民同仇敵愾,一致對外,贏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偉大勝利。我們不應因一個民族中有少數軍國主義分子發起侵略戰爭就仇視這個民族,戰爭的罪責在少數軍國主義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們任何時候都不應忘記侵略者所犯下的嚴重罪行。中國人民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1)結合材料一,運用所學文化知識為什么要舉辦國家公祭儀式。 (2)結合材料二,聯系所學哲學知識談談對設立國家公祭日和抗戰的認識。 【參考答案】 1.C 2.C 3.A 4.A 5.C 6.D 7.D 8.C 9.C 10.A 11.B 12.D 13.C 14.A 21*cnjy*com15.A 16.B 17.C 18.A 19.B 20.C 21.(1)①用優秀文化塑造人生。舉辦國家公祭儀式,就是要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不斷增強我們的精神力量,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②培育和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國家公祭是要喚醒中國同胞的民族精神。只有合力高揚不屈的中華民族精神,化曾經的傷痛為力量,以理性而最有力量的表達抨擊右翼侵略行徑,努力實現“中國夢”。③高揚愛國主義旗幟。公祭日蘊藏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歷史教育資源、文化教育資源、政治教育資源,是一種極有價值愛國主義教育載體。④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公祭日傳承著我國主流文化,以傳統優秀文化熏陶人的活動,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境界。 (2)①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設立國家公祭日,就是要提醒所有國民要居安思危,要深知和平來之不易,必須繼續保持艱苦奮斗,才能始終維護幸福生活。②辦事情要善于抓住重點??箲鸨l后,中華民族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為此,要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致對外,直至贏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不應因一個民族中有少數軍國主義分子發起侵略戰爭就仇視這個民族,戰爭的罪責在少數軍國主義分子而不在人民,要把兩者區分開來。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人民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